卡拉丁官网app:【易经解谜】19.“天人感应”的说法对不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34:19



【易经解谜】19.“天人感应”的说法对不对? 

 

 

   “文革”中,曾对“天人感应”论进行过激烈的批判,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其目的是用来鼓吹君权神授,妄图以神权论来欺骗、愚弄、恫吓人民群众,不要起来造反,以巩固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①那么,这“天人感应”的说法到底对不对呢?

 

我以为,“文革”中,确实进行过许多错误和荒唐的批判,但对于董仲舒神学观点的批判,则是正确的。我们并不能因为“文革”是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运动,就说对董仲舒鼓吹神学论的批判也是错误的。他的一部《春秋繁露》,通篇都是精心曲解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名词术语,用以包装他的封建神学理论,以其为愚弄人民、维护封建独裁统治者的利益服务。以我的看法,董仲舒根本就不是什么正统的“儒家”,而是一个地道的封建神学论者。但是,由此而又去否定中国古代一些哲学名词和科学的哲学命题,也同样是错误的。我们在看待一切问题上,都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於实事之中求其是。不能离开了特定的、具体的事实,作出不研究、不分析,一概肯定或一律否定的轻率的结论。

 

首先,“天人感应”论,并不是董仲舒的发明创造,而是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的一个科学命题。《易》经在揭示宇宙间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中,根据阴阳相感、相引、相交客观规律,多处谈到过天地感应问题:“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天地交而万物通”(《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否》)。

 

《黄帝经》是以哲学理论为指导而重谈治国问题的,所以就很自然地要谈“天人”关係。其中,《十六经·姓争》篇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静作得时,天地予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夫天地之道,寒热燥湿,不能并立;刚柔阴阳,固不两行。两相养,时相成。居则有法,动则循名,其事则易成。”这里,主要谈的是人与自然的关係,人们对客观自然规律应有的正确态度。

 

人们若以通常观物之眼视天地,察万物,看人类,则天地为天地,万物为万物,人类归人类。倘依中国古典哲学道理为指导而探究天、地、人、以及万物之间的相互关係,寻找其互为影响的规律,则天、地、人、同样为“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并相互影响和制约。“天”、“地”、“人”是一个自然界的有机联繫之整体,绝非互不相干。所以,“天人感应”同“天地感应”道理基本上一样。如果要说区别的话,则“天人感应”比“天地感应”更突出地强调了人类社会活动同自然界变化之间互为影响的关係。

 

《易》经中关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的论述,是博大精深的客观真理。我们不妨以现在经过科学研究得到的认知,来证明一下这个论述的极端重要意义。

 

地球上的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其产生、进化、发展、兴衰,都与天地感应产生的变化紧密地联繫在一起,人类绝无能力置身于其外。

 

地球在其诞生之初,曾经是一个高温流质状的球体。由于地球自身质量所产生的引力所致,在形成最初的大气圈和地表逐渐冷却的过程中,开始形成其最初的岩石地壳。在热胀冷缩的物理作用下,原始地壳在向内收缩的过程中,就给地壳内的高温岩浆造成了越来越大的挤压。而承受了压力的高温岩浆,也自然就产生了反弹力。这种压力与反弹力之间,就形成了“矛盾”;来自地心的引力,吸引着地球表面的物质向内收缩,而来自太空其它天体的引力则又会对地球自身的引力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消作用,这也是“矛盾”。而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解说,就是事物的阴阳相感,就是推动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地球引力最大的天体是太阳,它对地球自身引力的抵消作用最为显著。地球由于是以黄赤交角23°27′围绕太阳公转,所以地球内部受压的高温岩浆,便在沿黄道带受太阳引力较强的地方,冲破原生较薄的地壳向地表溢流,这就是陆地板块最初的成因。

 

     地下岩浆冲破原生地壳在地表的溢流,带出了大量的水蒸气逸发于空中,遇冷凝结为雨降回地面,流向陆地板块之外的低地,这就形成了地球上最初的海洋。地球上水的大量出现,及其在地上和空中的不断立体循环,不仅为切割、冲刷、搬运原始陆地,从而造成复杂地层沉积、扩大陆地板块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成了不断冷却原始地壳、使其不断向地层深处加厚岩石层的循环冷却水。更加重要的是,地球上水的出现,及其不断在地空之间的立体循环,在地表上的流动,这就给地球上生命的化学产生和进化奠定了最基本、最关键的自然条件。

 

     由于地壳下的岩浆随着地壳冷却使地壳向下不断增厚、应力加强,原先地壳裂缝上溢流的岩浆会因不断冷却、凝固、而使裂缝缩小,地下岩浆原先的溢流会变成为喷发,这自然又会给地壳造成强烈的震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原始大陆板块周围地带与原始地壳薄厚不匀,应力强弱差别太大,就极易受到地下岩浆喷发震动的破坏。如此,地下岩浆的喷发就会逐渐转移到大陆板块的边缘的地带发生,这便又是半岛、海岛形成的地球物理机制。

 

     大陆板块周围的火山喷发,最初当为群体性喷发形式,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不断增厚,岩石层总体应力增强,地球上的火山喷发会渐次减少。但受地壳收缩压力影响的地下岩浆反弹力总是要向外释放的,这就必然要在大陆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海洋中间向外冲动。虽然,在没有陆地板块覆盖的海洋中,地壳应力相对为弱,却也由于不断的增厚,远不可与地壳形成之初相比。如此,除了在个别地方出现新的火山暴发,形成岛屿外,大部分地方只是将海底地壳冲得隆起,变为一道道海岭和海底高地。由此就又引发了大陆板块破裂、移动、以及形成陆地上山、河、盆地、湖泊的重要物理机制。

 

现在,科学家们将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的移动称作“板块漂移”,这种用语和表述是不贴切的。事实上,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是呈不同方向的相互移动,根本“漂”不起来,也不是什么自然的“漂”流性“移”动,而是由于海岭及海底高地的出现和不断升高,将大陆板块处于海岭和海底高地的一边不断地抬高,使其失去原来的平衡而产生了一种滑坡性的移动。这种移动同时又是和来自太阳引力、地球自转中产生的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地球表面物体沿赤道需要保持对称性平衡作用,综合在一起进行的。在这种多原因的综合性作用下,就发生了使其原来的板块产生断裂、分离,原来隔有海洋的陆地板块又互相靠拢、碰撞、挤压、扭曲,以及大陆板块在实际移动中同原始地壳产生磨擦、受阻等一系列地球物理现象。这就是大陆板块产生褶皱、形成山脉及其走向的原因。山脉的形成、地形的复杂化改变,控制了不同水系的发育形成,由此而在大陆板块上出现了不同流向的江河以及大小不同的湖海。自然,江河流水对山岩、高地的切割、冲刷、搬运、沉积,又是更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大、小平原和低地出现、扩展的重要原因……

 

     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的引力、光、热、电磁以及各自运动相互感应作用,不仅是地球上形成复杂的构造性地质演变的重要原因,也为生命的化学产生和自然进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原始地壳破裂后高温岩浆在地表的大面积溢流,在大气层形成后而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在很长的历史上保持着高温;地下岩浆向地表溢流的过程中,会将地下大量的水蒸气,以及碳、氢、氧、氮、硫、磷等化合物带出地表之外,与空气中的氨、氦、氖、氩、氙等组成多种物质的混合气体;充斥於空中的大量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变为滂沱大雨的降回地面过程中,又伴随以雷鸣的震荡,闪电的大量放电,这就客观上使是时的地面与空中,形成一个天然而又巨大无比的“化学反应炉”。就是在这座“化学反应炉”中,各种无机物长期地、不间断地产生分解与化合,从而形成甲醛、氰化氢、甲烷、氨基酸之类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质在水的冲刷、携带之下,就会在一些内陆湖、海中不断地聚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相互感应作用,就会由有机分子形成多分子体系,尔后慢慢地演变为原始生命,进化成各种微生物、植物、动物,并由古脊椎动物中进化出了最高级的动物类形——人类。

 

上述情况说明,正是由于天体物理与地球物理之间的相互感应,化生出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最终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越条件。

 

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需要大量地利用自然资源。如此,就又有了“天人感应”的问题:发展工农业生产,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及其它有害物质。空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大量增加,就会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的出现,由此而会出现气候反常、温度增高,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植物的生长,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排出氧气等许多自然功能。而人类既可以植树、种草扩大地球上的植被,也可以大量垦荒、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如此,承认不承认“天人感应”的哲学命题,就是事关人类祸福的大问题了。

 

我在《黄帝与中华文明》一书中,曾经用了很多篇幅详细论证了由于黄帝引用中国古典哲学为治国指导思想,建立“选贤任能”、帝位禅让的社会制度,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历经整个“五帝时代”而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奠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也谈了自夏禹建立“父传子,家天下”君主独裁统治的社会制度后,就以“神道设教”之法抵制、歪曲中国古典哲学、愚民以治,最终导致中国由科技先进变为落后的历史事实,以此来说明一种用以指导社会活动的思想,其正确与否,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历史兴衰的极端重要问题。

 

今天的世界,也同样面临着一个信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理论,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重大问题。近代,在思想领域,是西方哲学思想主导着世界潮流。西方哲学的一个最主要特点,是“人的个性价值高于自然界的价值。人被看作正在继续着上帝的创造活动,是自然界的特殊的有灵性的组成部分。人的能动性指向外部,指向对周围世界的改造并使它服从于人。认为,在自己的造物活动中,依靠对自然规律的理性认识,人是不受限制的”②。这也就是“向大自然开战”、“征服大自然”的思想理论根源,也是全世界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导致人类生存条件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原先的植被是比较好的。后来,人们掠夺式的生产给自然植被造成破坏,使那里的土地逐步荒漠化,降雨量越来越小。1968年到1974年连续大旱,有两千五百万人受災,二百多万人因此而丧生!我们中国自然也不是存在於与世隔绝的保险箱中,也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大批促大干,大干促大变”的战天斗地运动,同样给我们的自然条件造成了负面影响:原来的草地被垦变为农田,农田又变为荒漠;“围湖造田”使原来可蓄大量洪水的湖泊变为农田和村庄;森林覆盖面积在逐步缩小……当然,洪、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已经促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採取了大规模的实际行动!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当大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把哲学理论搞上去,要有一个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科学的、完整的唯物辨证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来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需要。

 

     中国“天、地、人、时”四维一絷的古典哲学,其本身就是天、地、人、时合一而论,“与时偕行”的科学理论。所以,“天人感应”是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命题,没有错误。

 

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将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感应”同董仲舒嘴里的“天人感应”进行一下科学的界定,以作本质上的区别了。

 

中国古典哲学,因为是“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所以,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为行文约简,对“天道”就常以一个“天”字以代指;对“地道”单以一个“地”字以相代;对於“人道”,也同样常以一个“人”字为表述用字。所以,在中国古典哲学之中,凡用到“天”的时候,都是指客观自然规律,而非指夏代以来搞“神道设教”而赋於有思想、有意志的“天神”;董仲舒在汉文帝、汉武帝好神僊、建祠庙、求长生、重用方士的狂热鼓噪之下,作为御用文人,歪曲利用中国古典哲学的名词、术语为外包装,所拼凑、构建封建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民统治服务,其“理论”中所谈到的“天”,就是“天神”的代名词。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极重要区别。我们评论历史上某人的思想,不能只从其个别词句上去下定义,作结论,而是要全面研究其思想言论的实质内容之后,进行评价,不然就会出差错。就像过去,人们将孔子的学说称之为“儒学”,将董仲舒所构建的封建神学理论,也叫做“儒学”,使用董仲舒的言论去批判孔子,张冠李戴,作一锅烩,就是一种错误的作法。用这种作法去清理盘点中华文化中的存货,就会造成好坏不分,是非不清。其结果是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有害而无利。

 

“天人感应”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用语,没有错误。

 

———————————

①  《孔孟之道名词简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3页。

②俄·В·С·焦平:《今日俄罗斯哲学:现在的问题与对过去的评价》,安启念、蔡永宁译,载《哲学译丛》1999年第一期,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