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舞景星凤凰:宗教不应该被视为或被推为“假想敌人”和“潜在威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4:37:56
宗教不应该被视为或被推为“假想敌人”和“潜在威胁”

2010-07-07 19:14:55

归档在 超越界 | 浏览 1734 次 | 评论 50 条

宗教不应该被视为或被推为“假想敌人”和“潜在威胁”

 

[卓新平]金融危机与宗教发展的学术论文比较深刻,讨论圣密宗回归祖国,感到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文章的学术价值高、政策性强、指导意义大。文 章主论是信仰和宗教,突显了信仰和宗教在当 代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重要性,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样不容否认。作者从历史的视野和全球化的高度展开论述,理论性、实践性、政策性、科学性都很强,观点明确,以作者在中国社会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力,相信本文具有清除思想迷雾、拨乱反正的意义。

 “三个板块”是一个理论创新,突破了中国历史上对信仰和宗教认识上的模糊、陈旧观念,也超越了中国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警区,提出了中国当代社会对信仰和宗教问题的新理念、新思维。对于[三个板块]的现状,作者理直气壮地认为,不管法律是否认可,但它是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事实,主流社会不应否定,也不能熟视无睹,实际上是以学界的观点给予了认可。作者对“三 个板块”的现状、利弊、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发展趋势作了大胆揭示,不但对于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现有“核心板块” 的宗教在今后社会变革中,能否继续各自传承,反朴归真,防止世俗化(异化),保持“神圣性”,提出了警示,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对现有宗教(犹其是佛教)的挽救 ,对中国政府、中国社会也是一种明智的提示。

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确实获得了国家和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扶持,但是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寺庙、僧团在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的世俗化现象很普遍,也很严重,损害了佛教的神圣性,损害了佛教的形象,损害了佛教千年以来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形成的良好信仰。象圣密宗这样外显威仪,内俱神圣,传承纯正,戒律严密,教法高峻,历史悠久,教相、事相、戒相、圆相体系完整,清净、无我、调伏、精进的修持方向明确,度一切苦厄的理定坚定,宗教身份纯正,宗教资质深厚,宗教组织形态成熟,在世界享誉崇高等等,如是清净、纯洁的佛教僧团,在国内已是很难见到踪迹。圣密宗原本就是中国佛教大家庭中具有辉煌历史的古老流派,千年以降,坎坷艰难而又辉煌灿烂的人间佛教历程已永注 神州史册,我们相信宇宙安排,充满信心。大家从现实中高兴地看到,近二年来学界对圣密宗的关注和认同在不断扩大、提高,形势看好,前景是光明的。在当前信息时代,圣密宗“世界大弘,方兴未艾,壮丽媲虹,如日中天”的信息如佛光普照,谁也遮挡不住的。程序进展的快慢并无碍于圣密宗世界大弘的步伐,但早日回归更有利于祖国人民精神、灵性的提升,有利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推动世界和平事业的努力。

文章对“中国宗教未来发展的可能形态”提出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思考,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和领悟的重要部分。这种思考首先是对“三种板块”进行了动态、客观、坦诚的分析判断,对中国主流社会而言,在对待中国宗教形态未来发展的演进过程中以辩证、宽容、发展、科学的精神,提出了系统、完整、可操作性的政策性意向,如:

“政治上“脱敏”、“淡出”,社会上“担当”、“投入”,文化上“重建”、“更新”,信仰上“回归”、“升华”。”

“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宗教不应该被视为或被推为“假想敌人”和“潜在威胁”,也不应被看做是主流政治的“竞争对手” 和“另类选择”。对宗教的“批评”、“打击” 不仅会无济于事,反而可能激化矛盾,造成对立双方的两败俱伤。因此,对宗教发展要“引导”和“疏导”,使之成为共构和谐社会的多元因素中的一员,让其“和而不同”、“和合生辉”。”

“政府应该正视现代社会宗教“多元”存在的客观现实,没有必要“人为” 地去扶持和打压某一宗教,以体现法律的尊严和执法者的公正。对宗教界的政治态度抓大放小,……思想求同存异……,鼓励宗教投身社会服务……使之成为宗教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真正安身立命之处;所以,有必要在社会工作上给宗教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其有发展的潜力”

“在宗教组织、团体的认定上“门槛” 要高,不能过于随意、放宽,必须符合宗教身份、具有宗教资质,但也应为宗教组织形态得以成熟提供合理的时间保障,给予其从“临时” “备案” 到“正式” “登记”的时间过渡。”

“宗教发展的主要注意力和方向则可一为社会层面的服务参与、人间贡献,二为文化层面的承上启下、发扬光大,三为信仰层面的返璞归真、宗教发展的主要注意力和方向则可一为社会层面的服务参与、人间贡献,二为文化层面的承上启下、发扬光大,三为信仰层面的返璞归真、纯洁无瑕,以真正体 现宗教作为“宗教” 的社会关怀、文化传承、精神慰藉和灵性超越。”

由此可见,作者对宗教是持积极、 支持、保护的态度,要求主流社会对宗教应以宽容、和谐、客观、公正的立场,给宗教以充分发的社会环境、活动空间和发展潜力。对宗教则要求正本清源,反璞归真,发扬光大,以真正体现宗教作为“宗教” 的社会关怀、文化传承、精神慰藉和灵性超越。很好地履行以慈悲、智慧济世导生的灵性指导的社会角色。看到这些文字很受鼓舞,希望这些智慧都能转化为中国社会的现实。

 

              弟子:VSX

               20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