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魔术是真的吗:缩小贫富差距可学“巴西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7:12:55

  贫富差距问题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的现实挑战,尽管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但是其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如何让低收入阶层从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受益,使其收入增长速度达到甚至超过全社会的平均水平,是各国政府必须专注解决的课题。本世纪以来,巴西的崛起绝对是一个亮点,这与巴西政府施行的一系列旨在缩小贫富差距的计划不无关系。

1崛起的巴西

  巴西曾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2003年以来,巴西政府把扶贫减困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社会项目投入,至今已使2000万人摆脱绝对贫困,3100万人进入中产阶层,提前实现了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巴西缩小贫困差距的成果受到联合国的赞誉,总统卢拉在去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因在社会领域取得的成功被授予“全球国务活动家”奖。

  2006年曾有一份统计数据表明,全球每年发生10起囚犯集体暴乱事件,3起就可能发生在巴西,巴西是个不折不扣的“越狱大国”。一直以来,巴西被指为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一个坐拥广袤疆土和丰饶资源却只能沦落为二流地位的国家。

  而如今,巴西成为了欧美媒体上一度讨论最热烈的新兴大国。巴西似乎在追赶中国的脚步。经济上,2003年至2008年GDP年均增长4.2%,2010年失业率降至历史低点6.4%左右。即便全球金融危机后的GDP增速高达7.5%,比起中国也并不是如何了不起的“奇迹”。巴西5月公布的研究显示,巴西2010年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为0.5304,是自1960年有该项统计以来的最低值,表明巴西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控制通胀没什么了不起,但把通胀率从20世纪90年代2557%的高峰降至正常水平,成就不可谓不显著。巴西已经从1999年开始实现通胀目标制,其保障是央行的绝对独立。困扰巴西近一个世纪的通胀,终于套上了“笼头”。今年4月,欧洲央行宣布加息,巴西央行也随即发布通胀报告,表示有信心将年度通胀从目前的6%逐步降低到4.5%的预定目标。从6%到4.5%看起来只是一小步,反映的却是巴西抗通胀的信心和能力。

  如今巴西连续11年取得了基尼系数持续下降的令人震惊的成绩,意味着这个国家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持续得到缓解,社会财富分配更趋合理,中低阶层的劳动收入持续得到提高。到2008年,巴西总统卢拉提出的“零饥饿计划”,使全国贫困人口比例减少了一半。同时,在国际影响力上,巴西正在争取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G20、气候谈判和贸易谈判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声音。以世界第八大经济体的体量,巴西同样在承办接踵而至的全球两大体育盛会--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等等。

2向贫富不均宣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创造了年平均增长10.1%的“巴西奇迹”。但是,由于政府没有实施合理的分配政策,经济快速发展创造的财富大部分被少数人占有。全国近50%的财富集中在占全国人口10%的富人手里,而50%的穷人只能分摊全国10%的财富。1960年,巴西的基尼系数为0.499,到1989年上升到0.647。这表明贫富差距不会因财富的蛋糕做大而自动缩小。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使巴西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巴西经常发生各种规模的全国大罢工,农村的无地农民抢占大庄园主的土地,城市治安恶化,经济发展长期止步不前。

  巴西政府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国家责任,而不是社会职责或者慈善事业,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为了行使该项职能,巴西成立了专门机构,命名为社会发展与反饥饿部,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有3项:一是实施家庭救助金计划,对贫困家庭实施救助;二是社会救助,给65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三是反饥饿,向所有贫困人口提供食品,在农村鼓励小农进行种植。有了这个部门,就从机制上根本保障了对穷人的各种关怀能够传导到实处。

3针对低收入者的“零饥饿”计划

  2003年1月左翼劳工党领导人卢拉开始执政后,把消灭饥饿和贫困作为优先目标,就职当天就宣布了“零饥饿“计划,成立了社会发展和反饥饿部,承诺要让所有巴西人都能吃上一日三餐。“零饥饿”计划不仅限于向贫困家庭发放基本食品,而且还鼓励发展家庭农业,为贫困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加强教育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饮水和卫生条件,目的是使贫困家庭通过政府的救助提高自身脱贫能力,融入社会发展进程。当年10月,巴西政府将过去由多个部门发放的助学金、基本食品、燃气补贴、最低保障金等整合为“家庭救助金计划”,以便统一管理,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

  一顿午餐一块钱

  2003年1月卢拉就任总统以来,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的“零饥饿”计划。每天中午,巴西的穷人只要花1雷亚尔(1雷亚尔约为3.42元人民币)就可以在“大众食堂”饱餐一顿,食堂里菜品丰富,价廉物美。每逢圣诞,食堂还免费向穷人开放,让他们可以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圣诞大餐,还有由慈善机构赠送的生活用品可以带回家。

  经济适用房

  温饱之外,卢拉政府也不忘贫困百姓的住,很早就开始实行经济适用房计划,4年内政府投入了215亿雷亚尔,用于兴建120万套经济适用房,这些房屋主要就是为收入在5种最低工资以下的贫困家庭准备的。

     “家庭补助金”计划

  作为“零饥饿”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补助金”计划是具有巴西特色的著名扶贫措施,其作用是给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该计划把贫困家庭分为两种,一是赤贫,指人均月收入低于50雷亚尔的家庭,二是贫困家庭,指人均月收入在50~100雷亚尔的家庭,政府按人数不同向他们发放每月15~95雷亚尔的现金补助。

  要领到补助金,先决条件就是必须保证让家里的孩子上学,并定期接受健康检查。

  普及教育和提高健康水平是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的基础。尽管巴西实行免费教育,但是仍有不少家庭因贫困让孩子去当童工。因此,巴西政府把领取救助金与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挂钩,规定15岁以下儿童的上课出勤率必须达到85%,16岁和17岁少年的上学出勤率必须达到75%,七岁以下儿童必须按卫生部规定的日期打预防针,怀孕妇女必须按期进行产期检查。只有凭学校和卫生部门的证明才能继续领到救助金。

  享受“家庭补助金”计划的家庭必须持身份和收入证明在当地政府登记,而且每两年重新登记一次。政府发给符合条件的家庭一个银行卡,每月定期打入救助金。持卡人可以到银行提取现金,也可以到任何超市和商店购物。这种方式把联邦政府的社会救助金直接发到救助对象手中,避免了被地方官员贪污挪用的可能性。

  与教育和健康挂钩的现金补助政策已经被其他国家拷贝。当然,也有人担忧,通过国家财政直接救助穷人存在“风险”,一旦巴西经济疲软,政府的现金援助日渐枯竭,那些目前已经摆脱贫困的穷人很可能再度陷入贫穷。

  “家庭支持计划”并不是很贵,巴西每年为“家庭补助金”计划的财政拨款约有65亿雷亚尔,仅占联邦政府预算2.5%、占巴西家庭总收入的0.69%、全国GDP的0.5%,但惠及整个贫困阶层:在人口不足2亿的巴西,有1200多万家庭领取这一教育补助,这笔钱已经是贫困家庭收入中15%到100%的额外收入,对这些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2009年,巴西政府为“家庭救助金计划”拨款119亿雷亚尔,受益家庭达到1240万户,受益人口高达4950万人,约占巴西全国人口的26%。2010年,该计划的预算增加到137亿雷亚尔,增加了15.1%。

  救助金不仅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吃饭问题,促进了教育和卫生普及,而且还成为不少贫困地区主要的资金来源。穷人拿了这些救助金后全部用于消费,从而激活了当地的市场,活跃了经济,增加了就业。因此,这一计划受到巴西社会的普遍支持,在国际社会也得到高度评价。

4推动全民就业计划

  巴西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另一面则是就业压力非常大。自卢拉执政以来,巴西以加速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为目标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收到良好效果。

  易拉罐就业

  在巴西街头,你会看到不少人提着装满易拉罐的袋子从一个垃圾箱转到另一个,这就是他们的工作。据说,正是有了数以万计的易拉罐回收队伍,使得巴西的易拉罐回收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政府鼓励人们参与这样的工作,一可以让更多人就业或者再就业,另一方面则节约了能源、净化了环境。

  “易拉罐就业”是巴西促进就业的一个生动实例。巴西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另一面则是就业压力非常大。2003年卢拉总统上台以来,巴西以加速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为目标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次就业计划”

  “第一次就业计划”是专为16-24岁、第一次就业的低学历青年人准备的。青年失业是巴西失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现象之一,在失业人员中,该年龄段的比例占到约45%。该项目主要通过部分减免税收或发放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招聘无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享受政府资助的企业必须保证在12个月内不解雇年轻人,如有违反,每解雇一人将被处以345雷亚尔的罚款;如果符合要求的年轻人想自己创业,政府还会提供低息贷款及经营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据估计,该计划从2003年7月起实施以来,已有超过50万青年人从中受益。而后,政府还投入5亿雷亚尔经费,为150万青年人提供职业培训。

  政府为推进全民就业可以说做到了事无巨细。举个例子,民众一旦有想法要从事某项职业,就可以去查询政府编纂的就业手册,可以说,任何一项职业都有详尽的指导,公共服务工作绝对做到了家。政府还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扩大规模,广开就业门路。在全国实行的创造就业及收入计划由政府牵头,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低息贷款,以促进其发展,以便吸纳更多人就业。

5合理调节工资涨幅

  每年提高最低工资,同时压低高收入者的工资涨幅也是巴西政府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措施。自2003年卢拉政府上台执政以来,巴西最低工资额增幅已达155%,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增幅达到53.46%。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的统计,2004年至2008年,巴西的平均工资增长17.3%,但是同期占总人数10%的低收入劳动者的工资上涨了34%,占总人数10%的高收入者的工资仅上涨12.4%,低于全国工资平均增长率。2005年以来,高收入者占全国工资总额的比例逐年下降。2007年,占总数10%的高收入者占全国工资总额的比例为43.3%,2008年下降到42.7%。而低收入者占全国工资总额的比例则相应逐年上升。

  巴西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在公立医院看病、手术、拿医院药房供应的基本药物和住院都不收费。虽然到公立医院看病需要排长队,有的医院条件也比较差,但穷人还是能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不至于因家里有人生大病陷入困境。

  覆盖全国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扶贫解困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里人男性的退休年龄为65岁,女性为60岁。只要缴纳了180个月的退休保险就可以领退休金。农村人的退休年龄分别减少五岁,只要证明参加过180个月的农村劳动就可以领一个最低工资的退休金。65岁以上的老人只要家里的人均收入不足1/4个最低工资可以向政府申请一个最低工资的补贴。残疾人也可以申请同样的补贴。

6充分利用税收手段

  巴西还将税收作为缩小收入差距的杠杆,一方面是直接调节个人所得税,通过对高收入征较高的税来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则是鼓励企业进行社会捐赠,捐赠和减免税直接挂钩。

  征收个人所得税也是政府调整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巴西实行四级累进税率,收入越高缴税越多。但是,用于教育和医疗的费用可以申请退税。有21岁以下的子女、残疾子女或24岁以下上大学的子女每人可减税150.69雷亚尔。

  受学校教育程度的差距决定工资收入的差距。巴西的中小学是私立的好,大学是公立的好,而且免收学费。但是,能考上公立大学的基本都是私立学校毕业的有钱人家的子女。为了让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不输在教育上,巴西政府从2005年开始试行公立大学招生时为公立中学毕业的贫困学生留出一定名额。目前已有30多所公立大学实行这一政策。

7扶贫教育

  减贫卓有成效的背后,教育也功不可没。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恩利克认为,巴西要改变和根除贫富悬殊现象,必须首先从加强教育着手。很多人上学不久就失学,随后就过早就业,这是巴西低收入人多的根本原因。

  2003年起,巴西实施了扫盲计划、全国工人职业培训计划等,具体措施包括帮助落后地区培养教师,免费发放教科书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巴西的公立学校全部是免费的,但贫富差距还是使贫困生的辍学率较高,而进入大学深造的比例较低,为此,一方面,政府向穷困家庭提供助学金,至今已照顾到了480多万个家庭的820多万学生;另一方面,巴西政府指定巴西利亚大学等5所公立大学为贫困生保留一定比例的入学名额,贫困生指的是来自月收入300雷亚尔以下贫困家庭,1-8年级全在公立学校就读,在当地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尤其是黑人和印第安土著人的后代。

  巴西教育专家维拉吉说,为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计划不仅在教育系统,而且在反贫困和反社会边际化行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0年后,将会看到它给巴西社会带来的变化。有批评家警告说,如果不这样做,全球化就会使平等获得机会的状况日益恶化。“当一个国家经济更快增长,日益全球化,对有技能的人才的需求也会随着增长,除非该国的教育系统能够发展以满足需求,否则,你会发现,经济发展的好处只会让很小的一群人享受到,不平等就会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专家辛格的话不单是对巴西说的,也是对全世界说的。

8巴西基尼系数降至0.5304 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巴西著名智库瓦加斯基金会5月公布的研究显示,巴西2010年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为0.5304,是自1960年有该项统计以来的最低值,表明巴西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巴西国家统计局2001年至2009年全国家庭抽样调查的数据。在此期间,占巴西人口10%的贫困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69.08%,占全国人口10%的富裕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12.58%。与此同时,占全国人口5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52.59%。

  主持这项研究的经济学家马塞洛内里指出,如果把巴西人口按收入分为十个阶层,收入越低的阶层近十年收入增长越快,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富裕家庭的311%。

  巴西政府大力普及教育和增加社会项目投入是贫富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根据这项研究,2002年至2010年期间,巴西的贫困人口减少了50.64%,只用了八年时间就完成了联合国千年计划提出的25年内将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

  内里指出,尽管巴西基尼系数在逐步下降,但巴西贫富差距的状况仍然十分严重。巴西要达到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至少还需要30年的努力。

  巴西发展和消除饥饿部长特雷莎 坎佩洛3日说,巴西目前仍有1627万赤贫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5%。巴西政府将在下周宣布“巴西无贫困”计划,以帮助更多的人尽快摆脱贫困。

9结语

  巴西的“静悄悄”崛起,是本世纪头11年结束之际的一件重大地缘政治事件。由于它拥有自然资源,有先进技术,有市场,外贸依存度低,外债和内债水平不高,外汇储备足,粮食充裕,社会逐步走向公平,国际社会在热议其崛起时,基本上没有出现“巴西威胁论”。诚然,货币币值高企、出口受损、通胀的威胁仍不时探头,这些困扰着中国的难题,也同样在困扰着巴西。但如今的巴西,从政府到民众,处处都蒸腾着前所未有的信心。这既来源于稳定的政治和蓬勃的经济,更根植于其不断改良的制度框架和政府治理,以及解决不平等社会痼疾的政策框架。可以预期,未来巴西人在国际舞台上将越来越受欢迎。

  埋头奋斗近10年,一个崭新的巴西出现在世人面前。联合国有关机构在评价巴西的成就时,说巴西政府把世上最珍贵的东西给予了巴西人民,那就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