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心经a今晚开奖结果:【推薦】情與中國文化 吳森 - 古典文献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51:19

【推薦】情與中國文化 吳森

情與中國文化

吳森

我們研究情的哲學,最好從中國文化找材枓。中國哲學史和文學史大概是我們最好的出發點。論語一書,雖然沒有明顯地提出『情』的觀念,但『仁』字卻出現了一百零五次之多。孟子說:『仁,人心也。』其實仁就是一種合乎禮義,發而中節的情感。這種情感與生俱來,但如何表達便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孝』是子女對父母應有之情。『悌』是對兄弟儕輩應有之情。『忠』是對長上君國應有之情。『禮』便是表達情感應有的方式。『義』是適宜的意思,也就是情感的表達恰到好處的規準。『君子』是理想的人格,也就是發乎情止乎禮,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的人格。孔子對人情非常重視,這一點可以從論語的記載看得出來。宰予曾批評三年之喪太久,認為一年便夠。孔子問他:『當你父母死了不久,你能吃好的穿好的很安適地過日子嗎?』宰予答說:『當然可以。』孔子說:『要是你心裡過得去的話,你便這樣幹吧!當一個孝子居喪的時候,他吃好東西不覺得有味,聽音樂不起勁,甚至住華麗的房子也覺得不舒服。所以他禁絕了一切享受。要是你處之泰然無動於衷的話,就隨便你怎樣吧!』宰予一走出去,孔子便對其他的說:『予太不仁了。當一個孩子生下來,三年內都在父母的懷抱裡。所以普天下的人都定為居喪三年。宰予有沒有報答父母三年懷抱的恩德呢?』孔子罵宰予不仁,就是譴責他對父母無情,對父母的死無動於衷。儒家維護孝的禮節,目的在提倡情感教育,然後透過情感教育來維持一般人的道德水準。曾子的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是畫龍點睛的解釋。和儒家差不多同時的墨家,主張廢除喪葬儀式。那時,維護喪葬儀式最強力的人是孟子。他根據惻隱之心的原理來解釋葬禮的必需。他說:『上古的時候,一個人的父母死了,隨便的丟到溝裡去。但隔了一段時期,偶然再經過棄屍的地點,看見野狐狸來吃死人肉,許多蟲聚在一起來吸吮腐化的屍體,心中非常難過,滿頭大汗,不敢正視。於是回家拿鋤頭鏟子再到棄屍的地點把屍體用泥土掩蓋起來,由此可見孝子仁人的葬父母是本看對父母的親情,是有個中的道理存在的。』此外,孟子解釋用棺槨的原因,不是為了外表的漂亮,而是不忍使死者的肌膚直接和泥土接觸,這樣才盡人子的一點情分。這就是說葬禮和棺槨的起源在人心的深處--對死者的深情厚意,對死者的惻隱之心,對死者雖死猶生的態度。可是不及情的墨子和他的信徒,始終不能欣賞情感的價值和意義。論語中父親偷羊兒子作證的故事,大概大家都熟悉。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一句話,遭受不少批評。關於這一小節,本人已作英文討論。其中牽涉到語意學的問題,在此不能一一提及。但論語這一章最主要的是孔子不同意葉公的說法,稱頂證父親偷羊的那位坦白的兒子為正直的人。反之,從孔子的立場,這一位坦白的兒子,簡直不近人情。不近人情的人,是儒家倫理的大敵,還可以叫做正直的人嗎?

諸位,到現在為止,大概你們當中一定有人以為儒家所重視的人情只限於子女對父母的孝道。其實絕不止此。孔子早就提出以情治國。當他回答魯哀公執政者是不是應該把壞人殺掉的時候,他說:『你要政治搞得好,為甚麼要以殺戳來做手段呢!只要你一心向善的時候,人民自然會做好。在上位者的德行好比風,一般人民的德行好像草,風來的時候,草一定順風勢偃仆的。』從現代的眼光來看,孔子是主張廢止死刑的人。嚴刑峻法絕對不是治國的辦法,所以他主張德治。德治就是用『情』來感化。這一個主張,到了孟子,發展成為一套王道的政治思想。『王道』和『霸道』的分別,(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相信大家都得熟悉,大概用不看我解說了。

秦漢以後,孔孟這一套人情至上的思想在學術史上不幸地失了傳。『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自命為儒家道統的嫡傳人。其實他所得的只是儒家的皮相,對人情尊重和珍惜的那種精神,他沒有超凡的才情去把握。宋明理學因為受了道家和佛家的糅雜,對人情的體會比孔孟遜色。從『情的哲學』的立場來說,宋明理學不算得是先秦儒家的嫡裔。能把握人情的極的極致而把仁心發揚光大而無理障的卻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給予杜甫『詩聖』頭銜的人未必能領咯這一點。但『詩聖』這一名稱對杜甫來說真是恰到好處,因為他繼承孔孟兩聖把人情發揚光大。他的詩歌感人肺腑的力量,比論語孟子還大好幾倍。他描寫人情的深度,沉鬱頓挫,迴腸百轉。廣度方面,簡直包羅萬象。他的描寫和他的妻子兩地相思的『月夜』,固然是家傳戶誦之作。『羌村』和『贈衛八處士』之作,寫和妻子及朋友久別重逢的情景。友情,離情,對時光無情慨歎之情,對世事難料而感到茫茫然之情,寥寥數語,描寫得淋漓盡致。可是杜甫對情的抒發,絕不限於家人和朋友。看看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最後幾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種辭句,不是仁者之心,絕對不能寫出來。他但願天下的窮人都有好房子住,自已凍死也甘心情願。這種情,已經脫離了個人環境的圈子,而是對一般貧苦大眾的同情心。他那被人稱為最夠寫實的『三吏』和『三別』,簡直就是惻隱之情最質樸最自然的流露。其中『垂老別』一首,寫老翁被迫當兵和他老妻別離的情況,其中有幾句,真是纏綿哀怨:『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不必歸,還聞勸加餐!』我每逢讀到這幾句,心頭中產生無限悲憫之情,好幾次都幾乎掉下眼淚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稱頌李後主的詞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實這句話拿來頌揚杜甫是最適合不過的了。他描述人的苦痛,是真純的惻隱之心的流露,儼然有大乘佛教中菩薩的心腸。不過他的思想是儒家的,上承先聖孔孟的仁道立場,來把人情在文學上發揮到極致。可惜講中國思想史的人,往往把他忽略。

中國人對情的重視,不只是對父母兄弟子女夫婦朋友之倩,也不只是對一般貧苦大眾之情,而且對死人有情,進而對古人有情。子女守孝三年,春秋二祭,是對已死父母及先祖的情分。中國文學中特別有祭文一種體裁,表達後死者對已死者的頌揚和懷念。這種體裁的起源當然和祭禮不無關係。但在中國文學中還有一種特別的詩歌,叫悼亡詩,是純粹對已死配偶的懷念和追思。這種詩歌的代表作很多。潘岳是唐以前最有名的一個。他的亡妻葬殮之後,行將離家上京赴任,睹物思人,情不自禁,因而作了下面幾個動人的句子:『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彷彿,翰墨有餘蹟。流芳未及歇,遺挂猶在壁。』唐代元稹的『遣悲懷』,更加哀怨纏綿:『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同穴渺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何期?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末展眉。』在今日的美國社會,太太死了,恨不得馬上續娶一個更年青更貌美的,那裡還有『終夜長開眼』和『營奠復營齋』的情分呢?潘岳和元稹作悼亡詩的時候,大概他們的妻子死了不久,骨肉末寒,所以情感特別真摯。但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他妻子死了十年的時候,猶念念不忘。他的『江城子』詞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還有愛國詩人陸游,對他已死的前妻唐琬深情款款,死後四十年仍舊念念不忘:『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弔遺蹤一惘然。』

可能有人這樣想:我上面所舉的例,完全取自歷史上大詩人的作品,詩人的情感一定豐富,那可以代表一般性的中國人?那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精神的代表呢?這是很合理的一個疑問。但是,我要告訴諸位,第一,在中國社會裡,通俗和典雅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杜甫的詩歌雅俗共賞,白居易的詩老嫗可解。第二,中國人人情的豐富和受教育並沒有必然的關係。相反地,許多中國人在美國讀到碩士博士,受教育愈多,愈失去本來純真的情感。現在讓我告訴諸位一個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遠在一九四八年,在天津城外一條河邊,一天發現了一束蘆葦草包著一副死人的骸骨。這是一個女人的屍骨。她的丈夫姓張,是一個煤礦工人。為了找尋生計的緣故,十年前兩夫妻離鄉鄉別井到東北去。八年後,那做妻子的病逝。張某人把他的妻子埋葬在臨時墓地。過了兩年,因為煤礦被政府封閉,張某人沒有工做,迫得還鄉去。他不忍把妻子的骸骨留在異鄉,於是把屍骨掘出來,用茅草包好,帶看三個孩子,星夜趕程步行回鄉。走到半路,一天晚上,在天津火車站附近的牆邊歇宿。有一個小偷,以為茅草包看的是甚麼珍貴的財寶,把它偷了。後來發現是屍骨的時候把它棄在江邊。張某人一發現他妻子屍骨失蹤,立即報告警局。其後找著了。當地政府為了衛生的關係,要他把屍骨就地埋葬。他不肯,說道:『我每天晚上拿它當枕頭來睡,我也沒有生病。』當局見他情摯之深,讓他拿屍骨還鄉去。這一小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單純的煤礦工人,並沒有讀過潘岳、元稹、杜甫、蘇軾、和陸游的詩歌。但他對他已故的妻子,卻是情深義重。這小故事除了展示對死者情感之外,還揭露中國人對鄉土之情。因為今天時間不夠,所以對鄉土之情暫不論。  

中國人情感豐富,不但及於已死去的親屬,而且及於和自己完全無親屬關係的已死的古人和他們的事蹟。在中國文學裡那些懷古和詠史的詩歌便屬於這一類。左思是以詠史出名的:但是他借詠史來抒發自己的懷抱成分多,還不算是對古人的一種純情的表現。陶淵明的比較純些。他的詠荊軻是純粹詠史之作。『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兩句,寫盡中國人對聖賢豪傑的深厚情感的獨特的氣質。但從我本人看來,詠史詩和懷古詩寫得最好的,還是我們偉大的詩聖杜甫。他詠諸葛武侯的其中一首曰:『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末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位大概會這樣想:諸葛武侯才氣縱橫,人品清高,加上鞠躬盡瘁的精神,當然使後人崇敬。然而杜子美的豐富情感是多方面的。他對任何動人的故事,都寄以無限的情懷。諸位大概都聽過昭君出塞的故事吧。這故事沒有聖賢可崇拜,也沒有忠臣烈士可敬仰。但王昭君不幸的遭遇已足夠使我們情感豐富的詩人寫成千秋絕唱:『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我一直到現在為止,還未給『情』字下一個哲學性的界說,只是從文字學分析,以及從哲學文學來解說情在我國文化的地位。究竟我現在所談的情和一般人所說的『愛情有甚麼分別?俗語說:『情人眼裡出西施。』『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兩句話的『情』字,可以用『愛』字替代而意思完全一樣。那麼,我在這裡所說的『情』,究竟是不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情』?是不是『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情』?假如我在這裡談的只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情』,那麼中華文化並沒有甚麼了不起之處。諸位也許會批評我太迂腐,太保守,有意抹殺男女間愛情的價值。不!我絕不輕視男女間的愛倩,而且我從男女間的愛情的體會來解釋中西文化一個很大的差異。最近我在美國加州教書,除了東方哲學外,以西方哲學中的倫理學為主。其中一門課叫『當代道德問題』,包羅萬象,其中男女之間的問題是主要題材之一。我對這一門課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相互間討論為主。當學生們討論到難解難分或離開本題的時候,我便排難解紛,把他們改正過來,有時用暗示方式來領導他們自已獲得答案。我記得有一次,一個女學生提出一個切身的問題時:『假如我和我的男友熱戀,我非常愛他,他非常愛我。當他要求和我發生性關係時,我應該拒絕還是答應?』班上的學生都很踴躍地插口討論,有的說要答應,有的主張拒絕。就中還是說要答應的佔大多數。最後,他們硬要我表示我的意見。我那時的處境,真有點進退兩難。美國近年來性行為的放任,光怪陸離,甚麼同性戀啦,配偶交換啦,在加州大城市都流行起來,婚前性行為簡直不算甚麼一回事。假如我反對婚前性行為,一定招致不必要的論辯。也許以後沒人來選我的課。要是我贊成婚前性行為,那只過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卑無高論。在課堂上這一剎那間,我隨口回答說:『事裡沒有這麼簡單,要看你們兩人愛的性質來決定。大體而言,愛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愛是以『關心』或『顧念』(英文可用concern一辭表達)為主的。另一種的愛是『探究』和『好新』的成份居多(英文可用wonder一辭表達)。假如你們兩人互相關注、互相珍重的話,已經是做夫妻的準備了。但假若你們的愛有一方是以wonder為主的話,恐怕你們的愛是不能維持太久的。』全班學生都對我這個折衷的答案表示佩服。其實這點見解沒有甚麼了不起。wonder和concern正是西方和中國文化之差異的根源。西方人對自然wonder,產生了科學來征服自然。中國人重concern,成為世界上最講究社會道德的民族。我今天所談的『情』,不是好新好奇或貪戀的情,而是關懷和顧念的情。唐君毅先生一九五八年的『死生之說與幽明之際』有下列的一段:『故一家之慈父慈母,其情或只限于一家。一鄉之善士,其情或只限于一鄉。而文天祥史可法,即其情長在中華。孔子、釋迦、耶穌,則情在天下萬世。』(人生之體驗續篇第九十七頁。)唐先生所用的『情』字,正是我今天在這裡談的情。這一種情的本質是『關心』『顧念』和『珍惜』。

以上所談的,是人對人的情,後死者對已死者的情,和我們對古人和歷史的懷古之情。最後,我還要特別提出的是我們中國人對物也同樣有情。西方人對自然物一開始就以wonder為主,再進一步便是征服自然。中國人自始即感謝天覆地載之恩而對天地有無限感謝和崇敬之情。這是一種道德和宗教的意識,另一方面,中國人對自然物採取欣賞的態度,這是藝術的意識。這和西方人用科學的態度征服自然很不一樣。在十九世紀以前,西方人視自然為一堆死的物體,並沒有生命在其中。中國人一向視自然為有生命的機體。易繫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說:『生生之謂易。』中國人視自然有生命而對自然有情,驟聽起來似乎接近迷信。但二十世紀西方的大哲懷海德氏高呼自然有生命,主張情為宇宙的本體。懷氏精通數理,熟曉西方科學和哲學,竟然有中國式的主張 無怪李約瑟氏在中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懷疑他受中國哲學的影響了。人與物也否可以心物相通?抑或是人一廂情願之想法?

我以上所談的,似乎談了不少,但談來談去只及於一些文化現象的描述。『情』的形上學和『情』的認識論都末有談及。要談情的形上學要牽涉到宇宙實體的問題,西哲懷海德歷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是一本極可借鏡的參考書。至於情的認識論,我國古代的易經已開其端,論題當在『感通』一觀念上。懷海德的『攝受』(prehension),在我看來,遠不及我們『感通』一詞。『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兩句,給這個觀念畫龍點睛的詮釋。這個觀念,包括人與人間的感通,後死者與已死者的感通,今人與古人的感通,人與自然物的感通。這一來,我們的世界事事圓融無礙,而這個圓融無礙的統一體為我們人類崇高的『情』。

今日的社會,尤其是美國的社會,個人主義流行。正是在『家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簡直沒有情的感通。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不重視所謂天倫之樂。朋友之閒,談不上同舟共濟、患難相扶,主要是互相利用來增進一己的利益。在大學裡,師生之間的關係更為表面化及商業化,那裡有『春風桃李』『舞雩沂水』之情?這一來,西方文化的大問題,是人與人間的孤立。一九六九年東西哲學會議,以alienation(疏離)為主題,許多東方學者都莫名其妙,因為東方的文化裡還未有這個問題。唐先生在十八年前在『死生之說與幽明之際』一文中,曾慨歎禮樂不興而恐怕『死生之路斷』,『幽明之路隔』。今天我的感想是,在今日西方社會,不只死生之路斷,幽冥之路隔,生人與生人間的道路也幾乎隔絕呢!他們的社會學者和心理學者都知道有這問題,但沒有一個思想家能提出切實的答案。他們的超越性的宗教已經無補於事,物質的追求徒然增加這問題的嚴重性。看來他們最可靠的解決方案,是向我們中國文化學習,重視倫理的關係和珍惜人情的價值。近百年來,我國國勢衰落,許多人都以為我國傳統文化一無可取,紛紛向西方學習。我到美國留學,主要學的是西方哲學和文化。然而愈研究西方文化,愈發現中國文化的偉大處和可愛處。我今天所談的『人情』一觀念,便是我近來站在一距離以外來反省中國文化的一點心得。但這不應只是我個人的發現。因為我們中國人是情感的民族,我們之間必定有所共鳴,有所感通。凡對中國文化有體會而對西方社會有觀察的,相信也會有同樣的感想。我今日敢大膽的下個結論:中國文化的『情』,是世界人類精神病的良藥。因為生在無情的社會,雖生猶死。中國雖然物質文明未趕上西方,但人類的幸福不能以物質衡量的。希望大家記看:『人情』是我國文化的最寶貴的遺產。不論是對父母之情,子女之情,兄弟姊妹之情,朋友之情,鄉土之情,家國之情,先祖之情,歷史文化之情,甚至於對自然物之情,我們都要加以愛護,加以珍惜,加以發揚光大。我們可以離去錦繡河山,但我們數千年傳下來的、人情、傳統,是我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絕不能讓它失去!

http://skhlkyss.edu.hk/~lkylsk/chin/l2/l2.htm




[ 本帖由 liaogai 于 2004-10-19 17:41 最后编辑 ]
UID
14324 
帖子
1373 
精华
33 
积分
1508 
阅读权限
10 
来自
taiwan 
在线时间
74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19 
最后登录
2011-2-26 

查看详细资料

TOP

liaogai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楼 发表于 2004-10-19 05:12  只看该作者

RE:【推薦】情與中國文化 吳森

ZT

吳森《情與中國文化》要旨   

汪彼德

    在《情與中國文化》一文中,作者首先從影響中國文化深遠的儒家立論。在先秦孔孟儒
學裡,雖沒有特別強調「情」,但其實《論語》裡出現最多的「仁」觀念,和情有密切關係
。所謂仁,就是合乎禮義,發而中節的情感;而孝便是這種情感表現在子女對父母上,悌則
是這種情感表現在兄弟關係上,而其他種種德行都是這種情感的反映。此外,在具體的生活
上,孔孟對人情也非常重視。孔子認為父母死後子女應守三年喪,以報答在父母懷抱三年的
恩德,宰予覺得太浪費時間,孔子便罵他無情。另外,在父親偷羊兒子作證的故事中,孔子
認為頂證父親偷羊的兒子不近人情。在治國的問題上,孔子是反對嚴刑峻法的,認為以情治
國,人民自然會做好。作者跟著又舉出儒家另一位重要人物孟子為例證。孟子解釋葬禮的起
源和用棺槨的原因,都是出於在生者對死者的深厚情意和惻隱之心,不忍見死者暴屍荒野。
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承繼孔子主張王者要以德行仁。


    跟著作者從秦漢以後文人的作品重情來立論。作者以為,雖然孔孟這一套人情至上的思
想在學術史上不幸失傳,但在後代的文人中卻得以發揚光大。在這一方面,作者大概分開四
點立論:(1)親朋間之重情。杜甫不少作品都是描寫自己和妻子兩地相思之情,如《月夜》
;或和朋友久別重逢的情景,如《贈衛八處士》。(2)人與人間之重情。作者又以杜甫為例
,其《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流露出對一般貧苦大眾的同情心,《垂老別》寫人世間的生離死
別,更是哀怨纏綿。(3)在生者對死去親人之重情。作者指出在中國文學中有悼亡詩一體,
是純粹表達對已死配偶的懷念和追思,例如潘岳、元稹、蘇東坡和陸游,都曾為文表達對亡
妻念念不忘,尤其陸游,前妻已死去四十年,陸游對其仍然深情款款。(4)對古人之重情。
作者又指出在中國文學裡有懷古和詠史一類詩歌,是對古人有情的表現,例如陶淵明之《詠
荊軻》和杜甫之詠諸葛武侯,都反映作者對有清高品格古人之崇敬,而杜甫對王昭君不幸遭
遇的同情,更顯出詩人情感的豐富。


    作者不但從歷史名人找例證,而且為了證明此種重情的文化遍及一般中國人,所以又舉
出近代一則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真實故事。一個姓張的煤礦工人,為了找尋生計,和妻子離
鄉別井。後來其妻病逝,張氏把她埋葬在臨時墓地,過了兩年,張氏沒有工做,迫得還鄉,
但又不忍把妻子的骸骨留在異鄉,於是掘出來攜回故鄉,甚至晚上也枕著,不忍離開身邊。


    最後,作者還特別提出中國人對物也同樣有情。作者舉《易繫辭》「天地之大德曰『生
』」及「生生之謂易」為例,證明中國人自古已視自然有生命而對自然有情,而且對天覆地
載之恩有無限感謝和崇敬之情。


    總結而論,作者從縱的和橫的兩方面證明中國文化重情。所謂縱的方面,是指從古至今
,即由先秦至近代,中國文化都未嘗間斷以情為重;而所謂橫的方面,是指中國文化在各方
面,無論是人是物,是親是疏,是生是死,都有一種深情厚意蘊涵其中,而且源遠而流長,
歷久而常新。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humanities/ph20-02.txt
UID
14324 
帖子
1373 
精华
33 
积分
1508 
阅读权限
10 
来自
taiwan 
在线时间
74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19 
最后登录
2011-2-26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巴斯光年

版主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在线
3楼 发表于 2004-10-19 21:00  只看该作者

RE:【推薦】情與中國文化 吳森

拜讀了,很好!
梁啟超嘗稱杜甫為“情聖”,深得杜詩之旨。
UID
250 
帖子
1053 
精华
21 
积分
1200 
阅读权限
100 
来自
西南交大 
在线时间
8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1-7-27 
最后登录
2011-3-7 

查看详细资料

TOP

liaogai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楼 发表于 2004-10-20 01:53  只看该作者

【推薦】談吳森《情與中國文化》

文化演講

愛的教育、性的教育──談吳森《情與中國文化》

張秉權博士
 
引言︰〈情與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午安﹗在這個天寒地凍的日子,大家遠道而來參加這個演講,十分難得。我亦希望這個演講「有情」,能夠帶給大家一些溫暖,別要白花了這個下午。
當我最初接到這個任務,要處理吳森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是有點壓力的,因為這篇文章被選入課程是一個有意的安排。大家也許知道,中國語文及文化科不設定一些「必讀」的「課文」,有的只是「文化專題篇章」。多年前我曾經參與設計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課程的工作,因此在編選這六篇文章的時候,我也曾提出意見。我們深知編選文化篇章的不容易,而每一篇文章都有其重點、優點、甚或缺點。然而我們重視的是整個文化專題篇章的架構。因此,大家可以看到課程的第一篇是唐君毅先生的〈與青年談中國文化〉,這是一篇從宏觀角度談中國文化的文章,探討了許多根本的問題。然後我們又有談中國科學的文章〔毛子水〈中國科學思想〉,現改為劉君燦〈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談中國藝術的文章〔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藝術〉,現改為趙永新〈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還有從社會學角度談中國文化的文章〔金耀基〈中國的傳統社會〉〕,以及談人生的意義的文章〔殷海光〈人生的意義〉〕。最後,我們希望找到一篇很淺近的、親切的、比較閒話家常的文章來談談中國文化。為此,專責的委員會看過超過一百篇的文章,最後才選出了吳森先生的〈情與中國文化〉,而這篇文章的特色是以比較淺近、親切的「情」來概括中國文化中的一些面向。
〈情與中國文化〉中的愛情
關於「情」,我想沒有人對它感到陌生,因為凡人皆有情。不是嗎?即使像大家十七八歲的年紀,也起碼感受過父母的親情、兄弟姊妹之間的手足之情、此外還有朋友間的友情。至於愛情,我想更是大家這個年紀十分嚮往的。當然,〈情與中國文化〉一文絕對不止於談愛情,然而我也得承認,在挑選這篇文章的時候,至少我自己對當中「愛情」的主題是「情有獨鍾」的。而今天的講題「愛的教育、性的教育」也是環繞「愛情」這個主題。我相信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也對文中有關婚前性行為的「wonder」和「concern」的問題最感興趣。記得前年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公開試亦出現過有關於婚前性行為的題目。當然,吳森先生這個說法很有爭議性,也並不周全;然而或者正因為這個說法能刺激思考,這篇文章才終得入選也說不定。無論如何,「情」為中國文化這個課題帶來一個別致的切入點。這正是令我感到這次講座有壓力的原因,因為大家都很關心這篇文章的「愛情」主題,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自然亦會產生很多問題、很多聯想,甚至與生活上的經驗連繫在一起。所以在稍後的答問環節裏,我並不一定可以招架同學們的提問,只希望可以引發大家來互相討論。
中國古籍文獻中的「情」與「愛」
在中國人的社會裏,又或是中國歷史古籍中,比較深刻地談論到「愛」的本質,尤其是「男女之愛」的文字資料似乎並不多。因此在大家手上的補充資料裏〔參見「演講資料」〕,有關「愛」的部份幾乎全都引自西方的材料。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很多人都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我認為大概是因為整個西方文化,對個人成長與獨立人格的發展是特別重視的。於是對男女之愛,對兩個陌生人之間的關係,西方也自然比較正視,亦因而有更豐富的文化產物,例如小說、戲劇、文獻等,去探討這個問題。在中國文化中,的確不會強調要獨立地處理「人」的問題,反而傾向把「人」放在家庭、社會、文化、國家等或大或小的文化圈中去處理。是故處理兩個人之間的戀愛,就沒有那麼集中,或相對地沒有西方的深刻了。
中國古籍文獻中的「性」
反觀古代中國人對「性」的態度和觀念,卻是十分坦然和開放,認為是一件相當自然的事。先引一段《周禮》的文字︰
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周官.地官媒氏》)
原來「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在當時是一個合理的制度,而且還有一個專司嫁娶的「媒官」為這些男女在仲春(中春)之月安排一個見面的機會,甚至「奔者不禁」,可謂十分自由開放,一點也不古板。一般而言,當時男子的適婚年齡是二十至三十,女的是十五至二十。若男子三十未娶,女子二十未嫁,就要勞煩媒官了。再引《孟子》裏的一段︰
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孟子.萬章》)
所謂「食色性也」──許多人以為這是孔子或孟子的話,其實是告子說的──,這點孟子亦不反對,他亦認為人成長以後「知好色則慕少艾」,是十分自然的「本能」,是人性的一部份。繼而「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不得愛慕就會心裏不舒服,即所謂「熱中」。「知好色則慕少艾」是以本能的角度來談性的,對異性的好奇和好感,是十分自然的事。然而人對於精神境界畢竟有所要求,有所提高,所以有謂「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即「大孝」之人能夠終身慕父母,不限於年少時候。小時候「慕父母」一點也不奇怪,嬰孩固然整天依戀父母,我們在街上也常看到兒童嚷著要爸媽買東西,不斷纏著父母。但長大以後呢?我偶然也問我的學生,最近有跟父母談天嗎?這個星期跟父母說過多少句話呢?媽媽最近關心的問題是什麼?爸爸最近工作可順意?許多時候,待我們長大了就沒有機會再與父母交談了。能夠五十而慕父母,終身都慕父母,舜做就做得到了,因此舜成為孟子心目中「大孝」的典型。但一般人「好色則慕少艾」,男女互相傾慕,卻是中國文化中肯定的本能,從來不曾否定的。因此所謂「五倫」中亦包括「夫婦」一倫,甚至有人以為是「五倫」中排名最先的關係。
《詩經》的第一篇是〈關雎〉,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有人以道學的角度探討〈關睢〉,謂歌頌「后妃之德」。而近代卻有更多人以比較活潑的角度,以愛情為〈關睢〉之主題,探討其中對男女相戀過程的細膩描寫。
由此我們可以很概括地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對「性」坦然接受的、自然的態度。當然,中國傳統文化後來也有很漫長的轉變過程,尤其是在宋明理學「存天理、去人欲」的教條之下,這種坦然的態度也有所變化,這是後來的事了。
剛才我說中國人對「愛」的探討似乎沒有西方的深刻,這個個人的看法可以有爭論餘地。但是中國人卻以另一個字去表達「愛」,那就是「情」。
「情」為何物?「情」為「真實」
吳森的文章題目是〈情與中國文化〉,當中亦有對「情」字下一定義。我特地翻翻《論語》,在整部《論語》二十篇中,原來也有兩個提到「情」的地方,分別在《子路》和《子張》篇中,都印在你們的補充資料內了。
孔子曰︰「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請留意這兩段《論語》所提及的「情」,都不是我們今天狹義理解的「愛情」。這兩個「情」字,都有「實」、「實在」的意思。「上好信」即在上者有信用的話,「則民莫敢不用情」即人民不敢不對你「真實」;會實幹,不敢偷呃拐騙。
曾子的那一段則以為:作為治獄之官 (就像今天的法官) ,若在審案時得知真相(「得其情」),則千萬不要沾沾自喜,為捉到犯人的罪狀而高興;反而應該「哀矜而勿喜」,應懷有同情之心去憐憫這些罪犯。
從以上例子可見在《論語》裏出現的「情」字,都有「實在」「真相」的含義。為什麼我要在這裏引用《論語》這個「情」字呢?我希望強調的是︰「情」是一個含義非常豐富的字眼,有多層不同的含義。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含義、甚至是很「原始」的含義就是──「真實」。情必應真,所謂「真情」 --- 真實的感情。
中西愛情比較︰個人與群體
由此亦帶出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情」,與西方的「情」,其中一個很大的分別,就是我們的情是比較「踏實」的,比較「實在」的。修讀「中國文學」科的同學應該讀過《孟子.告子》,其中一句是這樣的︰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乃所謂善也。」(《孟子.告子》)
當中提及的「情」與「性」相通,都是指真實的性情。全句意思是順著個人的性情,真實不妄地發展,就可以為善,這也證實人是性善的。另一段《荀子.正名》所提及的情,也有類近的意思。
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荀子.正名》)
由此可見「情」與「性」關係密切,而中國人談論「情」,也是從很實在的角度來探討的。剛才我提到西方人討論「愛」的時候比較集中、比較豐富,大概是因為他們比較重視「個人」的獨立性、「個人」的成長。而中國人則把人放在一個或大或小的環境裏面,具體的環境當然比抽象的理念世界更「實在」、更「真實」,因為我們不是獨立存在的。固然,中國人亦肯定人有獨立的一面、頂天立地的一面;但是我們同樣很真實地存在於群體之中、在家庭之中、在社會之中。不論從橫向的空間或縱向的時間而言,我們都是與其他人有關係的。因此中國人談論「愛」的時候,很快就會落入「責任」、「影響」的討論裏去。很難說這種角度是好還是不好,但這確是中國文化的實情,我們的確習慣於以比較踏實的態度談論愛情。
「權宜」的愛情
雖然吳森的文章亦提到有許多不同的「情」,如父母親情、兄弟之情、甚至對古人、對天地萬物皆有情,但我今天希望集中於討論「愛情」。從我整理的參考資料裏,大家可以看到《孟子》的《離婁》、《萬章》及《盡心》篇的數段。請先看首兩段: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趙曰︰「舜懼無後,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禮也;舜不以告,權也。故曰,猶告,與告同也。」)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孟子.萬章》)
以上片段帶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愛情」遇上矛盾的時候應該如何處理呢?「舜不告而娶」是一個頗為人熟悉的故事。剛才已說過舜是中國歷史上孝子的典型,他非常孝順父母,即使父親偏愛舜的弟弟,舜仍然十分孝順。然而舜卻在娶妻時沒有稟告父親。於是萬章就問孟子,舜這樣做對不對。孟子則回答他︰因為舜心知父親不喜歡他,一定不容他娶妻;而男女婚姻是「人之大倫」,不娶妻則對父母更不孝,於是兩害相權之下,只好「不告而娶」,他的「不告」甚至就如已經稟告父母一樣恰當(「猶告也」)。後世注解認為「娶而告父母,禮也;舜不以告,權也。」「權」是「權宜」、「權衡輕重」的意思,可見傳統中國對這些問題處理得非常彈性,很懂得從權。「禮」固然十分重要,愛情也有愛情的「禮」,因為中國的愛情不是兩個人之間的問題,而是兩個家庭,甚至兩個家族的問題,因此要有禮的規範;但原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禮」卻並非最高的、必然要遵守的戒條。孟子這個例子甚至告訴我們,即使像舜這樣的賢人,也可以有不守禮的時候,即表明重點在於「權」,即權衡不同環境情況,作出不同的決定。
同樣出自《孟子》的「男女授受不親」的討論也很有趣。「男女授受不親」本來是應遵守的行為規範,但是眼看嫂嫂掉進河裏快要溺斃,孟子就認為當然不用遵守這項「禮」,不必害怕肌膚相親,要趕快扶起她。生命是重要的﹗因此,「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孟子.離婁》)。由此可見,善於權衡在儒家思想裏十分要緊,而中國人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把「愛情」踏實地放在各種不同環境、實情上,去討論各種道德和人倫關係的問題。
承認人有「好色」的本性
此外還有另一段關於齊宣王的故事,大家不妨一看:
(齊宣)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王如好貨,於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孟子.萬章》)
孟子勸齊宣王推行仁政,齊宣王雖知行仁政是好的,然而他亦非常坦白,坦言自己也的缺點是好財貨又好美色。孟子當然循循善誘,並謂人皆有好色與好財貨之心,重點是能否「推而廣之」。若齊宣王能夠「與眾同樂」,體察百姓同樣對愛情有所期望,並使適齡男女皆覓得合適的對象(「使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大家安居樂業,那麼為王者好色亦不是什麼罪過。大家留意,孟子並非口是心非地說這番話的,他是真心真意地認為好色好貨乃人之常情,甚至肯定這是人性的一部份。這就是孔子、孟子對人性的平實態度。如果孟子一下子抹殺了人的好色之心,就不乎合人之常情了。
「愛」的不同等級
回應剛才我所說,中國談「愛」的文獻比西方少,亦沒有西方的深刻,但仍然有提到「愛」的片段。例如《孟子.盡心》的其中一節︰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
從這一節裏,我們可以看出「愛」、「仁」、「親」是有分別的。對於一切的物,我們會愛惜,例如飼養牲畜、種植花草,總之對於我們喜愛的物件,我們不會隨意毀壞,這就是孟子所謂的「愛」。但這種「愛」不是「仁」(「愛之而弗仁」),你不會對物件動惻隱不殺之心,但你應對人民有惻隱之心,以仁心對待。而這種「仁」又不及「親」,「親」是對自己親人血脈相連的感情,是親人之間獨有的。由此可見,第一,儒家所講的愛是有等差的,由親及疏,推己及人;第二,「愛」在中國儒家文化中是被正視的,但明顯地位不是最高的,而且與「情」亦有所差別。
「愛」情與「恩」情
另外,我希望大家留意一點,就是中國人談「愛情」的時候很重視「恩」這個字。我先以元曲《琵琶記》為例。《琵琶記》的故事講述一個名叫蔡伯喈的男子,離開家裏的妻子與父母,上京赴考。他高中以後卻被丞相留住,更娶了丞相的千金。可憐家裏的髮妻與父母日日夜夜地盼他回家,直等到父母也去世了。蔡伯喈的前妻趙五娘於是上京尋夫,途中歷盡艱辛。在趙五娘將要尋到夫婿的時候,《琵琶記》有以下一段曲文︰
旦(趙五娘)︰「暗中思忖,此去好無準。只怕他身榮貴,把咱不認。若是他不瞧,可不空教我受艱辛?沒,他未必忘恩。我這裏自閑評論,他須記一夜夫妻百夜恩,怎做得區區陌路上人?」(〔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一齣》)
這段曲文說趙五娘怕蔡伯喈顯貴以後不認他,其後又轉念一想,「他未必忘恩」,並「須記一夜夫妻百夜恩」。可見中國人的夫妻之間是講「恩情」、「恩愛」的。為什麼是「恩」呢?大家不妨想像一下。一個人,與另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在某場合裏認識,然後結為伴侶,建立家庭。維持一個家庭,要經過許多辛勞,傳統的分工是男的外出工作,女的侍奉翁姑、操持家務。成立一個家庭,令大家的生活有安全感、溫暖感,當中是有恩情的。儘管從前的人未必經過「眾裏尋他千百度」的求偶過程,可能都是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的,但當中的「恩情」都是一樣的。我們應正視其間的勞苦辛酸,對伴侶的付出要有一個感恩的心。因此,夫妻之情不是基於「責任」或「血緣」,而是兩個本來沒有關係的人之間的恩情。而拋棄「糟糠之妻」,就是「忘恩」,於是蔡伯喈後來有以下一段曲文︰
生(蔡伯喈)︰「比似我做了虧心台館客,到不如守義終身田舍郎。《白頭吟》記得不曾忘,綠鬢婦何故在他方?書,我只為你其中有女顏如玉,卻教我撇卻糟糠妻下堂。還思想,休休,畢竟是文章誤我,我誤妻房。」(《琵琶記.第三十六齣》)
蔡伯喈自己亦慚愧不已,可見中國傳統對夫妻恩情的重視。事實上,在中國古典文學裏,不論是小說、戲曲、詩詞,都十分瞧不起「始亂終棄」、「拋棄糟糠」的人,因為他「忘恩」,忘記了夫妻之間的「百夜之恩」。這裏亦進一步印證中國文化踏踏實實地顧及全體人倫關係的特色,因為即使夫妻之情,亦免不了考慮到父母、子女、家庭等問題。
西方愛情中的 “Concern”?
夫妻之間的「恩情」,其實即也近於吳森文章裏所講的“concern”。至於西方的愛情是否真的只有“wonder”而沒有“concern”呢?我以為不是的。大家不妨看看參考資料中的第一頁,有關「愛」的那一節。我引錄了一些有關愛的西方文獻,先看《聖經》裏一段很著名的經文︰
「愛是堅忍的,仁慈的;有愛就不嫉妒,不自誇,不驕傲,不做鹵莽的事,不自私,不輕易動怒,不記住別人的過錯,不喜歡不義,只喜愛真理。愛能包容一切,對一切有信心,對一切有盼望,能忍受一切。」
「妻子對自己的身體沒有主權,主權在丈夫;同樣,丈夫對自己的身體也沒有主權,主權在妻子。」(《聖經.哥林多前書》)
大家看看當中有沒有“concern”呢?一定有,裏面清楚地說明愛包含關顧、忍耐、犧牲。另一段談論愛情的典範文字來自莎士比亞的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以下是朱生豪譯本的選段︰
羅密歐︰「啊﹗你就這樣離我而去,不給我一點滿足嗎?」
朱麗葉︰「你今夜還要什麼滿足呢?」
羅密歐︰「你還沒有把你的愛情的忠實的盟誓跟我交換。」
朱麗葉︰「在你沒有要求以前,我已經把我的愛給了你了;可是我倒願意重新給你。」
羅密歐︰「你要把它收回去嗎?為什麼呢,愛人?」
朱麗葉︰「為了表示我的慷慨,我要把它重新給你。可是我只願意要我己有的東西︰我的慷慨像海一樣浩渺,我的愛情也像海一樣深沉;我給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為這兩者都是沒有窮盡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II,2,朱生豪譯)
我希望大家留意朱麗葉最後的那一段話,她說「我的愛情也像海一樣深沉;我給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為這兩者都是沒有窮盡的。……」,說明愛是越給予別人,自己擁有越多。金錢可不是這樣了,否則越給予別人自己越富有也不錯。可以斷言,如果沒有經驗過「越給予愛,自己就越富有」的經驗,那就算不上經歷過真正的愛情﹗
另一段是來自一套美國電影“Marvin’s Room”(中譯︰《一切從心開始》)的對白。故事講述兩姐妹,姊姊貝茜(戴安姬頓飾)受父親和姑媽寵愛,妹妹阿莉(梅麗史翠普飾)卻與家人關係淡漠,多年不見。一次兩姊妹相聚談心,姊姊說了一句「我真幸運」(I’m lucky),妹妹立刻接道︰「當然,父親和姑媽一向偏愛你。」姊姊卻說了以下一番話︰
Bessie︰「我真幸運,我能夠這樣深深地去愛他們(父親和姑媽),我真感到幸運。」(Marvin’s Room, Scott McPherson, 1991)
我看電影時看到這一段感到很觸動,原來能夠去愛別人,是很幸福的事。這一點與《羅密歐與朱麗葉》所講的「越給予越富有」亦互相呼應,說明在愛人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滿足感,而越愛人就會越幸福。《聖經》也有所謂「施比受更為有福」。以上所舉的都是古今西方的例子,當中蘊涵的自然是“concern”,所以不能說西方愛情沒有“concern”。
《人魚公主》與《風流劍客》裏的Wonder與Concern
為了準備這次演講,我特地問我的太太,哪個愛情故事叫她最印象深刻。她想了想後,說是安徒生童話故事裏的〈人魚公主〉。大家或者也看過這故事吧?有的版本譯作〈海的女兒〉。年輕美麗的人魚對陸地上的世界十分好奇,更愛上地面上的王子,並在一次風暴中救了他。王子不知道救他的是人魚公主,而她卻以自己的聲音換來人的身體到岸上的世界去,希望獲得王子的愛情。人魚公主明顯地對王子有“wonder”的一面,但她的愛裏面也有很深的“concern”,還有犧牲。因為即使人魚公主最後得不到王子的愛,要面對化成泡沫的悲劇,她也不願以王子的性命來換取把自己變回人魚的唯一機會,於是黯然化成泡沫,終於消失。當中蘊含的,當然不只是“wonder”這麼簡單。
還有法國《風流劍客》(Cyrano de Bergerac) 的故事,曾經被拍成電影 (中譯《大鼻子情聖》)。主角西哈諾貌醜卻文采風流,他的心上人表妹卻愛上一個英俊而胸無點墨的人。西哈諾一方面關心表妹的心事,一方面又覺自己配不起她,最後只好作出一個痛苦的決定,把自己的才華獻給那英俊的男子,代他寫情書,以打動表妹的芳心。當中有許多精彩的場面,這裏不一一細表了。我想說的是這位大鼻子情聖對心上人的關懷情深意重,終而將個人的愛昇華,以表妹的快樂為目的,壓抑自己的感情,玉成意中人的好事。這當然是Concern。
愛的元素︰C、R、R、K
一位很有名的二十世紀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寫了一本很著名的書,名叫“The Art of Loving”(《愛的藝術》)。該書把愛的元素總結為四︰CRRK。“C”就是“CARE”,「關懷」的意思;“R”是“RESPONSIBILITY”,即「責任」;另一個“R”是“RESPECT”,即「尊重」。這都能夠理解吧,愛要包括關懷,要負責任,並且要尊重對方。最後的“K”代表“KNOWLEDGE”即「知識」的意思。為什麼愛情與知識有關呢?因為愛包括了“to know you”,要明白對方,這點很重要。在了解對方的過程裏,一定有好奇“wonder”,沒有“wonder”的戀愛是不可能的,戀愛而沒有“wonder”就一點也不“wonderful”了﹗〔眾笑〕所以wonder和concern在戀愛中是應該並存的,問題是如何平衡而已。
踏實的愛與抽象的愛
如何平衡wonder與concern,如何在西方與中國文化的分野中取得調節,實在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在第三頁的參考資料裏,引錄了饒宗頤教授的一篇文章,篇名是〈一眼與雙眼〉。這是一篇比較中國文化與希臘文化的文章。許多人喜歡把中國和希臘加以比較,原因是希臘和中國一直被認為是東西文化的源頭和代表。文章裏引用古代東羅馬的一句話︰「除了用雙眼觀察一切的中國人和僅以一隻眼來觀察的希臘人之外,其他的所有民族都是瞎子。」說明中國人善於觀察全體全象,而西方人則長於概括抽象。因此「一言以蔽之︰即在雙眼和一眼之分。中國人是十分務實的民族,其傳統的思想方法,所重在『事』,認為理寓於事,不隨便離事而言理;希臘人則不然,統事於理,喜歡做出抽象理論,企圖拿來證明一切的事實。」這也是強調中國人務實的特性,因此談論問題 (包括愛情問題) 的時候,多涉及具體「實情」,多與其他倫理道德問題相涉。
我還可以舉出另一說明中國人比較踏實的例子,阿富汗詩人魯米(Rumi)有一首名叫“Chinese Art and Greek Art”的詩。詩中講述有兩位分別來自中國及希臘的藝術家,他們在一位國王面前比賽誰是出色的藝術家。於是國王命令兩位藝術家粉飾一個房間,一邊是中國人的另一邊是希臘人的,中間以一塊簾子隔著。中國藝術家向國王要了百多種顏料,每天都勤奮佈置;而希臘人卻什麼也不要,只是不停地把牆壁洗淨磨光,使牆面光潔純淨。比賽結束了,大家首先都十分驚訝於中國藝術家房子中的五光十色、鮮艷輝煌。然後希臘藝術家把簾子拉開,中國藝術家房子中的顏色與美麗全都反映在他的房子裏,而且這些顏色還會隨著光影而變化。這首詩似乎更推許希臘人的聰明。然而,沒有中國人的踏實用心,沒有他提供的基礎,希臘人的房子會那樣美麗嗎?所以,平心而論,中國和西方的思維模式可謂各有所長。
總結
總括而言,我今天的演講希望說明:中國語文及文化科這個課程以至吳森這篇文章,都有助我們思考中國文化的特點。在感情的處理方面,中國人比較重視群體,重視家庭,會以務實的態度,把愛情放在家庭倫理的問題上去討論,夫妻之情亦講求感恩的心,注重恩情。有關愛情的種種權衡,也是十分務實的。所以,我認為了解中國人務實的性格對理解中國愛情觀念很有幫助。
至於wonder和concern,我想不可能簡單地視為中西愛情觀的分野。這兒我要補充一點,吳森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是1974年,先前他曾經在美國教學十多年,因此他親身經歷過六十至七十年代西方的反叛 (以「嬉皮士」為代表) 思潮。那時候的美國青年大都嚷著要反戰、爭取個人的自由、要求性解放,因此而有“Make love but not war”的口號。在這個背景下,吳森自然會認為西方較自我,不會concern別人。他這個說法是基於他的印象,而這樣的印象是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的。
最後,我想以饒宗頤教授文章的一段話結束今天的演講,他說︰
「今天我們研究傳統與現代關係這一課題,主要貴在於知彼知己的原則下,做出認真和深入的探索,然後方有建設性的結論。過去那些過度的、無謂的,自我誇張和任意的自我貶抑的各種言論,實際是出於不正確的認識與一時愛、憎的情緒,都是不必要的。」
大家研習中西文化的時候,我希望也能抱持這種態度。時間差不多了,我的演講到此為止,希望稍後聽到大家的提問。謝謝﹗
問︰張博士,請問「愛」與「情」這兩個字在中國與西方的理解有何分別?
張︰「愛」和「情」其實都可以是英文“love”的翻譯,因此所謂「愛」、「情」之分,其實無妨是翻譯的問題。剛才我也提過,西方談「愛」比中國人深刻和豐富,而中國人則少談「愛」,多談「情」。中國人的「情」,有真實、事實的意思,這種理解比較闊、比較踏實。而中國人的「愛」,就明顯比不上對人和對親人的感情,因為我們只會說「愛物」。這都是我剛才說過的。然而,我認為討論「愛」與「情」的重點決不在定義,而是要著意找出中國人與西方人討論愛情之不同方法,以及中國人本身在面對這些觀念時的態度。
問︰吳森先生在文中面對學生的提問,結果以wonder和concern來回答,請問如果張博士遇到這個問題,你會如何回答呢?
張︰我想這個問題你們都向老師問過吧﹗〔眾笑〕我想關鍵還是在於上面提過的一個「權」字。上次陳永明教授的演講不是也提到權衡和選擇的重要嗎?道德問題的意義在於你有「選擇」的權利。你們有自由去選擇,有能力衡量好壞,然後再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大家不妨參考吳森文章提及有關「三年之喪」的一段,孔子給宰予的答案是「汝安則為之」,就是你覺得心安,你肯定自己的選擇,就儘管去做 (行為是你的,別人也反對不來)。由於具體情況不同,問題的答案也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但要記著:你的選擇代表了你自己,代表了你之所以為你 (而不是別人) 的關鍵。我們要對自己的選擇、對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那是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就是如此而已。
問︰時下許多人以互聯網結識朋友,甚至成為人際交往中重要的一部份。你認為這種媒介的發展對人與人之間的情有什麼影響?
張︰看來我不是很合適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選。我有用互聯網,但沒有用過ICQ。不過我很相信社會是不斷轉變的,在不同的環境裏,人總有不同的方法與別人交往。最近在新聞中聽見ICQ中經常有人以假身份、假名、假性別去與人相交,因此社會人士擔心大家以後會生活在一個很不真實的世界裏。但我以為有一件事是不變的,就是我們始終要向自己負責。能夠向自己負責,就能夠學會如何在一個虛擬的世界裏自處。
問︰剛才張博士在演講裏提到中國古代的性觀念也有開放的一面,到底性是何時開始變成禁忌的呢?而你對這種轉變又有什麼看法呢?
張︰中國人曾經視性為人生中很自然的一部份,與天地陰陽男女日月盈虧一樣自然。歷代有很多變化,或大或小。最明顯的轉變發生於宋明理學提倡的時期。那時正統的道學家認為人的欲望是污穢的,是要禁制以至滅絕的。以這樣的眼光來看性,就自然是不大開放,不大健康的,我個人意見亦認為這樣不好。但當然不得不提,宋明理學本身亦有很大的成績,對個人心性與性理的探討十分深刻。

主持︰時間關係,今天演講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整理︰黃念欣、黃慧敏

http://bowen.chi.cuhk.edu.hk/speech/lovescrip.htm
UID
14324 
帖子
1373 
精华
33 
积分
1508 
阅读权限
10 
来自
taiwan 
在线时间
74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19 
最后登录
2011-2-26 

查看详细资料

TOP

liaogai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5楼 发表于 2004-12-6 00:57  只看该作者

RE:【推薦】情與中國文化 吳森

張秉權博士就吳森教授《情與中國文化》一文相關論題的演講談到“愛的教育、性的教育”,他的演講還附錄了一份“演講的資料”,我把它轉貼於下:

演講附錄資料︰

愛的教育、性的教育

──談吳森《情與中國文化》

張秉權

2000年2月29日

   1. 愛

        「愛是堅忍的,仁慈的;有愛就不嫉妒,不自誇,不驕傲,不做鹵莽的事,不自私,不輕易動怒,不記住別人的過錯,不喜歡不義,只喜愛真理。愛能包容一切,對一切有信心,對一切有盼望,能忍受一切。」

        「妻子對自己的身體沒有主權,主權在丈夫;同樣,丈夫對自己的身體也沒有主權,主權在妻子。」(《聖經.哥林多前書》)

        羅密歐︰「啊﹗你就這樣離我而去,不給我一點滿足嗎?」

        朱麗葉︰「你今夜還要什麼滿足呢?」

      羅密歐︰「你還沒有把你的愛情的忠實的盟誓跟我交換。」

      朱麗葉︰「在你沒有要求以前,我已經把我的愛給了你了;可是我倒願意重新給你。」

      羅密歐︰「你要把它收回去嗎?為什麼呢,愛人?」

      朱麗葉︰「為了表示我的慷慨,我要把它重新給你。可是我只願意要我已有的東西︰我的慷慨像海一樣浩渺,我的愛情也像海一樣深沉;我給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為這兩者都是沒有窮盡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II,2,朱生豪譯〕

        

        Bessie︰「我真幸運,我能夠這樣深深地去愛他們(父親和姑媽),我真感到幸運。」(Marvin’s Room, Scott McPherson, 1991)

      《美狄亞》Medea, Euripides,431BC

      《海的女兒》(《人魚公主》),安徒生(H.C.Andersen,1805-1875)

      《風流劍客》Cyrano de Bergerac, Edmond Rostand,1897

      The Art of loving, Erich Fromn,1956

   2. 性

        「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周官.地官媒氏》)

        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孟子.萬章》)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詩經.關助》)

   3. 情



孔子曰︰「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乃所謂善也。」(《孟子.告子》)

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怨哀樂謂之情。」(《荀子.正名》)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趙曰︰「舜懼無後,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禮也;舜不以告,權也。故曰,猶告,與告同也。」)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孟子.萬章》)

(齊宣)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王如好貨,於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孟子.萬章》)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

旦(趙五娘)︰「暗中思忖,此去好無準。只怕他身榮貴,把咱不認。若是他不瞧,可不空教我受艱辛?沒,他未必忘恩。我這裏自閑評論,他須記一夜夫妻百夜恩,怎做得區區陌路上人?」(〔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一齣》)

生(蔡伯喈)︰「比似我做了虧心台館客,到不如守義終身田舍郎。《白頭吟》記得不曾忘,綠鬢婦何故在他方?書,我只為你其中有女顏如玉,卻教我撇卻糟糠妻下堂。還思想,休休,畢竟是文章誤我,我誤妻房。」(《琵琶記.第三十六齣》)

《一眼與雙眼》

  古代東羅馬的薩珊王朝,有人說過:「除了用雙眼觀察一切的中國人和僅以一隻眼來觀察的希臘人之外,其他的所有民族都是瞎子。」(見法儒阿里.瑪札海里所著的《絲綢之路》,耿升譯本頁三二九,據稱這一說法源自摩尼教徒。)薩珊唐代稱為拂菻,與華交往歷史悠久,一直到明太祖登基後的第四年,還有《諭拂菻王》一檄文,交由該國捏古倫親自帶往,諭知中國已經改易朝代,改元曰洪武(《明實錄》卷六七,見《全明文》卷二十)。當時東羅馬似乎特別稱讚中國的物質文明,能夠觀象制器,不像希臘人只有理論而已。中國的造紙術、火藥、瓷器等等向西方的傳播,正可說明這一事實。

使用雙眼可以觀其全體,使用一隻眼則長於概括,簡單地說是全象與抽象的區別。前者照顧到全面的事實,後者注意事實的某些特徵,加以概括性的說明。這是中國人使用的思想方法,與西方人的差別,一言以蔽之:即在雙眼和一眼之分。中國人是十分務實的民族,其傳統的思想方法,所重在「事」,認為理寓於事,不隨便離事而言理;希臘人則不然,統事於理,喜歡做出抽象理論,企圖拿來證明一切的事實。畢竟人還是兩隻眼睛的動物,上帝是給人們的雙眼,而不是給一隻眼的!我參加過不少外國漢學家的小型討論會,發現他們討論漢學上的歷史問題,每每方纔認識幾樁事實,即喜歡企圖建立一套理論拿來作全面的解釋,有時不免「屈事以就理」。而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認識,似太過於注意一些零碎的事實,不敢輕易去作概括性的系統理論,好像膽識有點不夠。

中國歷史上的學人不太熱心追求純粹理性的抽象理論。他們不太喜歡去造論,並不是沒有這種能力,而是慣用雙眼,來照顧事實。而不敢使用一眼,以免抹殺事實,用佛家的語言來說是要做到「事理無礙」、「事事無礙」,能否真正做到還值得研究。

東羅馬人對古代中國的評價,是出於有深度的由衷而恰當的了解,不是歪曲和阿諛。今天我們研究傳統與現代關係這一課題,主要貴在於知己知彼的原則下,做出認真和深入的探索,然後方有建設性的結論。過去那些過度的、無謂的、自我誇張和任意的自我貶抑的各種言論,實際是出於不正確的認識與一時愛、憎的情緒,都是不必要的。

用一眼與隻眼,作為希臘和中國的區分,事實亦是東西文化的主要分歧點。季羨林先生對波斯人這幾句話,近日嘗有過簡單的介紹。本人特別作上列一點補充。二者之間,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希望大家注意,再作進一步的討論。

饒宗頤《文化之旅.一眼與雙眼》

牛津大學出版社 香港 1997 頁145-146頁。

 

CHINESE ART AND GREEK ART

The Prophet said , “There are some who see me

by the same light in which I am seeing them.

Our natures are one.

Without reference to any strands

of lineage,without reference to texts or traditions,

we drink the life-water together.”

Here ‘s a story

about that hidden mystery:

The Chinese and the Greeks

were arguing as to who were the better artists.

The king said,

“We’ll settle this matter with a debate.”

The Chinese began talking,

but the Greeks wouldn’t say anything .

They left.

The Chinese suggested then

that they each be given a room to work on

with their artistry, two rooms facing each other

and divided by a curtain.

The Chinese asked the king

for a hundred colors, all the variations,

and each morning they came to where

the dyes were kept and took them all.

The Greeks took no colors.

“They’re not part of our work.”

They went to their room

and began cleaning and polishing the walls. All day

every day they made those walls as pure and clear

as an open sky.

There is a way that leads from all-colors

to colorlessness. Know that the magnificent variety

of the clouds and the weather comes from

the total simplicity of the sun and the moon.

The Chinese finished, and they were so happy.

They beat the drums in the joy of completion.

The king entered their room,

astonished by the gorgeous color and detail.

The Greeks then pulled the curtain dividing the rooms.

The Chinese figures and images shimmeringly reflected

on the clear Greeks walls. They lived there,

even more beautifully,and always

changing in the light.

The Greek art is the sufi way.

They don’t study books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y make their loving clearer and clearer.

No wantings,no anger. In that purity

they receive and reflect the images of every moment,

from here, from the stars from the void.

They take them in

as thought they were seeing

with the lighted clarity

that sees them.

In your light I learn how to love.

In your beauty,how to make poems.

You dance inside my chest,

where no one sees you,

but sometimes I do,

and that sight becomes this art.

Drumsound rises on the air,

its throb,my heart.

A voice inside the beat says,

“l know you’re tired,

but come .This is the way.”

Are you jealous of the ocean’s generosity?

Why would you refuse to give

this joy to anyone?

Fish don’t hold the sacred liquid in cups!

They swim the huge fluid freedom.

Rumi

The Essential Rumi pp121-123

Penguin Books,Eng. 1995

UID
14324 
帖子
1373 
精华
33 
积分
1508 
阅读权限
10 
来自
taiwan 
在线时间
74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19 
最后登录
2011-2-26 

查看详细资料

TOP

邓汉臣

中级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6楼 发表于 2008-1-31 20:13  只看该作者 原来是一篇文章啊?我以为是一本书。 为国储钱储粮不如为国储材
教人求官求利何不教人求知
UID
190405 
帖子
384 
精华
积分
387 
阅读权限
10 
来自
四川成都 
在线时间
67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23 
最后登录
2011-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PeerGynt

高级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7楼 发表于 2008-2-1 15:54  只看该作者 吳森教授的《情與中國文化》是香港中學預科文化課程中的課文,唐君毅教授的《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也在內。

http://www.ymca-coll.edu.hk/chinese/courses/six_chapers.htm
UID
45621 
帖子
759 
精华
积分
785 
阅读权限
10 
来自
Hong Kong 
在线时间
40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0-16 
最后登录
2010-10-2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邓汉臣

中级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8楼 发表于 2008-2-2 10:58  只看该作者 难道香港中学生接受的东西比内地大学生还高? 为国储钱储粮不如为国储材
教人求官求利何不教人求知
UID
190405 
帖子
384 
精华
积分
387 
阅读权限
10 
来自
四川成都 
在线时间
67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23 
最后登录
2011-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邓汉臣

中级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9楼 发表于 2008-2-2 11:03  只看该作者 我想研究爱情哲学,已经收集了部分这方面的资料,如俄国人的《情爱论》,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历代爱情诗选》,等等。 为国储钱储粮不如为国储材
教人求官求利何不教人求知
UID
190405 
帖子
384 
精华
积分
387 
阅读权限
10 
来自
四川成都 
在线时间
67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23 
最后登录
2011-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语茶言

初级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0楼 发表于 2008-2-3 15:42  只看该作者 情为大爱,大爱无疆,不断地培植对情的感觉,心灵漠然了,精神荒芜了,还有什么情可谈?
UID
158855 
帖子
170 
精华
积分
170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4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4 
最后登录
2010-12-29 

查看详细资料

TOP

Opus108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1楼 发表于 2008-2-6 13:11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邓汉臣 于 2008-2-2 10:58 发表
难道香港中学生接受的东西比内地大学生还高?
香港一向是一个比较保守和拥护传统的地方,尽管西化的程度也相对地较内地为早,但是,在1949年之后,很多大陆的学者专家因为中国的俄化(马克思化)而选择离开祖国,来到香港,很快地便形成了一个文化力量,当时的中文中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像培正中学,就能培养出像丘成桐(数学大家)、崔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才来,总之,香港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UID
3794 
帖子
1316 
精华
14 
积分
1358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2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2-10-25 
最后登录
2010-9-5 

查看详细资料

TOP

Nocturnes

初级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2楼 发表于 2008-2-8 04:05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邓汉臣 于 2008-2-2 11:03 发表
我想研究爱情哲学,已经收集了部分这方面的资料,如俄国人的《情爱论》,宇文所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历代爱情诗选》,等等。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之福音》一書值得閱讀.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UID
231060 
帖子
110 
精华
积分
111 
阅读权限
10 
来自
Hong Kong Shatin 
在线时间
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16 
最后登录
2008-9-15 

查看详细资料

TOP

邓汉臣

中级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3楼 发表于 2008-2-20 12:57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Opus108 于 2008-2-6 13:11 发表
香港一向是一个比较保守和拥护传统的地方,尽管西化的程度也相对地较内地为早,但是,在1949年之后,很多大陆的学者专家因为中国的俄化(马克思化)而选择离开祖国,来到香港,很快地便形成了一个文化力量,当时的中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来香港读书和工作,中大自由庄严的学术环境和优越的博士研究生待遇让我比较向往,能在一个相对讲究原则和尺度的社会里生活几天,是我的梦想。

[ 本帖最后由 邓汉臣 于 2008-2-28 20:02 编辑 ] 为国储钱储粮不如为国储材
教人求官求利何不教人求知
UID
190405 
帖子
384 
精华
积分
387 
阅读权限
10 
来自
四川成都 
在线时间
67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23 
最后登录
2011-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邓汉臣

中级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4楼 发表于 2008-2-28 20:01  只看该作者 近十年以来,中国内地的高校正经历着全面的倒退和衰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对年轻人人格尊严的粗暴践踏和学业前程的耽误,只有亲身亲历这个过程的人才能道出其中苦楚,它们的罪孽只有历史老人最清楚。 为国储钱储粮不如为国储材
教人求官求利何不教人求知
UID
190405 
帖子
384 
精华
积分
387 
阅读权限
10 
来自
四川成都 
在线时间
67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23 
最后登录
2011-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valand

中级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5楼 发表于 2008-12-25 14:12  只看该作者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唐琬《釵頭鳳》

  首先要向諸位聲明,我今天所講的題目,是帶幾分主觀性的,是我個人對文化社會感受以後的一點反省,目的不是宣揚甚麼學理。諸位還好,有機會住在香港。香港總算是中國社會,中國社會是講人情的,有人情便有溫暖。下完了課或公務之餘,可以約兩三知己,到茶樓或咖啡館裡談天說地,多麼快意,多麼夠情調。有歡欣喜樂的事大家一齊高興,有不如意的事大家互相關懷和照顧。人和人間的關係,縱使不是水乳交融,也算相互感應。可是,離開了中國的社會,尤其是到了美國,情況便完全不一樣了,你有暇想找朋友談天嗎?你的朋友可能嫌你打擾他。你有高興的事要告訴別人嗎?別人可能淡然置之。你有不如意的事,要別人幫忙嗎?你可能呼天不應,叫地不聞。人和人間的關係,只是利害式的和公務式的關係。當你有利於他人時,你可能會被請為席上客,但當你對別人利益毫無貢獻的時候,別人自然對你冷落。「花開蝶滿枝,花落蝶還稀。」這兩句話把這種世情刻劃得非常透切。可是「主人貧亦歸」的堂前燕,在今日的美國社會,簡直是鳳毛麟角了。
  從字形的結構來說,「情」字是形聲字,從「心」旁得意義,從「青」得聲音。但從「心」旁的字太多了。「情」字所以別於其他「心」旁的字,完全因為「青」字的緣故。宋代文學家王聖美用歸納法把「青」字的含義展示出來。「青」字含有「美好」之意。他找著了很多例子,其中有下列幾個我們常見到的:「晴:日之美者。」「清,水之美者。」「菁:艸之美者。」「精:米之美者。」「倩:人之美者。」「請:言之美者。」「情」字不用說了。代入公式,「心之美者是為情。」從文字學來看,我們的先人已經對情非常重視,非常珍惜,非常欣賞。後來有些道學家們主張壓制情感的,大抵都是佛教輸入後影響的結果。我們如仔細讀先秦儒家的典籍,便發覺孔子和孟子對情的重視。
  中國思想的代表是儒家,儒家的代表是孔孟。西方思想的源頭在希臘,希臘思想的主要代表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都以理性為主。「情」的地位一點都不被重視。亞氏更給「人」下定義謂人為理性的動物。中世紀雖然看重信仰(Faith)的地位,但神學家們卻建立了所謂「理性的神學」,主張用邏輯來證明神的存在。近代西方哲學對理性更加發揚。康德的大部頭的名著,都用「理性」作號召。他研究理性起家,檢討批評理性而成大名。他的《純粹理性批判》為現在研習西方哲學的人所必讀的書。一九六三年是我在美國專攻康德哲學的那一年。那時我心中便開始發生疑問:為甚麼西方哲學中沒有一本對「情」批判的典籍呢?康德以批判理性而奠定後世西洋哲學的方向,我們為甚麼不可以開闢「情」的新園地呢?我那時比現在年輕十年,好名之心甚重,常常想,假如我能寫成一本對「情」批判的專書,可以創一劃時代的大貢獻,可以立刻成名,甚至可以流芳百世。這一個念頭在我的腦海裡蕩漾了多年。到最近,美國哲學家郎格夫人(Susan Langer)寫成了兩巨冊書,題為:MIND: An Essay on Human Feeling(Vol I: 1967, Vol II: 1972,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可是出版了好幾年,在美國哲學界反響不大,原因可能是美國哲學界已經中了分析學派的毒。和分析學派平分春色的是存在主義。郎格夫人的哲學,既非分析派,又和存在主義有很大的距離,所以捧場的哲學學者不多。但最要緊的問題是,這本書的缺點實在不少。第一,這書採取生物學的進化觀點來探究人的情感,取材多取自生物學和心理學,未能超現代科學的立場來探究。第二,郎格夫人雖長於認識論,但缺乏形上學的深度。第三,郎格夫人雖對藝術哲學造詣極深,但對藝術的社會性還未夠認識,從而對人性的社會性忽略。第四,郎格夫人雖然立專章討論人類行為和「情」的關係,但「情」在道德及宗教所佔的地位完全忽略。第五,郎格氏雖然受學於文化哲學大師卡西勒(Ernest Cassirer),但她的書卻沒有豐富的文化內容來支持。所以,嚴格的說,一部真正論情的不朽巨著還未面世,還等待我們的努力。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