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线红十字星代表什么:秦岭长江是中国南北方人相貌分水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07:10
记者从中科院获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对分布于秦岭以北、长江以南,以及秦岭和长江之间的古代居民的头面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秦岭和长江为我国南北方人群体质特征差异分水岭。
最近,该所吴秀杰副研究员等经过详细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长江以南的居民表现为宽的鼻部和较矮的上面部,秦岭以北的居民表现为较高的上面部和较高的眶部,而位于秦岭和长江之间的人群其体质特征比较复杂,有些特征倾向于北方类型,而有些特征倾向于南方类型。
现代居民,相比于长江以南的居民,秦岭以北的居民表现为更宽阔的面部和高的鼻部。通过对新石器时代、现代34处考古遗址出土的309例人类遗骸的个体分布,并结合动物群、植物生态学、血液学、遗传学及语系的研究结果,吴秀杰等提出秦岭和长江为我国古代居民体质特征差异的分水岭,这种体质特征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长期适应环境因素造成的。这种差异向上可以追溯到距今60万年左右的周口店直立人和南京汤山直立人。
多年来,我国研究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时,采用的方法基本是选用一些主要的颅骨测量数据,通过其平均值的分析得出结论。 (据《人民日报》)
南北方人群体质差异逐渐缩小
秦岭和长江为我国南北方人群体质特征差异分水岭?对于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这一成果,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周大鸣教授昨日(30日)表示,随着南北人群交流日益频密,相貌差异正逐渐缩小。
体质受环境影响渐小
周大鸣谈道:“在旧石器时代及以前,人的体质必须适应环境。”比如人类在懂得使用火之前,过的是茹毛饮血的生活,所以牙齿比较粗大,力气特别大。毛发曾经非常旺盛。
但随着文化的发展,人的体质对环境的适应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随着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人要生存下来,不需要像从前那样强壮。
基因交流缩小体质差异
基因交流,即通婚和繁育后代,更是直接影响着人群体质。“现在,你要找到一个纯正的南方人,即基因从未与北方人交流过的南方人;或者找到一个基因从未与南方人交流过的北方人,都是比较困难的。”周大鸣说,千百年来的基因交流使南北方人群体质差异变小。
文化“塑造”人群特征
文化生态也会影响人的面貌。“比如说,中国的唐朝曾经以胖为美,丰腴的女性就比较多。”同时,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时候。
而到了现在,审美标准更加遵循西方的观念,认为瘦、高是美。这些文化生态因素,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形象,从而改变人群体质特征。(记者黄茜 通讯员王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