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扫弦用哪个手指: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机构的变化概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21:27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党自从创立以后,到领导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和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中央和各地有过哪些领导机构和主要的军、政组织及其主要领导人,中间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动?搞清这些情况,对学习和研究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特别是党的组织史,都是有益的。现将多年收集的各种资料,综合整理成一个简要的概况。这仅是个初稿,由于收集阅读的材料有限,内容又广泛复杂,遗漏差错肯定不少。殷切期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便笔者修改得更切合历史实际。
党的“一大”以后(1921.71922.6)
中央领导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共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书记陈独秀,组织部主任张国焘,宣传部主任李达,人民出版社负责人李达,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张国焘,干事李启汉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书记俞秀松,团中央局书记部书记施存统。
各地组织:北京区执行委员会书记罗章龙,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何孟雄;湖南区执行委员会(当时称“湘区工作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安源路矿党支部书记李立三;广东区执行委员会书记谭平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包惠僧;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后改为地委兼区委)书记陈望道;济南党支部书记王烬美。
说明:(1)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要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五区在本年内,至迟亦须在一九二二年七月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前,都能得同志三十人成立区执行委员会,以便开大会时能依党纲成立正式中央执行委员会。据此似可认为,“一大”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共中央局是属于临时性质的。(2)据李达回忆中央局分工,他与张国焘分别任宣传主任、组织主任;据中央局通告中称“中央局宣传部”,似可认为,中央的宣传部、组织部至迟于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已设立。(3)地方组织名称是根据“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的规定。多数地方先成立了党支部,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分别改称为“区执行委员会”或“地方执行委员会”。(以下统简称为“区委”、“地委”)。
党的“二大”以后(1922.71923.6)
中央领导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委员五人: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候补委员三人:李大钊、李汉俊(?)、向警予。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共中央局委员长陈独秀,组织部部长张国焘,宣传部部长蔡和森,《响导》周刊主编蔡和森,妇女部部长向警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主任邓中夏,副主任罗章龙,团中央书记部书记施存统。
各地主要组织:湘区委委员长毛泽东、后李维汉,长沙地委书记谭竹影,安源路矿支部书记李立三,水口山矿支部书记蒋先云,衡阳支部书记张秋人,省工团联合会支部负责人郭亮,长沙泥木工会支部书记任树德;武汉区委(或湖北区委)委员长陈谭秋、后林育南、再后李立三;广东区委委员长谭平山,代理委员长冯菊波;北京区委委员长范鸿吉力、后王仲一,北京地委书记何孟雄,唐山大厂支部书记邓培,洛阳支部书记游天祥;上海区委(兼地方)委员长陈望道、后徐梅坤,杭州支部书记徐梅坤;济南支部书记王烬美,后王复元(?);旅欧少年共产党中央书记赵世炎,后改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周恩来;旅莫斯科党支部书记罗觉(罗亦农)。
说明:(1)“二大”党章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五人组织之,并选举候补委员三人”。邓中夏被选为正式中央执行委员,李大钊、李汉俊似系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主要根据陈独秀向党的“三大”作的工作报告中所讲的:“对个别的中央委员提出批评……邓(译音)同志在唐山和□(译音)矿工罢工时犯了严重的错误”。邓当指邓中夏。又讲:中央委员会的成员只有五人……杭州委员会建议扩大中央委员会,再增加两个委员,可是上海和北京反对这个建议”。这种讲法并不排除后来增加的可能;蔡和森回忆讲“二次大会发生竞选问题,结果这次委员为独秀、国焘、君宇、和森、中夏等”。又说“西湖会议时,马林不满意新委员完全系新分子,主张扩大汉俊、李大钊为委员”。上述两种最早的讲法比较一致,比陈独秀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告全党同志书》讲五个中委有李大钊,更为可信。另根据当时党章规定和许多回忆材料讲,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的向警予,似应是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似系会后增选。(2)中央领导机构的分工,据“二大”党章规定:“推委员长一人总理党务及会计;其余委员协同委员长分掌政治、劳动、青年、妇女等运动”。虽然党章未提设立组织部宣传部,但“一大”后中央局组织部、宣传部均已成立,“二大”后理应继续存在;张国焘回忆说,蔡和森和他分担宣传、组织职务;有的说,宣传部长是高君宇;也有的说,分工是“秘书”、“编辑”,需继续查实。中央妇女部是在“二大”会后才成立的。
党的“三大”以后(1923.71924.12)
中央领导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委员九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毛泽东、王荷波、朱少连、谭平山、项英、罗章龙。候补委员五人:邓培、徐梅坤、邓中夏、向警予、瞿秋白。中共中央局委员五人: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罗章龙、谭平山(后驻粤)、王荷波(后补入)。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共中央局委员长陈独秀,秘书、后组织部部长毛泽东,会计、后宣传部部长罗章龙,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向警予,工农部部长王荷波,工农部工会运动委员会书记邓中夏,出版部部长张伯简(洪鸿),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高君宇等,中央机关报编辑委员会主任蔡和森,中央局秘书后是尹宽。驻京委员李大钊,驻鄂委员项英,驻湘委员朱少连、驻沪委员王荷波、驻粤委员谭平山。《响导》主编蔡和森,《新青年》主编瞿秋白,《前锋》主编瞿秋白(兼)。团中央局委员长邓中夏、后刘仁静。
各地主要组织:广州地委委员长谭平山,后改“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后陈延年,黄埔军校特别委员会书记恽代英;湖南区委委员长李维汉,长沙地委书记陈佑魁,安源地委书记汪泽楷;武汉区委委员长李立三,后撤销区委分别成立了汉口地委,委员长包惠僧、后董必武,武昌地委委员长陈潭秋;北京区委委员长李大钊,后改称为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赵世炎。一九二四年底成立了“北方区委”,委员长李大钊,北京地委(相当市委)书记先后武止戈、吴时英、刘伯庄,天津地委书记于方舟、后李培良,唐山地委书记邓培,石家庄地委负责人袁子贞,哈尔滨特别支部书记吴丽实;上海(沪)区委委员长先后邓中夏、王荷波、施存统,后改称为“上海地委”,书记庄文恭,南京地委书记候绍裘,杭州特别支部书记宣中华;江西地委书记赵醒侬;山东地委书记王烬美、后尹宽;中央四川特派员肖楚女;旅德党支部书记廖焕星;旅莫斯科党支部书记刘伯坚。
说明:(1)“三大”党章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九人组织之,并选举候补委员五人”;《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规定,“选举五人组织中央局。其余四人分派各地”,“由执行委员会选出委员长、秘书及会计三人”;一九二四年五月党的第一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议决案》决定,“中央及区亦应分设宣传、组织、工农等部分担责任”。“中央的各部之中应当特别注意宣传部和工农部”。(2)据党的“六大”时绘制的一份统计表记载:张连光,李汉俊是“三大”选出的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似有出入。据许多材料(包括李书城致觉明信)讲,李汉俊自“二七”惨案后即消极由汉口去北京谋事,不久脱党。罗章龙、徐梅坤回忆均未讲他参加过“三大”或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很大可能是“六大”的回忆把李汉俊是“二大”以后补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当成是“三大”选出的;张连(濂)光是武汉地区“二七”罢工谈判的五人代表之一,迄今未发现他在党内担任过重要领导工作,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可能性不大;根据许多回忆材料向警予选为候补委员可能性很大;许多材料讲瞿秋白是“三大”中央委员,他当时在党内影响较大,似有可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据王一知回忆,张太雷生前再三讲他不是“二大”、“三大”中央候补委员;以上均需继续查证。(3)据一九二四年五月十四日《中央局报告》称:“大会(指“三大”)后新增之组织为济南地方会,南京地方会,哈尔滨独立一组,杭州独立一组,成都独立一组……解散之组织为水口山地方与常德地方。取消之区为湖北区及上海区、广东区。湖北区取消后,汉口、武昌两地方均直隶中央……。上海区取消后,上海、南京两地及杭州组均直隶中央;广东区本只广州一地方,亦无设区之必要”。
党的“四大”以后(1925.11927.4)
中央领导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委员九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候补委员五人: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中共中央局委员五人:陈独秀、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张国焘。中央总书记兼组织部主任(部长)陈独秀,后增副部长周恩来、陈乔年;宣传部主任(部长)彭述之,宣传部委员蔡和森、瞿秋白;工农部主任(部长)张国焘;驻京委员李大钊,驻粤委员谭平山,驻鄂委员项英、驻湘委员李维汉,驻唐山委员邓培,驻安源委员朱锦堂;王荷波、罗章龙在全国铁路总工会工作(分别任委员长与铁委书记);张太雷在团中央工作;工农部内设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或“主委”)张国焘,副书记李立三、刘少奇,秘书长邓中夏。一九二五年十月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工农部,职工运动委员会直属中央,主任李立三、后汪寿华。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1926.11正式组成)书记毛泽东。中央军事部(1925.10成立军事运动委员会,12月改称军事部)部长张国焘;后改称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中央妇女部部长向警予,秘书李一纯,(1926.10)改称为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或主委)杨之华。中央局秘书任作民。中央秘书处(1926.7决定成立),中央秘书长王若飞。出版发行部部长王若飞(兼),经理毛泽民。《向导》主编彭述之、后郑超麟。中央广州临时委员会(1925.5.8决定成立)委员五人:谭平山、周恩来、罗亦农、陈延年、鲍罗廷。中央上海“特务委员会”(1927.4.17成立)委员九人:李立三、周恩来、陈延年、罗亦农、赵世炎、维金斯基等。团中央局书记张太雷。中华全国总工会(1925.5成立)委员长林伟民,副委员长刘少奇,党团书记邓中夏;后委员长苏兆征,党团书记李立三。
各地主要组织:广东区委(亦称“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驻国民党党团书记谭平山,副书记杨匏安。“省港”罢工委员会党团书记邓中夏,副书记李启汉。香港支部书记黄平,后“工委”书记梁桂华。南洋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何炎之,海陆丰地委书记彭湃,南路特委书记黄学增,琼崖地委书记杨善集,汕头地委书记杨石魂。云南特委(1926.11成立)书记李鑫,后改称云南省工作委员会,书记王德三。悟州地委(1926.6)书记谭寿林,南宁地委书记罗少彦。湖北区委(1926年夏秋之际重新成立)书记先后是彭泽湘、李立三、张国焘、张太雷,汉口市委书记先后是吴汝铭、罗章龙、林育英,武昌市委书记周维桢,黄石港地委书记丛允中。湖南区委书记李维汉,长沙地委书记夏明翰,安源地委书记刘昌炎,湘南地委书记戴晓云、后夏正民,常德地委书记廖如愿。江浙区委(1925.8由上海地委改组,亦称上海区委,兼地方)书记先后是尹宽、王一飞,罗亦农、代理书记陈延年,“上海市委”书记陈延年,南京地委书记谢文锦,后改江办省委书记候绍袭,南京市委书记刘重民、后黄逸峰,杭州地委书记宣中华,宁波地委书记赵济猛。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北京地委(后改市委)书记刘伯庄、后马骏,天津地委书记李季达,保定地委书记何孟雄,张家口地委书记肖子日章,绥远工委书记吉雅泰、后熊味根,包头工委书记李裕智,察哈尔工委书记张良翰,热河工委书记陈印潭,陕北特派员耿炳光。豫陕区委(1925.10成立)书记王若飞,河南地委书记李求实,信(阳)杞(县)地地委书记王克新,陕甘区委(1927.2成立)书记耿炳光,西安地委(1926初成立)书记黄平万、后潘自力,绥德地委书记蔡南轩,榆林地委书记马云程,三原(渭北)特别支部书记张仲实,甘肃特别支部书记张一悟,山东地委(不久改为区委)书记尹宽、后张昆第、后邓恩铭,青岛地委书记李味农、后王元昌、后邓恩铭兼。重庆地委(1925年成立)书记杨  公,成都特别支部书记刘愿庵,宜宾特别支部。江西地委(1926.10重新成立)书记罗石冰,后成立省委书记刘九峰,代理书记李富春。江西区委(1926年底改称)书记李富春、后陈潭秋、后罗亦农,九江地委书记曾延生、后林修杰,吉安地委书记罗石冰、后梁一清,干州特别支地书记陈赞贤,干南特委书记汪群。福州地委(1926.4成立)书记先后方尔灏、蔡珊、徐琛,厦门特别支部书记阮山,闽南临时特委书记罗明。安庆地委,芜湖特支。北满(哈尔滨)地委书记吴丽实,大连地委书记邓洁。奉天地委,长春特别支部。旅莫斯科党支部书记刘伯坚、后武止戈,旅海参威党支部书记梁柏台。
说明:(1)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与主要分工见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中央局通告》第一号;“四大”党章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须互推总书记一人总理全国党务,各级执行委员会及干事会均须互推书记一人总理各级党务,其余委员协同总书记或各级书记分掌党务”。陈独秀任中央总书记是从“四大”后称起的。(2)“四大”《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规定:“在国民党及其他有政治性质的重要团体中,应组织党团,从中支配该党和该团体的活动”。如在国民党中央及其各主要省党部,“全总”、“铁总”、“省港罢工委员会”等都组织了党团,负责人称书记。(3)一九二五年“十月扩大会议”决定了“中央及区委书记应当尽可能范围不兼部务”,强调了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以及出版科、分配科……等,“都应当有确定的组织”;并决定了取消工农部,改设直属中央和各级党委的职工运动委员会、农民运动委员会,增设军事运动委员会(后改称军事部);一九二六年“七月扩大会议”决定:“增设中央秘书处,以总揽中央各种技术工作”,设立《响导》《新青年》《中国青年》等主任编辑组成的编辑委员会。(4)“四大”《对于职工运动之议决案》规定“中央工农部内应设一职工运动委员会”;《对于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代表报告之议决案》规定“在本党各级委员会下设立妇女部,以专责成”;《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规定中央宣传部下设立“中央编辑委员会”。
党的“五大”以后(1927.57)
中央领导机构:改称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廿九人: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张国焘、周恩来、李立三、李维汉、苏兆征、陈延年、谭平山、张太雷、邓中夏、彭湃、罗亦农、项英、王若飞、刘少奇、任弼时、恽代英、向忠发、顾顺章、赵世炎、陈乔年、罗章龙、贺昌、郭亮、杨之华(女)、彭公达、彭述之。候补委员十一人:毛泽东、吴汝铭、袁达时、陆沉、刘伯庄、陈潭秋、林育南、庄文恭、李震瀛、温裕成、李涤生。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王荷波、许白昊、杨匏安、张佐臣、刘俊山、周振声、蔡以忱,候补委员:杨培森、肖石月、阮啸仙,主席王荷波。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七人: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瞿秋白、李维汉、李立三、谭平山。候补委员:苏兆征、陈延年、张太雷。中央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委”)委员: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瞿秋白(后补入),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中央秘书长李维汉(未到)后周恩来(未到),代理蔡和森,后秘书长邓中夏。组织部部长张国焘,副部长陈乔年,宣传部部长蔡和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李立三,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毛泽东(或谭平山?)。军事部部长周恩来,秘书长王一飞,参谋长聂荣臻。妇女部部长杨之华,中央审计委员、审计处处长阮啸山。参加国共两党联席会议的中共代表:陈独秀、张国焘、谭平山。团中央委员会书记任弼时。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1927.7.12成立)委员: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负责人张国焘,瞿秋白后参加。
各地主要组织:湖北省委书记张太雷,后罗亦农;湖南省委书记先后是夏曦、郭亮(代理)、毛泽东、任卓宣;广东省委书记(?),组织部长穆青,广州市委书记吴毅;江苏省委书记陈延年,代理赵世炎;浙江省委书记庄文恭、后张秋人;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安徽省委书记尹宽;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河南省委书记周以栗;陕西省委书记耿炳光;云南工委书记王德三;广西特委书记廖梦樵;山西省委书记王瀛;顺直省委(1927.4北方区委被破坏后成立)书记彭述之。
说明:(1)中央执行委员会改称为中央委员会,组织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互推若干人组织中央常务委员会处理党的日常工作,中央及省设立监察委员会,各省党领导机关称省委等,均见《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五大”党章)的规定。妇女部亦系“五大”党章之称乎。(2)“中委”成员系参考各种名单并查阅党内早期文件、报刊、本人简历传记及回忆录,综合分析排出的。另据“六大”时绘制的“统计表”(或“五大”时一份“笔记”)的“中委”名单,正式委员三十一人、候补委员十四人,其中大多数同前述名单一致,少数不一致。如正式中央委员易礼容、罗珠、杨其珊,候补中央委员毛科文、王亚璋、薛六,查阅其他历史文件资料与近期回忆材料,都未发现提及他们当选,均需继续查证。(3)政治局委员是七人不是九人。根据悼词,周恩来不是政治局正式委员,但是否选为候补委员?待查。中央常委,是根据中央档案馆发表的材料,并参考蔡和森《机会主义史》、李维汉回忆而排出的。中央各部门和各地领导人,均系查阅了历史报刊、文件与近期回忆材料、本人悼词、传记、简历,还需查证。
党的“八·七”会议以后(1927.81928.6)
中央领导机构:“中央临时政治局”正式委员九人: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候补委员七人: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李立三、张太雷、张国焘。中央常委: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周恩来与罗亦农后补人。中央局书记(或主要负责人)瞿秋白;组织部部长李维汉,后改称中央组织局,主任罗亦农;宣传部部长瞿秋白(兼),后罗绮园;军事部部长周恩来;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苏兆征,后罗章龙;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瞿秋白(兼),后彭湃;妇女部部长杨之华;“中央特科”(1927.11成立)部长顾顺章;中央秘书长李维汉,秘书处长邓小平;《布尔什维克》编辑委员会主任瞿秋白(兼);出版局局长郑超麟;交通局局长顾顺章;团中央局书记关向应。
中央派出机构:中共中央南方局(1927.9成立于香港,10.23撤销)委员:张国焘、周恩来、张太雷、彭湃、陈权、恽代英、黄平,书记张国焘,军事委员会主任周恩来。中共中央北方局(1927.9重新建立,12.4撤销)委员:王荷波、蔡和森、彭述之、张昆弟、刘伯庄;书记王荷波,秘书长蔡和森。中共中央长江局(1927.9成立于汉口)委员:罗亦农、陈乔年、马骏三、任旭、刘昌群,书记罗亦农,秘书长马骏三。同年十二月撤销长江局,成立了湖北特别委员会,常委苏兆征、郭亮、贺昌,书记苏兆征。
各省委:广东省委书记先后张太雷、李立三、邓中夏、张善鸣;江苏省委书记先后邓中夏、罗登贤(或罗亦农?)、项英、李富春(代理);湖南省委书记先后彭公达、王一飞、任弼时、宁迪卿;湖北省委书记先后罗亦农(兼)、任旭(代理)、陈乔年、郭亮、刘伯庄,“临委”书记黄赤光,后省书记刘少猷;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后陆沉;浙江省委书记先后张秋人、王家模(代理)夏曦;福建省委(1927.10成立)书记先后陈明(陈豪人)、罗明、刘谦初;安徽省委书记尹宽;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河南省委书记周以栗;顺直省委书记彭述之,后刘伯庄、朱锦堂、韩连会(临委);山西省委书记王瀛;陕西省委书记耿炳光、后潘自力;四川省委(1928.2正式成立)书记傅烈,后张秀熟(代理);广西特委书记邓拔奇,省委(1928.6成立)书记朱锡昂;云南临时工委书记王德三;满州临时省委(1927.10成立)书记陈为人。
“三大起义”领导机构。南昌起义:党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谭平山亦参加会议,书记周恩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代总指挥贺龙,前敌总指挥叶挺,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代主任恽代英。第十一军军长叶挺,党代表聂荣臻;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党代表廖乾五,第九军副军长朱德,党代表朱克靖。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中央特派员毛泽东,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总指挥卢德铭。广州起义: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张太雷、黄平、周文雍,负责人、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军事总指挥叶挺,副总指挥叶剑英,参谋长徐光英,工人赤卫队总指挥周文雍,副总指挥梁桂华。
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初期主要组织:湘赣边界(井冈山区):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湘赣边界特委(1928.5.20成立)书记毛泽东,湘赣边界工农民主政府主席毛泽东。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8.5.4成立,不久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军委”书记陈毅,参谋长王尔琢。海陆丰(东江区):东江特委书记彭湃,东江革命委员会主席彭湃。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南昌起义第十一军第廿四师余部组成)师长董朗,党代表颜昌颐。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广州起义余部组成)师长叶镛、后徐向前,党代表袁国平。鄂豫边(鄂东区):鄂东特委书记王志仁,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党代表戴克敏,副总指挥吴光浩;1927.12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汪奠川。湘鄂边(湘西):中央湘鄂边前敌委员会(1927.12中央指定)书记周逸群,工农革命军北路总指挥部总指挥贺龙;中央湘西前敌委员会(1928.6中央指定组成)书记贺龙,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8.7成立)军长贺龙,参谋长黄鳌,秘书长陈叶平,第一师师长贺锦斋,党代表张一鸣。赣东北:特委书记曾延生,赣东北党五县委员会书记兼武装起义指挥方志敏,部队后组成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闽西:特委书记郭伯屏,永定武装暴动总指挥兼营长张鼎丞,党代表邓子恢。赣(西)南:特委书记宛希俨,后曾延生;红军独立第七纵队、第九纵队,后组成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团长兼政委李文林。陕北:陕西省委陕北军委会书记唐澍,“清涧起义”总指挥唐澍,副总指挥谢子长,陕东特委书记刘继曾,西北工农革命军(1928.5“渭华起义”组成)军委会主席刘志丹,总司令唐澍,党代表刘继曾。琼崖:琼崖特委书记王文明,工农革命军司令冯平,党代表杨善集。
说明:(1)中央临时政治局成员及中央部门领导人,系根据一九二七年八月十一日《关于中央紧急会议的通知》和李维汉《关于八七会议的一些回忆》(《党史研究》1980年第4期),并参考各种回忆材料,综合分析整理。(2)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政治纪律决议案》决定,开除谭平山党籍,开除张国焘临时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委员资格;撤销彭公达、毛泽东、易礼容、夏明翰湖南省委委员和开除毛泽东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开除陆沉中央(候补)委员资格,开除杨匏安中央监察委员资格,给南昌起义“前委”和南方局、广东省委全体予以警告等。(3)三大起义和红军根据地初期领导机构及领导人系根据《南昌起义资料》《秋收起义资料》《星火燎原》等综合分析整理。仍需查证。
党的“六大”以后(1928.71930.12)
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廿三人:杨福涛、顾顺章、向忠发、彭湃、徐锡根、卢福坦、李源、张金保(女)、苏兆征、关向应、罗登贤、毛泽东、杨殷、周恩来、李涤生、蔡和森、项英、任弼时、余茂怀、瞿秋白、李立三、王藻文、张国焘;候补委员十三人:徐兰芝、周秀珠(女)、王灼、刘坚予(刘愿庵)、唐宏经、史文彬、李子芬、甘卓棠、邓中夏、王仲一,夏文法、罗章龙、王风飞。中央审查委员会正式委员:刘少奇、阮啸仙、孙津川,候补委员:叶开寅、张昆弟,书记刘少奇。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七人:向忠发、周恩来、苏兆征、项英、蔡和森、瞿秋白、张国焘;候补委员七人:李立三、彭湃、罗登贤,杨殷、关向应、徐锡根、卢福坦;中央常委:苏兆征、向忠发、项英、周恩来、蔡和森(后撤销)、李立三(后补人);候补常委:李立三、徐锡根、杨殷。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组织部部长周恩来,副部长罗登贤,秘书长先后康生、余泽鸿、陈潭秋、何成湘,组织科长黄然,训练科长恽代英;宣传鼓动部部长蔡和森、后李立三,副部长罗绮园,秘书长恽代英,秘书先后李求实、潘文玉、陈绍禹,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潘汉年,后朱镜我;《布尔什维克》编辑委员会主任李立三;《红旗》编辑谢觉哉、李求实;职工运动委员会(即工人部)书记苏兆征,后项英;农民运动委员会(即农民部)书记李立三,后彭湃、后周恩来(兼),由罗绮园负责,后书记(部长)杨匏安,秘书长聂洪钧;军事委员会(即军事部)部长杨殷,后书记周恩来,参谋长先后聂荣臻、刘伯承、叶剑英,秘书白鑫,后秘书长欧阳钦,军委委员另有颜昌颐、曾中生、关向应、傅钟等;妇女运动委员会(即妇女部)书记张金保,后周秀珠,秘书杨之华;中央特科部长顾顺章,情报科长陈赓,行动科长王世德,无线电科长李强;中央秘书长周恩来,后李立三,审计处处长阮啸仙,后熊瑾玎负责,交通局局长吴德峰,出版发行部部长李子英,中央直属机关支部书记邓颖超;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瞿秋白,副团长张国焘,代表邓中夏、王若飞、余飞(余茂怀)、黄平等。团中央局书记关向应。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苏兆征,代理委员长、党团书记罗登贤,后委员长项英,党团书记项英兼,后徐  根、后罗章龙。
党在白区的中央派出机构:中共中央南方局:(1930年初重新成立)书记罗登贤,李富春(代理),后卢永炽(卢德光),后罗登贤,组织部长陈舜仪,宣传部长林道文、后贺昌,军委书记李富春,妇女部长蔡畅,秘书长陈复、后饶卫华。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1930年4.10中央指定设立)主任杨剑英;中共中央北方局:(1930.8重新成立)书记贺昌,组织部长阮啸仙,宣传部长余泽鸿,秘书长陈复,军委书记张兆丰,后廖划平;中共中央长江局:(1930.8.1重新成立),书记项英,后关向应,组织部长任弼时,军事部长周以栗;中央军委武汉江办事处(1930.6.20成立)书记项英(兼)、后书记兼参谋长刘伯承。“江南省委”:(1930年夏成立称“行委”),书记李立三(兼),后李维汉、后陈绍禹,组织部长李维汉,后顾作霖,宣传部长王克全,秘书长刘晓,上海工作委员会书记夏采曦,外县工作委员会书记陈云。
党在白区的各省委: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书记先后徐锡根、罗登贤、任弼时、李维汉,南京市委书记先后宋日昌、夏采曦、曾中生、恽雨棠;顺直省委:(1930年8改北方局兼省委),书记先后韩连会、卢福坦、张金  (张慕陶)、贺昌,“临委”书记陈原道;北京市委书记先后李培良、肖鸣、任国桢;天津市委书记彭真,后刘秀峰。广东省委:(1930年初改南方局兼省委),书记先后李源、黄钊(王灼?)、罗登贤;香港市委书记邓发。湖南省委:书记宁迪卿,常委杨福涛、贺昌、林育英等。湖北省委:书记先后刘少猷、夏文法、欧阳洛、柳直荀、毛春芳、任弼时。汉口市委书记后任弼时(兼)。江西省委:书记先后张世熙、沈建华、张国庶、李文林(“行委”)。福建省委:书记先后刘谦初、罗明、王海萍。浙江省委:书记卓兰芳、后罗学瓒。广西省委:书记先后朱锡昂、文沛、雷经天代理;后改特委,书记雷经天,后成立省行委书记陈豪人。云南省委:(1928年秋正式成立)书记王德三。四川省委:临时省委书记穆青,后程子健,代理张秀熟,后正式省委书记刘愿庵。川西特委书记罗世文。安徽省委书记柯庆施、后王步文。河南省委:书记周以栗,后童长荣。山东省委:书记先后卢福坦、吴丽实、罗玉堂、刘谦初、雷普生、任国桢、王进仁。青岛市委书记先后邓恩铭、王进仁、王景瑞、汤汝贤、王青士。山西省委:书记汪铭、后刘天章,临汾地委书记彭德。陕西省委:书记潘自力。满洲省委:书记先后陈为人、王立功、刘少猷代理、刘少奇、李子芬、林育英、陈潭秋,北满特委书记先后王立功、孟用潜、唐宏经,南满特委书记王鹤寿、后李昌一,奉天特委书记陈德森。
各农村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领导机构:
赣南闽西根据地:(1930.10形成为中央根据地)“红四军前委”(中央指定,原称“井冈山前委)”,书记先后毛泽东、陈毅、毛泽东。红四军军委书记朱德、后陈毅(后撤销军委)。红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后称政治主任,后改称政委)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陈毅、后李任予。闽西特委书记郭滴人、后邓子恢。闽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张鼎丞。红十二军军长邓毅刚、后伍中豪,政委邓子恢、后谭震林。红廿一军军长傅伯翠,政委李力一。赣南特委书记杨柳青、后刘士奇。红六军后改称(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政委先后刘士奇、陈毅、毛泽覃、潘沁源、蔡会文。红廿二军军长陈毅,政委邱达三。赣西特委书记冯凌,后王怀。红廿军军长胡少海,后刘铁超,政委刘士奇,后曾炳春。红四、五、六军前委:(1930.2.16.宣告成立亦习惯称“红四军前委”)委员十七人;常委毛泽东、曾山、刘士奇、朱德、潘沁源,候补常委:黄公略、彭德怀,书记毛泽东。赣西南特委(1930.2.16、由干南、赣西特委合并成立)书记刘士奇,后曾山。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
湘鄂赣根据地:湘鄂赣临时特委书记、湖南省委特派员滕代远。湘鄂赣特委书记王首道,后代理书记袁国平。红五军(平江起义成立)军长彭德怀,党代表(后改政委)滕代远,副军长黄公略,参谋长刘知志、后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军委书记先后邓萍、滕代远、黄公略、滕代远。“红五军前委”书记彭德怀。鄂东南特委书记吴致民。红八军,军长李灿、后何长工,政委何长工、后邓乾元,政治部主任柯庆施。红十六军,军长胡一鸣、后孔荷宠,政委于兆龙。
红一军团:(1930.6成立,开始称“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称。)“前委”书记毛泽东,总指挥朱德,政委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扬岳彬。红三军团:(1930.7成立)“前委”书记、总指挥彭德怀,政委滕代远,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红一方面军:(1930.8.23成立)总前委委员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林彪、谭震林、周以栗等,书记毛泽东,秘书长古柏。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副司令彭德怀,副政委滕代远,参谋长朱云卿,总政治部主任杨岳彬。
中央根据地各省:湖南省苏维埃政府(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后宣告成立)主席李立三,副主席彭德怀,杨幼麟等。江西省行委(1930.8成立,设于赣南根据地),书记李文林,后代理书记陈正人。后改赣西南特区委书记陈毅。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副主席陈正人、胡海。闽粤赣边特委(不久改称省委)书记兼军委会主席邓发。
湘赣根据地:湘赣边(井冈山区)特委记书记先后杨开明、谭震林、邓乾元、朱昌楷。湘赣临时省委,书记王首道。
赣东北根据地:信江特委书记先后唐在刚、方志敏、唐在刚、邱伴林。后改称为赣东北省委,书记唐在刚,军委会主席邵式平。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红十军军长周建屏,政委先后是邵式平、方志敏(代理),涂振农。
海陆丰(东江)根据地:七县联合委员会书记古大存。后重建东江特委,书记先后林道文、卢济、林道文、颜汉章、徐国声、袁仲贤。闽粤赣边省委(1930年秋成立于大南山,不久撤销),书记李富春。东江苏维埃政府主席陈魁亚。红十一军军长古大存,政委颜汉章。
湘鄂西根据地:湘鄂西前委书记贺龙。鄂西特委(1928.7重建)书记周逸群、后万涛。红四军(由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军长贺龙,党代表恽代英(未到),代理、后称政委周逸群。鄂西联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周逸群。湘鄂西前委书记贺龙,红六军军长孙德清,政委周逸群,副军长段德昌。红二军团(1930.7成立)前委书记周逸群、后邓中夏。总指挥贺龙,政委周逸群、后邓中夏,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直荀,辖红二军(由红四军改称)军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红六军军长旷继勋、后段德昌,政委段德昌、后柳直荀鄂业特委书记聂洪钧。
鄂豫皖根据地:鄂豫边特委(原鄂东特委改称鄂东北特委,又改称鄂豫边特委)书记王秀松、后徐朋人。红十一军第卅一师(由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称),军长兼师长吴光浩,兼师党代表戴克敏;豫南特委鄂豫皖特别区委书记徐子清,红十一军第卅二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其虚;皖西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红十一军第卅三师,师长徐百川,政治部主任姜镜堂。中央“鄂豫皖特区委员会”(1930.2.25成立,统一领导鄂豫边、豫南、皖西三地)书记郭述申。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甘景元。红一军(由红十一军三个师组成改称)前委书记曹大骏,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李昂茨,政治部主任熊受喧。鄂东南特委书记吴致民。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政委陈奇。
左右江根据地:中央右江前委(1929年秋中央指定)书记邓小平,右江特委书记雷经天、后陈洪涛。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参谋长龚鹤村(龚楚),政治部主任陈豪人。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雷经天。左江特委书记严敏。红八军(后并入红七军)军长俞作豫,政委邓小平(兼)。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张云逸,政委邓小平,参谋长龚鹤村,政治部主任叶季壮。
其他:苏北南通特委书记李超时、后刘瑞龙。红十四军军长何昆,政委李超时。浙南特委书记金贯真,红十三军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陕北特委书记先后杨国栋、吉国桢、赵伯平。工农革命军负责人刘志丹、谢子长等分散游击。琼崖特委书记黄学增,后“临委”书记冯白驹。红军独立师师长梁秉枢,政委扬学哲。川东特委军委书记王维舟。川东游击纵队总司令李光华,副总司令王维舟。
中央总行动委员会(1930.8.6由党、团中央与“全总”领导成员组成,后撤消)委员廿一人:李立三(柏生)、邓中夏、吴振鹏、陆定一、刘伯坚、徐锡根(西更)、向忠发(特生)、王克全、李维汉、余飞、周恩来(少山)、瞿秋白(之夫)、项英(江钧)、潘向发(问友)、陈郁、袁炳辉、罗章龙、关向应、贺昌、罗登贤(光生)、温裕成。主席团委员七人:向忠发、李立三、周恩来(去苏联)、瞿秋白(在苏联)、徐锡根、顾顺章、袁炳辉。
六届三中全会后重要变动:补选正式中央委员七人:徐炳根、温裕成、李维汉、贺昌、陆文治、陈郁、邓发。补选候补中央委员八人:朱德、陈云、黄平、恽代英、陈潭秋、林育英、袁炳辉、王克全。补选中央审查委员:宁迪卿、康生。改选了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七人:向忠发、瞿秋白、周恩来、项英、张国焘、关向应、李立三。候补委员七人:罗登贤、顾顺章、卢福坦、徐锡根、温裕成、毛泽东、李维汉。中央常委、宣传部长、秘书长李立三被撤销职务,由瞿秋白接任。团中央书记袁炳辉后温裕成。
说明:(1)六大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委员之数量,由全国大会规定之”。“六大”选举了正式中央委员廿三人,候补委员十三人。名单系根据当时记录材料。董必武、方志敏等属后来全会补选。六届二中全会开除了王藻文、王仲一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委资格。(2)根据中央档案馆发表的材料,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政治局会议决定开除蔡和森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资格;另外可从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对顺直问题的书面报告》中看出(载《蔡和森十二篇文章》)。(3)六大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按照各种工作部门而设立各部或各委员会,例如组织部、宣传鼓动部、职工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农民运动委员会等。……中央委员会指定各部及各委员会主任,这些主任应可能的由中央委员会中委员充任之。”另将监察委员会改称审查委员会。据历史文件和各种回忆材料看,各部称部长,委员会称书记。(4)六大以后中央设军事部,一九二九年八月中央通知改称军事委员会。据中央档案馆发表的材料看,杨殷任中央军事部部长。(5)中央各部门和各地领导机构及领导人系查阅历史文件、报刊、电文和本人悼词、传记,并参考各种回忆材料综合整理的。仍需查证补充。
六届四中全会以后(1931.11932.12)
中央领导机构重要变动:六届四中全会(1931.1.7)撤职的有中央委员李维汉和贺昌、政治局委员李立三和瞿秋白、候补政治局委员李维汉。补选的中央委员:刘少奇、陈绍禹、沈先定、徐畏三、韩连会。从原候补中央委员中递补的中央委员:陈云、王克全、徐兰芝、王风飞。补选的候补中央委员:王荩仁、夏曦、沈泽民、曾炳春。改选了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九人:向忠发、周恩来、项英、张国焘、徐锡根、卢福坦、任弼时、陈郁、陈绍禹。候补委员七人:关向应、罗登贤、毛泽东、温裕成、顾顺章、刘少奇、王克全。中央常委:向忠发、周恩来、张国焘(会后回国,四月初去鄂豫皖)、陈绍禹(二月后补入)。
中央领导机构:中央总书记向忠发(六月被捕叛变),代理总书记陈绍禹(或卢福坦?),组织部部长康生,宣传部部长沈泽民(四月去鄂豫皖)、后张闻天,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朱镜我、后冯雪峰,军事部部长周恩来、后李富春,职工部部长卢福坦、后刘少奇,农民部部长杨匏安、后张闻天(兼),中央特科部长顾顺章(四月叛变)、后陈云,妇女部部长周秀珠,中央秘书长柯庆施,出版部部长李子英,中央党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张闻天(兼),交通局局长吴德峰。团中央局书记温裕成(同年四月停职)、后秦邦宪。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项英,党团书记罗登贤、后刘少奇(兼)。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黄平、林育英。
临时中央政治局(1931.9.20至22之间成立)成员有:秦邦宪(博古)、张闻天(洛甫)、康生(赵容)、卢福坦(鲁深)、李竹声、刘少奇、陈云等;常委:秦邦宪、张闻天、卢福坦;补选秦邦宪、张闻天、康生为中央委员。临时中央总负责人(或代理总书记)秦邦宪,组织部部长康生、后李竹声,宣传部部长张闻天、后杨尚昆。职工部部长刘少奇、后康生(1932.3任,七月底职工部撤销,并入“全总”党团),农民部部长张闻天(兼),军事部部长李富春,特科部长陈云,中央秘书处长黄文容,交通局长吴德峰,出版部部长李子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陈绍禹,代表林育英、陈郁、杨松。“全总”代理委员长余飞、后黄平,党团书记杨尚昆、后卢福坦。团中央局书记胡均鹤、后王云程。
党在白区的中央派出机构和各省委:中共中央南方局、两广省委(1931年夏南方局与广东省委合并改称两广省委),中共中央代表兼南方局书记蔡和森。中央特派员贺昌、后何克全,两广省委代理书记先后李富春、章汉夫、后书记陆更夫(后牺牲);江苏省委:(1931年春,江南省委改称江苏省委)书记先后陈绍禹(兼)、陈云、王云程、潘汉年,南京市委书记卢志英。顺直省委(北方局撤销,改称顺直省委,亦称河北省委。)书记先后徐兰芝、殷鉴、马辉之,省委“前委”书记柯庆施,中央驻北方代表陈铁铮(孔原),北平市委书记先后刘锡五、胡锡奎、平杰三、李小轩、林枫,唐山市委书记任国桢,保定特委书记湘农、后李亚克,京东特委书记李葆华。湖北省委:(长江局、省委均被破坏)组织部长王培槐,汉口市委负责人游无魂。满洲省委书记先后张应龙、罗登贤、魏抱一,北满特委书记吴福敬,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奉天特委书记先后杨一辰、张介甫、夏尚志,南满特委书记李昌一,大连市委书记童长荣,“吉东局”(特委)书记廖如愿、后童长荣。福建省委(设厦门):书记王海萍,后代理书记陶铸,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陈子枢。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云南省委书记王德三。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湖南省工作委员会书记杨××,长沙中心市委书记张友生。河南省委书记吉国桢、后季中发。山西省委书记刘天章。山东省委书记武平(吴福敬、武胡景?)、后任作民,青岛市委书记先后李大章、黄敬。陕西省委书记刘国璋、后杜衡,西安市委书记张德生。
“苏维埃区域中央局”和“中华全国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苏区中央局(1931.1.15成立)委员先后有周恩来、项英、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曾山、顾作霖、王稼祥、林彪、彭德怀、周以栗、陈毅、邓发等。书记先后项英、毛泽东、项英(代理)、周恩来(1931.12),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任弼时,宣传部长顾作霖,妇女部长李坚贞,政治保卫处处长王稼祥,秘书长毛泽覃、后欧阳钦,中央局党校校长任弼时(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1931.1.15):主席先后项英、毛泽东、朱德,副主席先后朱德、毛泽东、项英、彭德怀、王稼祥。工农红军前敌总司令朱德,总政治部主任先后毛泽东、周以栗(代理)、王稼祥。团苏区中央局(1931.2成立):书记顾作霖。全总苏区中央局:主任梁广,后委员长刘少奇,党团书记陈寿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11.721召开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选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六十三人,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总理)毛泽东,副主席(党团书记)项英,外交人民委员王稼祥,军事人民委员朱德,劳动人民委员项英(兼)、后邓子恢、后胡海(代理),财政人民委员邓子恢、后林伯渠,教育人民委员瞿秋白(未到)、代理徐特立,内务人民委员周以栗、后何叔衡(代理),司法人民委员张国焘(兼,未到)、梁柏台负责,工农检查人民委员何叔衡,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执行部长李克农,最高法院院长何叔衡,财政委员会代理主席项英,劳动与战争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主任周月林,邮政总局局长杨岳彬,总务厅厅长方维夏,出版局兼印刷局局长张人亚,《红色中华》(政府机关报)主笔先后是周以栗、王观澜、沙可夫,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后成立)部长邓子恢(兼)、后林伯渠。中华苏维埃大学校长毛泽东(兼)。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1931.11.25成立,是政府系统军事统帅部,简称“中革军委”):委员十五人:朱德、彭德怀、王稼祥、林彪、谭震林、叶剑英、孔荷宠、周恩来、邵式平、贺龙、毛泽东、徐向前、张国焘、关向应、王盛荣。主席朱德,副主席王稼祥、彭德怀,总参谋部部长(即总参谋长)叶剑英、后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贺昌,邓小平、聂荣臻,李卓然也担任过,总经理部长范树德,后改总供给部部长杨至诚,政委叶季壮,总卫生处(后改部)处(部)长贺诚,总兵站部部长杨立三,政委潘自力,动员武装部部长杨岳彬、后滕代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肖劲光,后校长兼政委刘伯承、后叶剑英,军委后方办事处主任杨立三、政委倪志侠,抚血阝委员会主任贺诚、后叶季壮。
红一方面军各军团:总部(1931.11撤销,1932.6恢复)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后周恩来,副司令彭德怀,副政委滕代远,总参谋长朱云卿、后叶剑英,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周以栗、后主任杨尚昆、代理袁国平,副官长兼经理处长杨立三,供给部长叶季壮。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先后陈奇涵、徐彦刚、左权,政治部主任先后邓小平、罗荣桓、李卓然、朱瑞,保卫局局长罗瑞卿,供给部长赵尔陆。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后杨尚昆,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保卫局长张纯清,供给部长周玉成。红五军团(1931.12.14“宁都起义”部队组成),总指挥季振同,后军团长董振堂,政委肖劲光、后朱瑞,参谋长赵博生、后郑如岳,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后罗荣桓,供给部长胡南生。方面军直属:瑞金卫戍区司令刘伯承(兼)、后叶剑英(兼)。
苏区各省领导机构:江西省:省委书记先后任弼时、陈正人、李富春,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后刘启耀,军区司令员陈毅,政委李富春,福建省:闽粤干边临时省委书记卢德光,后罗明,后改称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后刘晓,后书记陈潭秋,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闽粤赣边军委会主席卢德光,参谋长肖劲光,后改福建军区,总指挥罗炳辉、后司令员叶剑英,政治委员谭震林,后曾日三;湘赣省:省委书记先后王首道、陈洪时、任弼时(中央代表兼),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袁德生,红军总指挥李明瑞,政委曾炳春,参谋长张云逸;湘鄂赣省:省委书记李宗白、后林瑞笙,省苏维埃主席赖汝樵、后王现德,军区兼红十六军总指挥、后司令员孔荷宠,政委黄志竞、后林瑞笙;闽浙赣(赣东北)省:省委中央代表曾洪易,书记万永诚,后改闽浙赣省委,书记万永诚,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军事委员会主席邵式平、后唐在刚,军区总指挥唐在刚,后司令员刘畴西,政委曾洪易、后聂洪钧,政治部主任邵式平。
湘鄂西苏区和红二军团:湘鄂西中央分局(1931.3成立)委员夏曦、邓中夏、贺龙、徐锡根、关向应,书记夏曦。湘鄂西特委书记邓中夏,省委(1931.6由特委改成)书记崔琪,后杨光华,副书记万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湘鄂西办事处,主任关向应。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崔棋。“中革军委”湘鄂西分会,主席贺龙、后关向应,委员夏曦、唐赤英、彭子玉、孙德清、朱勉之。红三军(1931.3由红二军团改称)前委书记贺龙、后万涛,军长贺龙,政委先后邓中夏、万涛、关向应,参谋长先后汤慕禹、孙德清、唐赤英、政治部主任先后柳直荀、刘鸣先、艾逸之、郑炽成。鄂豫边临时省委书记谋沈崇源。西鄂北特委书记杨直荀。
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鄂豫皖特委书记、军委会主席曾中生。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1931,5、1成立),常委: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郭述申、王平章、周纯全、高敬亭,书记张国焘,副书记沈泽民,组织部长舒传贤,监察委员会主席蔡申熙。鄂豫皖军事委员会(1931.5、1改组):主席张国焘,副主席曾中生、旷继勋,参谋长蔡申熙,政治部主任王培吾、后陈昌浩,军委秘书长黄超,保卫局局长周纯全。团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陈昌浩。鄂豫皖省委(1931.6成立临委,1932.1正式成立)书记沈泽民,组织部长郭述申,宣传部长徐宝珊。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高敬亭,人民委员会委员长王平章。红四军(1931.1由红一军与红十五军组成)军长旷继勋、后徐向前,政委先后余笃山、曾中生、陈昌浩,副军长兼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先后曹大骏、陈定候、刘士奇。彭杨军政学校校长蔡申熙。红四方面军:(1931.11、7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参谋长曾中生,政治部主任刘士奇,副主任傅钟。
陕甘苏区:陕北特委书记赵伯平,陇东特委书记刘杰三。西北反帝同盟军(由西北革命军改称)总指挥谢子长,副总指挥刘志丹。红军陕甘游击队(由反帝同盟军改称)总指挥谢子长、后刘志丹,政委李杰夫,后高岗。红廿六军,政委杜衡。中共渭北特委书记李杰夫,陕南特委书记杨珊,汉中特委书记张德生。红廿九军军长陈浅伦,政委李艮、后余笃山。
另,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红军独立师师长王文宇,政委冯国卿。
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前后(1933.1—1934.12)
临时“中共中央局”(1933.1上海“临时中央”迁入中央根据地瑞金,同“苏区中央局”合并),总负责人博古,补选毛泽东为正式政治局委员,组织部部长任弼时、后李维汉,宣传部部长洛甫、后潘汉年,妇女部部长李坚贞,中央局秘书长邓颖超,中央党校校长张闻天(兼),副校长杨尚昆、董必武。“少共中央局”书记顾作霖、后何克全。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刘少奇,党团书记陈云。
六届五中全会(1934.1于瑞金召开)的重要变动:补选中央委员有朱德(递补)、康生、方志敏、顾作霖、王稼祥、何克全等。补选候补中央委员有彭德怀、杨尚昆、李维汉、刘伯承、陈昌浩、黄苏、李富春、孔原等;改选了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十一人:秦邦宪、张闻天、周恩来、项英、任弼时、陈云、毛泽东、顾作霖、张国焘、陈绍禹、康生(后二人在国外)。候补委员五人:朱德、刘少奇、关向应、邓发、何克全;选举成立了中央党务委员会,补选了中央审查委员董必武、中央审计委员林伯渠,设立了中央白区工作部等。中央领导人的主要分工:中央总书记秦邦宪,中央书记处(由中央常务委员会改称)书记:秦邦宪、张闻天、周恩来、项英、另一人。中央组织局主任李维汉,宣传部部长张闻天,白区工作部部长陈云,妇女部部长李坚贞,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李维汉,中央审查委员会书记董必武,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张闻天,中央局秘书长邓颖超,中央党校校长张闻天、后李维汉,副校长董必武、冯雪峰,少共(团)中央局书记何克全,秘书长胡耀邦,“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刘少奇,党团书记陈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也是出席共产国际“七大”的中共代表团)团长陈绍禹,副团长康生,代表林育英、高自立、魏拯民、滕代远、孔原、杨松、饶漱石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1934.1召开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改选):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委员一百七十五人,候补委员三十六人。主席团常务委员十七人:毛泽东、项英、张国焘、朱德、张闻天、博古、周恩来、瞿秋白、刘少奇、陈云、林伯渠、邓振询、朱地元、邓发、方志敏、李维汉、周月林。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外交部长王稼祥,军事部长朱德,内务部长曾山、后谢觉哉,财政部长林伯渠,国民经济部长吴亮平,劳动部长邓振询,土地部长高自立,教育部长瞿秋白,粮食部长陈潭秋,司法部长梁柏台,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国家人民银行行长毛泽民,外贸总局局长钱之光、后毛泽民,工农检查委员会主席项英,中央审计委员会主席阮啸仙,高级法院院长董必武,中央政府秘书长谢觉哉,中华苏维埃大学校长瞿秋白,《红色中华》主笔沙可夫。
“中革军委”的重要变动:中央政府决定,补选军委委员项英、博古,由项英代理“中革军委”主席;任命朱德、周恩来分别担任工农红军总司令、总政委兼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总政委,军事顾问(共产国际派遣)奥托·布劳恩(李德),军委秘书长徐梦秋,总参谋长先后刘伯承、叶剑英、刘伯承,副总参谋长叶剑英、张云逸,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代理主任顾作霖、后李富春,副主任贺昌、李卓然、杨尚昆、李富春,动员武装部部长滕代远,总供给部部长杨至诫、后林伯渠,政委叶季壮;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叶剑英,后校长何长工,政委徐梦秋、后彭雪枫;红军前方指挥部:野战司令员朱德,政治委员秦邦宪。
红一方面军新建军团:红七军团(1933.10正式成立),军团长寻淮洲,政委肖劲光、后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后改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遣队”,转战至闽浙赣同新十军合编,改称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军团长刘畴西,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后遭到失败;红八军团(1934.9成立),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参谋长唐  、后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罗荣恒,中央代表何克全,辖第廿一、廿三师;红九军团(1933.10成立),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后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涛、后黄火青,中央代表刘少奇(长征开始);另新建红廿二师师长程子华,红廿四师师长周建屏,少共国际师(后改十五师)师长先后吴高群、陈光、曹里怀、彭绍辉,政委冯文彬、后肖华;干部团团陈赓,政委宋任穷。
中央苏区新建各省:闽赣省:省委书记先后顾作霖、赖昌、钟循仁,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先后邵式平、杨道明、钟世斌,闽赣军区总指挥兼政委肖劲光,后司令员叶剑英、刘畴西,政委曾洪易、后钟循仁,政治部主任余泽鸿。粤赣省,省委书记刘晓,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钟世斌;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后司令员张云逸,政治部主任陈漫远;赣南省: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后蔡会文,政委阮啸仙,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福建省省委书记先后陈潭秋、陈寿昌、刘少奇、万永诚,省苏主席钟循仁,福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万永诚;江西省:苏维埃主席刘启耀,军区司令员蔡会文,政委彭雪枫,政治部主任邓小平、后罗荣桓;闽浙赣省,省委书记方志敏、后曾洪易,军区司令员方志敏,政委聂洪钧、后曾洪易。
湘赣苏区和红六军团:省委、省苏、军区领导人同前。红六军团(1933.6决定,1934.8正式成立后即西征),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
湘鄂赣苏区重要变动:省委书记陈寿昌,后代理书记傅秋涛。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何振吾。湘鄂赣军区司令员邱训民代理、后徐彦刚,政委先后毕士悌、陈寿昌、傅秋涛。红十八军(后改称第十八师编入红六军团),军长严图阁,政委徐洪。
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1932.12—1933.1红四方面军主力开辟了川陕根据地):西北革命军委员会主席张国焘,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川陕省委书记先后袁克福、周光坦、周纯全。川陕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旷继勋,后成立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熊国炳。川陕省军区指挥部指挥长张广才。“西北联邦政府”主席周纯全。红四方面军兼西北军区: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曾中生、后倪志亮,军委会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兼),副主任傅钟、曾传六,总经理部部长余笃山、后张雨滴,后改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
湘鄂川黔苏区和红二、六军团(1934.10红二、六军团于贵州木黄会师,开辟了湘鄂川黔根据地):湘鄂西中央分局(1934.12撤销,成立省委),书记夏曦,委员贺龙、关向应。湘鄂川黔省委,委员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夏曦、肖克、王震、张子意,书记任弼时,副书记张子意。省革命委员会主席贺龙。“中革军委”分会主席贺龙,委员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张子意。湘鄂川黔军区兼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肖克,副政委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甘泗琪,供给部长陈希云。
鄂豫皖苏区:鄂豫皖省委书记先后徐宝珊、程子华、高敬亭。红廿五军军长先后徐海东、程子华、徐海东,政委吴焕先、后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1934.8长征去陕北。
陕甘苏区:陕北特委书记崔田夫、后马明方代理,神府特委书记杨和亭、陕甘特委军委书记习仲勋,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黄子文、后王泰吉,政委高岗,副总指挥刘志丹,陕甘边特委书记金理科、后张秀山。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先后王泰吉、刘志丹、杨森,政委先后高岗、谢子长、张秀山。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谢子长,政委郭洪涛,参谋长贺晋年。红廿七军八十四师师长杨琪,政委张达志。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马明方。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书记惠子俊,后崔田夫代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谢子长、后刘志丹,副主席刘志丹、高岗。红廿六军、红廿七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刘志丹,政委高岗。
东北人民革命军(1933.71936.1由各地抗日游击队组成):第一军军长兼政委杨靖宇,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第四军军长李延禄,政委张文偕、后陈荣久代理,第五军军长周保中,政治部主任胡仁,第六军军长夏云杰,政委戴洪滨,政治部主任李兆麟。
说明:(1)四中全会改选政治局情况,根据中央档案馆发表的材料并参考陈绍禹《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王荩仁似即王进仁,曾任过山东省委书记。韩连会、徐畏三、沈先定(上海工联会委员长)参与罗章龙分裂活动,曾炳春因“富田事变”被开除。向中发被捕叛变后,有的材料讲陈绍禹负过一段责任,有的材料讲是卢福坦代理总书记,仍需继续查实。(2)“临时中央”全称是“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系根据中央档案馆发表的材料。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中指出:“中央认为是合法的,但应指出其选举手续不完备,并以此作为历史教训”。由于未经政治局会议或党的紧急会议选举,仅是陈绍禹等个别常委指定,党内无此先例,因而手续不完备;考虑当时情况特殊,多数政治局成员不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危险,又经过共产国际远东局批准,后来五中全会认可,故又属合法。博古、洛甫和康生任中央委员,经过共产国际批准,后来中央全会认可,似亦属手续不完备算合法。(3)“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后,人员并入苏区中央局,并未再成立中央领导机构。开始沿用“苏区中央局”名义,六月间始见使用“中共中央局”称乎。由博古负总责,并无正式称乎。(4)苏区中央局、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后,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仍然存在,并直接领导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情况见于《总前委一至八次会议记录》及(1931)七月八日军发《苏区中央局报告》和部分军内文电。(5)五中全会改选政治局成员似应仍为十六人(正式十一人,候补五人)。但查阅本人悼词、传记、简历及回忆材料,却有十三人为正式委员;补选之中央委员候补中委系根据中央档案馆发表的材料和查阅悼词、传记、简历及回忆材料综合的。仍需继续查实。“中央书记处”称乎较早见于《红色中华》(236期)。(6)中央政府、中革军委、苏区各省、红军各军团等,主要根据军委部分文电,《红色中华》等历史材料、参考悼词、简历和回忆材料;白区党的组织,主要根据各种回忆材料、部分历史材料,需要继续查实。
党的“遵义会议”以后(1935.1—1937.7)
“遵义会议”后中央领导的改组: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洛甫),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秦邦宪,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军委”领导小组(实际就是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红军前敌指挥部”司令员朱德,政委毛泽东。秦邦宪被撤销中央总书记,李德被撤销军委军事顾问职务。“中革军委”成员并无变动。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重要变动:张国焘担任“中革军委”副主席和红军总政委,秦邦宪担任野战政治部主任,重新组成“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李特。直辖各军,取消了方面军番号,红一、三、五、九军团改称为军,肖劲光任三军参谋长,曾日三任五军代理政委,调张宗逊、陈伯钧、李天佑、李聚奎分别任原红四方面军的四、九、三十、三十一军的参谋长。(1935.8)后恢复“方面军”番号,周恩来被任命为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昌浩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周纯全任副主任,红四方面军首长同前。
“北上先遣支队”(1935.9.10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单独北上后采用的番号):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副司令员林彪,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杨尚昆。
南下的红四方面军(1935.10.5张国焘公开分裂党和红军,挟持红军总司令部、五、九军团南下天全、芦山)“中国抗日红军”总司令部: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副总司令徐向前,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副主任李卓然。部队重要变动:李卓然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红五军团与卅三军合编为第五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副军长罗南辉,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红九军团改称红卅二军,首长无变动。大金省(1935.11设立)省委书记何柱成,后邵式平;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邵式平。“抗日救国军”总指挥部总指挥王维舟。金川军区司令员倪志亮,政委邵式平。
陕甘苏区和红十五军团:“沪局与北局派驻陕北苏区代表团”成员朱理治、郭洪涛、聂洪钧、程子华(后补入),书记朱理治。陕甘晋省委(1935.9成立)书记朱理治,副书记郭洪涛。西北军委会主席聂洪钧,西北保卫局长戴季英。鄂豫陕省委(后撤销)书记程子华,后吴焕先代理。陕南特委书记郑位三。红十五军团(1935.9由红廿五、廿六、廿七军于陕北永坪镇组成),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副主任郭述申。
到达陕北的中央领导机构(开始称“西北中央局”,后称中共中央局):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秦邦宪、刘少奇、陈云(1935.5动身去苏联),后补委员何克全、邓发。彭德怀、林育英被推选到政治局工作。中央书记处五名书记全在陕北。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回国代表林育英。其他重要变动:毛泽东正式担任中共中央局军事委员会主席。李维汉、郭洪涛、秦邦宪先后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吴亮平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后仍张闻天兼。中央白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副书记林育英。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林育英。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中央秘书长张文彬。中央党校校长董必武。团中央局书记何克全,副书记冯文彬。“全总”(西北执行局)委员长刘少奇,后主任刘长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西北办事处(1935.11设立):主席博古、后林伯渠,内务部长蔡树藩,外交部长王稼祥、后博古(兼),土地部长王观澜,国民经济部长毛泽民,财政部长林伯渠,劳动部长邓振询,粮食部长何克全、后邓发,教育部长徐特立,司法部长谢觉哉,工农检查局局长罗梓铭,西北政治保卫局局长王首道,审计委员会主席谢觉哉(兼),政府办事处秘书长谢觉哉。1935年11月3日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相当于“中革军委”),委员: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聂洪钧、林彪、徐海东、程子华、郭洪涛、叶剑英、聂荣臻、刘志丹(后三人1936.4补选),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军委后方办事处主任周恩来(兼),副主席聂洪钧,后方政治部主任先后钟赤兵、袁国平、罗荣桓,动员武装部长戴季英,政委黎林,供给部长兼政委叶季壮,兵站部长杨立三,卫生部长贺诚,政委姜齐贤。
红一方面军(1935.11恢复的番号):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张云逸、聂洪钧,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1936.2由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组成,进行“东征战役”):总司令彭德怀,总政委毛泽东,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杨尚昆。
红二、四方面军挥师北上(1936、6红二、六军团长征到甘孜,同红军总司令部、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共同北上),中央西北局(1936.7.27经党中央正式批准成立),委员张国焘、任弼时、朱德、贺龙、关向应、徐向前、陈昌浩等。书记张国焘,副书记任弼时。红二方面军)1936.7.2奉中央电令正式成立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肖克,副政委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甘泗琪。
“中革军委”的改组和“中国人民抗日红军”总部(1936.10红一、二四方面军于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1936.12.7改组)委员二十三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项英、任弼时、贺龙、彭德怀、林彪、王稼祥、徐向前、陈昌浩、刘伯承、关向应、叶剑英、陈毅、肖克、董振堂、徐海东、聂荣臻、郭洪涛、张云逸、王维舟。主席团委员七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彭德怀、贺龙、任弼时。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张国焘,总参谋长刘伯承,副总参谋长叶剑英,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杨尚昆,总供给部长叶季壮,总卫生部长贺诚,总兵站部长杨至诚,政委李文楷,后方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中国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后撤职),“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彭德怀,总政委任弼时。“西路军总指挥部”(由红四方面军总部兼):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副主席徐向前,后“工作委员会”书记李卓然,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李特,总政治部主任李卓然,总供给部长郑义斋,总卫生部长苏井观。“中央援西军”(1937.2组成):司令员刘伯承,政委张浩(林育英),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刘晓、后宋任穷。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校长林彪,政委毛泽东(兼),副校长刘伯承,教育长罗瑞卿,训练部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傅钟。红军步兵学校校长刘伯承,政委袁国平。朱瑞任红二方面军政委。
陕甘宁边区(1937.2.2改称“特区”,同年5.1改称“边区”):陕甘省委书记朱理治、后李富春,省苏主席马锡五;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后高岗,省苏主席马明方;关中特委书记习仲勋;神府特委书记张秀山。陕甘宁边区党委(1937.5成立),书记郭洪涛,组织部长王达成,宣传部长刘澜涛。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张国焘,内务委员会主任蔡树藩,财经委员会主任林伯渠,教育委员会主任徐特立,政治保卫分局局长周兴。陕甘宁保安司令员高岗,副司令员周兴。
红军南方游击区:中央江西分局委员项英、陈毅、贺昌、瞿秋白、陈潭秋、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毛泽覃、梁柏台、汪金祥、李才莲等,书记项英,组织部长陈潭秋,宣传部长瞿秋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副主席梁柏台。“中革军委”江西分会委员项英、陈毅、贺昌,主席项英。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项英,政治部主任贺昌。江西省委代理书记曾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闽赣省委书记钟循仁,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各红军游击区:粤赣边:特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李乐天,赣南少共省委书记陈丕显;闽赣边:闽粤赣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古柏,政委钟循江,瑞金特委书记赖作昌;闽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张鼎丞,付主席邓子恢、谭震林,政治部主任方方,辖三个军分区;闽南(闽粤边):特委书记黄会聪,代书记兼游击纵队政委何鸣;闽东:特委书记黄会聪,代书记兼游击纵队政委何鸣;闽东:特委书记、军政委员会主席叶飞,独立师师长冯品太;闽北:闽北特委书记黄道,后成立闽东北、闽浙赣、闽赣省委书记均为黄道,闽东北军分区司令员饶守坤,政委王助;浙南:浙西南临时省委书记刘英,后改为特委书记黄富武,闽浙军区司令员粟裕,政委刘英;赣东北(皖浙赣):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辖五个特委;湘南(湘粤边):湘粤赣特委书记蔡会文,后改为湘南特委书记王涛;湘干边:湘赣省委书记谭余保,军区司令员彭辉明,后改成湘赣游击司令部;湘鄂赣边:湘鄂赣省委书记傅秋涛,后涂正坤,省苏主席邓洪、后傅秋涛,军区司令员先后徐彦刚,郭子明、严图阁,政委傅秋涛,红十六师;鄂豫皖边:鄂豫皖省委书记兼省苏主席高敬亭,红廿八军军长刘德利,政委高敬亭(兼);豫南(桐柏山):鄂豫省委书记张新江,后同中玉、王国华;琼崖:特委书记兼游击队司令员冯白驹;川滇黔边(1935.2开辟,后失败):特委书记先后徐策、余泽鸿、刘复初,游击纵队司令员刘干臣、后龙厚生。
东北抗日联军(1935.9由人民革命军改称):第一军军长兼政委杨靖宇;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政委许亨植;第四军军长李延禄、后李延平,政委杨松;第五军军长周保中,政委柴世荣;第六军军长夏云杰,政委戴洪宾;第七军军长陈荣久,政委李学富、后崔石泉(崔庸键);第八军军长谢文东,政委刘曙华;第九军军长李华堂,政委李熙山;第十军军长王亚军(汪雅臣),政委苏安仁;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正国。
党在白区的主要组织:(1933.1—1937.7)
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1933.1):常委李竹声、康生、盛忠亮、王云程、罗登贤,书记李竹声、后盛忠亮代理,组织部长杨天生,宣传部长盛忠亮,职工部长黄文杰,妇女部长杜祥,保卫部(特科)部长邝惠安。“上海临时中央局”(1934.9成立)代理书记黄文杰,组织部长吕文远,宣传部长朱镜我。少共上海中央局书记王云程、后徐宝泽、后汪清。“全总上海中央执行局”委员长袁家镛,后改成主任夏爵一,党团书记先后罗登贤、袁孟超、赵立人、饶漱石。“中革军委”驻沪办事处负责人柯庆施。江苏省“临委”书记先后章汉夫、孔二、袁孟超、赵立人、邓洁(重新组成)。”上海临时委员会”书记王尧山。中共中央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后刘晓,副主任冯雪峰、后潘汉年。南京市委书记顾衡。苏鲁特委书记郭子化。
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央驻北方代表兼书记孔原,后书记高文华(1935.5兼管河北省委),组织部长柯庆施,宣传部长李大章。后书记刘少奇(1936.4不兼管河北省委)组织部长彭真,宣传部长陈伯达,情报部长王世英,联络局长南汉宸,秘书长林枫。河北省委书记先后施  、朱理治(代理)、高文华。北平市委书记先后李葆华、王学明(代理)、李常青、林枫、黄敬。天津市委书记先后李大章、林枫、李铁夫。冀东特委书记李葆华、王平路、李运昌。冀南特委书记先后张霖之、刘子厚。保定特委代书记刘秀峰。石家庄特委书记张霖之。冀鲁豫边区特委书记黎玉。山东省“临委”书记张恩堂(张北华),后“工委”书记张德一(张晔);省委(1936年重新成立)书记黎玉,济南市委负责人赵健民。山西省工委书记王伯唐,后薄一波,太原市委书记赵林。河南省委书记先后吕文远、刘子久,后改为工委(1937.5成立),书记朱理治,洛阳特委书记陈少敏。陕西省委秘书长贾拓夫,重建省委书记贾拓夫,西安市书记张德生。东北特委书记苏梅。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刘澜波。蒙古工作委员会(直属中央)。
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原两广工委被破坏,1936年夏成立):委员薛尚实、饶彰风、尹林平、阿施、连贯,书记薛尚实(孔志成)。广州市委书记王均予,香港市委书记李碧山,潮汕工委书记李平。浙江省委书记刘英,浙南特委书记龙跃。贵川省工委(1935.1成立)书记林青。
满洲省委(1935年秋撤消,分别成立南满、北满、吉东省委):代理书记李耀奎,后书记马良,后扬光华代理。南满临时特委书记李东光。南满省委书记杨靖宇、后魏拯民。北满省委书记冯仲云,哈尔滨特委书记韩守奎。东满(吉东)特委书记先后童长荣、魏拯民、杨松、李梅五。吉东省委(1937.3.10成立)书记宋一夫。
说明:(1)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书记处。查阅部分中央文件、军委文电,当时均称“中央书记处”,很少再有“常委会”称呼;王稼祥、彭德怀等回忆均讲改选了中央书记处。从电文签署看“中革军委”并无变动。据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讲,随后成立了三人军事领导小组;王稼祥、彭德怀、黄克诚、杨成武等回忆均讲毛泽东担任了“党中央军委主席”;李德《中国纪事》与张国焘《我的回忆》也讲毛泽东自遵义会议以后主持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因此,“军事领导小组”似可看成既是“中革军委”的领导核心,实际也是党中央军委领导小组。可能当时并未明确提出恢复或重新成立党“中央军委”。张国焘公开分裂党和红军以后,党中央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正式决定毛泽东为“中央局军委会”主席。“中央局军委会”称乎见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三十日《直罗镇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毛泽东军事文选》)。(2)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于一九三五年底至一九三六年初,一度称“西北中央局”,很快又称“中共中央局”。“中央西北局”,据译电员回忆,党中央发电是成立“西南局”,因电码收得不清,译成了西北局。红二、六军团长征,是根据朱德、张国焘签署之军委、总部命令进行的;正式成立的红二方面军则是根据陕北党中央电令。(3)政府、军委和红军领导人根据部分文电、当时报刊、“红军序列表”,并参考各种回忆材料。白区党的组织主要根据各种回忆材料,需继续查实。
]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和抗日战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政治的重大措施是?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是??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是??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烈士名单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师级以上的将领名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是? 山城堡战斗对于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日战争的胜利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军队的名称有那些变化 谁总结下5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的变化 想知道有关国家领导机构的组成 抗日战争较以前反侵略战争最突出的特点 谁知道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师级以上的将领名单?以及牺牲烈士人数? 办事机构、办公机构、职能机构、领导机构的区别? 中国建立以后至今,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政策的变化过程. 苏州以前与现在的变化 现在与以前的饮食变化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变化概况 最新 用矛盾论的相关原理,分析抗日战争前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及对时局的影响 运用矛盾论的相关原理,分析抗日战争前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及对时局的影响 中国各代土地制度及税制,包括抗日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税制变化 关于抗日战争的问题~~~ 抗日战争的英文怎么说? 抗日战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