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像仙人掌的植物:诗歌教学中的“三读”教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03:27

琅琅的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诵读正是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宋代朱熹在《训学斋规》中也说:“余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在语文教学所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中,“读”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却越来越忽视对学生“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上,留给学生朗读的机会和时间也越来越少,学生朗读的兴趣也就势必越来越小。课堂、学校尚且如此,那么又如何指望学生去“课外多诵读”呢?造成这种现象的绝大多数原因是我们一部分教师忽略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

诵读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是由汉语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尤其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主要手段。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正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孤独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苦痛之心;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呢?因此,本人认为在诗歌教学中贯穿读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本人在诗歌教学中采用“三读”的环节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读,音读诗歌,开启理解诗歌的大门。音读诗歌,主要是指让学生读准字音,处理好句中停顿,把握好诵读的节奏、速度、语调和语气等,这能为下面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打下基础。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是文言,因此,诗歌字面上就可能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读音,而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初次接触一首诗时就会产生疑问,教师在“音读诗歌”这一个环节就应该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他们开启理解诗歌的大门。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以及长短不一的杂言,每一种语言形式都有一同的停顿方法,而不同的停顿则会造成诗句内涵的变化,所谓叫不要把诗句“读破”,指的就是正确的断句,如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中,“其”和“而”都作“句中语气词,表停顿”来理解,而非“代词”和“连词”,因此停顿时应读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正确停顿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

二读,意读诗歌,探寻诗歌的意蕴。意读诗歌,是解读诗歌的中心环节,就是指读懂诗歌。古代诗歌是高度概括的文学样式,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感情的。而诗歌的意象是指带上了主观情感的物象,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途径上首先接触的就是这一意象,怎么体会,这些意象的组合在传达怎样的内涵,这些都需要学生反复体味,而帮助理解的途径还不应脱离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涵。不诵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诵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韵之深;不诵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单靠总结讲解,永远是防不胜防的,因为对于学生来讲那些体会、理解只是客观感受,很难转化为主观体验。意读诗歌,要有多次的反复,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逐步的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逐步深入。程瑞礼说:“若读得精而又思得深,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诵读在思考的指导下,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其意象,体会其意境。古人不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嘛,可见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读,美读诗歌,体验诗歌的情感。在读准了字音、节奏,读懂了诗歌的大致意思和情感之后, 引导学生进行美读,来增进对诗歌的内涵以及情感的体会。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思维情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语言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性,更为精妙的是,通过这种语言形式把意境美表现出来了,美读是由文字进入感情体验的过程,它不仅能“披文入情”,而且能读文出情,即所谓“读进去”、“读出来”。美读就是“读出来”的过程。“读出来”即根据对诗文的理解,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以声传情,主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直接受到作品的强烈感染,产生共鸣。美读与音读、意读的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地朗读,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有致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美读时,要指导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才可能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胳和作品的内涵。学习古代诗歌应该是一个体验的过程,通过多诵读,多美读,多品味,去体验诗人体验过的情感,体验诗人体验过的世界,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通过美读,还能诱发学生忘我投入沉醉于情感世界;还能在这样的基础上,促进产生对诗歌的多元理解,而收获更多的知识。

我国的古代诗歌经典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单一地对学生进行讲评,机械地指导学生理解,让学生成为站在文化宝藏边上的一个远观的看客,应该让学生走进去,真正地参与到诗歌鉴赏中来,通过音读、意读和美读,逐步去理解诗歌的丰富的内涵,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