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溪苑父子责罚反虐:人民日报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李纯博的书法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01:30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李纯博的书法艺术
彭利铭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18日   08 版)


图为李纯博楷书作品《万物昌吉》。
在我辈书法同道中,李纯博是成名较早的一位。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常在北京市荣获书法奖项,并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等上百部片目书写字幕而获得了同道称赞和社会关注。
纯博4岁习字。那时,传统文化已被驱遣至批判唾弃之列,碑帖难觅,纯博惟有别人用旧的一本字帖可临摹。在父亲的督导之下,他每日描红临帖,少被世风侵染,及至十岁看到《玄秘塔碑》帖,纯博有如得见别样洞天般喜悦——他由被动接受转为喜欢书法。
纯博曾有幸师从郑彦伟、萧劳、刘炳森诸家,现师从欧阳中石先生,得传统书法精神熏染、引领。1978年,纯博获北京市青少年书法比赛特等奖,崭露头角;1980年至1982年,他连获三届北京市书法比赛一等奖,可谓少年得志。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艺术思潮传入,封闭多年的文化艺术界剧烈震荡,书坛风气大变,传统书法遭遇强烈质疑与空前挑战。视觉效果、展厅效应为众多书写者推崇倚重,种种制作之法涌现,成为时尚,而纯博坚守着传统的阵地,不为所动。
当年,纯博正值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如随顺时尚,或可初露锋芒时得市场青睐,但纯博谨守师辈教诲,不做写字匠人,循传统之路,苦做功课:工作,挥毫泼墨,作文赋诗,对弈操琴……他每日孜孜不怠,一如憨厚农民艰辛耕作。纯博从人生中感悟书艺,从传统中汲取滋养,传统知识分子精神品质之美如绕梁三日不绝之乐吸引着他。他认为,国粹多有流失,能继承则必须继承,曾言:“书法首先是文化,体现在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以及诗、书、礼、易等古典哲学和文学的吸纳、融合和释放上。中国书法的各种书体,不论线条如何变化组合,如果骨子里缺少了文化,那就只能是一种熟练、机械的重复。”
三十而立之时,纯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书法篆刻展,尽显传统书法气度。展品有气势磅礴之作,更有书坛当时少见的平和简静之作,刘炳森评曰:“似兰斯馨,如松之盛”,一缕清新吹拂书坛。
转瞬又是十多年,纯博能文会诗,拉得一手好京胡,精通韵律,且善围棋,工水墨,在中央电视台研究推广传统戏曲已有多年。此时再细读纯博作品,我们欣喜地看到具有传统之美、个性之美的纯博书法风格已渐渐呈现。
纯博写字如其名。“纯”是追求毛笔字的旧讲究,绝不出“法”之规则。 “博”是悉心学师又采众长,且以“琴、棋、画滋养”,讲求丹田内功。所以,有筋、有骨的纯博之字,实为“内炼”的自然流露。纯博楷隶行篆诸体皆工,而楷书尤彰显其个性。纯博临摹诸体十余年,渐已将其精髓化为己有。纯博楷书,既有隶书之均匀对称沉稳,又有魏碑之刀刻般的力量,还兼有行书之灵动,这使其楷书端庄凝重而绝不沉滞呆板,它灌注着作者之“气韵”——或一派平和之静气,犹东篱之菊耐人寻味;或凝重沉雄,如长河落日引人深思;或清新灵动,如雨后尚挂水珠之翠竹,使人神清气爽……在这里,有久违的书法书写传统精神,不禁让人重新思考书法、思考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