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黑客号:2010中考精要题型盘点:诗词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7:25:37
2010中考精要题型盘点: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从选取的内容来看,有课内外之分,有单一文本、比较阅读之别;从其命题形式来看,则是主客观题对半,细节探究与综合考查相结合。
  无论是选取的内容,还是考查的形式,这些考题都在引导我们怎样有意识地去阅读作品,要关注作品的哪些方面。对有心的同学来说,看考题,便是一个掌握方法的过程。
  (一)锤词炼字

望山(节选)
贾岛

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以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诗中的“泻”字用得精妙,请加以赏析。
  (2010年辽宁大连市中考试题)
  参考答案:“泻”写出了山上的翠色如水流般自上而下倾泻下来的气势,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解题导航:此题来得干脆,不枝不蔓。炼字,历来是诗人不懈的追求,而贾岛更是以“推敲”典故闻名。命题者选贾岛此诗,一来写景诗尤重炼字,一字得宜,境界全出,探求炼字之妙是赏读写景诗的一个重要门径与收获;二来贾岛以炼字闻名,琢磨其诗句的精妙字眼,可加深我们对诗境的体味,对诗语表现功夫的体味。
  试换其他字,可反推出“泻”字的妙来。如代之以“漫”,则其速不达;“铺”,则失其浩荡之势;“绿”呢,太实,且与前面表色彩的“翠”重复……一个“泻”字,有水的质感与速度,有不可阻挡的浩荡气势。劲风过后,天色放晴,诗人满眼新绿。这种畅快心情,非这一个“泻”字,无以传达。有个成语叫“一泻千里”,正可将“泻”字的雄浑奔放之势道出。
  备考启示:孤零零一个词,无所谓好坏,唯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看出它是否得宜。这是炼字的“适境律”,我们在分析其妙处时,也要还原到相应的诗句中,看看它用得是否妥帖、传神、精妙,不可替代。古诗词中,着意锤炼的字,动词占很大一部分。你学过的写景诗词中,有哪些动词用得精妙,犹如此诗中的“泻”字呢?不妨把它们摘录出来,作个有趣的积累。
  (二)综合考查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2题。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鸣。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同“叫”。
  1.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
  2.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2010年江西省中考试题)
  参考答案:1.异乡孤征(意思相同酌情给分) 2.D
  解题导航:主客观题型相结合,一从内容设问,一从写法考查,将考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手法理解、细节品味融为一体,综合性强,难度自然也就递增了。
  这首诗语淡而情长。诗人以淡笔叙事,只遣一“孤征”交代写诗的缘起、情感的触发。由诗题、注释、首联可知,诗人别故乡,“次”他乡(乐乡县),在概括引发思乡事由时,要扣住“他乡”“孤征”这样的关键信息。
  全诗以淡笔抒浓愁。前六联诉诸视觉:诗人“日暮孤征”,故乡渺远,眼前所见全是陌生的河流、平原,陡生行之若失的感觉。随着夜色加深,野外戍楼上的荒烟也被遮断,深山中参差的古木也变得模糊。连这一点安慰都没有了,诗人满目苍茫,征途中该是怎样的荒凉!“烟断”“木平”,逼真再现夜色浓重,又可见出诗人心绪,语淡而情长,颇堪玩味。尾联诉诸听觉:夜色深深,身处荒野,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心底波涛,发出设问,但也唯有声声猿鸣来应了。“猿鸣”这一画外音,更使人觉得愁思无尽,余味无穷。
  我们学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其用笔疏朗而直抒胸臆,但优秀诗人的作品风格是丰富多彩的,这一首《晚次乐乡县》即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笔法细腻一例。
  备考启示:这首课外古诗词的选取与考查,提醒我们:在学习课内古诗词时,我们要注意适当拓展。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作,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作,均值得我们运用对比的方法予以特别关注。(编友提示:401期,本报曾对苏轼的两首词作予以风格探析,同学们可以找出来再回味一下。)而江西考区,每年的古诗文皆选自课外,当地的备考同学,应当在夯实课内的基础上,把关注的范围再扩大一些。
  再来看细节上的关注:可以找一些与课内诗词意境相近的诗作比照来读。比如从“日暮”这一时分,我们可以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与眼前的“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联系起来,即可见出“日暮”这一特定时分关乎乡情,关乎愁思,而苍茫暮色已成为离愁别绪抒发的背景之一。
  试试看,请你找一找古诗文中的“猿鸣”,这一声音多是怎样的情形,衬托出写作者怎样的心境?
  (三)比较赏读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1、2两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2010年江苏盐城市中考试题)
  参考答案:1.C2.《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解题导航:这是一道相同主题的比较阅读题。1题涉及两首诗的意境体味、手法理解,2题在比较中探究两首诗作者的心境。两题的综合性都比较强,真正考查了考生对古诗词的赏读能力。
  1题,我们可用排除法,把干扰项去掉。这是两首课内诗词,对诗歌的画面赏析,应该都没有问题,所以A、B可轻松排除。C、D两项分析写作手法,其“矛盾”可帮助我们理清困惑:C项说两者均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D项却说《秋思》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到底孰对孰错呢?《秋词》中,刘禹锡一起笔便议论,断然否定前人悲秋的观点,言明自己对秋的看法:“我言秋日胜春朝”。此属直抒胸臆处,气势雄浑,格调高昂。《秋思》却整个通过画面来呈递,让人在画中思、画中品,连点题句“断肠人在天涯”也是画面一景,这样的写法自然是借景抒情,而非直抒胸臆了。激越宜直,愁思宜婉。激越不能藏,直抒才尽兴;愁思莫可道,曲笔方抵达。如此,C项便成为我们蓦然回首要寻觅的“那人”。
  2题是在1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借景抒情,此二者表露了怎样的心境?心境理解,便是情感体味。前者写秋,生机勃勃,倾诉豪迈乐观情怀;后者写秋,暮色苍茫,寓含悲秋思乡之情。(又是一处暮色苍茫!同学们可以将这种特定的诗景、诗情,与第(二)点中的作品联系起来,找寻其共同之处。)
  备考启示:秋天在不同的人那里呈递出不同的景象,寄寓了不同的情思。想想看,还有哪些写秋的名篇呢?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清新明净的初秋之景,寄托了自己的高洁情怀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似是隐士境界;而杜牧的《山行》同样写秋日山色,却选取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组成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如果说哪一个与刘禹锡的《秋词》格调相近,那《山行》倒是可算作一例了,同为赞秋。
  同一主题相比较的诗文题在今年的考卷上依然占有较大的份额。这种比较阅读的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让它成为一种持之以恒的优秀习惯。
  (作者系浙江温州泰顺二中教师)

  专家视线

文言诗文考查呈横向联系状

  以上选取的几道诗词鉴赏题,同学们均应把它们放在阅读的“链”中,横向比较,纵向开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们看到,这些试题,无论是单一的选本,还是比较阅读,其考查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呈现着动态考查的趋势。
  诗词鉴赏题是这样,文言阅读作为每卷必考的一个重要板块,其动态考查的特性更是显著。或是一道大题中涉及多个文本,或是一则小题中横向联系其他文本,或是考查字词等基础层级,或是融合到手法比较、内容探究等发展层级的考点之中。试题对于阅读量的考查,对于阅读过程中的归类、比较等方法运用的考查,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古诗文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多加联系,勤加梳理。做知识卡片,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与同学讨论,积极主动地探究,拥有自己的思考认知。久而久之,无论对于所学文本的人物、事件、感情,还是写作手法、时代背景,我们都可明了于心,形成自己的看法。当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它们,当我们掌握了得宜的方法,我们会发现:文言,令人头疼的之乎者也,原来也是这样亲近可爱。
  (供稿:四川丹棱县教研室 黄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