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 蔡健雅 无损下载:中国经济60年的主线演变和发展阶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42:35

 中国经济学60年的主线演变和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学60年主线的演变

新中国经济学60年就是围绕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及完善这条主线来展开的。具体说,就是经济学界围绕两种体制的建立及其过渡进行研究,即围绕由计划经济主线(体制)向市场经济主线(体制)的演变进行研究的。计划经济主线向市场经济主线演变主要集中在经济形式(体制)、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调节方式(包括计划与市场关系、政府与企业关系)等四个方面。

  从主线的演变看,中国经济学界先是围绕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调整这一主线进行研究,后是围绕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主线进行研究,最后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这一主线进行研究。

  前29年经济学的发展是围绕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调整这一主线展开的。围绕这一主线,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形式(体制)方面,研究如何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转变为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以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学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以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一化三改”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新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向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转化、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化,从而促进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二,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经济学界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及其理论为指导,探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关系以及由多种经济形式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形式,并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转变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

  第三,在分配方式方面,主要探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规律及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如何看待按劳分配的性质、按劳分配的实现等问题。

  第四,在经济调节方式方面,主要研究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运行机制。其中,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形成的主要观点是政府计划控制一切,排斥市场调节。

  1978年-1992年是改革开放初期阶段,也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的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学围绕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主线进行研究,主要讨论计划经济弊端及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存在的合理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及运行规律。围绕该主线,中国经济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经济形式(体制)方面,揭示了计划经济存在的弊端,即“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第二,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围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研究了所有制改革的标准、公有制实现的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等问题。

  第三,在分配方式方面,围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研究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特征、实现形式等问题。

  第四,在经济调节问题上,探索由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的过渡方式。在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上,提出了国家对企业的调节要由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调控,提出了“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三位一体的调节方式。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至此,中国进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学界围绕如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主线研究了以下问题:

  第一,在经济形式方面,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调节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

  第二,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主要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学者们提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保持公有制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完善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在分配方式方面,研究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主要研究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内涵、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关于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等。

  第四,在经济调节方面,主要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对宏观调控的方式、政策等进行了研究。专家学者全面研究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提出了政府干预的基本原则是完善市场,而不能扭曲或削弱市场,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中国经济学60年发展的阶段

   1、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物质条件阶段的经济学研究(1949年-1952年)。一时期经济学的研究围绕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保护民族工业等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物质条件的主线进行研究;围绕当时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经济问题,研究了财政政策、就业、金融体系建设、城乡关系问题、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等问题,形成了一批成果。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如马寅初、薛暮桥、杨波、王学文、陶大墉、千家驹、许涤新、孙晓村、吴江等,对当时国家的财政经济政策进行研究形成一批重大成果。

  2、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制度条件的经济学研究(“一化三改”理论,1953年-1957年)。 “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这也是主体,即“一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也是“两翼”,农业为一翼,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一翼。这一理论的提出,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计划经济体制实施阶段(包括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与调整)的理论(1958年-1977年)。从1958年开始,我们在经济上步入了计划经济阶段,逐步建立了“一大二公三纯”的公有制结构和国家计划统一调控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几乎完全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

改革开放31年来:

  1、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阶段的理论(1978年-1984年)。在如何在计划经济内部引进市场机制的研究方面,经济学界结合农村改革实践研究了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转变,从理论上论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国企改革提出了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拨改贷”、“利改税”等改革思路。

  2、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阶段的理论(1985年-1991年)。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理论(1992年-2002年)。经济学界围绕微观体制改革,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先后提出了“抓大放小”、“资产重组”、“下岗分流”、“再就业工程”、“三改一加强”、“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以及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制等观点;在中观体制改革方面,经济学界系统地对财政、税收、外汇、金融、投资、外贸以及流通体制等综合配套体系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提出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理论、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理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理论等;在宏观体制改革方面,经济学界研究所有制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市场流通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宏观体制改革问题。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理论(2003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新的理论。这一时期,经济学界围绕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这一主线,对以下问题展开积极研究: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发展成就与经验评析

  在前30年中,我国的经济和各方面的事业获得旧中国无法比拟的快速发展。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不过15.8万吨,生铁25万吨,原油12万吨,水泥66万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仅占12.6%,农业和手工业占绝大部分比重。我们造不出一辆汽车、拖拉机,更造不出一辆坦克和飞机。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在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封锁的国际环境下,主要靠自力更生和部分靠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获得了发展与改善,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发展农业机械,增加农村用电和化肥农药,改进耕作制度与方法,使农业生产获得了显著发展。从粮棉产量来看,1978年比1949年分别增长1.7倍和3.9倍。我国的工业获得更快的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部门,如汽车、拖拉机工业等。其它工业如钢铁、电力、石油、煤炭、化工、机械、轻纺等的产量大幅增加。全国工业企业达到35万个。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达3200亿元,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积累起来的固定资产的25倍。1952-1978年,工业发展年均增长11.2%,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1%,处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列。

  我国的科技事业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原子弹、氢弹、导弹试验成功,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回收以及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也获得成功。

……

国有企业为我国的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付出了巨大成本。国有企业在前30年的发展中,利润率是相当高的,而利润和折旧费却全部上交,它为国家建成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事业设施,也被改革以来新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所使用。

国有企业还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职能,不同的税负也使国企负担畸重。改革开放以来,国企的绝对数大幅下降,大量国有资产合法或非法地流入私人手中,这也是国有经济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付出的成本。

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评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1978年-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2亿元增加到300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4倍,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的3倍多。人均GDP从1978 年的381 元增加到2008 年的22698 元,近3300美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1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温饱不足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1479万人左右(按人均年收入低于286元标准计算),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210.6亿元(人均20元左右)增加到21788.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8亿美元增加到25616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0.8%增长到7.9%,由占世界第29位上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外汇储备由1.7亿美元增加到1946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已达到21000亿美元以上。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预计近年内可以超过日本,居世界第2位。财政收入由1132亿元增加到6万亿元以上。韩国在今年8月14日公布的对20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评价中,美国得分为69.15分,居第一位,中国为54.73分,居第二位。以下分别为日、德、法等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财富的增长,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由货币追求商品变为商品追求货币,社会主义“短缺经济”论消失了。人们所追求的商品档次在不断提高,由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到电话、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再到不断更新的电脑、汽车、住房、别墅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果总计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就会显得更加突出。因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基数很薄弱,而60年的发展又很迅速。经过三年恢复时期的1952年,5亿多人口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年均增长8.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加77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不足1%,2008年上升为8.4%。

60年来,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到100元,增加到15781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4761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8年与1952年相比,由8.6亿元(人均1.6元)增加到近21.8万亿元(人均16407元)。

进出口贸易总额,1950年只有11亿多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超过2.5万亿美元,增长2266倍。

与1949年相比,2008年我国能源产量增长108.5倍;

原煤由0.32亿吨增长到近28亿吨,增长86倍以上。

发电量增长805倍;

公路里程增长45倍以上(达370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超过6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2.2万公里增加到8万公里以上,增长近3倍。

  从农业生产的发展看,2008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倍,达到52871吨,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增长15.9倍,达到749万吨,人均产量增长5.9倍。

  从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的发展看,60年来我国的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增长64.7倍;布由18.9亿米增加到710亿米,增长36.6倍。

  目前,我国许多工农业产品已居世界第一位。居第一位的主要工业品中,有钢(解放初期居26位)、煤、水泥、化肥、棉布等。发电量由原居第25位上升到第2位,原油产量由原居第27位上升到第5位。已居第一位的主要农业品有: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

  我国的产业结构已逐步改善。从1952年到2008年,第一产业由51%下降到11.3%;第二产业由20.8%上升到48.6%,第三产业由28.2%上升为40.1%。这既反映了产品结构的优化,也反映了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6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还反映在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上。新中国建立初期,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的开支占全部生活费开支的比率即恩格尔系数为80%,农村居民高达90%以上,2008年分别降到37.9%和43.7%。新中国60年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总体小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迈进。

(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不同国家应该有不同衡量标准,例如,中国,房子消费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恩格尔系统仅仅适用于温饱,即相当于保健因素。

世界  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按此划分标准,20世纪90年代,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的只有美国,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一般在20-30%之间,是富裕状态。东欧国家,一般在30-40%之间,相对富裕,剩下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分布在小康。)

  60年的发展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60年的辉煌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克服“左”的和右的错误取得的;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是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获得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又是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中取得的。

几点认识

  尽管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还很大。我国的GDP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27.2%,如按人均GDP计算差距就更为悬殊,还不到日本、欧美等国家的十分之一。

我国在经济上赶上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并进一步赶上发达国家,需要重视处理好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通过科学改革,把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真正搞好搞活,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既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要重视发挥改革的双重作用,使之既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成为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手段。尤其需要重视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完善与发展。

其次,要通过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扭转前一时期“重资轻劳”的倾向。

再次,应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认识。判断改革、发展和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既要坚持生产力标准,也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即道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