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的特点:教養的迷思==洪蘭教授專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3:13:46
-洪蘭教授-教養的迷思專欄

前言

父母是形塑孩子的推手,一句廣告用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讓大部分的父母用
盡心思將不同的養分澆灌在孩子身上—只要坊間號稱最棒的、最精緻的、最補的,只要負擔
的起,誓言給孩子最好的。然而身為父母的你,真的相信「吃什麼就可以補什麼」、「三歲
定終身」、「晚上開燈睡覺對孩子眼睛不好」嗎?

這是一個科學的時代,也是一個迷信的時代,雖然我們已經進入e世代的二十一世紀,有許
多的觀念仍然非常的不正確。在這專欄裡,洪蘭教授將針對社會上現有的一些教養孩子的觀
念提出科學性的解釋,一切與孩子成長和教育有關的問題都將是這個專欄討論的重心。透過
專家的分析解說,幫助您成為有智慧、又有判斷力的父母,更進而讓您的孩子快樂成長。

國語文教育要往下扎根     (2003/11)

『國語日報』最近作了一份「國語文教育札根」調查,對全省北中南花東區的中小學老師發
出問卷,來了解在第一線與學生接觸的老師對現在學生語文程度的看法。

學生國語文能力普遍退步

結果發現,老師們普遍認為學生作文能力不佳,其中72%的老師認為是國中基測不考作文的
結果。但是雖然有94%的老師認為多數學生作文需要加強,但是有61.3%的老師無暇指導課外
閱讀,因為他們要負擔很多的行政雜事。

老師們一致認為國語文不受重視,課堂節數不夠,而社會最重視的是英語。這些老師都認為
在語文學習上,本國語文應優先於英語。在教育部未持續大力推動兒童閱讀的情況下,只有
72%的老師偶爾會指導學生閱讀。至於語文能力退步的原因,可複選,62%的老師歸因於教育
政策,42%的老師歸因於社會環境,41%認為是考試制度,46%則是上課時數。有76%的老師認
為外界對國語文的看法已影響自己的教學行為了。更有一位老師寫到:政治的花招與思考模
式都已帶入校園,就只差沒有放煙火而已,其他動作都做了。

只讀教科書,不讀課外書

這是一個令人驚悚的調查報告。這份調查發出1200份,回收863份,回收率高達72%,可以說
誠實地反映出了基層教師對語文學習的看法。其實,在沒有這份調查之前,我們自己在大學
裡就已有深刻感受。學生基本上只讀教科書,不讀任何課外書,很多人念到大學還沒看過
『水滸傳』、『西遊記』,連『三國演義』都只看過漫畫版,國立大學學生甚至可以不知道
「頭懸樑、錐刺骨」是誰,主修電機系的學生也不知道發明涂林機器(電腦前身)的涂林
(Alan Turing)是誰,以目前政府急劇的去中國化,恐怕我們很快的連我們是誰也不知道
了。

對於英語學習,很多人都有個迷思,以為發音標準就是英文好,殊不知語文是傳播的工具,
講究的是內涵,如果言之無物,徒有字正腔圓是沒有意義的。相信早年聽過蔡元培、胡適、
傅斯年先生等國學大師演講過的人都有此同感,他們的鄉音都很重,但是每場演講必爆滿,
因為旁徵博引,內容豐富。反之,政府各機構的發言人發音都很標準,但是聽完卻不知所
云,因為內容空洞且閃爍其詞。

從閱讀中吸收文化

今天且不論第二語言的學習在理論上並沒有關鍵期的支持(也就是說,不一定幾歲的時侯學
習效果最佳),政府在大力推動英語教學時,忽略了學好一個語言必須大量閱讀該語言所寫
的書,才能正確掌握詞彙的應用,而大量閱讀該語言的書會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該語言的文
化。當我們孩子自己的母語尚未掌握好,對自己的文化尚未有認同時,就接受了很多其他不
同的文化,很容易迷失自己。文化認同是國家民族認同的第一步,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認為黃
花崗烈士的?頭顱、洒熱血是很愚蠢的事,他們認為應該移民,去比較好的國家生活,或許
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受到大量外來文化的影響。

不重視自己的語文是不對的,今天這份調查是個暮鼓晨鐘,假如在位者再看不到國語文能力
後退所帶來的危機,我們大概也沒有多次總統大選可選了。全世界國家都在推動全民閱讀,
尤其是親子閱讀。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對『南華早報』的記者說,新加坡的國民必須有快
速吸取新訊息的能力才能與其他國家競爭,因為他們小國小民,沒有天然資源,反觀我們何
嘗不是如此?為什麼別人在努力加強語文能力的同時,我們反而開倒車,取消作文的考試,
減少國語的教學時數,不再鼓勵閱讀了呢?

讓孩子快樂的成長     (2003/10)

我有一個學生,一年不見蒼老許多,問她近況,她憂心忡忡的說兒子與小叔的兒子同年,但
發展的慢,她很怕被比下去,也不知該如何才好。

發展圖表只是參考值

其實,孩子的發育有一定的里程碑。醫生診間牆上貼的發展圖表,是指在某個群體中,大部
分的孩子到達某個年齡時的發展程度,它代表的是平均值,只是個參考數字。但實際上,孩
子的發育時間會依基因、環境等而有個別差異,所以父母實在不需太擔心,只要孩子的智力
發展正常,晚一點說話並沒有關係。父母要有耐心,因為孩子可能是大器晚成,像牛頓、愛
迪生、愛因斯坦都是很晚才會說話,但是他們的成就都影響了人類的文明。

基因影響大

我在美國時,有位老師的女兒到兩歲半還不會說話,各種檢查都正常,醫生只好勸她天天念
書給孩子聽,增加孩子接觸語言的機會。這個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是鬼靈精一個,她能從
母親說話的語氣中知道電話會講多久,如果是外婆、阿姨打來的,她就立刻搬椅子爬高去拿
糖果,那時(1985年)無線的電話還非常少,母親受到電話線長度的限制只能乾瞪眼。電話快
結束,她從母親語氣中可以聽出來,便立刻過來討好母親,抱她的大腿,爬上來親她的臉,
讓母親哭笑不得,中國人有句話「伸手不打笑臉人」,母親常常也就算了。當她五歲進幼稚
園時,有一天,小朋友來搶她的玩具,她一把把他推開,嘴裡出來的是完整的句子“Leave
me alone!”她母親高興的眼淚都掉了下來。從此她會說話了,而且一切正常。

進學後,因為她很小就會讀書,所以閱讀程度一直是超越二個年級以上,各科的功課都很
好,等到她十歲跳班到六年級後,母親放膽再次懷孕,生了一個弟弟。想不到這個小男孩也
不會講話,而且直到六歲才開口,比姐姐更慢,不過說出來的也是完整的句子。這下子,母
親知道有基因上的關係了。檢驗後她發現自己正常,就催先生去作基因篩檢,先生遲遲不肯
去,被逼急了才說:「我們家五個兄弟都是進了小學才會說話!」原來他是美國西北牧場的
人家,男孩子會做事就好,說不說話不那麼重要。我的老師氣壞了,問說:「我帶著女兒四
處求醫時,你怎麼不說?」先生說:「有呀!我不是告訴你不要緊,沒有關係嗎?」

父母要放寬心

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人的行為是受到基因和後天環境交互影響的,有時快慢由不得人。
如果不是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孔子為什麼要說「因材施教」呢?父母不要處處與人比,更不
要在孩子還未準備好時就送他去壓力很大的幼稚園,讓他感受到挫折;更不要整天盯著孩子
的發展,這樣孩子也會跟著緊張,讓家中氣氛變得緊繃,現代醫學研究已經證實緊張的環境
會抑制荷爾蒙的分泌,對孩子的發育不好。童年,最重要的是快樂的成長,作父母最要緊的
是放寬心,陪伴孩子成長,只有安心才能享受孩子的天真爛漫。人生很長,看的是終點,不
是起跑點。陪伴他,唸書給他聽,讓他有個快樂的童年,彼此分享,才是最重要的事。

最近報上有件駭人的新聞,兩名台灣大學的學生到朋友家聊天時,竟然在別人都離去後一時
「性」起進入主人的房間翻雲覆雨,肆無忌憚的將別人的臥室當作賓館,事畢,床單、床
罩、地毯一團亂未收拾,連保險套都沒有妥善處理,就揚長而去,氣得屋主去告官,抓到後
賠了八仟元了事。令人氣結的是這學生竟然還恬不知恥的說早知道去賓館還便宜些。

道德教育完全失敗

這件新聞發生在台灣第一流大學的學生身上,顯示我們道德教育完全失敗,價值觀完全淪
喪。真是應了中研院李遠哲院長「高學歷不代表高品德」這話。這兩個學生擅闖別人的房間
亂搞一通,牆上地毯都是「不明液體」,這是無禮兼無恥,他們的行為陷邀他的朋友於不
義,像這樣禮義廉恥全無的人如何配作大學生?我們再不檢討教育的方針,難道真的要等到
亡國了才來痛哭嗎?

台灣多年來智育掛帥的結果是教出了這批「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沒有是非、沒有原
則的學生,我們敢將國家的前途交到這樣人的手上嗎?如果不敢,我們為什麼還在填充那些
死知識而忽略他的品德教養?英國格林爵士老早說過「學校教育的不是在學到任何有用的東
西,而是在培養人格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觀」。

學校提供學習的鷹架

現代的知識一直在翻新,高科技18個月便翻了一倍,傳統科技五年翻一倍,如果只依靠學校
所學的知識來謀生,這個孩子一離開校門就變成「淘汰郎」——被社會所淘汰,因為學校所
學的已經過時了。試問十年前有人聽過奈米嗎?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奈米?1960年到1980
年知識的累積是過去二千年的總和,1980年到現在知識又翻了一倍,知識變得又新又快,我
們怎麼可以期待學校教孩子所有的知識?既然新知識學不完,學校要教的應該是基本的知
識,提供學生一個學習新知識的鷹架,一個人只要肯學,他有一生的時間去學習他所需要的
知識,但是一個品德不好的人會禍國殃民,學歷越高,為害越大。

資優生犯罪更可怕

奧克拉荷馬州聯邦大廈爆炸案的兇手智商有126,超過我國篩選資優生的標準,但是這個高
智商的結果卻是奪走168條人命。尤其殘忍的是他把一車的炸藥放在幼稚園旁邊爆炸,使幼
小的兒童首當其衝,炸得肢離破碎慘不忍睹,他卻無動於衷,認為他們不過是「附帶損
傷」。美國獨行炸藥客(Unibomber)也是高智商,他是MIT博士、柏克萊加大的物理教授,
FBI花了二十年才把他抓到。這些高智商者把聰明用到錯誤的地方更讓人害怕,這些教訓難
道還不夠讓我們在強調「資優」時,想一想「質優」是不是更重要?

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還在迷信聰明?許多成功的例子已經明顯的指出高智商不
是成功的惟一條件,有毅力才是。有創造發明力的人往往並不是最聰明的人,卻是最能吃苦
耐勞的人;堅忍不拔也是所有成功人的特質。當我們花大錢把孩子送進各種補習班去訓練他
的智力時,我們是否也應該花同樣的力氣去培養他的毅力?我們有沒有提供一個可以讓人格
健全發展的環境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一向標榜孩子的聰明,卻沒有人去標榜他是個好公
民,有聰明卻沒有民胞物與的觀念時,他就有可能會變成社會的不定時炸彈,隨時危害著你
我的安全。

空虛的下一代

從飆車少年行為中,不難看出這一代的空虛、無根。他們不看書,沒有知識,沒先人可以效
法,沒有理想要去實現。(現代的年輕人不但沒有看過「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這句
話,可能連斷句都不會。)現代化使我們的鄉鎮失去了特色,每一個建築都一樣,沒有了特
色就失去了對家鄉的認同,人沒有了特色也失去了對自我的認同。沒有理想,沒有認同,沒
有傳承,我們變成沒有文化的一代。而文化是民族的內涵,我看到我們正逐漸變成一個膚淺
的民族。這是一個危機,今天不覺醒,就真的沒有明天了。

管子牧民篇中管仲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教育是立國的根
本,當我們教出來的學生沒有廉恥時,亡國之日是指日可待。身為台大校友,我有權要求台
大校長整頓校風,不要讓校友蒙羞,身為台灣的人民,我有權要求教育部長整頓教育,不要
讓台灣亡在寡廉鮮恥的高學歷份子的手上。

孩子需要甜蜜的家     (2003/8)

有個十二歲的孩子,剛剛參加完國小畢業典禮,正要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卻因為家庭不
和諧,讓他選擇從十六樓跳下,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個消息令我既難過又惶恐,因為自殺已躍升為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個原因,遠超過意外死
亡,同時台灣的憂鬱症患者年紀也降到了十三歲。最近街頭一直有人舉著「饒了孩子吧!」
的大牌子,異常醒目。我想「饒了孩子」不只是在課業上,不要逼迫他無日無夜地重複做練
習題;在感情上,也不能把孩子作為夫妻吵架的出氣筒,或離婚談判的籌碼。

給孩子正常的成長環境

我國的離婚率已經逐步趕上歐美,每天有168對夫妻離婚。我總覺得婚姻是個承諾,感情出
軌是背信的行為,應為人所不恥。天下永遠有更美的花、更甜的果,追求不完,人應為自己
的選擇負責。而家庭的安定和諧是孩子成長的基本條件,當已有孩子時,夫妻更應努力適應
對方,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生長環境。

家庭的重要性,可以從1989年美國學業性向測驗(SAT)的最高分落在南達科他州這件事上看
出。南達科他州是全美教師薪水最低的州,也是每個孩子分配到教育資源倒數第八的州。因
此,這個結果引起學者的注意,而作了一番研究。

結果發現它名列前茅的原因是,這州的離婚率最低,家庭關係緊密,還有,它保持了傳統的
價值觀。也就是說,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於硬體的設備,而在於從事教育的父母、老師和社
會風氣。

離婚不一定對孩子不好,但是不好的時候居多。夫妻吵架不出金錢或感情兩個因素,愛情固
然不能當作麵包,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是我們也聽過「夫妻同心,其利如金」,在
艱苦奮鬥的路上有人攜手共行,那種感覺應該更加甜美。

人的物質慾望是個無底洞,更何況所有的感覺都是比較的,依自己當時的心態而有不同感
受,所以不要為了物質而犧牲感情。最主要的是,童年時的家庭氣氛、孩子和父母的親密關
係,會嚴重影響孩子以後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情形。

童年生活影響終身健康

199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兩位教授,發表了一篇令人震驚的研究報告。他們發現,竟然能夠從
1950年代進入哈佛的新鮮人,在入學時所填的一分心理問卷,預測這些學生三十五年以後的
健康情形。

那些勾選跟母親不親密的孩子,在中年時91%有心臟病、胃潰瘍、酗酒、高血壓、氣喘等疾
病;而與母親關係親密的人,只有45%有這些毛病;勾選與父親母親都不親近,自己孤獨長
大的孩子,得病率竟然高達百分之百。也就是說,家庭的溫暖與否,對孩子長大後的心理抗
壓、生理健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這個「溫暖」的定義是主觀的,不是金錢上的,也不是二十四小時不離身的照護,只要孩子
覺得父母關心他,需要與父母商量時一定找得到他們就夠了。這種「天塌下來有父母頂著」
的安全感,是任何金錢都買不到的幸福感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根重要的精神支柱,也
是父母只要肯,就能給他的禮物。

現在很多父母把孩子交給菲傭帶,但是孩子只有一個童年,只成長一次,給他一個溫馨的家
庭,會使他對自己有信心,對人生有希望。

人生最大的資產

薛尼‧鮑迪(Sidney Poitier)是美國第一個榮獲金像獎的黑人影帝,去年奧斯卡還頒給他終
身成就獎。他將他的成功歸因於幸福的童年,及家人無條件的支持。他說他生長在巴哈馬群
島,童年對他來說是由海潮的聲音、父母的談話聲、兄弟姐妹的嬉笑聲交織而成。每次遇到
不合理的待遇,心情低落時,這些童年的聲音就會使他振作起來,再試一次,終於得到演出
機會。讓人在看到他的演技時,忘了他的膚色,拿到了金像獎。

幸福的家庭是人生最大的資產,是老年最甜美的回憶,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請同心協力打
造一個甜蜜的家庭吧!

教教孩子吧!     (2003/7)

最近參加了好幾個畢業典禮,內心很有感觸,畢業代表著學業告一段落,在學校中最後一次
正式的典禮,應該是莊嚴的氣氛,但是現在所見到的,不論是中學、大學都以搞笑為能事,
好像在辦嘉年華會、園遊會、化粧舞會,甚至馬戲團,給人的感覺不倫不類,忘記了教育的
本質。

畢業典禮反映社會討好風氣

回想在美國時也曾參加過好幾次的畢業典禮,哪怕是在自由主義的大本營—加州大學柏克萊
總校區,它的典禮也都是莊嚴肅穆,沒有花俏的。校長一定穿學位袍,至少也是西裝領帶,
沒有穿夏威夷衫的。如果有樂隊或合唱團的學校,就會以孟德爾遜的「大學慶典」序曲或任
何合適的樂曲為背景音樂(從來沒有人用搖滾樂),在莊嚴的樂聲中將畢業班的教師引進入
座。這時全體家長起立,向老師表達敬意,感謝老師的辛苦。接著應屆畢業生入場,老師及
家長都起立,因為這一天是他們的大日子,雖然他們是小輩,長輩們還是起立,祝賀他們,
就好像新娘入場時,全體賓客都起立一樣。然後,校長及資深教師、已成為社會賢達的學長
講勉勵的話。很多畢業典禮的演講詞後來都變成大一新生的英文教材,因為字字珠璣,發人
深省。大家衣著都是正式的,從來沒有人在畢業典禮中露肚臍,穿高統馬靴,那是對自己的
不尊重,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英文叫eye-sore)。

經歷了現代耍猴戲似的畢業典禮,實在很感嘆,大家都忘了教育的本質是在培養學生正確的
價值觀,在社會上知所進退,做一個良好的公民。倒是很多的小學畢業典禮很有意義,要學
生翻山越嶺走回祖先住過的地方,並徒手設陷阱捕獵物或下海潛水獲取畢業証書,充分顯示
學生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能力。

畢業典禮不是討好學生的地方,也不是發揮創意的場所,它像成年禮一樣,是人生的里程
碑。或許這種「另類」畢業典禮反映出的是台灣目前的社會現象-官員討好立委,校長討好
老師,老師討好家長,家長討好子女,整個社會沒有了是非,只求自保。

公民教育是立國之本

粗魯的質詢折損了有為的官員,屈辱的校長遴選制度逼退了有抱負的校長,不合理的行政負
擔也讓許多優良教師有志難伸。因為整個行政制度的考慮是防弊,社會風氣是笑貧不笑娼,
政治措施是報喜不報憂,於是整個台灣便一直沉淪下去。

過去,大學生殺人輿論會譁然,校長要出來道歉,現在高級知識分子做壞事,社會見怪不
怪。光是一天的報紙便載有:國立大學學生變造機車車牌,將違反交通規則的罰款轉嫁他
人;還有五名大學女生,假冒偷渡客的未婚妻,帶偷渡客闖關美國、日本,其中二名是國立
大學學生,一人還讀法律系,被捕後都恬不知恥,公然宣稱有玩又有賺,何樂而不為。這些
女生的行為已經不能用「一時不察」來開脫,因為有人連續作了七、八次,她們甚至參加了
人蛇集團辦的短期訓練班,以此為副業,並沾沾自喜、驕其同學。一天的報紙有這麼多的知
識份子犯罪,且不認為這有什麼了不起,我們的教育是有問題的,不能再把頭埋沙中作鴕
鳥,不去理會它。

李遠哲說「高學歷不代表高人品」,教育,絕對不是塞給學生一些死的知識,讓他反覆練
習,考試考一百分後,便宣稱他是知識分子。有人把這種知識分子譏為「二腳書櫃」,知識
分子首要在品德。過去很多人看不起公民教育,因為聯考不考,但是公民教育是立國之本,
如果人人都像中研院的研究員,明明從疫區回來,為了不願隔離便謊報不曾去過疫區,我們
國家的生存命脈還能延續嗎?

公民教育不是學校裡一週一堂的課,它是無所不在的身教。最近有人在街口舉著大牌子「饒
了孩子吧!」我心中想的卻是「教教孩子吧!」教他怎麼做人,怎麼做個好人,怎麼做個頂
天立地的好人!

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2003/6)

一個同事拿了卡通畫家詹皓凱的作品給我看,一個護士在沒有口罩可用之下,用衛生棉替
代,上面還寫著「靠X住」,兩人大笑之餘,眼淚卻掉了下來。

我們心疼那些沒有N95就肉身上陣飼虎的護士醫生,也痛恨那些囤積口罩發國難財的奸商,
更憤怒政府拿不出一點辦法,卻每個人戴了最高級的防護口罩在行政院開會。

我們更傷心有家長對和平醫院護士的女兒口出惡言,恐嚇「你不把口罩戴緊一點,我就上法
院告你!」,讓那個從來沒上過法院的孩子恐懼得淚如雨下,也讓關在醫院中拯救別人孩子
的護士母親寢食難安,忿恨不平。這個家長的粗暴與自私讓人驚訝我們國民的教育水準,也
擔心這樣的父母會教出什麼樣的下一代。

知識分子的情操比知識重要

這次SARS事件將人類最醜惡的本性都暴露了出來。有人說,這是恐懼使人失了理智,我卻認
為不是這麼簡單。這是維繫家庭社會的中心思想不見了,才會使整個社會道義蕩然無存。

沒錯,時代是在進步,但是基本的做人道理並沒有變,構成社會的基本結構也沒有變。

我曾在口試時問學生:除桃園三結義之外,請舉一個歷史上的例子來說明你心中「義」的定
義。很令人驚訝的,這些資優生竟然沒有人答得出來,好像道德正義跟物理化學是分家的,
他們只要念好後者,前者是不必去管的。他們沒有想到,在高科技的時代,殺人是不見血
的,按一個紐,死傷可上百萬,所以正確的價值觀、人格、情操比知識技術還重要。

以前的人雖然識字不多,但是靠著戲劇的力量,忠孝節義之類立國的基本精神,得以傳了下
來,以故事方式深入了民心。我就曾親眼見到一個不識字的鄉下老太婆,用歌仔戲上的詞
「你這個無道的昏君」罵兒子。所以,以前的人雖然沒有念過書,卻知道做人的道理;現在
的人念了一堆書,卻沒有學到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操。

我認為所謂的「義」,就是追求生命以外、更大一點的東西,也就是孔子說的「雖千萬人吾
往矣」的勇氣。在對的事情上,不考慮自己的安危,將個人生存的意義推展到自己生命之
外。例如抗戰時的「十萬青年十萬軍」,以及現在和平醫院捨身救人的醫生護士。

以短痛代替長痛

我小時候曾經看過一齣戲「搜孤救孤」。故事內容是春秋戰國時,晉國屠岸賈殺了宰相趙盾
全家三百多口,連趙盾貴為駙馬的兒子也難逃一死,所幸公主莊姬帶著身孕逃回皇宮。屠岸
賈要斬草除根,所以「搜孤」;趙家門客公孫杵臼及程嬰為了「救孤」,一個捨身,一個捨
子。當我看到程嬰把親生兒子當作趙氏孤兒獻給屠岸賈,眼睜睜看著他把嬰兒摜死,心中真
是驚駭莫名,竟然有人可以為了義,做出這樣的犧牲。

我父親告訴我:「程嬰如果沒有做他認為對的事,以後會痛苦一生。現在的捨子是短痛,以
後的看不起自己是長痛。」這句話在我需要做決定時,幫了我很多的忙,讓我知道該用短痛
去避免長痛。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我們教導孩子的應該是不變的東西,使他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你可以問問自己,當你僱用新進人員時,敢錄取沒有正義感、自私自利、不負責任的人嗎?
如果不敢,難道不應該改變教育孩子的方式嗎?為了你孩子的前途,也為了國家民族的命
脈,就請你從現在起,教導他成為一個有正義感、不自私、敢負責任的人。

人生就該「認真玩」     (2003/5)

受到SARS的影響,許多外國學者專家不敢來台灣,不惜將排好的演講取消,甚至連學生的口
試也取消,使我們很困擾。但是有一位教授依然如期抵達,讓我們頗有「風雨故人來」的感
動。這位教授說,他的人生哲學是「認真玩(serious play)」:在工作中找到樂趣,然後認
真的去享受這個樂趣。只要我們答應他,不叫他去我們自己都不敢去的地方,他覺得應該是
很安全的,因為我們也是人,我們也愛惜自己的生命。

這位教授的話讓我好感動,一個科學家一定要有點冒險性,才能去探索未知,而且必須先身
士卒,不能拿別人的痛苦來証明自己的實驗。所以許多疫苗發明者,都是先注射到自己身
上。微電極植入人體的手術剛剛發明時,發明者也是先局部麻醉,將小晶片植入自己手腕,
看自己意念產生時,會不會啟動電腦銀幕上的虛擬手;成功後,又將晶片植入自己太太的手
腕,看兩人心中的意念能不能使電腦上的兩隻虛擬手合作。

探索未知的勇氣

有勇氣嘗新是科學家的基本精神。我記得當年在加州大學,有位昆蟲系的同事因為手臂長出
個小瘤,不時會痛,來到醫院求診。醫生將小瘤切開一看,原來是他在亞馬遜雨林進行研究
時,一種吸血昆蟲將蟲卵下到他皮膚裡面,卵孵化成幼蟲後,吃他的肉以化為成蟲。我們聽
了都差點昏倒,但是第二年學期一結束,這位同事又立刻整裝回到亞馬遜原始森林去了。

這種在工作中找到樂趣,而且認真享受這個樂趣,是他成為國際知名動物學家的最主要原
因。

我們很少看到不喜歡自己的本行,而又能成名的人。那位不畏SARS危險,如約來到台灣的教
授所說的「認真玩」的態度,使他足跡遍全球。「寓教於樂」,生活多彩多姿,見到了很多
奇風異俗、珍禽異獸,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這不就是我們說的「行萬里路,讀
萬卷書」嗎?在現象中領悟,從經驗中學習,由實証而成功。

他說十八歲生日時,他父親送給他一把刀柄打開內有羅盤的彎刀,跟他說:「船停在港灣裡
是最安全的,但是那不是船存在的目的。我教了你十八年在這個世界生存應該有的知識,現
在是你出去証明你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時候了。」因此他參加了甘迺?總統號召的
「和平組織青年工作團」,第一站到新幾內亞,果然用上了父親送的彎刀。

即使今天就死,也要死而無憾

他到每一個地方都「認真玩」,在玩的過程中不斷的觀察,不斷的學習。三年後回到美國上
大學,因為在這三年認真玩的過程中,他已經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不必再摸索,所以很
快找到了人生之路。他說他每天都做到即使今天就死,也死而無憾。

望著他,我真的肅然起敬。難怪他不怕SARS,因為人生對他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個完美的句
點,既然人都要死,又何必害怕因何而死呢?「我不邀請死亡,但我也不害怕死亡,該走的
路,照計畫進行。」

我在他和他父親身上,看到了智者的風範,也看到中國與外國父母的不同之處。中國的父母
往往過度保護孩子,想要替他們遮擋外界一切的風雨和危險,而不是教導他們面對挑戰的方
法和智慧。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樂趣、發展的可能。這種不懂得「認真玩」的人生,
是多麼可惜啊!

翅膀硬了,再讓他飛     (2003/4)

最近在報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媽媽說她狠下心讓孩子搭校車上下學。雖然孩子一直說搭車
是件很恐怖的事,語氣不僅是對不確定的不安,甚至是乞憐,但是為了孩子好,她還是狠心
要孩子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結果孩子坐過了站,多坐了一倍的車程,流落在陌生的小站,無助而徬徨。最後終於想起了
家裡的電話,才打電話回家求助。當父親載著孩子,在放學兩個小時後終於到家時,孩子紅
著眼,猛力關上車門,憤怒地衝進家裡。他拒絕與任何人說話,假裝埋頭作功課,對媽媽探
門喊吃飯充耳不聞。

這位媽媽寫道,雖然心疼孩子在迷途那一個小時的驚恐,但卻更堅定了應放手讓孩子搭校車
的決心。結尾說,菟絲花是無法獨自生存的,她要孩子了解,想像中的庇護所是從不曾真實
存在的。

不教而殺謂之虐

看完了文章,我掩卷嘆息,因為這位母親完全弄錯了。培養孩子獨立,並不是在他還沒有準
備好的時候,便把他硬推出去面對世界。孔子不是說「不教而殺謂之虐」嗎?在陌生的小鎮
迷路,對孩子來說,驚恐的程度不亞於經歷九二一地震。

我在加州大學有個同學,說他一生最驚恐的經驗,便是五歲時跟著媽媽去南加州最大的購物
中心買聖誕禮物。出發前母親已再三交待要抓緊,所以他絲毫不敢放鬆地拉著媽媽的裙子。
聖誕節時人潮洶湧,擠得不得了,他正慶幸自己都沒有鬆開手,很安全時,突然發現裙子上
面的那張臉不是媽媽的。也就是說,冬天的衣服比較相似,都是深色的毛料裙子,他不知什
麼時候和母親擠散了,與別人互換了母親。

這一驚非同小可,他說過了四十年,記憶猶深,想起來還是一身冷汗。所以他自己的孩子小
的時候,若要上街,一定是揹在背上的,他不願孩子再經歷這種痛苦。對孩子來說,迷失在
陌生的地方,真是一輩子忘不了的驚嚇經驗,這位母親不了解它在心理層次上的傷害,是屬
於創傷級的。

安全感是情緒成長的磐石

要孩子獨自搭校車的第一件事,是要讓孩子熟悉走的路線及自家的站牌。我的孩子以前也是
搭公車上下學,我先帶他坐很多次,讓他熟悉沿路的地標,知道到了那個地標就離家還有幾
站。然後試了幾次,確定到站之前他會先站起來去刷卡,我才放心讓他自己坐。頭一次自己
坐時,我替他準備了家中電話號碼和打電話的零錢,告訴他即使坐錯車或坐過站都沒有關
係,一通電話我就會立刻坐計程車去找他,他只要在打電話的地方站著不動就行了。我們也
把可能發生的情況先沙盤演練了一遍,才放他獨飛。

孩子一定要學獨立,因為父母不可能跟著他一輩子。但是在他心理尚未準備好,尚在恐懼不
安,害怕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就放手,是太快了,難怪孩子會覺得被父母拋棄。

1956年哈洛(Harry Harlow)的猴子實驗〈讓小猴子在二個「代母」之間選擇,結果發現小猴
子寧可選擇沒有奶瓶但可以提供安全感的絨布媽媽,而非有奶瓶但冷冰冰的鐵絲媽媽。〉就
讓我們知道孩子要的是安全感,一個永遠在那裡保護自己的媽媽,是孩子情緒成長不可缺的
安全感來源。學習獨立與被拋棄是兩回事,兩者的差別就在於安全感,那是情緒成長的磐
石。請讓孩子準備好了再放手,也請讓他知道「家」是走鋼索時背上的吊繩,有了它,怎麼
飛都不怕,因為永遠有安全網在下面接著。

閱讀 讓腦袋變靈光     (2003.03.17 中國時報)

關心幼兒智能提昇的家長可得留意了,有一項對黑猩猩腦神經的研究顯示,神經聯結如同演
化的理論,也是「用進廢退」的原理,不用則神經就會愈稀疏、聯結愈少,而愈使用則神經
聯結愈密集。

黑猩猩與人只有百分之一的DNA不同而已。觀察黑猩猩的大腦運動皮質與手指運動的關係,
誘導黑猩猩用第二、三個指頭每天撥輪盤三小時,之後給牠東西吃,這樣進行三個月以後,
再看牠腦部,會發現牠的第二和第三個指頭的區域變大了,也就是說,有運動的指頭,腦中
相對該指頭的神經區域會擴大,了別的指頭的領域。

神經愈刺激,聯結愈緊密。神經發展在12歲以前完成,所以家長必需多給予孩子必要的刺
激,幫助神經的發展,但是,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意味著要在孩子12歲以前,將孩子要學的
事物通通安排進去,而是要去創造孩子自主學習的情境與動機。因為主動學習才是有效的學
習,與被動的學習效果差很多。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就是神經網路形成的最重要原理。所以在學習上,要讓孩子盡量去
接觸新的東西,因為每一次接觸,會造成神經上不同的激發。

我們知道經驗必須用時間去換取,但我們並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吸取很多經驗,因此,我
們必須閱讀。閱讀可以使我們的背景知識愈豐富,也就是使神經的聯結愈密集,有人費盡一
生的心血寫一本書,而讀者只要看完這一本書,就得到他一生的經驗。

但知識的精進是非常快速的,例如從1953年至1997年間,從發現DNA的結構,一直到桃莉羊
的誕生,人類的科技進展神速,我們總是不斷的在推翻以前舊有的知識,建構新的知識。所
以,學校要教的並不是知識的本身,而是教學習的方法,因為知識是會被推翻改變的。告訴
學生基本知識、正確的價值觀,幫他們打一個底,就有底子去學更精進的東西。

青春一定要留白     (2003/03)

今年的寒假好像特別短,一轉眼又開學了。在捷運上碰到好友跟她國二的孩子買完參考書回
家,孩子一見我便吐苦水,說年初五商店開門他也開工,去補習班上課了。母親苦笑著說:
「別人都在補,我們不補怕跟不上。我也怕自己一時心軟造成孩子一輩子跟不上人家,所以
狠著心,把孩子從棉被中拖起來,頂著寒流去補習。」但是她馬上接著說:「我每個禮拜都
帶他去吃牛排,慰勞他。」我偷偷問孩子:「你喜歡牛排嗎?」他回答:「我寧可要一點屬
於我自己的時間。」

這實在是現代父母的兩難,如何去拿捏這個分寸真是一門大學問。

教養孩子不能人云亦云

世界上每個社會的成員都有「與別人一樣」的壓力,這個壓力來自演化。三十年前漢斯‧柯
魯克(Hans Kruuk)在非洲塞倫蓋提的草原上作研究時,便發現與別人一樣是保護自己的最好
法則。他發現,只要在動物身上塗上油漆,就等於替牠簽下死亡證書,因為牠一定會在下一
波獵食攻擊中喪生。

大家在一起做同樣的事是生物界最安全的法則。中國古代就有鶴立雞群或槍打出頭鳥的諺
語,警告大家不要標新立異。台北在流行巫婆鞋,雖然大家都知道穿上它容易扭傷足踝,夾
到電梯門的縫,很是危險,市面上仍是人腳一雙,不敢不穿。

但是我們已經演化到文明的社會了,民智已開,應該有自我判斷的能力。敢與群眾不同,當
然是需要勇氣的,這個勇氣來自知識和自信。

教養孩子與跟流行不一樣,不能人云亦云,教養孩子是一個心靈的塑造,每一步都應該依你
最好的判斷自己作主。每個孩子不一樣,而父母是最懂得自己孩子的人,他快不快樂,學習
有沒有成效父母最知道,應該對自己的判斷力有信心,不要隨大眾起舞。

留個時間給夢想

其次,學習的效果要靠情緒與動機,不是一直填、一直塞就會有效果。人腦不像電腦,掃瞄
過去就可以存檔,有存檔便可以提取。人的學習要靠主動的思考與組織。

現在流行的「青春不留白」是句非常錯誤的話。留白是必要的,它托出主體,如果一個畫面
塗得滿滿的,這幅畫的主題便無法凸顯,沒有主題的畫只是顏料的組合而已。

同樣的,孩子被課程塞得滿滿的,便沒有時間思考,一個沒有經過思考的訊息,只是資料的
組合而已,對孩子來說是沒有用的,就像沒有消化的食物一樣,小腸無法吸收,吃再多對身
體都無益。

人既然不是機器,我們怎麼能要求他上了八個小時的學校課程後,再去上四個小時補習班
呢?這種補習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孩子已經累了,無法思考了。孔子三千年前不就說過「學
而不思則罔」嗎?

我們一定要留給孩子一些空間與時間,讓他去思想,去做他自己喜歡的事,他才會覺得自己
是個人而不是個學習的機器。那怕他去做白日夢都沒關係,很多科學上偉大的發明都是在作
白日夢時想到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察‧費曼(天下文化出版的『別鬧了,費曼先生』,
我強力推薦青少年看),有一次在會議結束前問與會人士:「有沒有可能把一套大英百科全
書儲存到針尖那麼小的地方,讓人們可以輕鬆地帶著走?」這個問題在1959年是個白日夢,
但是1991年,IBM做到了。

沒有夢想就不可能有實現,青春是要留白的。留給孩子一點空間去思考他的人生走向,想他
在這個世界應該留下些什麼,去思考如何使明天變得比今天更好。畢竟能夠思考的也只有人
類而已,不要白白浪費了這個辛苦演化而來的權益。

可以信任,不能放任     (2003/02)

前幾天,中國時報登了一篇署名青枝的讀者寫的「教育孩子我錯了」,大意是她讓兩個孩子
上了標榜自由與開放的體制外學校,強調順著孩子個性發展,結果孩子在人際關係上和生活
態度上有許多缺失,養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個性。她覺得很後悔:老大當兵
時無法忍受部隊的管教,差點出了人命;老二太過自信,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在金錢上不能
量入為出,弄得負債累累。

這位媽媽非常自責,認為是當初自己尊崇自由、響往開放式教育,而過度強調孩子的自我發
展,使得他們無法融入團體,造成今天的不適應。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父母的緊張,不知道
教養的尺寸要怎麼拿捏,才不會過猶不及。

自重自愛是先決條件

教養孩子首先要知道信任不等於放任,自由不等於自私,自信不等於自負,它們在觀念上是
完全不同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這位媽媽的出發點其實沒錯,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的確
不可以用同一個模子去套;我們也應該讓孩子順著自己的個性去發展,將來才可能成為一個
快樂有用之人。但是孩子還小、閱歷不豐,所以需要父母隨時的監督與指導,因此可以信任
他,但不能放任他。

信任的先決條件是自重自愛,孩子一定要先自重自愛、誠信守諾,才能享受得到父母信任的
特權。被別人信任是個特權,但是需要自己用誠信去換來。

自由是以不防礙他人自由為原則,所以崇尚自由必須尊重別人的自由,凡事能替別人著想,
也就不會自私,它的原則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信來自別人對你的長期肯定,它建立在能力的基礎上。因為能力是可以比較的,隨時會有
人超越你,因此自信的孩子同時要學會謙虛,要懂得人上有人,天上有天。

父母必須以身作則

這些都是教養孩子的重要觀念。有了它作準則,其實如何拿捏不那麼困難,最主要是自己必
須以身作則,光是說教是沒有效的。

那麼,什麼是放任呢?最近報上登了一則新聞:一個十五歲的國中孩子,一個月手機通話費
高達二萬多元。雖然父母付得起,但是一個不事生產、仰賴別人供給衣食的孩子,打掉上班
族一個月的薪水時,就是放任。這個行為不能用「e世代敢愛敢哭」來解釋,因為他的
“敢”是建立在別人的血汗上。

自私的例子全省到處可見。在台灣坐火車原是一件很享受之事,既可觀看田園之美,又免去
塞車之苦。但曾幾何時,坐火車已成痛苦的經驗,車廂中手機聲此起彼落,乘客大聲講電
話,內容大多是言不及義的八卦消息,完全不顧他人的安寧,把公共車廂當作自家的客廳。

自負的人在台灣的學界、政壇比比皆是。我曾聽過一個台灣最高研究機構的助理研究員拍著
桌子說:「我說了算!」這種自大狂妄,令人諤然。

隨時糾正錯誤觀念

孩子的個性,大部分是生活中的經驗一點一滴累積形成的,因此父母要隨時糾正社會上一些
錯誤的價值觀。

最近電視上大打廣告「借錢高尚」,我想這給孩子一個很不對的觀念。借錢是件不得已的
事,談不上高不高尚,我們不應該鼓勵孩子寅吃卯糧,中國人一向勤儉,主張量入為出、自
食其力,除非不得已不向別人借,這種價值觀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裡安身立命。

很多人會辯說,美國每個人都借錢。沒錯!在美國,每個人都借錢買房子、買車子,那是因
為利息可以抵稅,所以幾乎人人都貸款。但是,借錢是要還的,每個月固定還錢變成「信
用」的表徵,所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而一旦逾期不還,信用立刻破產,信用的破產等於
人格的破產,以後做什麼事都難了。我們如果要像美國一樣提倡貸款,就得把信用破產的利
害性跟孩子講清楚。

教養孩子沒有什麼寶典或絕竅,惟一的方法,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則,示範正確的行為,並且
隨時糾正社會上的錯誤觀念,那麼孩子自然會成為一個正直有用的人。

教養孩子就像農夫種田,耕種時雖然辛苦,豐收的甜美卻是沒有什麼可以比擬的。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     (2003/01)

2002年,兒子去他阿姨家過感恩節時,打了電話回來報平安,我隨口問他:「在19次的感恩
節中,你最喜歡哪一次?」我原以為他會以外交辭令的口吻說:「這一次」,想不到他回答
的卻是,很早以前在紐約水牛城過節的那一次。我問他為什麼,他答道:因為那一次最好
玩,最有意義。

好玩的事情都在大腦裡

原來小孩子要的不只是吃吃喝喝而已,他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大於感官層面。這使我想起拉
森(Gary Carson)(美國公認最有創意的卡通畫家)的話:「最好的娛樂方式就在你的大腦
中,不必外求」。

那一年,嚴冬,才11月的感恩節就下起大雪。我們剛吃完晚餐,卻碰上暴風雪導致電停,孩
子們立刻抱怨連連,因為他們湊錢租了一捲錄影帶正準備要看,電停了還看什麼呢?正在抱
怨時,我父親開口了:「你們應該很感恩,電是在吃完了火雞才停,如果火雞還沒熟就停電
的話,你們現在不就餓肚子了嗎?」孩子們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不敢再抱怨了。父親接
著告訴我們:「情緒會發酵,會傳染,當有負面情緒出現時,要立刻停止它的傳播,不然會
像滾雪球一樣,一發不可收拾」。我非常佩服父親的人生智慧,他總在最恰當的時間,以不
流於說教的形式,教我們一些處世之道,讓我們體悟道理的真正內涵。

之後,父親指派我去客廳找些在黑暗中可以做的有趣的事情給孩子們做(父親常說帶孩子像
帶兵一樣,不可以閒著,閒了會出事)。因為在黑暗中,眼睛就不管用了,只能利用耳朵;
我靈機一動,想了一個遊戲,要孩子圍成一圈,比賽說故事接龍。我兒子所說好玩又有意義
的回憶,指的就是那天晚上的說故事比賽。

不要鎖住想像力

我常覺得孩子的想像力是無限的,只要父母肯花時間,有耐心的去引導與鼓勵他們,他們的
能力就可以發揮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暴風雪的晚上沒有電、沒有暖氣,大家包裹著毯子作
腦力激盪,任憑自己的想像力飛翔,把故事合理又不失趣味的說下去,每個孩子都笑翻了
天。後來妹妹們洗好了碗,來到客廳一起參與,大人的來到使得孩子更加興奮,一個個爬到
自己母親的身邊,依偎著,聽母親說事。那一夜,我深深感受到為什麼拉森說的最好的娛樂
就在你的大腦中,端看你會不會去用它。人常會因外在聲色刺激的誘惑而忽略了「反求諸
己」的古之明訓。

有了電視以後,孩子好像就不會玩了,每天放學回家便守著電視機,被動的接受別人灌輸給
你的訊息,一旦沒有電視便茫然不知該如何打發時間。被動慣了,主動的機制生鏽了,想動
也動不了了。

影像圖片最大的壞處是,它會限制你的想像力。電影、電視傳送的是導演的想像力,它的進
入會鎖住自己的想像力,使其不得發揮。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大江健三郎的太太從小
多病,臥床無聊時,她的母親便將小說一遍一遍的唸給她聽,無形中增加了她豐富的想像
力,後來成為很有名的創意插圖家。他說如果那時日本有電視,他太太就不會成為創意畫家
了。我覺得這句話很對,因為在心理學上有先入為主(mind set)的現象,一旦心像形成便很
難跳開原有的窠臼,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的想像力比大人好,也是西諺:「你不能教老狗新
的把戲」的原因。這是因為小孩的心靈還沒有那麼多的限制,可以隨意發展。大人做事明
確,迅速的代價其實就是創造力、聯想力的喪失。

想像力是創造力的來源

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泉源,大家都看到台灣社會在轉型,當大陸一個月的工資是我們一天的工
資時,我們必須轉型到服務業才有生存的空間,因此坊間有很多創造力補習班出現。其實,
創造力是不能補的,如果你照著他做,你就是模仿而不是創造。但是創造力可以培養,培養
的方法就是運用想像力。像這種全家一起圍爐說故事或親子共讀就是培養創造力最好的機
會,故事是虛擬的,是無中生有的,它帶給孩子最大的想像空間。

在不景氣的現在,我們或許可以認真考慮拉森的主張——不花一分錢而得到最大的娛樂,只
要你肯善用你的想像力。的確,同一個東西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玩法,只要你肯花腦筋去想;
同一處環境也是,當你看膩了這個環境時,不妨換個角度來看看,它的景觀立刻完全不一樣
了。

給自己和孩子一點想像的空間,會增加很多的樂趣,下次吃過晚飯,請控制你的手指頭,不
要去開電視,講個故事給孩子聽吧!

腦力開發的迷思     (2002/12)

最近參加幾個學校親子座談,發現父母關心的問題都很相似,即,「我怎麼樣可以增加孩子
的腦力?」、「記憶補習班有效嗎?」、「我的孩子整天都在做功課,但是功課卻不好,是
不是他太笨了?有地方可以測IQ嗎?」,這些問題都偏離了學習最主要的關鍵--動機,而且
都有很多的迷思在內。

迷思一:聰明不等於成功

孩子學習的好壞固然跟大腦有關,但是大腦的成份只占50%而已。最近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同
卵雙生子的研究報告已經集結成書出版了(台灣的譯名叫『本性難移』,萊特(William
Wright)著,遠流出版),這是長達三十年的追蹤研究,探討一出生便被兩個不同家庭收養的
同卵雙生子在他們成年後,人格、性向、嗜好、成就上的表現有何不同,這個研究讓我們知
道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教養大約各占50%。也就是說,基因是個建築的藍圖,它決定孩子大
腦的結構,後天的經驗決定腦中神經迴路的連接,決定我們對事情的看法,這也就是我們的
記憶與人格,就像一棟公寓的建構都是三房兩廳,但是只有走進去看到不同的裝潢才會知道
它是張三的家還是李四的家。

教養就是在一樣的結構中讓你區分出個別差異的東西。因此父母不必太在意孩子先天的大腦
有多聰明,因為充其量它只占你孩子成功的50%而已,還有一半是操控在你自己的手上。其
實我們看到歷史上成功的人都不是頂絕聰明的人,但是都能利用別人長處的人,也就是能靠
領袖魅力創造出一番事業的人。

相信很多人看三國演義時都會覺得劉備很窩囊,他的天下是「哭」出來的,但是他的領袖魅
力使關公、張飛為他賣命打天下,他能知人善任,用諸葛亮為他治蜀,使他成為三分天下的
一霸;曹操的聰明才智遠不及楊修,曹操自己說過「吾智不及汝,乃覺三十里」,但是楊修
最後還是死於曹操之手,所以聰明不等於成功,這是第一點迷思。

迷思二:記憶不等於聰明

第二點迷思是認為記憶等於聰明,現代父母相當迷信於增加孩子的腦力,買很多腦力丸、進
補丸給孩子吃,其實是不必的,孩子只要飲食均衡即可,外面不明藥物常有危害人體的重金
屬成份或化學物質在內,吃多反而有害。很多父母覺得孩子要補腦是因為覺得孩子念了記不
住。別人孩子一目十行,我的孩子十目一行,那一定是腦力有問題才會記不住,其實這是不
對的。

記憶,最簡單的說,就是一個熟悉度。當一個東西看的很熟悉時,自然就能脫口而出,能說
的出,自然就記住了。因此,在教學上,我們對一個不熟的東西就需要一直背,直到熟悉度
增強到可以任意提取的地步為止。但是這是傳統的教學法,現在對記憶其實有新的看法,掌
上型個人電腦的出現已經取代了記憶在學習上的重要性,一些必須死背的東西可以放在大腦
外面的地方去儲存,反正隨時可提取而且不會錯。所以現代的教學已不注重背誦了。

我個人並不贊成送孩子去補習班學記憶術,坊間記憶補習班教的也不過是如何增加新舊知識
的連接,靠著舊知識的提取將新知識帶出來而已,這些方法還是表面的,它只是工具,不是
記憶本身,真正的記憶還是在增加神經的連接密度,一個聯結緊密的神經迴路,激發任何一
點都能帶動整個迴路的活化。因此,心理學記憶的研究強調的是了解,而不是表面的死記。
了解(即明白A與B的關係)會使A的神經迴路與B的神經迴路連接在一起,當A活化時,能帶動B
的活化,將B引進意識界,這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呼籲課程不能排的太滿,太滿了使學生沒有
機會去作主動的聯想,被動的接受訊息是今天我們的學生很會「填空」的原因,只有與課本
同樣的句子會作答而一改換情境便目瞪口呆,不會作答了。送孩子去補習班補記憶還不如讓
他在家中看些他喜歡的書。知識是相通的,只要他肯打開書來看,都會從書中得到啟發(所
謂開卷有益)。

快樂學習最重要

至於最後一個問題--孩子整天做功課,功課卻不好,從神經學來看,這就是疲乏效應。神經
對一直不停進來的刺激會有飽和的現象,不再處理它了,這是為什麼「入飽魚之肆,久聞而
不知其臭」。孩子在上了八個小時的課之後再去上補習班繼續念同樣的東西,神經已經疲勞
了,讀不進去了。在記憶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release from Proactive Inhibition」的
現象,一直在做同樣性質的記憶時,記憶的項目會相互干擾,例如記憶花卉的名稱,每一次
記十種花的名字,當進行到第三個名單時,受試者已經記不得這個花是第一個單子上的還是
第二個單子上的,但是如果這時換成記憶十個傢俱的名稱,受試者的記憶立刻回復到跟第一
次記花卉時一樣的好。因此,在課程的安排上,我們每五十分鐘就得換另一科來上,怕造成
孩子學習上的飽和。但是父母在送孩子去補習班時卻忘記了這一點。人不是機器,在疲勞
後,反應會遲鈍,會「有聽沒有見」,所以我們常在補習班看到眼光呆滯的孩子,手在無意
識的抄著黑板上的公式,難怪一個孩子會在桌子上刻下了「我在浪費生命」這句無聲的吶
喊!

今天教改的問題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沒有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即,有動機的快樂學習。或
許我們無力改變大環境,但孩子是自己的,可以從自身做起。當父母把眼光放到十年、二十
年之後時,我們就了解學校的成績不那麼重要,考上台大並不保證一輩子成功,反而是有學
習的動機,愉悅的人生觀,他以後一定會在世界上找到他自己的定位(niche),他的生命才
沒有浪費。

把暑假還給孩子     (2002/10/08)

暑假過去了,在路上碰到朋友的孩子,問他暑假玩的愉快嗎?他恨恨的說:「玩什麼!我媽
要我每天補習,什麼都補,連記憶都要我去補,我又不是記憶不好,我只是不想去背課本而
已,我也很討厭她叫我去補心算,現在到處都是計算機,她還叫我去補;我媽就是見不得我
不念書!」我問他如果不去補習,他暑假要做什麼,他嘆了一口氣說:「發呆,什麼也不做
的發呆」,我聽了默然。這的確是一個很值得檢討的問題。

給孩子一些空白時間

在學習理論上,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是對的,學過的東西一定要經過反思,將它和過去
的知識聯接起來,這個知識才會被長期儲存。從大腦的生理上來說,長期記憶需要神經迴路
的「固化」,而固化需要時間(車禍的病人常常想不起來相撞之前幾秒鐘所發生的事就是因
為這個原因),因此,學習要有成效需要給孩子一點空白的時間去反思。我們平常習慣把孩
子的時間填的滿滿的,一天八節課,從早到晚,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的話,他如何能去作
反思呢?

人腦不必用來死背資料

至於記憶,我們可以說e世代的來臨宣告了傳統背多分時代的結束,背誦記憶的重要性在電
腦出現後已經被它取代了。現在我們可以將要背的東西存入電腦,只要知道有這個東西,要
用時隨時可以提取的出來便夠了,不必浪費腦力去背它。過去財金學家上台演講時常常露一
手,將長串生產毛額數字背誦出來,顯示自己的功力,現在已不流行了,因為電腦隨時可以
顯示更多的數字,而且每次提取,每次正確,不像人腦還會出錯。人腦不必用來作死背資料
之後,它的資源便被釋放出來作整合之用,將不相干的概念放在一起,找出它們的異同,創
造出新的概念。所以二十一世紀的學習方式是從了解中創新,是廣泛閱讀,從背景知識的建
構中去創造新的知識。

建構孩子根本的背景知識

在台灣,因為過去聯考只考部訂課本的關係,出現了教科書和課外書的分野,使老師、家長
不准學生讀課外書以免擔誤教科書的學習。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知識是沒有分課內和
課外的,因為它是相通的。知識越廣泛的孩子越容易學習新的知識,也越容易與人溝通。雨
果在『悲慘世界』出版後,出去渡假,但是心中念念不忘這本書的銷售情形,所以他寫了一
封信給出版家,信中只有一個字:“?”這個出版家非常了解雨果,立刻回信,信中也只有
一個字:“!”這是歷史上最短的通信。在國外,學生會會心的微笑,了解這故事的意義。
在台灣,學生面無表情,因為他們不知道雨果是誰,也沒有看過『悲慘世界』。過去我們說
某個學生很聰明,一點就通,其實指的是他一經指點,原有的背景知識就立刻跳出,幫助他
了解現在的情境。所以要幫助孩子學習必須從根本的背景知識建構做起,去坊間的記憶補習
班補習,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的遊戲時間,試問,當有電腦替你記憶時,還需要浪費寶貴的腦
力資源去做機器可以做的事嗎?

讓孩子自主分配時間

我們常覺孩子小,不懂事,不會自己經營時間,其實,如果放手讓孩子試一次,你會很驚訝
的發現他對自己生活的安排是很有主見的,這裡,先要提醒的是信任不等於放任,信任他自
己安排時間不等於放任他隨便過日子,給他這個權利之前,一定要先讓孩子了解光陰的可
貴,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的愉悅,沒有父母嘮叨的輕鬆,但是先決條件是自重、自愛,做
到答應父母的條件。

我的孩子很愛打電動,他說最痛苦的事就是打到最精彩的時候被勒令停業去做功課,我自己
很了解這種滋味。因此,他告訴我,如果他做到我要求他做的事,打電動的時間由他自己安
排,我們約法三章,只要把一天該做的事做完,時間如何分配由他,每天睡前檢查一下進
度,只要有一次違規,這項特權就取消。結果發現效果非常之好,電動打累了,他就站起來
拖拖地板,洗洗碗,澆澆水,活動一下筋骨。有時,不想打就去看書,打的多了,心中有罪
惡感,書就看的勤快些,他也會在我下班前,先把屋子收拾好,使我回家覺得窗明几淨,心
情愉快(他說這是報答我對他的信任)。我的孩子從國二下起開始經營自己的時間到現在五年
了,雙方都很愉快,最主要是他覺得我尊重他,為了維持這個尊嚴,一夕之間,他突然不要
我操心了,自已會開鬧鐘起床,自己做功課。當然每個孩子不一樣,父母操心的程度不同,
但是尊重他,使他自重自愛應該是親子關係最重要的法則,心甘情願的效果絕對是比打罵逼
迫好。

暑假是孩子去探索新奇,決定他自已興趣志向的時間,在沒有課業的壓力下,他可以好整以
暇的去讀他喜歡的書,思索他將來要走的路,這一點的空白時間一定要留給孩子。我們常說
外國孩子成熟,自主性高,獨立性強,這是不是也反映出他們的父母不像台灣父母呵護的那
麼周全,他們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去外面探索、去遊歷、去體驗新奇?我們常覺暑假是孩子變
化最大的時候,開學時,很多老師都有學生長大了、成熟了的感覺,除了三個月不見,耳目
一新之外,這段休息時間是孩子整理過去、預期未來的時間,許多的整合是要有時間、空間
的配合才會發生,心靈需要自由,沒有束縛才得發揮,極權政治下很少有藝術創作就是這個
道理。

作父母的如何把握每一個暑假陪伴、指引孩子,讓他在思索人生的道路時有個正確的方向,
我想比填滿他的作息表來的重要。表面上看起來,他好像沒有學到東西,因為沒有補習班的
證書可來作證明,但是他得到的無形知識可能更多,知識的內化是需要時間的。留白,主體
才會突出,當行程塞的滿滿時,再好的頭腦也是枉然。請留一些時間給孩子,讓他自主分配
他的時間。

讓孩子盡情的玩

至於父母白天要上班的家庭,我們在美國的一些經驗或許可以提出來供參考。在暑假之前,
(通常在春假時)我們就打聽好孩子暑假可以上的夏令營,家庭富裕的可以送到外州的避暑勝
地去學騎馬、擊劍;我們則是送孩子去學游泳,花式跳水,及各種球類,即所謂的運動營,
早出晚歸,孩子在運動營中可以交到愛好同類運動的朋友,因為興趣相同,他們的友誼也維
持的很久。就像人家說「愛好音樂的孩子不會學壞」一樣,愛打球的孩子也不會學壞,因為
一天下來已經沒有力氣去學壞了。暑假中,孩子是儘情的玩,沒有任何暑期作業,也沒有返
校日,也就是說,暑假就是暑假,沒有附帶條件。我記得上課的最後一天放學時,孩子們興
高彩烈的衝出校門,嘴裡喊著“No more Schools, no more books, no more teachers’
dirty looks!”。真的很像湯姆歷險記中,馬克吐溫所描述的童年。

當我們說「童年只有一個」時,那個童年應該是無憂無慮的,而不是充滿暑假作業、補習、
返校日的童年。請把暑假還給孩子,讓他們好好的享受他們的黃金時代吧!

不要低估孩子學習模仿的能力     (2002/11/05)

有一位朋友為了她讀國中,正在青春風暴期的孩子對她講話不禮貌,進出不打招呼,無視這
個母親的存在而感到痛苦萬分,央求我與她孩子談談,於是約了孩子出來喝下午茶。

想不到,這個孩子說到母親時的口吻竟是非常的不屑,說母親說一套,做一套,表裡不如
一,客人來時親熱的不得了,客人一走立刻數落客人的不是……,令我非常的驚訝,沒想到
孩子把父母平日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裡,當長大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時,便開始看不起父
母,行為叛逆起來,因為他覺得「你也不過如此,不配管我」。

模仿力是天生的

互敬是人與人相處之道,即使是傳統的「天地君親師」,維繫這五倫的仍然是個「敬」;不
敬,所以臣會弒君,子會忤父,生會逆師。仔細想一下,我們真的很少對我們尊敬的人粗聲
大氣地說話。難怪中國人說夫妻相之道是「相敬如賓」;有敬,夫妻自然不會吵架。

然而,我們過去常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在孩子面前做了許多錯誤的示範,殊不知孩子看在
眼裡,不聲不響的把許多壞毛病都學去了,當我們去糾正他時,就會招來孩子的不滿,如果
父母強要孩子服從時,就會產生親子衝突。有一個實驗讓我們看到模仿學習幾乎是天生的,
連很低等的動物都有這個能力。

我們一向認為雞不怎麼聰明,沒有什麼學習能力,但是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雞也可以從別人
的錯誤中學習。

實驗者讓一組雞學習連續啄綠鍵或紅鍵若干次後會得到食物的獎賞,另外一組雞則在旁邊觀
看。當輪到第二組雞上場時,牠們很快就學會了啄鍵以換取食物。換句話說,從觀察別人的
行為中,牠們學會了自己該怎麼做。雞有這種觀察模仿的學習能力頗讓實驗者吃驚,科學家
原以為只有高等的哺乳類動物如靈長類才有模仿的能力,後來發現人太低估了自然界生物的
適應能力。

所有的生物都有從別人經驗中吸取教訓的能力,一棵樹在它的葉子被毛蟲啃食之後,會散發
出化學味道來警告旁邊的樹,被警告的樹就會分泌毒素到葉子中令毛蟲不能吃。在所有的生
物中,人類最是模仿學習的高手,我們只要看仿冒的官司那麼多就知道了,所以父母絕對不
能低估孩子的模仿學習能力。

「無意間學習」影響人格發展

孩子平常在生活中透過觀察與模仿形成所謂的「無意間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這
種學習與課堂中特意的教學(intentional learning)不一樣,它是直接影響我們人格的成
長。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文化都是先要求他們的孩子人格上健全,才對他作知識與技能上的要
求。這一點,在我們目前的社會正好相反,我們只要求孩子會讀書,不要求他其他條件,中
國一向主張「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會讀書變成很多行為不良的藉口,這個錯誤觀念
是危險的,高知識白領階級的犯罪往往比一般犯罪更危險。在現在的社會光用拳頭、棒子管
教孩子已行不通了,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贏得子女的尊敬後才能產生教誨的作用。這個尊敬
必須發自內心,跟父母的知識水準、賺錢能力無關,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有關。

讓孩子成為值得尊敬的人

我在美國讀研究所時,一位老教授曾經告訴我一個故事:他生在美國經濟大恐慌的時期,家
中時常斷炊,父親雖是高級知識分子,因失業只好作粗工,夏天鋪路,冬天鏟雪。有一年聖
誕節,他早上醒來興奮的跑下樓去摸掛在壁爐上的聖誕襪,但只摸到一塊巧克力糖,他感到
非常的失望、放聲大哭。他父親把他拉到一旁,告訴他為什麼沒有禮物,因為他把買玩具的
錢給了更需要錢去買食物的人,然後告訴他真正的禮物在後院。他開門出去一看,後院有個
三十呎高的雪山,他父親一夜未眠,用鏟雪車把清道路所鏟出來的雪統統堆在後院,替他造
了一座他個人的「喜馬拉雅山」。這個禮物令他驚喜萬分,也立刻使他成為全村孩子最羡慕
的對象。這個聖誕節變成他永生不忘、最好的一個聖誕節,已經六十年了仍然記憶深刻。

他對我說,他父親一生窮困,未能給他留下任何錢財,他必須半工半讀才能完成大學學業。
但是在他心目中,他父親未曾因此而減少偉大,因為他父親正直、高貴、有愛心,給了他最
好的榜樣。他一直說人格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遺產。很多時候,父母以為留給孩子財富才
是對得起孩子,其實,留給孩子名聲,讓孩子成為值得尊敬的人才是最成功的教育,不要為
了賺錢失去與孩子談心的機會,也不要為了讓孩子過舒適的生活而失去孩子對你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