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勒 市场有效性假设:传媒中的美伊战争形象(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25:53

传媒中的美伊战争形象(之二)

 

作者:潘知常(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pan2026@sina.com

 

(该文为作者访问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期间的讲演稿)

 

从美国国内来看,《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美国广播公司在战后不久相继公布了民意测验的结果,显示公众对政府出兵伊拉克的支持率达到70%,但在大陆传媒里,各个国家的反战态度、席卷全球的反战示威浪潮、联合国的努力、反战人士的奔走呼号等与美国及其联盟的一意孤行、不听劝阻却成为展示的重点。

 

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人民日报》刊登了“一些国家支持美军事行动”的消息,但是“各国民众和媒体抨击美对伊发动战争”、“大多数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发表声明谴责美国对伊动武” 、“纽约城:紧张又平静;白宫外:和平呼声高” 等报道紧随而至,并以“反对战争 维护和平”、“伊拉克战争后果堪忧” 的评论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环球时报》在报道“各国反应”时,也特别强调了“俄罗斯对美国动武表示遗憾”、“德国对战争感到震惊”、“法国尽力避免平民受苦” 等等。而在“国际社会呼吁尽快停止对伊战争、一些国家爆发反战示威活动” 报道中,又重点报道了全世界大约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反战示威游行,“反对美国绕开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动武” 。

 

同时,世界性的包括美国国内自身在内的反战示威活动、联合国的努力、反战人士包括“人体盾牌”等也一直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其结果,就是似乎全世界都走到了美英政府的对立面:澳大利亚、土耳其、英国、韩国等国家国内的反战游行不断,类似法德俄强烈谴责美英行经、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拒当殖民地官员的报道也层出不穷,而支持倒萨战争的45个国家的声音在报道中却几乎完全没有涉及。

 

而且,即使在联军内部,反战之心似乎也使得军心不再是铁板一块,拒绝执行任务的飞行员有之,炸自家军营的士兵有之,精神要崩溃的士兵有之;而伊军却战斗意志坚不可摧,众志成城抵抗侵略,不是“血战”、“誓死保卫”, 就是“肉搏巷战死守”,逃兵根本没有见到,这其中有多大的可信度也很让人怀疑。

 

最后,是对于美国的批判。美国是中国执政者的最大担忧,伊拉克的现在是中国曾经的历史,也未必就不是中国可能的未来。一家英国媒体在报道中国网站上围绕伊拉克战争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时就注意到,在主战与反战的争论中,大陆传媒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转移主题,把反对伊拉克战争与反对美国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战争的争论演变为亲美还是反美的口舌之战。

 

在争论中,一些人士将中国的知识分子分为了反美的左派和亲美的右派,少数人甚至用极其刻薄的语言对右派人士进行攻击。它蕴含着一种倾向,如果不反美,世界和平将受威胁,中国将受威胁。

 

于是,在这里美伊战争的形象被进一步“修辞化”,一切都是那样的明确而不模糊:美国的霸权。在大陆传媒的下意识里,民主的美国是一个虚构,我们完全可以在战争中看到它的非民主、不人道、无人权。它是一个霸权者,它放肆地屠杀伊拉克的无辜百姓,仅仅为了自己的一国利益。

 

而大陆传媒抓住的美国的一个“软肋”,就是石油。从战争未爆发起,这种推测就已经开始。战争越是临近结束,这种种推测就越是趋向肯定。

 

信手拈来一篇文章: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4月10日 11:16 人民网《冷眼布什的“战争秀”——战后重建纯属画饼》(作者季元宏): “为石油打仗不必遮遮掩掩:发动这场战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石油。伊拉克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第二大国,每天的产量是250万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125亿桶,另外估计还有超过这个数量的未探明储量。

 

石油是现代工业与经济的命脉。为石油打仗,不管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都是个极为充分的理由。二次大战时,美国对日本实行石油、钢铁、橡胶贸易禁运。日本政府曾言:这是对日本宣战,并因此而决定冒险发动袭击珍珠港的太平洋战争。现在美国为石油与任何一个国家开战,其动机与背景是谁都能理解的。控制本国和别国的石油源地、通道和市场,意义与控制一个交通要道一样。”

 

而美国的传媒报道也是大陆传媒自认为抓住美国的一个“软肋”, “战争中的(美国)媒体操纵” ,“西方媒体承认战争报道片面” , “(西方)‘新闻自由’原形毕露”。欢喜雀跃的心情溢于言表。

 

同时,出于竭力渲染反美气氛的需要,大陆传媒甚至还想方设法在两国人民的身上大做文章:

 

……由于反战,其他居住在美国的外来人员包括穆斯林、德国人、法国人以及一切反对美国战争的人也都受到了战争的无辜牵连,就是那些在美国生活和学习的德国孩子,也遭到美国同学的不理解、奚落、谩骂和排挤……。―――这样的美国人,难道还不“可恨”?

 

而中国人自己,则坚持正义,与美国不共戴天:

 

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同口二村的陈继严宣布:“我觉得应该提醒世界各国注意: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愈演愈烈”;

 

93岁离休干部刘大同控诉:“自美英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战争以来,我日夜寝食不安,……我大声疾呼……如果美英这种霸权主义、强权主义、单边主义继续下去,其危害将祸及全世界人民” ;

 

陕西省汉阴县蒲溪中学初二(1)班16岁学生沈山水也大声呼吁:“身为一个中国公民,同样也是世界公民,我是热爱和平的”……。

 

―――这样的中国人,难道还不“可爱”?

 

四、关于大陆传媒的反思

 

显然,大陆传媒中的美伊战争形象与官方规定的报道基调直接相关。中国外交部的声明中强调:“战争必将带来人道主义灾难,影响地区和世界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这可以说是贯穿大陆所有报道的一根红线。其要点为:一是反映世界各地反战呼声,二是反映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

 

毫无疑问,大陆传媒对美伊战争的报道正是完全遵循这一立场的结果。

 

但是,传媒毕竟并非政治的传声筒。面对战争,着眼于公众的知情权,它所提供的应该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正在进行的战争全貌。

 

而且,在事实上无法做到“纯客观”的情况下,尽量贴近报道客观的做法只能是努力进行“平衡”报道。即媒体引用信源保持平衡、报道选题上保持平衡、电台播出双方声音在时间上保持平衡、电视采用画面保持平衡,对来自不同信息源的信息不封锁,不设限,让各种声音同时存在,彼此碰撞,又相互补充,以提供一种多样化的报道视角和全方位的战事新闻景观等等。

 

例如,不在编辑时偏重选择一方的信息,不在一篇涉及双方或多方的新闻中只呈现一方的观点,不在对双方领导人和新闻发言人的重要讲话中加以删节。从而保证世界多元化的声音能够得到体现,特别是保证少数人的声音不被埋葬,以体现传媒公正平衡的信息平台这一根本的角色定位。

 

遗憾的是,大陆传媒在这个方面做得显然不足。

 

从对于伊拉克方面的报道来看,战争是一场灾难,这无疑是一个事实,但是大陆传媒所塑造的美伊战争形象却暗示人们,这种残酷超过了萨达姆的残酷统治,这显然不是事实。

 

伊拉克人民确实应当不受侵略,但是如果伊拉克人民为了不受侵略就应当永远被萨达姆奴役,主权就应该成为遮羞布,“国家”就应该成为盾牌,这无疑更为错误。

 

何况,几十万人乃至上百万人的死亡是维护伊拉克主权的代价,而几百人乃至上千人的伤亡就成了侵犯伊拉克主权所造成的巨大灾难?这在逻辑上显然说不通。

 

事实的真相是:萨达姆政权对人民的屠杀造成了伊拉克的暴政,伊拉克的暴政造成了伊拉克的为所欲为,伊拉克的为所欲为造成了两伊战争和伊拉克自己的极度贫困,而伊拉克为了摆脱困境又发动了对科威特的侵略,结果,对科威特的侵略造成了全世界的围攻和制裁,这种制裁最终造成了伊拉克人民严重的死亡和疾病。

 

哈姆雷特诅咒道:如果世界是一座大监狱,丹麦便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事实上,伊拉克也是其中最坏的一间!可惜这一切在大陆传媒中根本就没有全面涉及。

 

关于萨达姆也是如此。萨达姆是世界公认的坏孩子,他实施的区域霸权和对内残酷暴政激起了全世界的公愤,可惜在大陆传媒中并没有全面涉及。

 

一位伊拉克人在针对“大规模杀伤武器”接受采访时说:“大规模杀伤武器?是不是找得到那是你们美国人的事。对于我们伊拉克人来说,萨达姆政权就是大规模杀伤武器!”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可惜在大陆传媒中对于这类愤懑之情从来没有全面涉及。

 

而且,在他的身后不是拥有100%的民众支持、上百万党员拥戴、几十万武装保护、数万敢死队誓死孝忠吗?甚至,不是还有上万的号称萨达姆幼狮的少年兵的爱戴吗?“这一切都到哪儿去了?”(这是央视嘉宾张召忠先生的经典名言)为什么被捕时的他竟然会是一个可怜的孤家寡人?大陆传媒中统统都没有全面涉及。

 

因而,一味不断重复反战这一主题,对萨达姆政权也基本是一种同情的态度,但是,却没有同等数量的报道去分析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这显然不妥。

 

就以《伊拉克受害儿童》图片为例,确实,这令人痛心。而且,在战争中受害的孩子肯定还不止画面上的这些,但是,死于萨达姆暴政的孩子是否更多?死于生化武器的库尔德人的孩子是否更多?死于缺乏医疗和食品保障的伊拉克孩子是否更多?大陆传媒为什么不把这些真相都告诉信息闭塞的国人呢?

 

而从美英军队空袭巴格达时夜晚全城仍然灯火通明、白天全城仍然起居如常,从联合国在约旦为伊拉克准备的难民营中竟然几乎空无一人,本来就已经不难看出,巴格达根本就不是那些央视佳宾张召忠先生等人心目中的第二个斯大林格勒,而就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因此,不是“伊拉克就是萨达姆,萨达姆就是伊拉克”,而是“伊拉克不是萨达姆,萨达姆也不是伊拉克”。

 

这实际上是世界上几个、甚至是几十个最强大的国家与一个独夫民贼即萨达姆一个人之间进行的战争。力量对比绝对悬殊,胜败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已经一目了然。但是,这一切大陆传媒始终未能一目了然,因此国人也就始终被蒙在鼓里,根本对一切都盲然不知。

 

(待续:传媒中的美伊战争形象〔之三〕)

 

 

来源:夜间细雨的和讯博客   [转贴 2010-04-01]   

http://5496296.blog.hexun.com/47748934_d.html

2010.4.19.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