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hat python:为师之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8:45:33

为师之悟

近日读书,看到几则宗教故事,掩卷沉思,作为教师的我感悟颇深。

快乐的兰花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弟子们由于一时疏忽,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望着眼前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后悔不迭。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慧宗禅师泰然自若,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弟子们听后如醍醐灌顶,顿时大彻大悟……

记得初次读到这句话时,我也是怦然心动,眼前顿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当“孩子王”已经27年的我,现在回想起来,其间,令人生气的日子似乎太多了,教学成绩不好时要生气,学生犯了错误时要生气,同事误解时要生气,职称没评上时要生气,甚至心情不好时也要生气……生自己的气,也生别人的气。正因如此,错过了多少快乐和幸福!所以以后,大可用兰花的启示来为自己宽心: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走进课堂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又何尝是为了生气而生活的……从此,我们将那棵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拥有了兰花蕙质,我们的心境一定会盈满幸福与快乐、宁静与安详。

请送学生“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茅屋里修行的老禅师月夜散步归来,发现一个小偷在他的茅屋里偷东西。老禅师知道小偷在屋里不会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从容走进屋里,脱下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并平静地说道:“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背影,老禅师感慨地说:“但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照亮他在夜晚的前程。”第二天早上,老禅师一睁开眼睛,发现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老禅师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

我不禁被老禅师那博大、宽容的慈善之心深深折服。由此,我想到了教育。“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爱默生语)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和塑造,而不是制裁和打击。教师宽容学生就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其走上成功的道路。反之,一句讽刺、挖苦、辱骂、斥责的话,也许会导致学生意志消沉,甚至会毁掉其一生。教师只有对学生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多一份尊重和勉励,才能不辱教书育人的使命,也才能杜绝诸如打骂学生、歧视差生,甚至罚学生下跪、吃苍蝇、打耳光、挂牌游班、往学生脸上刻“贼”字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对教师而言,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千言万语其实一句话:请送学生“一轮明月”。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有一天,先知带着他的40个门徒,在山谷里讲道。先知说:“只要有信心,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一位门徒说:“你有信心,你能让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上吗?”先知充满信心地把头一点,大声唤道:“山,过来。”门徒们都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座山,在等待。过了一会儿,先知说:“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吧!”他们开始爬山,经过努力,站在了山顶上。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告诉我,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知识在更新,教育对象不同了,如果教师“以不变应万变”,仍旧用老观点、老知识、老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不但“唤”不来“山”,而且还会“头撞南墙”。

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如果无法说服学生,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能力;如果课堂上学生听不懂,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找到让学生听懂的方法。

“移山大法”启示我们:要想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教育。

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

有一年冬天,在雪山修行的释迦牟尼佛需要一些柴禾,他找到了一棵枯枝败叶的死树,然后就把它锯倒了。到了春天,令他惊愕的是,树干周围满是绽放的新芽。对此,他不无感叹地说:“我原以为它肯定死了,现在我却看到主根处这棵树依然有着生命的活力。”于是他叮嘱佛徒:“别忘了这个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不要在情况不明时作出消极的结论。”

由此,我想起了在以前所教的学生中,有几名很不起眼的学生,其中,有的基础知识差,有的行为习惯差,有的不会学、不想学,还有一名外号叫“木头”的学生,他们如同“枯枝”一样。几位任课老师没有放弃他们,而是与他们交朋友、谈心,为他们补习功课,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经过几年适时的教育和关爱,他们有了出息,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冬天的树,需要人呵护和培养;生命旅途,需要人引路和搀扶。作为一名教师,请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相信,只要你有一颗“爱心”,用“爱”润物,物会感化;用“爱”育人,人会感动;有爱的奉献,就会有好的收获。

冬天的树,谁能说不会在春天里焕发出勃勃生机呢?

机智的台阶

一位老禅师傍晚在禅院里散步,忽见墙角下有堆垒起的石头,他一看就知道这是徒弟违反寺规跳出寺院玩乐去了。正在这时,老禅师听到墙外有脚步声,知道是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体,趴在石头上,让翻墙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头。这徒弟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踩着的是师傅的脊背,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徒弟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拍着他的肩膀平静地说:“时间不早了,快回去吧!”

在面临尴尬前,老禅师宽容大度的教育机智令人叫绝。同时,我们也对老禅师巧妙设置台阶以唤醒徒弟的做法而深感钦佩。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也应该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台阶吗?人总是爱面子的,教师的冷漠无情就像一把刀子,它会伤害学生的尊严,让学生那稚嫩的生命疼痛甚至流血。所以,我们教师面对犯错误的学生,不要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急于去批判、惩处,而应该像老禅师一样,用爱心与智慧给学生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用我们的满腔热情去感化他们,唤起他们的内心共鸣,燃起他们走向新岸的希望。给学生一个机智的台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能化解矛盾,让学生走出尴尬,也可使学生认识水平和精神境界得到提高。

一粒米,一亩田

这是一个关于台湾著名的伪山灵佑禅师的故事。有一次他的弟子石霜楚圆正在筛米,被灵佑看见了,说:“这是施主的东西,不要抛撒了。”“我并没有抛撒了。”石霜回答。灵佑在地上捡起一粒米,说:“你说没有抛撒,那,这个是什么?”石霜无言以对。“你不要小看了这一粒米,百千粒米都是从这一粒生出来的。”

教育其实与筛米无异:对一粒米的轻视,可能生出对千百粒米的抛撒;对一粒米的珍惜,可以开展一亩福田。反观现实,我们会发现,每天都有调皮学生在“筛米教育”思维中,因为“微有瑕疵”,没有赶上“发芽周期”,在他们仍有发芽机会,有转化可能的时候,被残忍地淘汰出了营养池,被认定为“次品”和“劣质品”。

“人皆可以成尧舜”,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穷尽的,包括差生,只是有的学生得到了较好的环境激发,能够早慧,而有的孩子开化较晚。这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冷眼、歧视,而是爱的滋润和激励的阳光,只有为他们这种“成为尧舜”提供了优良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受到“期待圈点”后,他们也能成才。——这就是“一粒米,一亩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