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网银密码怎么设置:谈谈教师授课五要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38:52

谈谈教师授课五要素

郝正亚(经济管理系)

摘要:授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简洁而又生动地表达所讲授的内容,是一门艺术。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则需要紧扣授课过程中的五要素,即授课内容、授课逻辑、授课台风、师生沟通和授课总结。

关键词:教师授课;沟通;五要素

一、授课内容

授课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内容安排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要注意授课内容的信息量要适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加合理地设计授课内容以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授课内容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对授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提炼升华。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提炼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所学内容的精髓。

(二)授课内容力求深入浅出。对于专业理论课程而言,学生最难吸收的是晦涩的学术语言和定义、定理与公式,所以教师要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领悟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同时辅以案例或真实数据加以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对每次授课内容要具有透彻地把握,通过形象思维借助图形、图式、符号或者生动的语言,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简单化、直观化和形象化。

(三)授课内容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许多课程都应该“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授课内容不能过于死板,要灵活多样,时刻跟随社会的发展。授课内容的设计应该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授课内容应体现授课者的自我创新。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去分析辨别。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该课程有较为深刻的研究,并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这需要授课者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效结合。授课内容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授课逻辑

授课的逻辑性,应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内容为基础,以应用为轴心,以实例论证分析为内容,以创新为最高目标。这就像一棵大树,有树根、树干,还有层层叠叠的树枝。如何使授课内容突出逻辑主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分析教材编排体系的逻辑性,抽象出逻辑结构框架图。这是对本课程宏观层面上逻辑性的把握和体现。因此,要求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按照逻辑思维规律,周密组织有利于教学的知识体系。

(二)注意授课的逻辑性。教师在上新课时,要首先讲解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和章节结构,以便学生及时把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师授课可以采用演绎法,因为演绎法的思维运动方向是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这与教材中章节安排的大小标题的逻辑设计是相符合的。这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授课思路能够帮助学生区分枝干,抓住内容主线,让学生在清晰的逻辑设计下轻松、愉悦地学习。

(三)加强语言的逻辑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有利于思维的顺利展开和深入。授课中的各个环节、片段,都需要依靠过渡性的语言才能形成逻辑合理、完整,便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体系。

三、授课台风

授课要保持稳重的台风,既不能过分自谦,又不能过度张扬,要雍容大度,厚实丰盈,以德载物。授课中的台风主要体现在:口头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表达两个方面:

(一)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应符合规范性、教育性和启发性的要求。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规范性是指教学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表达流畅,对学生传授知识,要符合学术规范。教育性是指教学语言应该经过深思熟虑,能够给学生心灵以启迪,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语言修养,才能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教育学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作用。启发性是指教学语言要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使学生跟随教师语言叙述的思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灌输知识,还要适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一步步地寻求答案,获得真知。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用肢体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加生动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授课时配合使用相应的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肢体语言,更好地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共鸣。肢体语言主要包括手势语言和身势语言等。

手势语言运用到位是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人的手势种类繁多、含义丰富。比如当教师将手指向所讲授的具体内容时,可以使内容变得更加明确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身势语言是指人们做出的各种姿态、表情等。身势语言运用恰当才能形成良好的教态。教师应注重衣冠整洁,在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中显现出为人师表的稳重与高雅。运用身势语言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巧用眼神。从眼神中可以看出疑问、困扰、明白和赞许,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不时地用眼环视课堂,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非常重视,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教师用眼神和学生互动,能更及时地收集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二是巧用表情。教师可以用微笑和轻松的表情传达赞赏和鼓励,可以用严肃和僵硬的表情传达困惑和生气,但是教师不可以随意地展现自己的表情,要善于控制和巧用表情进行授课,做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有和蔼,使学生通过简单的表情就能体会出教师的真诚、信任和鼓励之情,从而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师生沟通

沟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在授课中进行积极主动和卓有成效的沟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注重授课过程中的沟通。一是每堂课对重难点问题要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掌握程度,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善于课堂气氛的沟通,做到张弛有度,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比如晚上上课有时学生会犯困,老师可以讲些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题外话适当调整一下课堂气氛。

(二)要学会鼓励和赞美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赞美是一种赏识教育,它能让学生保持一份良好的心境。这种感受会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唤起他们的进取心。赞美学生,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这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关怀,还可以帮助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

(三)要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保持年轻的心态并注重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通过与辅导员、其他授课老师谈话、聊天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状态、性格爱好等各种信息,这样沟通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进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从心里接纳老师、认可老师。

(四)要定期征求学生意见。注意倾听学生对授课方式、方法的意见或建议,学生对哪部分内容理解掌握不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等等,从而及时改进教学工作,使教与学达到良性互动。

五、授课总结

总结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可以将总结分为三种,即课堂总结、阶段总结和学期总结。

课堂总结主要是将本节课的内容依据主次之分、难易之分进行梳理,使学生抓住要点,领悟精髓。

阶段总结一是对某章或有关联的几章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对其逻辑关系、相互影响等诸多因素做出阐述,使学生能够把握所学内容的主干线,理顺章节之间的关系。二是对授课班级的阶段学习情况进行讲评,对下一阶段教学思路、教学重点向学生进行说明。三是总结近一阶段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失误,哪一点做得比较好,哪一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等,进而进行教学反思,以便改进教学。

学期总结就是总结自己一个学期以来教学工作的得与失,当一个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回过头思考自己是怎样度过的,取得了哪些成绩,又有哪些不足,是专业知识上还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等。教师要利用假期给自己不断充电,制定改进措施,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新的提高。

 要紧扣授课过程中的五要素,即授课内容、授课逻辑、授课台风、师生沟通和授课总结。

关键词:教师授课;沟通;五要素

一、授课内容

授课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内容安排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要注意授课内容的信息量要适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加合理地设计授课内容以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授课内容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对授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提炼升华。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提炼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所学内容的精髓。

(二)授课内容力求深入浅出。对于专业理论课程而言,学生最难吸收的是晦涩的学术语言和定义、定理与公式,所以教师要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领悟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同时辅以案例或真实数据加以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对每次授课内容要具有透彻地把握,通过形象思维借助图形、图式、符号或者生动的语言,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简单化、直观化和形象化。

(三)授课内容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许多课程都应该“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授课内容不能过于死板,要灵活多样,时刻跟随社会的发展。授课内容的设计应该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授课内容应体现授课者的自我创新。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去分析辨别。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该课程有较为深刻的研究,并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这需要授课者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效结合。授课内容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授课逻辑

授课的逻辑性,应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内容为基础,以应用为轴心,以实例论证分析为内容,以创新为最高目标。这就像一棵大树,有树根、树干,还有层层叠叠的树枝。如何使授课内容突出逻辑主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分析教材编排体系的逻辑性,抽象出逻辑结构框架图。这是对本课程宏观层面上逻辑性的把握和体现。因此,要求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按照逻辑思维规律,周密组织有利于教学的知识体系。

(二)注意授课的逻辑性。教师在上新课时,要首先讲解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和章节结构,以便学生及时把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师授课可以采用演绎法,因为演绎法的思维运动方向是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这与教材中章节安排的大小标题的逻辑设计是相符合的。这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授课思路能够帮助学生区分枝干,抓住内容主线,让学生在清晰的逻辑设计下轻松、愉悦地学习。

(三)加强语言的逻辑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有利于思维的顺利展开和深入。授课中的各个环节、片段,都需要依靠过渡性的语言才能形成逻辑合理、完整,便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体系。

三、授课台风

授课要保持稳重的台风,既不能过分自谦,又不能过度张扬,要雍容大度,厚实丰盈,以德载物。授课中的台风主要体现在:口头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表达两个方面:

(一)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应符合规范性、教育性和启发性的要求。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规范性是指教学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表达流畅,对学生传授知识,要符合学术规范。教育性是指教学语言应该经过深思熟虑,能够给学生心灵以启迪,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语言修养,才能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教育学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教育性的作用。启发性是指教学语言要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使学生跟随教师语言叙述的思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灌输知识,还要适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一步步地寻求答案,获得真知。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用肢体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加生动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授课时配合使用相应的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肢体语言,更好地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共鸣。肢体语言主要包括手势语言和身势语言等。

手势语言运用到位是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人的手势种类繁多、含义丰富。比如当教师将手指向所讲授的具体内容时,可以使内容变得更加明确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身势语言是指人们做出的各种姿态、表情等。身势语言运用恰当才能形成良好的教态。教师应注重衣冠整洁,在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中显现出为人师表的稳重与高雅。运用身势语言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巧用眼神。从眼神中可以看出疑问、困扰、明白和赞许,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不时地用眼环视课堂,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非常重视,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教师用眼神和学生互动,能更及时地收集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二是巧用表情。教师可以用微笑和轻松的表情传达赞赏和鼓励,可以用严肃和僵硬的表情传达困惑和生气,但是教师不可以随意地展现自己的表情,要善于控制和巧用表情进行授课,做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有和蔼,使学生通过简单的表情就能体会出教师的真诚、信任和鼓励之情,从而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师生沟通

沟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在授课中进行积极主动和卓有成效的沟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注重授课过程中的沟通。一是每堂课对重难点问题要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掌握程度,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善于课堂气氛的沟通,做到张弛有度,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比如晚上上课有时学生会犯困,老师可以讲些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题外话适当调整一下课堂气氛。

(二)要学会鼓励和赞美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赞美是一种赏识教育,它能让学生保持一份良好的心境。这种感受会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唤起他们的进取心。赞美学生,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这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关怀,还可以帮助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

(三)要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保持年轻的心态并注重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通过与辅导员、其他授课老师谈话、聊天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状态、性格爱好等各种信息,这样沟通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进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从心里接纳老师、认可老师。

(四)要定期征求学生意见。注意倾听学生对授课方式、方法的意见或建议,学生对哪部分内容理解掌握不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等等,从而及时改进教学工作,使教与学达到良性互动。

五、授课总结

总结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可以将总结分为三种,即课堂总结、阶段总结和学期总结。

课堂总结主要是将本节课的内容依据主次之分、难易之分进行梳理,使学生抓住要点,领悟精髓。

阶段总结一是对某章或有关联的几章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对其逻辑关系、相互影响等诸多因素做出阐述,使学生能够把握所学内容的主干线,理顺章节之间的关系。二是对授课班级的阶段学习情况进行讲评,对下一阶段教学思路、教学重点向学生进行说明。三是总结近一阶段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失误,哪一点做得比较好,哪一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等,进而进行教学反思,以便改进教学。

学期总结就是总结自己一个学期以来教学工作的得与失,当一个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回过头思考自己是怎样度过的,取得了哪些成绩,又有哪些不足,是专业知识上还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等。教师要利用假期给自己不断充电,制定改进措施,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