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系统内存怎么清理:文韵与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4:00:11
文韵与诗——谈诗说韵(十)
诗文诗文,非诗即文——此话恐怕太绝对了,因为还有“韵文”介乎诗与文之间,本文就专门来谈谈“文韵”。前人说的“诗”,单指《诗经》,现代人说的“诗”是指文体,凡“有韵”的文体大都可以归到“诗”一类。按照类来分,先秦时期的“风(诗经)”、“骚(楚辞)”是诗,其它文章则是“文”。当时还没有造纸术,书写材料得来不易,写文章必须省着用,这就造成了文章语言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压缩格式”,这种格式与说话不一样,相对于口语,称作“文言”(我们千万不要把文言文和古文的概念搞混,将文言说成古汉语更无道理)。而“诗”本身就是语言的“压缩格式”,再用文字记录时不必另求省略(所以,现代人能在古诗中读出“现代”语言,这并不奇怪,古人讲话并不像文言文那样难懂)。这时候,“文”和“诗”形成两大类文体:文无韵以说事,诗有韵以言情。古文比较艰涩,即便古人也有枯燥感。汉代以前,文人已尝试采用骚体(即楚辞)句式写文章,在“文”中引进了“声韵”。到了汉代,这种有韵的文章逐渐成熟,便形成了“赋”。赋很像叙事诗,但它还是文。这样,文又有了“韵文”和“散文”之别。当然,这个散文是指句式和声韵的“散”,不是现在所说的散文体裁。汉赋由骚体发展出大赋、小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等等,就是汉赋的代表作品。其间,还衍生出一种通篇多为对偶句、而句式又非常灵活的赋体,由于对偶句多,就像双马驾车,被称为“骈赋”。我认为,骈赋应该是骈文承前启后的文体了。魏晋时期,骈文兴盛起来。骈赋虽然是成串的对子,但每一联对子句式随便,字数不限。骈文则整齐得多,发展到宋代,更有“骈四俪六”的讲究。就是说骈文的句式大多是四字加六字对仗四字加六字,如“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并且,平仄声韵也有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由于讲求声韵对仗,辞句绮丽华美,骈文极尽诗、文之所长,叙事言情说理,得心应手,有其它文体无法比拟的艺术效果。因此,骈文最盛时期,几乎人人写骈文,处处用骈文。韩愈时代,社会通行文体只有骈体。鉴于此,韩愈将以前的“不骈”的文章称之为“古文”。这个概念延用至今,一说到“古文”,大多知道是先秦时期的文章了。然而,什么东西都怕“滥”,作为文学艺术领域的奇葩,一旦“越界移植”,反而会丧失其优势。很长时期,骈文被广泛应用于政论、公文,连皇上的命令、大臣的奏章都要“骈”一把。最滑稽可笑的要算骈体“判决书”,张家偷了李家鸡,官司赢了,得到的“判决书”竟然是一篇用典起兴、说古论今的“骈话”。唐代政治不谓不发达,可是好的政论文章流传不多,比不上先秦文章。柳宗元等,提出过对骈体滥用的质疑,得如流的响应,至唐末,骈体才逐渐开始退出它不应该存在的舞台。退是一种回归,骈文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宋代骈文,美不胜收,清康熙间,骈文迭起高潮。大约是新文化运动,才使得骈文和文言文一起衰落。文求韵,发轫于楚辞以后,延宕两千余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韵文的代表文体,骈文和诗词一样,追求声韵、节奏、对仗、用典、整齐的美,这是任何非汉语语言做不到的。根据以上所说的“骈体”与“诗”的共性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归列于广义的“诗”这个大类中来。当今有一种“散文诗”体裁,如果说是诗的话,那所有骈体、赋体更是诗。“骈体”,是古今文学的“轻骑兵”。骈句的散漫组合,即是骈文;整齐组合,即是骈体诗;单独的骈句,自成一联。传统的“骈”,是文言借助诗韵发展起来的文体艺术。“白话”能“骈”吗?能。现在修辞中的“对偶”近于“骈”意,只是没有“骈”得淋漓尽致罢了。今天我们写白话,或记事抒情、或谈天说地、或登临怀古,巧妙地用现代语言“骈”几句,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所以,我建议爱好文学诗词的青年人,好好读几篇骈文,保证“内涵”“功底”会上大台阶。当然,论文报告、鉴定结论、文件通知之类,是千万“骈”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