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视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政治化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1:09:18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政治化再解

 

哲学印象的重构


  在对马哲进行哲学化解读前,先要对哲学有个重新的或者是真正哲学化的解读。当代很多大学生的哲学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了哲学的全部,哲学的问题就是在讨论物质意识,矛盾发展,内因外因如此等等,并且充满政治色彩,认为哲学毫无生气,索然无味,哲学成立教条,整理被灌输的苦水,为了给哲学本身正名,再谈马哲,就先成此短文,简要谈谈个人对哲学的看法和认识。


  一、何为“哲学”


  什么是哲学,这一个最引人入胜而又令人困惑的问题,是哲学家最感兴趣也最伤脑筋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多种对哲学的表达与定义。


  经过真正的学习了解,一方面排除了误解,一方面有了新的领会。个人认为,哲学乃是一门探索万物最根本之智慧,以帮助人们理解自身生活的意义,激发、引导个体的自我超越与发展,提升人生境界,并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完善的一门智慧与境界之学。


  哲学是一门爱智之学。哲学的智慧,是对智慧的追求,把智慧本身当作反思的对象,是一种极高明的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以一种爱智的激 情,追寻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常常识的根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寻找评价真善美的标准,是对万物最根本问题答案的追索。


  哲学是一门境界之学,乃在于其追索与探寻智慧的目的。个人认为,哲学追寻与探索,就是为了让人们明晰自身生活意义所在,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实现自我超越与发展,完善人生境界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完善。哲学通过对人生系统的反思,寻求人生境界的特质,造就哲学这种境界性特质,凸显 了哲学作为一门境界之学对完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综上所述,个人比较欣赏中国的境界论。哲学无论是对宇宙的智慧或探索,还是对人生问题的境界式追求,哲学都从根本着手,以彰显人生意义与目的,并提出完成此意义与目的路径,教人“成为人”之智慧,提升心灵境界,并最终使社会“安和乐利”!


  二、哲学之价值


  哲学是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但对哲学的价值与功能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哲学万能论和哲学无用论两种论调。前者像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现在又出现了很多哲学无用论的评价偏向。


  个人认为,出现这种争论,是由于本身对“哲学”未确定理解造成的。哲学其自己的发展历史已经表明,其既非万能,也不能代替各门具体科学,也非无用,而是有着她所特有的功能与价值。


  那么,应当怎样理解哲学所具有的价值呢?个人认为,首先,我们对哲学要有一个正确的审视角度。如果我们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哲学自然毫无价值和意义。但我们现 在必须明确,我们如果从实用或实际利益的角度来审视哲学,这个角度本身就不是合理与恰当的。这就像问一个学了金融的人为何不懂医术一样。学了金融不懂医术是不是证明金融无用呢?我想,正常的人经过这一置换,就明白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审视哲学的不合理性在哪里了。


  哲学的价值不在于“面包”,而在于灵魂,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她不会像具体科学那样提供我们一套确切的知识或实用的技能,但哲学却能给我们一个观察人生,社会的新视角,将自我从狭隘的封闭空间中提升出来,到达一种崇高伟大的境界,进而与无限伟大的宇宙合一!


  哲学的怀疑与与批判精神,使其永远在思考的途中,而不会终止。一旦有了确定的知识,哲学就会让为于具体科学,她则继续探索。哲学似乎根本提供不了确切的知 识,但正如罗素所说:“哲学的价值绝大部分应该在她的不确定性中去追求。”哲学所思考的问题是重大的。通过哲学的冥想,个人的境界得到提升,心灵得到升 华,人性得到完善,而这才是这门境界之学的根本意义所在!


  因此,对待哲学,应该跳出实用的圈子,以道观之,看清哲学所具有的“提升心灵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的功能。通过对其价值意义的真正理解,来提升人生境界,达到理想完美的生活。为实现真善美圣的统一,作出哲学应有的贡献!


  三、哲学之境界


  在世界哲学发展历程中,中国哲学爱讲境界,有冯友兰老先生著名的“四境界说”,而西方直到胡塞尔那里才有了一个“生活世界”的概念,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哲学,都是一种主客对立统一的模式,“人”并没有被放到首要位置,就如王雨辰院长所说是“敌视人”的哲学。


  个人对哲学境界的看法是:哲学境界是以一种批判的精神,反思的态度,思辨的智慧,来表达人所讫求的理想。这种理想是一种对精神崇高的追求,一种形而上的探寻。哲学境界所要表达的是现 实的人生活方式和意义,进而展现人作为人的独特存在意义,即人的生活是有意识的生命创造活动,人是生活在一个由自我觉解和自我意识所照亮的充满理性的意义世界。


  从主客关系角度看,境界的形成是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相互交融决定的。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有其特殊性,因此,每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境界也才具有了独立自主 创造性和自由性的一面。但这些主观因素无不与包括了自然关联、遗传关联、历史文化关联等在内的客观因素有着无穷的联系。这些客观环境及个人的经历都会造成 不同的境界,不是完全由个人自由抉择的,因此,从主客关系看,境界是个人在一定客观条件与环境以及个人特殊经历影响下所累积、沉淀起来的一种生活态度,是 无穷客观联系的内化,并在这其中加入主体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后所形成的。现实的人都是一个具有主客交织而形成的境界的人。


  从时间性角度看,哲学境界所表达的人的存在方式是对自我的辩证否定,实现及超越。一个人过去的经历、思想、欲望、追求构成了他现在的境界;他对未来的向往、 勾划、打算、又是对现在的否定,从而构成现在境界中的超越性部分。境界是浓缩于结合了一个人过去、现在、未来三者而成的一种思维导向。因此,人的境界是由 人的现实性实现度,理想性超越度综合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重新界定


  与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似乎是一部最难学的哲学史。其难点就在于,学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都可以纳入历史上的不同体系、不同形态的哲学思想,允许论述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富有个性的哲学思想,包括它们的内在矛盾、理论困境与相互分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则不行,总要求把一个半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看作是一以贯之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积累。【文新注解:是谁要求的?】这就使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出现了一个困难: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前,人们首先要确定,什么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新注解:这里马上涉及到政治强权的作用】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上,什么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就没有定论。第二国际的考茨基和俄国的普列汉诺夫都曾被视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被认为是“正确”的,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但后来,他们分别受到“非正统”的列宁和葛兰西的批判,暴露了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缺陷。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曾被“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视为“假”的马克思主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又不得不承认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假”的马克思主义,而是20年纪马克思主义诸形态中的一种形态。【文新注解:那么伯恩斯坦和卢森堡他们的修正主义呢?】这种设定的前提与历史事实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撰学中的一个深刻的悖论:如果要了解一部真实的、较完整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进程的哲学史,就要否定这个设定的前提,纳入那些“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如果坚持这个设定的前提,确定某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此作为衡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进程的标准,那就必然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撰学中删除那些“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派别或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描述为“真理”的积累和“正统”的延续,而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又难以真实的、较完整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进程。【文新注解:这一前提是谁设定的?正统指什么?】要克服这一悖论,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关系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理论体系,而是哲学人格(哲学人格: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现存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揭露和改造的批判精神和勇敢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哲学学理(哲学学理: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格境界,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抓住了“人本身”。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对人类解放的期望、对共产主义的憧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沉思考。)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和历史批判精神,就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人格和哲学学理的有机统一。【文新注解:可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又是什么?】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人格,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现存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揭露和改造的批判精神和勇敢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的献身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们对于人类自古以来的优秀品德的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把这种精神提升为一种人格境界、一种哲学的理想。所以,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人格不仅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个人实践活动中,也蕴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对人类解放的期望、对共产主义的憧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沉思考,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格精神的创造和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理的深刻性,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格境界,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抓住了“人本身”。【文新注解:我们有强调“人本身”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人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本,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现代西方其他哲学派别的一个突出特点。【文新注解:可是我们通常对马与非马的区别又是如何界定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讲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人格境界,讲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理的历史感和时代精神,能够较深切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较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心理和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而不是只会记熟和背诵一些被视为“绝对正确”的知识性的结论。【文新注解:这就是我们大学马原教育正在做的事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格境界和哲学学理的统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两个特点: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与所处时代紧密相联系。【文新注解:在我们的马原教材中,马哲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论是马克思还是他的后继者们,都是从现实的历史出发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与现实的生活、实际的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它也就是活生生的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哲学。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的理论形态上,呈现为一种研究生活世界及其实践问题的哲学理论,而不是像培根、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近代哲学家那样,仅仅研究概念和知识,呈现为一种知识论的哲学理论。【文新注解:我们现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是否又回到了近代理性主义方式呢?我们是不是仅仅在研究马哲的概念和知识呢?】与之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也就是一部提出的解决生活世界及其实践问题的历史,而不是一种概念、知识积累的历史。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的思想运动相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仅是对前人思想遗产的批判继承,更是对现时代思想成果的批判熔铸。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前人思想遗产的批判继承,也都是通过对同时代思想成果的批判熔铸而实现的。正如马克思的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欧洲思想运动的产物一样,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20世纪思想运动的产物。正是这样,时代的生活、时代的思想构成了马在思主义哲学史的活的内容和特定的理论形态。【文新注解:这里才是客观说明了马哲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两个特点要求我们必须贯彻历史主义的原则,联系时代的问题、民族的特点和哲学家个人的气质、知识结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内容、民族气息和个性特征,从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精神,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不是某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创造和发展的历史,而是一部充满时代气息、民族特色和哲学家个性特征的历史,是一部与现实的生活、现实的运动生息相关的精神探索和思想解放的历史,总之,是一部真实的、较完整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进程的哲学史。【文新注解: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主要问题的重新阐释——联系当下马哲教材分析


  第一: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起源的重新思考。


  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理论起源上,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多只谈到马克思、恩格斯与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联系【文新注解:并且我们在谈这种联系时都在讲什么?是综合分析了,还是只是片面分析?有没有真正系统考证马哲的思想源泉】,而忽视了他们与当时整个欧洲思想运动的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他们的哲学时,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接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他们是置身于19世纪40年代整个欧洲思想运动及其实践中接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的。正是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不把自己的思想局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他们在接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时,还与当时的历史哲学、经济学以及浪漫主义思潮发生着广泛的联系,这也使得他们的哲学一开始就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持有批判的态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黑格尔主义者。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仅仅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文新注解:这不就是当下马原教材正在进行的?】,而应该联系19世纪40年代的整个欧洲思想运动背景,尤其需联系19世纪40年代德国思想运动的特点,去考察和评价青年黑格尔派,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文新注解:如此关键的青年黑格尔派我们的教育有多么忽视?】;同时,也要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与其他哲学思潮、哲学传统之间的联系。


  那么,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思想运动,尤其是德国的思想运动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19世纪40年代,是欧洲文艺复兴不同思想传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发生形态变化、问题转换的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在创造他们思想的时候,绝没有脱离他们的国家、他们的民族,而是直接从他们国家的现实出发的,是他们民族文化、民族思维传统的再创造。【文新注解:马克思的思想不也是一样?也只是时代的产物?而非颠扑不破的真理!】正是这样,在尔后的哲学发展中,各国的哲学家们创造出具有不同民族风貌的哲学思维传统。在意大利,维柯、克罗齐等思想家们创造出了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传统的哲学体系;在英国和法国,培根、笛卡儿,建立了具有科学主义特征的哲学体系,形成了这一时期法国和英国的哲学传统;德国哲学可以说是这两种思想传统的汇合,到18世纪,德国不仅产生出了康德哲学,也贡献出了哈曼、赫尔德的充满历史主义特征的哲学。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哲学思想的这种多元发展格局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创造的丰厚历史背景,使马克思、恩格斯得以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哲学形态。可见,如果我们不去了解19世纪整个欧洲的思想背景及德国哲学的特点,不把马克思、恩格斯置于这一背景去理解和研究,就不可能真实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起源和实质。【文新注解:这正是我们马哲所要改进的——对马克思思想来源重新分析厘定】


  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在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起源时,不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外在条件的分析,更不去简单地分析、拼凑马克思、恩格斯与黑格尔、费尔巴哈之间的关系【文新注解:可是这却是我们最乐于干的事】,而是联系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思想运动,尤其是联系德国这一时期思想运动的特点,通过分析青年黑格尔派,揭示马克思、恩格斯与黑格尔、费尔巴哈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马克思与历史哲学、浪漫主义思潮之间的联系,以及马克思对历史学、经济学,恩格斯对经济学、自然科学的研究,从哲学传统的创立和哲学形态变换的高度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本质,提示它们在当代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第二:关于马克思哲学文本的重新思考


  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文新注解:这是绝大数中国学生的马哲印象】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是普列汉诺夫。【文新注解:非常遗憾的是,这种定义并非马克思或是恩格斯下的】普列汉诺夫提出这一定义,在于强调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联系,却忽略了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之间的联系,他对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的理解,仅仅停留于逻辑的、方法论的领域,而没有落到历史的领域,所以,他所说的辩证法是非历史的,或者说,他是以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思维范式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使马克思的辩证法带有浓厚的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传统。【文新注解:我们却把这当作了几十年的真理在对我们的大学生灌输,不知马克思本人知道后作何感想】葛兰西、卢卡奇正是由此而批判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主张以历史主义方法重新阐发马克思的辩证法,强调“历史”应该成为马克思哲学的首要范畴,马克思的辩证法本质上是历史的辩证法。这就提出了马克思哲学的文本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马克思哲学的文本,犹如库恩所说的范式。作为一种哲学的文本,马克思哲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共同题解,其哲学问题和思维方式都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有着质的区别【文新注解:恩格斯就是近代理性主义思维范式的典型,他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有点倒退】。就哲学问题而言,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作为哲学的中心范畴,以对实践的哲学反思,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探讨人的存在、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问题。就思维方式而言,马克思哲学继承了实践哲学传统,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从人的历史本身、社会本身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解放的道路。这与近代理性哲学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考察人的认识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文新注解:这或许更好地把马与非马的本质进行了辨析】


  哲学问题和思维方式的这些差别,要求我们以否定性方法考察马克思哲学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关系,从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断裂点上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文本,把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现代哲学的范式加以研究和思考。这应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第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线索的重新厘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线索是单一化的,还是多样化的?【文新注解:我们的正统马克思思想理论难道不就是单一化的?】这个问题涉及到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方法论问题,即应当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以往,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只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和哲学特点,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看作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按照这种方法学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是一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积累史【文新注解:这就是广大大学生的马哲印象的源泉】。但是,从19世纪后半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过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不仅发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之间,而且也发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


  从总体上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通过时代性、民族性和个体性三个层面展现出来:


  在时代性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是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表现出来的。【文新注解:我们却一直只强调了这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与时代相联系,具有时代哲学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哲学的个性、特殊性。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随着人类历史的变革,对不同时代的哲学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时期;第二阶段发生于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这一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思考了帝国主义时代的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阶段;第三阶段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思考的主要是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引起的社会问题;第四阶段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是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文新注解:有多少人在学完马哲后看到了这一主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区别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主要有两个特殊性: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除了与时代相联系以外,还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内部争论都会反映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呈现出特殊的风貌;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就是实践性和哲学的批判性,这一哲学特性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打破自身的教条主义的过程,亦是一个不断建构哲学理想、走向现实的过程,从而构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殊道路。【文新注解:走向现实——这或许是马克思思想的真谛】


  在民族性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化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身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自19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发源于西欧的思潮,要在西欧以外的各民族的文化土壤上生根、长大、开花、结果,不是照搬照抄现成的理论所能解决的,必须与各国的具体革命实践、与各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文新注解:当然,由此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是我们是教条化的多还是具体化的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国的革命实践、与各国的文化传统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过程,必然产生出具有不同民族文化风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文新注解:不过我们好像只认定一种形态是“正确”】。这些具有不同民族文化风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是同一过程,并且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特殊性为前提为。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民族性层面上有一般性与特殊性。在这个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是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殊道路和与其相一致的理论特色。【文新注解:在中国的发展中,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真正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民族化层面上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殊规律,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地反教条主条主义的过程形成了由一元而多元的发展,【文新注解:我们必须还原这种多元的路径和多元的视角】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恩格斯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本国的革命实践,创立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意大利、法国、德国、俄国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由西方扩展到东方,首先形成了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次是形成了以毛泽东哲学思想为典型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此同时,葛兰西、卢卡奇在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创立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哲学形态的创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过程的第二个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对把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的过程中,继承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创造出更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如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国新马克思主义等等。在中国,经过70年代后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开始了新的思想解放和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过程的第三阶段,现在仍在展开之中。【文新注解:我们中国的马哲将要走向何方?】


  在个性化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创造之间的关系。【文新注解:我们中国哲学家又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了具有个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非只是不断地进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本身具有保守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创造活动则是在不断地打破体系化中实现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表现了这样一个过程。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性化,还体现在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哲学家之中。由于哲学家个人的气质、知识结构不同,也会创造出不同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比如在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我们就有了考茨基、梅林、卢森堡等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的法国,在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出现了列菲弗尔、萨特、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兰克福学派内部的哲学观点也是不统一的,几乎每一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领域,都表达了自己哲学的个性特征。【文新注解:我们的说法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这其中的典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没有区别的。其实是这样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三个层面形成的一般与特殊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地发展自己,从而构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十分复杂的格局。这些都需要我们多层面、多视角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而不是把它描述为一条简单的干巴巴的直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生命力是不可能通过这种干巴巴的直线体现出来的。【文新注解:“干巴巴的直线”——形象地讲出了我们的马哲教育的线条式现状】


  第四: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特点的重新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与意识形态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那么,我们应当在什么意义上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呢?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问题。【文新注解:这或许是我们正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最紧迫的问题!】


  一般地说,哲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可分为理论功能和价值功能两种:意识形态的理论功能是指意识形态选择什么样的哲学理论,或者把什么样的哲学理论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是指哲学理论为意识形态提供价值取向。【文新注解:我们却一味地强调了理论功能,忽视了价值功能】所谓哲学理论为意识形态提供价值取向是把哲学理论的内在精神和哲学的理想转化为一种价值系统,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体现了哲学理论改造人的作用。哲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现实发生作用,必须通过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于是,价值功能就成为哲学理论对现实起作用的中介,如果抽掉了这一中介,把哲学理论直接运用于现实,就会把哲学基本理论变成指导一切、裁决一切的根据,这是哲学走向教条化的根源;【文新注解:这或许回答了哲学知道现实的中介】同样地,理论失却了价值功能,也就失去了与活生生的现实的联系,失去了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哲学理论僵化的根源。【文新注解:所以在这里个人认为,哲学必须在现实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而非停留在“思”上】可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既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调节器,也是激活理论发展的动因。


  我国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不足,就在于只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功能,常常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等同于意识形态的全部内容,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因此,尽管我们不断地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实际上却找不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变成了远离实际的空洞理论,就是在应用哲学的引导下走向简单化、庸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研究状况,要求我们从意识形态的理论功能和价值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视野,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功能。【文新注解:这里分析出了理论根源,关键是我们只强调理论功能是无知造成的?还是故意而为?又是谁不断进行单方面的强调?】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意识形态,也有自己的理论功能和价值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发挥与实现。【文新注解:这种功能却好像是我们所惧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和批判功能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彻底性、深刻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时代,研究新问题,发展新理论。【文新注解:这进一步说明,我们的哲学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这个层面】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不仅不阻止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造发展,并且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造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我们从理论功能和价值功能的结合和相互作用中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化问题,那么,我们就不会把自己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一具体哲学原理和理论,而是更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创造和理论的发展,并在这一创造过程中获得思想的解放。【文新注解:这或许是执政党所不愿意的——让广大学生获得真正的思想解放。他们所愿意的,就是灌输某一具体的哲学原理与理论】


  厘清这一问题,我们就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有一个新的理解和说明,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是某一具体的原理和理论的积累,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发展。【文新注解:这是核心】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不断地激发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力,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创造的不同形态、不同理论的内在统一性。正是这样,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化来说明,亦不能把它看作是某一哲学原理和哲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应该把它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和创造。


  第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的重新理解。


  从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重新理解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不仅仅是哲学理论形态转化,更重要的是哲学精神的不断发展。


  在一个半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经历了理论形态上的转化:葛兰西、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主义倾向向人本主义化倾向的转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和意义;同样地,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出现,以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科学主义化倾向。于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形态和客观规律究竟哪一个更重要、更根本,就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争论最大的问题之一。正是在这一争论中,形成了多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文新注解:有争鸣才有真正的发展,一种声音,将葬送一种理论,而非发展一种理论】


  面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发展状况,我们是很难用哲学理论形态的转换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的。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些不同的理论形态,探讨它们的共性特征,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尽管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不同,但他们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面对当代实践,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和思考当代人类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决断他们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谁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流,而应该把这些理论看作是从不同方面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发展的整体,从中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发展的特点。【文新注解:看来,“主流“一词,十分不利于马哲本身的发展】


  如果我们从这一理论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前景,那么,结论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元化、个性化和自由开放、自由争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