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5177v升级:中国文化的人生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52:50

  一、经典文化与人类最高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义理深邃,巨著浩瀚,内涵广大无边。归纳起来,有三大文化学派。即儒文化学派,道文化学派和释文化学派。儒释道文化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也形成了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典型范例。儒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代表著作是《论语》;道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代表著作是《道德经》;释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代表著作是《佛经》。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是智慧的教育。孔子、老子、释迦牟尼是最高智慧的代表人物。他们三位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是人类智慧教育的老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揭示,对自然规律的客观描述。我们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实用性。我们应该先了解、认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然后才能够用古圣先贤的人生哲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工作和生活,才能够获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从生活伦理的范畴来看,孔子教我们要:“温、良、恭、俭、让”。要“言、行、忠、信”。老子教我们要“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释迦牟尼教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这些亲切的教导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道德伦理的规范都是一致的,传统文化的科学性、智慧性得以充分体现。

  从哲学的范畴来看,传统文化对宇宙哲理的阐述,达到了颠峰。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释迦牟尼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被现代科学证明了的“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的定律,早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就已经在《佛经》里边讲清楚了,由此,可以看出了传统文化的科学性、预见性、超前性。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发展,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国外的许多科学家称释迦牟尼为诞生在亚洲的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

  中国传统文化还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比如,象老子讲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些论述,都是在讲唯物辩证的原理。中国传统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智慧深广,是科学的、完善的唯物辩证法。

  我们再从文学的角度,来鉴赏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精品”片断:

  (1)“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耀,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这一段是描绘“宝树”的写景散文。

  (2)“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湛然香洁,具八功德。岸边无数旃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随风散馥,沿水流芬。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

  这样优美的文学作品,真是妙饰奇珍,言无能喻,令人叹为观止。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的影响下,派生演化出来无数的中国传统文化百花映现的具体内涵。象音乐、书法、绘画、建筑、医药、养生等,都是传统文化智慧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名词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精深博大,深广无边,浩如烟海,是人类智慧的源泉。现代社会的繁荣与文明,都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中国号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们当代的生活,处处体现出传统文化德育、智育、美育的深邃内涵。如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就能懂得如何美好地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生活的艺术,就是生活的行为规范。如能正确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常用名词,对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有益的。

  1.天、地、君、亲、师。

  中国人懂孝道,讲文明,依伦理,知恩不忘。对我们恩情最大的是“天地君亲师”。天地,指自然的生存环境。君,古代指贤明的君主,现在指国家各级领导人。亲,指父母。师,即是老师。天覆盖我,地承载我,国君保护我,父母养育我,老师教导我,才能使我幸福地生活。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保护好自然环境,那么自然环境也就很自然地会保护我们。我们应感激国家的各级领导的恩情,感激父母老师的恩情。

  2.君子、小人、贤人、圣人。

  君子,指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小人,指道德水平略低的人;贤人,道德要比君子还要高的人;圣人,指道德、学问、智慧都达到臻于完美的人。

  一念善心,一件善行,即是君子,反之,即是小人。小人、君子都是可以修正自己,逐渐变成贤圣的。中国的孔子、老子为圣人,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为圣人。

  3.孔子、老子、释迦牟尼。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伦理学家。孔子是中国儒学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大约公元前585-公元前500年),春秋时代楚国人。姓李,名耳,谥号聃。“子”是先秦时代使用的对人的尊称,相当于“先生”。“老”,亦是尊称。老子,是中国道学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释迦牟尼(大约公元前565-前485年),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因有感于人有生、老、病、死诸多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29岁时出家修道,35岁时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恢复了圆满智慧。被人称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一生都从事教学工作,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是人类智慧教育的导师。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道德教育,“道”是对宇宙人生规律的概括与揭示。“德”就是“人类的性德”,包含深广无边的宇宙人生的真正意义。道德的教育、智慧的教育、美感的教育都是“德”的具体体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人人需要美,家庭需要美,社会更需要美。“真善”为美,“德智”为美。美的体现,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体现在每个人的“美好”,可以用“三美”、“四好”来概括:“三美”,即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四好”,即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心灵美的人,存好心。语言美的人,说好话。行为美的人,做好事、做好人。心灵美依“心”而想。语言美依“口”而言。行为美,依“身”而做。人的“心口身”(即身、口、意),包括了人的所有的行为,即思想行为和身口行为。“三美”、“四好”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创造了人类的文明与辉煌。“美”与“好”包括着自然环境的“美好”和社会环境的“美好”。而自然环境的美好,是受社会环境所制约的。再美好的自然环境,如果“人心”不美好,人为地为了个人的利益去破坏自然环境,那么自然环境也“美好”不起来了。

  人的“三美”、“四好”,可以演化派生出许许多多的“美好”来。世界各国的聪明领导者,都在关注“环保”工作。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即是“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大家庭的“母亲”,全人类是一家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最高结晶。传统文化的经典,处处体现出“真善美”,“德智美”。儒学文化,道学文化,佛学文化,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展现出传统美德的境界。比如,像“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自己要“诸恶莫作”,对别人、对社会大众、对自然环境要“众善奉行”。那么善恶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无论一个人说什么,做什么,如果心里想的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的利益,而去损害他人的利益,即是恶。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的,口上说的,身体做的,都是为了大众的利益,即是善。善从心生,自自然然地做出来的,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做的,才是真善。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智慧通达的圣人孔子之德是:“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勤俭、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讲孝敬、讲尊师,中国人礼敬“天地君亲师”。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教诲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还鼓励我们做到:“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与当今的社会精神文明是和谐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真善美慧”的最高体现。

  我们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运用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运用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开启人类本有的无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