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指路对卒底炮飞相:《七天学会格律诗词》之第七天课程:学填词(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3:26:59
《七天学会格律诗词》之第七天课程:学填词(上)  
             第一节 词是怎么来的?
  
  终于走到填词这一课了!不过潜川倒是没有任何喜悦的地方。因为并非潜川不爱词,而是觉得其实中国最经典的语言形式表现,已经在唐诗中达到了一个高峰,永远无法逾越了,而宋词的演变,也都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生的,其实从某种角度而言,词可以称之为“掺了水分的诗”,这从词的别名如“诗余”、“长短句”等可以看得出一些演变的痕迹。只不过,这掺了水的诗,仍然有很多人喜爱,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是有一定市场的,君不见,还有人放着好好的干红不肯喝,非得要掺上柠檬和雪碧才肯下肚,不就可见一斑吗?因此,潜川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句,会写诗的人肯定能写词,会写词的人不一定写得了诗(旁白:此处的“诗”字,当然是指格律诗,还可以特指格律诗中的绝句),道理很简单,能收的人,自然可以放,能放的人,不见得能收,这应该算是个大众规律吧,还谈不上是自然规律,因为只代表了大多数。
  不过填词一说,颇招人非议,原因是我们现在提到的“词”,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词”了,现在提到的宋“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宋“词”了。以前宋“词”的“词”,可以这样理解为:词,就是既讲究平仄、句数、字数、押韵又讲究合乎谱曲的音调的长短不一的诗。哎呀,这样定义可真够麻烦的了,不如简单地认为,“词”(单指以前的宋“词”),就是可以唱的长短不一的诗句。从这个角度上而言,其实词更有技术含量,比之生它养它的“诗”而言,它不仅具备了诗的特征,还具备了歌词的特征,条件更受约束,要求更加严格。——那为何潜川又在宣扬“词好填,诗难写”的谬论呢?当然是有理由滴。
  词因为具备了唱的条件,那么写就更有难度了,何也?很简单,因为任何字都固定的平仄,但一旦导入歌词,就由不得它了,它的平仄就要被乐谱制约和引导,甚至脱离原来的本意,变成别的字音和字义了。——不理解?举个例子就知道了。
  奥运会上让我感动的老歌的歌词:
       原来的歌词            实际唱成了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五醒轰旗映冯飘央,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绳黎歌声多么祥凉;
  你看,好端端的歌词,变成歌曲唱出来,词语发音是要走样了的呢!——还不明白,那就举点更现代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案例一:刘德华的《中国人》里唱到,“五千年的风和雨呀藏了多少梦”,潜川就听成“吴倩莲的风和雨呀藏了多少梦”。奇怪,我知道他俩的关系都不错,还一起拍过N多合作电影,但难不成他们日久生情,有过一段不可告密的男女私情?不然怎么连歌词里面都带暗喻的呢?一说过朋友听,顿时笑喷……
——案例二:小时候,潜川跟着电视学唱《聪明的一休》的主题歌(日文),因为不知道是日本歌,于是误听误学,就唱成了“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阿姨洗痰盂… …”
——案例三:“……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后两句小时候听成“河南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美国人脸上笑开颜”,郁闷了好些年……
——案例四:还有潜川千年不变的手机铃声,“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曾经听成“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卖卖电脑……”
——案例五:还有小时候喜欢听程琳唱的《信天游》:“我低头,向山沟”,总觉得是“我的头,像山沟”,……等等,事不过五,不用多举例了吧?
  因此,古代的人同样面临此类失误的时候,就采用了规定词的某个地方必须用仄声还不算,甚至会严厉到必须用上声,或者去声,才能保证唱出来字音不走样,发明了很多规则来约束,最后逐渐形成了“词”,也就是以前的宋词的“词”。这样要写一首词,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就像一个挖了N多坑的菜地,你必须按照坑的分布来种萝卜,或者说把萝卜按照坑的分布塞进去,这就不叫“写”了,而叫“填”。那么一首词也不叫一首词了,因为写作手法也变了,所以就改了个量词,称之为“阙”,所谓“阙”,原本代表了音乐演奏完毕了,《说文》解释这个字为「事已闭门也」。事情做完,闭门休息。也即是一曲歌演奏完毕,打完收工,到宋朝就开始成为词的专用的单位名词了。陈慧娴的《千千阙歌》所表达的“阙”,与此同一个意思呢。
  然后,故事还没有结束,那就是,能够写词又能够谱曲的人还是不多的,一旦有人谱曲又填词,而且还很流行的话,那么很多文人骚客就会进行模仿,根据他的曲谱和词来依葫芦画瓢,写出同样的歌词,也可以同样来唱,岂不快哉!香港很多歌曲就有这种现象,好听的很多歌曲,就是西方的著名流行歌曲,就连最近偶尔看人见人爱的《潜伏》篇,其实本不喜欢这类偷偷摸摸的体裁的,但结尾的歌曲打动了我,太震撼了,简直就是巨制鸿章嘛,结果一看末尾,真是孤陋寡闻了,原来是俄罗斯的《神圣的战争》曲,这首曲子是亚历山大罗夫红旗歌曲团的创始人亚历山大罗夫在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一首著名歌曲。在前苏联多部影视作品中出现过。其中最有名的场景出现是在《莫斯科保卫战》一片中,歌舞团到前线慰问演出,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命令用电话线向阵地“转播”,话筒传到哪里,哪里的大炮就开始怒吼。那是见过历史见证的名著,不过《潜伏》的导演拿过来,就是典型的谱曲了!
  也因为这个原因,不少人纷纷投入填词的洪流当中,就像现在的人没头没脑去爱李宇春一样,但是没有音乐细胞怎么办?管他呢,填了再说,至于唱不唱得出来,唱得合不合适,那是以后的事,现在先爽一把再说,于是天长日久,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唱的“词”,也就是以前宋“词”的“词”,变成了我们现在的“词”,能够唱的词,也渐渐脱离了以前的乐谱,变成了独立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终于分家且独立了!
  因此,若想深入研究词,那学问也颇深,别说七天学会填词,七年也不见得就可以,不过别紧张,潜川只不过想和大家聊聊如何填词的简单手法,也只想和大家一起爽一把,各位又何必那么认真呢?
  刨掉复杂的泥土,拔掉层叠的青草,谢谢你,麻烦你把下面那块玉石拿出来给我抱着,这样我已经很快乐了。真的,填词,就这么简单。

             第二节 了解词的的一些简单术语

一、词的别名:诗余,长短句
二、词的量词:阙。(一首词就是一阕,如果这首词,哦,sorry,应该说是这一阕词包含若干段的话,若两段就分称为上阕、下阕;三段就分成为上阕、中阙、下阕,四段就分为……,对不起,没找到确实的理论依据,只有上阕、二阙、三阙及下阕的近似称呼,反正四阙的词极为稀少,譬如《莺啼序》姑且应付着过吧,潜川闪人了)
三、词的形式:包含两类。其一是体式,也就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一般分老中青三类,呵呵,字数比较少的,称之为:小令。一般词牌名称上会有“令”字,如《十六字令》,当然也可以没有,譬如《忆江南》;字数中等的称之为:中调,那些词牌名上标注了有“引”啊,“近”啊的字眼的,一般都属于中调;长调的字数最多,以《莺啼序》为最,大约是240字吧,当然也有标记,词牌名上通常可见的是“慢”啊,别的什么的,当然了,那么多字,想唱快一点都不行。其二是调式,这跟乐理有关,不过大家都可以忽略不计,假装没看见,因为跟填词关系不大。
四、词的格律:真没什么讲的,因为经过前面格律诗的千锤百炼,到这里已经非常轻松了,一句话,前人已经把这些要求全部写出来了,每曲歌的要求都不一样,称之为“词谱”,给你什么样的词谱,只管照着词谱填去就好了。各位不妨看潜川的一些作品,常常有标注词谱的地方,那就是受学弟学妹委托,必须注明的例子,实例说明:
调寄《春风袅娜》——2004-4-10游杜甫草堂。受学友所托,附词谱以作参考校对
仄平平◎仄(句),    锦官花重处,
仄仄平平(韵)。     漫访遗踪。
平仄仄,仄平平(叶)。  春意闹,满城东。
仄平平◎仄(句),    草堂依旧在,
◎平◎仄(句),     游人如织,——(织,音zhī,入声)
平平仄仄(句),     华章若梦,
仄仄平平(叶)。     尽付清风。
仄仄平平(句),     试问黄鹂,
平平◎仄(句),     千回百啭,
仄仄平平平仄平(叶)。  解道生平嫣语中。
仄仄平平仄平仄(句),  故事茅庐恍如昨,——(昨,音zuó,入声)
平平平仄仄平平(叶)。  休休天眼竟惺憁。

◎仄◎平◎仄(句),   记取浣花溪畔,
平平仄仄(句),     伶仃只影,——(只,音zhī,入声)
◎平仄、仄仄平平(叶)。 白描就、傲骨峥嵘。
平平仄,仄平平(叶)。  轻愁苦,写从容。
平平仄仄(句),     长衫翦翦,
◎仄平平(叶)。     逸兴方浓。
◎仄平平(句),     惭愧丹青,
◎平◎仄(句),     流连椽笔,
◎平仄仄(句),     淋漓泼墨,
仄仄平平(叶)。     巨制恢弘。
平平◎仄(句),     行间字里,
仄平平◎仄(句),    有风华意气,
平平仄仄(句),     轰雷掣电,
◎仄平平(叶)。     涤荡心胸。

五、词谱:古人将上述词的格律标注出来,即成为词谱,收集到一起,就成为各类词谱书,其中,比较建议各位学弟学妹去看的是《白香词谱》,因这不仅是清朝嘉庆年间靖安人舒梦兰编选的作品,关键是词谱选录了由唐朝到清朝的词作品共一百篇,都是较为通用的,小令、中调、长调均有,特别适合初学者,不光标准不错,也是一本简明词选,所选的词都是比较著名的或者艺术性较高的,好些是历久传诵不衰的名作。它兼收并蓄,不主一家,既收婉约,也收豪放,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选本,也是一本较佳的词学入门读物。至于想夸张一些,那就去翻《钦定词谱》,这是康熙指定编写的, 826词牌,2306体,算是收录最多、最规范的一本词谱书,可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