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冰期:盘点2011教育新闻十大关键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23:07

盘点2011教育新闻十大关键词(上)

 

    【前言】“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定位,决定了2011是不平凡的年份,我们的教育也一样。又到一年岁末时。新浪教育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共同发起2011年年度热点教育新闻票选,网民从20个教育事件中选出了“2011年你心中的十大教育新闻”新浪教育盛典,这十大新闻分别是:甘肃校车事故引发校车安全讨论(545票71%)、“五道杠”学生成社会“官模官样”标本(425票55%)、“绿领巾”等“贴标签”教育事件(406票53%)、“虎妈狼爸”教育引社会激辩(337票44%)、南科大45名学生拒绝高考事件(298票39%)、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引发“寒门难出贵子”论(275票36%)、打工子弟学校被关(251票33%)、清华大学挂牌“真维斯楼”惹争议(226票29%)、15位公民向国务院建议取消高考户籍限制(209票27%)、学术打假引社会广泛关注(170票22%)、多省课本要求删除《三字经》等国学传统内容(143票19%)。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也回顾盘点了2011年教育界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2011年度教育新闻十大关键词”,旨在希望通过总结过去一年,让我们铭记这一年教育领域的繁荣与收获、问题与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期望在即将到来的2012年里,全体教育人能站在过去繁荣与收获的肩上,让教育改革前行的步伐更加稳健。一起来看看2011我们的教育是如何走过的—— 

  2011年度教育新闻十大关键词之一:绿领巾

  新闻事件

  10月中旬,西安一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的新闻在网上疯传。这一事件曝光后,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的主持人白岩松还特意带了一条绿领带,以示对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声援,社会各界也纷纷发出声音,声讨该校给差生带绿领巾的行为。

  一条小小的绿领巾不足以牵动全社会的神经,让全社会奋起指责的,是隐藏在绿领巾背后的教育“冷暴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绿领巾事件尚未得到社会谅解,教育“冷暴力”事件接二连三曝光:

  山东省东营市某中学有班级实行奖罚制度,违规违纪的学生会被罚款,罚金将用来奖励学习进步者;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某中学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优秀生”字样;

  浙江省慈溪市某小学的3个男孩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遭到老师惩罚: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

  德宏某中学为让学生得到警示教育,给违纪学生喝猪奶;

  ……

  有关媒体通过对142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显然,“冷暴力”已越来越多的被一些学校视为教育“法宝”而被追捧,这是现代教育的耻辱和“厄梦”。

  事件反思

  早在几千年前,先贤孔子就提倡教育“有教无类”,意即对人的教育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可千篇一律,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冷暴力”手段对待“不听话”学生,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制造出一群循规蹈矩、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专家指出,这些事件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如教师的生活压力以及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教师专业培养体系中德育内容的相对缺失、公民意识在教育领域的淡薄、教育评价标准功利化等问题。

  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向上牵引,是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某种改变甚至修正。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养成、品性的磨砺、审美的积淀,从一张白纸到美丽图案,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这过程离不开内在的意志力控制和外在的管理约束。管孩子,本没错;而奖惩是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谁也不会觉得好的教育就是“大放羊”。

  但是,约束和伤害是两码事,挫折教育和侮辱教育是两码事。在不少教育者心目中,却看不到两者的区别。表面上接受批评,私下里嘟囔:“娃不管还行!”——把两类事混成一类事,以管理的正当性来为冷暴力甚至暴力辩护,这就是绿领巾等“冷暴力”事件不时出现的深层土壤。

 

    2011年度教育新闻十大关键词之二:《纲要》实施周年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社会迅速行动,各地以改革的决心、扎实的举措狠抓贯彻落实。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一系列重大发展项目稳步推进,全国各省份先后召开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实施省级教育规划纲要,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取得进展和突破,全社会关心参与、共同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新闻事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周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自2010年7月13日发布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工作开具良好,进展顺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二、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三、落实4%目标的政策密集出台;四、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五、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七、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日益加强;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逐步落实;九、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十、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  
  事件评论:
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新跨越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年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最迫切需求、教育事业发展最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问题,中央有关部委出台了70多个重要文件,各地积极制定出台推进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趋于缓解,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就是最大的教育民生。教育规划纲要设计得好,但能不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看解决了多少个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面对难题,政府不回避、不迂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等教育民生问题,高频出现在改革试点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中。

   教育改革必须抓住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实效,增强改革信心。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化解“择校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以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国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完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一年来,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们要再接再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育人为本,紧紧抓住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两大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先发展为保障,以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为抓手,力求在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更大突破。



    2011年度教育新闻十大关键词之三:校车

  新闻事件

  11月16日9时40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幼儿园校车与一辆运煤货车迎面相撞。造成21人死亡,其中两名成人。

  据媒体报道,发生事故的校车核载9人,实载64人。遇难的21人中,有19名幼儿园孩童,一名老师和一名司乘人员。另外还有13名幼儿重伤,32名幼儿轻伤。

  16日晚,甘肃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卢化栋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幼儿园校车来自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属于民办私立幼儿园,在正宁县教育局有备案,车祸中的孩子大部分来自农村。

  卢化栋表示,此次校车事故前三天,庆阳市教育局、正宁县教育局在检查中发现,该幼儿园存在校车超载情况,曾勒令幼儿园进行整改。幼儿园却一意孤行,仍超载运送幼儿。

  据了解,当地警力不足,交通管理部门对偏远山区幼儿园校车的监管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也给这些严重超载的校车提供了可趁之机。甘肃省省委副书记欧阳坚在事故发生后立刻赶赴现场,在查看事故车辆之后,欧阳坚毫不客气的指出:这看似是一起偶然的交通事故,却为校车监管敲响了警钟。

    12日17时45分许,徐州丰县首羡镇一运送小学生校车侧翻。该校车核载52人、实载47人,未超载。目前,事故已造成15名学生死亡,尚有8名伤者正在治疗。当事司机负事故全部责任,已被警方刑拘。

  事件反思

  对家长来说,孩子在上学路上的安全是最让他们操心的事情之一。没有校车因路途遥远而担心,有了校车又因校车安全担心。

  2010年7月,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我国首个专门规范小学生校车安全的强制性“国标”《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以下简称《技术条件》)实施,让家长们看到解决校车安全问题的曙光。

    对多个地方出现的校车安全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11月27日在出席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时强调,国务院已经责成有关部门迅速《制订校车安全条例》,抓紧完善校车标准。2011年12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正式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共八章五十九条。

  然而,这两起严重的校车交通事故,伤亡数字令人心寒。

  据悉,一些学校、幼儿园在招生的时候为了争抢生源,着力宣传“有车接送”这一优势,来吸引家长。实际上,部分幼儿园却没有车辆,等招了一定的人数后,就去租用个体户的营运车辆接送孩子。而这些个体户司机安全意识十分淡薄,没有正规的营运手续,还有的车辆未办理强制保险和座位保险,这说明,许多地区在校车的购置与使用上,存在监管的空白。

  在这样的情况下,超载现象严重和安全措施差成为普遍现象。甘肃这起震惊全国的校车事故就是类似问题的典型。

  其实,在一些发达国家,校车已经被政府纳入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比如在美国,已通过了校车安全立法、校车安全管理法律、校车制造安全技术强制性标准,规定校车拥有的路权高于消防车、救护车等。

  要想做好校车安全工作,还需要加大法律监管力度。近年来,全国各地校车交通事故频发,这些悲剧的发生,让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刻不容缓。

 

    2011年度教育新闻十大关键词之四:跪行高考  

  新闻事件

  今年6月7日,也就是高考的第一天,在陕西省汉阴县中学考点门口,千余名高考生陆续踏上学校特意铺设的红地毯参加高考。在他们当中,一个身高只有1.2米、穿着鞋子却没有脚的“无脚”考生,凭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毅力,“跪行”走入考场,他的名字叫李卫。

  他没有双脚,但却喜欢在闲暇时到处走走转转,喜欢用画笔记录一切美好的事物,喜欢露出一脸阳光的笑容;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成为一名教师。经过一次高考失败之后,李卫在今年的高考中成功走入大学的校门。他被网友称为“坚强哥”,但他却说:“我就是正常人。”

  当选理由

  李卫跪行高考的画面被媒体用镜头记录下来后,引来很多人关注。

  张海迪在网上看到李卫的故事,将报道转发给中国残联康复部负责人,并提出“我希望你们想办法给他安装假肢”,她在给陕西残联的电子邮件中写道:“李卫能安装假肢,重新站立起来,令人欣慰,在过去的日子里,他承受了很多痛苦,但他在困苦中坚持学习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残疾人的顽强斗志”。

  应该说,身残志坚的故事并不少,但一个无脚考生用满怀信心的“脚步”迈向考场我们或许是平生第一次看到。面对这件事,我不知该用什么词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对考生的自信与自强,我感动,而想到这些全因我国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我却感到悲哀与悲愤。

  总之,今年的高考,李卫带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份内心的震撼。

 

    2011年度教育新闻十大关键词之五:生源大战
   新闻事件

  今年高考之后,为了争夺生源,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上演了一场“口水战”。人们经常用“没有硝烟的战场”来形容大学招生,而在同一个城市的两所重点大学的生源大战今年却“硝烟弥漫”。一时间,这件事情将隐藏在高校风光背后的生源忧患曝光在众目癸癸之中。

  此次“口水战”起源于复旦大学发表声明称有人假冒该校教师骗预录取考生改志愿,虽然复旦官方声明中并未指明“挖墙脚”的是哪所高校,但不少网友猜测,这份声明针对的是复旦招生劲敌上海交通大学。

  随后,上海交大招生办官方微博更是连发4条微博,对此事进行回应。

  据媒体报道,上海交大称,上海交大的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公开、公正、公平地按合法、合规程序选拔学生。该校一贯坚决尊重考生权益,尊重考生选择权,坚决反对任何违规招生行为,坚决反对任何不正当、不道德的竞争。

  “从相关媒体对考生的采访中了解到,有高校招生老师在招生宣传中,肆意贬低上海交大,对这种行为我们深表遗憾。”上海交大招办声明,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上海交大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学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事件评论

  2011年,是中国高考制度遭遇现实压力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江苏、山东等多个高考大省纷纷出现高考人数减少现象,而且,在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中,有相当比例的考生最终弃考。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933万,比2008年减少了近117万。 

  根据相关专家的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风起云涌的阶段,生源竞争将持续“考验”高校招生制度。一方面,高水平大学年初自主招生“抱团联考”, 2011年2月,全国有近20万高中生“密集赶考”,自主招生“联考”俨然成了“小高考”;另一方面,“洋大学”抢滩中国,使得国内高校面临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高考不再是唯一出路。

  此外,有媒体分析,就业压力、经济问题都是高三学生弃考的原因。多家教育机构今年发布的报告均称,全国高考生源下降的态势将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

  生源的持续减少能让高校产生危机感,也许有利于中国的高校教育改革,让高校教育更务实、更重质量。然而当前众多高校却仍忙于靠录取优惠政策等“抢生源”,却忽视了“修炼内功”。生源竞争“考验”着中国的高考制度,也同时应该推动着中国高校的改革。

 

【相关阅读】盘点2011高校生源大战“招生门”


  这是一年一度的国产高招“大片”,“观众”至少有数千万人,主角只有两个,高校和考生。从南方科大45名学生的拒绝参加高考,到复旦等校陷入招生暗战的“电话门”,再到部分学校遭遇零投档,今年的高招大片可谓“精彩纷呈”,热闹非凡。

  南科大“罢考门”:45名学生甘当“小白鼠”

  在新中国高考史上,这绝对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来有一天或许也应该记录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这一天是2011年6月7日。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全国高考第一天。当天,该校布置了两间教室作考场,然而,截至上午9点半,没有一名南科大学子走进这里。

  此前,校方称,收到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该校录取的45名学生,按教育部的要求必须参加高考。据理力争却无效的校长朱清时不得已选择了回避,让学生自己作选择。

  点评:早在创建之初,南科大就被寄予了高校改革的厚望,希望教授治校,让大学回归本位。而来自全国的45名学生,甘愿当“小白鼠”,冒着失去国家承认文凭学历的风险,放弃高考直接就读南方科大,其学生及家长的勇气确实让人敬畏。被舆论称为南科大“黄埔一期”的45名学生,湖北有两人。

  尽管此事最终不了了之,但中国高考改革呼声之高,高考改革难度之大由此可窥豹一斑。

  复旦交大“电话门”:生源大战由“暗”转“明”

  举行校园开放日,高额奖学金,填报志愿前,派老师甚至院士到中学讲座,“拦截”状元填志愿,甚至互相诋毁……为抢优质生源,高校之间一直在暗暗交劲。然而,今年的复旦、上海交大的“电话门”,让学校的生源大战由“暗战”转入“明战”。

  今年7月1日,复旦大学招生办在学校网页上发声明称有“李鬼”假冒复旦大学在部分省骗学生改志愿,并宣布“李鬼”很可能来自上海某理工类高校。接着,复旦大学教授冯玮在转发该微博时更是直称是上海交通大学所为。

  复旦告诉媒体“电话门”的一些细节:今年高考成绩发布后,复旦在广东、云南等省的招生小组曾与部分考生签订协议,这些考生不久后便接到一个电话,有人以复旦招办老师的身份称与他们签订的协议无效,随后,考生们又接到了另一所名校的电话,表示愿意与他们签订协议,于是,这部分考生修改了志愿,放弃了复旦。

  7月2日晚,上海交大招生办网站也发出一份声明,称有关“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部分言论和报道影射了该校,对其声誉造成极大损害。声明称,上海交大招生工作实施的是“阳光工程”,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该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眼看两校就要“大打出手”,结果事情很快戏剧性结束。原来,教育部主管部门直接出面干预,两天后两校各自将学校网络上的声明撤下,事件逐渐平息。

  点评:高考前高校就开始了生源大战,填报志愿时更是进入白热化,为了揽到优秀生源,各校使出浑身解数。“电话门”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诚然,有市场就会有竞争。但健康的竞争应该是光明正大的,不能以“挖墙脚”甚至是互相诋毁来达到目的,尤其是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更不能沦落为市井小贩般与人对掐对骂。说到底,高校的竞争最终还是要靠各自的办学实力。

   安徽高招“鸽子门”:“预录取协议”成了废纸

  今年高招,对安徽7个考生家庭来说,遭遇了最悲剧的“黑色7月”:被南京大学放了“鸽子”,导致他们成了高校抢生源的牺牲品。

  事发地为安徽省老牌省级示范高中无为中学。高考结束后,南京大学招生办的老师来到无为中学,鼓励部分高分考生报考南京大学。在填报高考志愿之前,南京大学和7名考生签订了一份预录取协议,承诺第一批次A志愿填报南京大学,学校就能保证录取她。这份协议一式两份,还盖上了南京大学的公章。

  面对南京大信誓旦旦的承诺,再加有这样一份预录取协议,这7名考生就没有考虑其他学校,直接填报南京大学,并且后面的学校志愿也是随手填报的。

  结果却是,他们全部被放了“鸽子”。原来,最终录取显示,南京大学在安徽招生的最低投档线是648分,这7名学生的成绩都在645分到647分之间。尽管当时已经签订了预录取的协议,也给了承诺,这7人没有一人被南京大学录取。

  安徽省教育厅对此事回应道:“从教育政策上预录取协议是不被认可的,但是考生可以以个人和南京大学签订的录取协议作为一种契约,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权益。”

  尽管当地教育部门出面谴责,校方也表示歉意,最终都无法改变这7名考生落榜南大的事实。

  点评:“预录取协议”,是考生在正式填报志愿之前,与高校签订的一份承诺书。高校要考生第一志愿填报,同时许下承诺保证录取,这是高校抢生源的又一招。

  不仅是南大,许多重点高校在填报志愿前,也作出类似承诺,主要是为了抢优质生源。而往往工作做过了头,承诺过多,最终造成生源扎堆,少数签了预录取协议的考生于是就被挤下来了。这种极其自私的抢生源行为,最终害的是考生。

  高校抢生源过程中,如何能保证自己的优质生源,同时又不以牺牲考生利益为代价,这考量着每所高校的招生水平和道德准绳。

  通知书“搭车门”:收到强制消费“大礼包”

  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不再只是一纸通知书,而是摇身一变,变了一个大礼包:除了录取通知书,还有电话卡,银行卡等等。这两年来,不少高校都陷入通知书“搭车门”,有些高校无辜,有些高校却是心知肚白。

  “录取通知书里面竟然有1张电话卡和一张建设银行卡,觉得有点‘囧’啦。学校这是在帮移动公司和建设银行做生意啊!”来自广东清远的一名“准大学生”阿生,前几日收到广东某知名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马上在微博上“广播”。

  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不少考生被高校录取后,收到的录取通知书里面都多了“附属品”,这样的现象引得众学子直呼“杯具”。

  通知书“搭车门”引起不少考生家长反感。今年6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紧急发出《关于规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校园电信业务市场经营行为的意见》,明确要求电信运营商不得与学校签订排他性协议,以达到独家进入校园提供通信服务的目的,也不能在录取通知书中夹寄手机SIM卡或UIM卡以及业务宣传资料,这样的行为将被判处违规等条例。

  然而,规定只是规定,目前,仍有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中夹寄手机卡。

  点评:录取通知书里“名堂”多,有些是高校与运营商达成的协议,有些则是投递时动的手脚。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无非都是“利”与“益”。更有甚者,高校与运营商勾结,将手机卡、银行卡与校园消费捆绑在一起,强制学生使用某一品牌的手机卡、银行卡等等。

  堂堂高等学府,不思如何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而去考虑蝇头小利,实非中国高等教育之福。     中广教育/武汉晚报)

盘点2011教育新闻十大关键词(下)


    2011年度教育新闻十大关键词之六:打工子弟学校

  新闻事件

  自6月中旬起,北京市大兴、朝阳、海淀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相继收到关停通知,涉及近3万名学生。虽然部分学生分流到公办学校,但依然有许多孩子无学可上,很多家长无奈只好将孩子送回老家。

  据相关政府部门给出的解释,这些学校是因为种种“安全隐患问题”被叫停的。按照《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有关规定,校园面积至少要达到15000平方米,校舍总使用面积至少3587平方米,体育场地应当满足相应学校规模所需的至少200米环形跑道等。

  尽管叫停不符合办学标准的学校,看似理由充分,但问题的关键是,谁来为孩子们安置好他们的下一张课桌?

  事件反思

  据媒体报道,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吕绍青曾对北京一百多所打工子弟学校做过普查,在《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基本情况》一文中写道,一些学校“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学校往往缺乏一些基本的教学器材,诸如三角板、圆规等等。……65%的教师是以前没有任何从教经历的,其中有10人是刚从职业高中、高中或中专毕业的学生,年龄最小的18岁。”

  社科院研究员韩嘉玲一直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她对现行做法提出质疑和批评,“国家政策的用意可能是好的,但是在整个过程里,没有公开、透明的程序让别人服气。什么时候拆、拆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怎么办,包括家长的知情权……这些后续问题如果解决好,可能争议就不会这么大。”

  清华大学教授、学者秦晖曾经著文,对这些“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未来担忧,担心今天的教育问题会演化为明日的社会问题,“移民第二代的价值系统、心理状态与社会角色肯定不同于上一代,而这些变化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他们与主流社会的冲突,也可能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他们与主流社会的融合。”

  在权利平等与流动自由的意义上,只要“教育均衡”的政府承诺尚难很好兑现时,那么外来工子女在城市就读不仅无可指责,而且必须得到政策的支持。即使打工子弟学校在办学硬件上不达标,教育部门也应更多予以帮助支持,为打工子弟学校争取必要的经费;更重要的是,评价一所学校有无存在的资格和必要,应该侧重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心声,让每个打工子弟都能在城市里找到义务教育的课桌。

    2011年度教育新闻十大关键词之七:虎妈狼爸
  新闻事件

  今年年初,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在其2011年新书《虎妈战歌》中认为,“以强迫压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子女教育方法,远优于西方式的教育方法”。11月,香港商人萧百佑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称,“打孩子是一种文化,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

  “狼爸”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里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狼爸”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自由上网,不准随意开空调;“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

  像“虎妈”一样崇尚彪悍教育方式的“狼爸”说,他“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

  对此,某论坛对“中国狼爸”的教育经展开过大讨论。

  事件反思

  “狼爸”和“虎妈”的做法如出一辙,是对孩子一种强悍的管制。

  有人认为,“狼爸”和“虎妈”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原因是,首先,有些教育伤害不会一下子显现,但伤害就是伤害,它一定会隐伏在生命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北大也有跳楼自杀的,还比如一些人身上发生的偏执人格(书中呈现的虎妈和狼爸自身即表现出此类人格)、抑郁症、癌症等,很多都和童年所受的强权教育有关。其次,孩子倘若没有幸福的童年,就难有幸福的人生。自己是主,孩子是民———有这样的爸爸,注定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幸福的童年,很难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因为童年的经历影响人的一生。

  也有人认为,狼爸的“打”就是孩子成长中的“剪枝”,是一种家教的规矩。他的可贵之处是让处于懵懂之龄的孩子,懂得成长中的方向。就像军队里的特种兵,没有超常规的严格训练,怎么可以成为兵中之王呢?其实,惩戒是建立在惩戒者的权威之上的。无论“虎妈”还是“狼爸”,他们一方面对孩子制定了严酷的规矩,一方面又在身先力行地做孩子的榜样。“打”,谁都会;但是,对孩子的引导和示范,做孩子的表率,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狼爸”萧百佑不仅毕业于重点大学,而且在事业上成就斐然。他的人格魅力无形中征服了孩子,他的权威保证了“打”的效果。孩子在接受惩戒时,如同新加坡的被鞭笞者,在心理上是接受的。

  那么,究竟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符合孩子的成长的?“狼爸”和“虎妈”教育案例更多的是留给教育界疑问与思考。

    2011年度教育新闻十大关键词之八:学生食堂
  新闻事件

  10月13日,位于贵州遵义中心中华路的遵义东风小学门口,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意外发现,学校食堂采购的蔬菜竟已腐烂变质。激愤之下,众多家长堵住校门讨说法,导致中华路被阻断达4个小时。

  事发后,红花岗区区委书记王进江前往现场,当场表态对遵义东风小学校长就地免职,相关部门立即组成调查组调查该校食品卫生安全。

  事件反思

  学生家长能够发现小货车送上门的蔬菜是烂菜,学校采购人员与食堂不可能不能发现,而其明知是烂菜依然采购,要么是为了通过买便宜烂菜压低成本,以从学生交纳的伙食费中克扣费用,要么是相关负责人收取了送货人的回扣,个人得了好处。所以,相关学校采购烂菜背后很可能隐藏着腐败。

  一个学校所以会出现采购烂菜给学生吃的现象,显然也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与职能部门的不作为分不开。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各项工作都负有监管职责,而确保包括学校“小饭桌”食品在内所有食品的质量与安全,也是相关职能部门的法定职责。在这样一种教育主管部门平时对学校采购食品行为缺乏监管、相关职能部门平时对学校“小饭桌”食品质量缺乏检查情形下,部分学校自然也就难免会在利益驱动之下,出现采购烂菜给学生吃的腐败现象。

  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并引入学生家长与社会的监督,才可能真正有效杜绝地类似遵义东风小学这样的采购烂菜给学生吃的现象再发生,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中午在校吃饭学生的身体健康安全,切实维护广大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011年教育新闻十大关键词之九:穷县办富教育
  新闻事件

  今年9月,一个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800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宁陕县,率先在全国贫困地区实行15年免费教育。

  据了解,宁陕全县7.4万人,去年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12元,地方财政收入仅3075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宁陕县仍拿出1200多万元投入教育,占地方财政收入的近四成,远高于12.5%的全国平均水平。

  从2009年开始,全县1500多名高中生以及400多名职高生已经每人享受免费教育,县财政为每名高中生每年投入2000元(职高生每年1500元),每年这一块的财政总投入约400万元。

  目前的宁陕县委县政府办公楼是由上世纪90年代的单身宿舍改建而成,十年未装修,风格简朴。“在宁陕,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学校。”

  事件评论

  陕西省的国家级贫困县宁陕县今年秋季实现了十五年免费教育。这条消息一经披露,后立即引发热议,人们热议的焦点不仅是对宁陕县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办教育表达赞赏和钦佩,也感叹那些比宁陕县财政收入高得多得多的各地区政府反倒是把钱用在公款吃喝上、大兴土木上、面子工程上。宁陕县这种财力并不算富裕、教育却办得红火的现象,温暖了今年的秋冬季节。

  一直以来,教育发展在全国各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一定程度上与当地对教育投入不足有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具有投入大、见效周期长等特点,这就使得一些地方不管财政状况如何,都不愿把钱投入到教育当中,而是投到见效更快、效益更明显的一些行业和产业当中,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发展。

  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这句话喊了几十年,却始终没有落到实处,甚至今天中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4%,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在此这个国家级贫困小县的做法无疑给各地区政府带个好头,也成为中国教育真正以“教育为本”的先行者。   中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