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另类伴奏:民生话题——《新闻透视》的活水之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1:22:19
民生话题——《新闻透视》的活水之源2011年04月05日 来源:本站 作者: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 王一敏 编辑: 一、 关注民生,是《新闻透视》栏目经久不衰的秘诀       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就是普通的社会大众,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状态的变化。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思想活跃、经济快速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变化和进程,无一不对百姓生活及其社会行为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把握百姓关注的话题,探索和创新符合电视评论节目特点的传播形态和管理方法,为百姓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引导百姓正确认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凝聚社会力量推动问题的合理解决,就是《新闻透视》创立近25年来坚持的原则。       《新闻透视》栏目创建于1987年7月。20多年来,节目由周播半小时到后来的周播两次40分钟,到后来的日播5分钟,节目形态发生变化、百姓生活发生变化,但关注民生的宗旨没有发生改变。25年来,上海市民关心的城市发展、交通状况、居住环境、物价上涨、就学就业、医疗保障等等问题,一直是《新闻透视》关注的话题。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问题得到了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民生话题在循环往复中得到提升,经济社会在螺旋式上升中进步。因此,我们关注的民生话题,折射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演进过程。       虽然话题还是老话题,但话题的内容却不断发生变化:话题的触角已经不在简单的现象上面,而是指向了体制机制、指向了政府的服务和作风;监督的职能不是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指向了社会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层面。老话题始终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重要原因是不断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说出了老百姓想说的话。比如80年代后期我们关注的上海乘车难问题,《新闻透视》推出了将近半年的系列报道,从道路状况、交通设施、员工心态、服务质量、百姓呼声、政府对策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有效地沟通和缓解了司售人员与乘车百姓之间的矛盾,促进了政府在解决交通问题上的决策,对上海交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我们还继续关注着交通出行的问题:比如如何发展公共交通?城市扩大进程中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解决?如何治理拥堵、如何在地铁建设中引入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等等话题。       又如:住房问题。上海的住房问题一直是困扰百姓的大事。最初,我们关注的是百姓住房的维修服务问题;9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关心的是市场化推进问题;上世纪末关心的是商品房质量问题、商品房销售中的欺诈问题(一房多售)。由于媒体介入早,力度大,因此在最近的10年中,上海商品房销售的状况总体比较好。最近我们一直在关注公租房问题,去年有一个系列就是专门探讨公租房如何发展的系列,为上海公租房政策的出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公租房样本调查”中的一些经验和观点被吸收进了上海公租房条例之中。目前,(经济适用房转售为租)等现象也是栏目跟踪的民生话题。 二、 坚持三贴近,是《新闻透视》民生选题常说常新的源泉       在当今媒体激烈竞争的状态下,《新闻透视》要保持较高收视率,保持其长久不衰美誉度,需要栏目编辑记者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思想的穿透力,需要编辑记者与时代同呼吸,同百姓共命运,需要编辑记者在生活中发现新的角度、新的信息、新的观点。       我们在节目管理中,要求编辑记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选题和节目必须具备“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说别人所未说”的元素。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但我们始终在坚持。因为,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百姓,记者才能把握百姓的喜怒哀乐,才能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虽然不可能做到每一个节目都是独家的信息、生动的案例、全新的观点,但起码要有一些是别人忽略的或者是没有说过的新内容新观点。这就需要记者在三贴近的基础上加强调查研究,从细微末节中发现有价值的选题和节目。比如,去年10月,记者接到观众来电,说上海某区新开楼盘当天就无房可售,如果要买房必须到中介那里购买二手房。记者当即就查询该楼盘在网上房地产的销售情况,结果发现该楼盘绝大多数房源处在待售状态。记者马上进入现场调查,发现楼盘事先已经被内部人员预定,每一个房号在中介处被加价10万到20万转售。这是一个违反商品房转售规则的违法行为,在上海绝迹了将近10年的炒楼花沉渣泛起,引起百姓的强烈不满。我们在制作这个节目的过程中接到了很多求情的、说明的甚至个别威胁的电话,但栏目组顶住压力坚持播出,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并在市政府主管部门的干预下进行了纠正,涉及的相关人员得到了处分。       又如教育问题,从入学难到入学贵;从学生择校到教育产业化倾向;从民工子弟学校到教育均衡化等等,我们一直给予长时间的跟踪与呼吁,推动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教育制度的完善。目前,上海正逐步将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到了政府主导的义务教育范畴。但如何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如何使教育集团的模式让优质教育覆盖城乡所有的学校,让农民工子弟与城市户籍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同样是当前栏目跟踪关注的话题。 三、倡导人文关怀,是《新闻透视》团队建设的新内涵       我们栏目组一直强调,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知识是编辑记者掌握的基本技能,而文化则是体现编辑记者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是做人做事的准则。这是《新闻透视》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党的17大以来反复强调的观点,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也是编辑记者必备的素养。       我们要求编辑记者在节目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是用新的思路、新的观点去解读和分析我们社会的各种现象,以及民众的各种诉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比如,2009年10月,我们连续报道了上海一旧式里弄动拆迁过程中推行两次公开征询民众意见的做法。当时记者得知某区的动拆迁签约现场集聚了数百人这一信息,到底会发生什么情况不得而知。记者到现场一看秩序井然,百姓反响也很热烈,于是就做了一条新闻。当时我们评估这个现象,认为后面还有戏,于是另派有经验的记者深入跟踪。当时这位记者看了采访素材后,认为有些采访可能言过其实不真实(天堂男),准备做一个监督类的报道。但当这位记者深入这些百姓家庭,看到他们艰难的生存状态后,了解到了政府为公平合理解决动迁房分配而采取的两次公开征询的严格制度程序(70%同意动迁;90%同意动迁安置方案),终于理解了他们拥护动迁的原因。于是,上海阳光动迁的系列报道应运而生,从动拆迁制度创新、完善,到百姓接受公开公平的操作,直至支持动拆迁工作的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系列报道获得了上海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二等奖。       又如,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目前上海有240多万老年人,有93万是空巢老人,上海这几年在社会养老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有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老年人的诉求得不到回应,《新闻透视》对这些问题同样给予重视。比如,《新闻透视》去年提出了“老工房装电梯,是等说法还是想办法”的报道,对老年人强烈的呼声进行报道,并对政府主管部门的相互推诿的态度提出质疑。经过多次的报道,今年上海终于启动了老公房装电梯的试点,这也是从制度层面探索适老改造的一个项目,因为它涉及房屋建筑安全、内部结构调整、运行管理与费用支出等等。       我们强调编辑记者要有文化意识,就是强调要从物质、制度、心理三个层面去关注社会现象。物质层面是社会矛盾的表象,心理层面是社会矛盾的实质,而制度层面是矛盾的焦点。如对于物价高企的情况,老百姓很有怨言,原因在于我们的分配制度不合理。现在呼吁提高工资、缩小分配差距、减轻税负的声音很高涨,障碍就在于分配制度不合理(80年代,工资占GDP50%以上,一路降至目前的35%左右)。从中央到地方,对分配制度改革,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我们去年开始在关注企业工资协商制度,我们的愿望就是通过呼吁和努力,使雷声大,雨点更大,让百姓生活得到切实的改善。 四、吸引眼球,是《新闻透视》制作的新规范       新闻透视栏目吸引眼球,一是靠选题的关注度,二是靠讲故事的能力。日本9级大地震、碘盐抢购风波等等,这些选题无一例外能够吸引眼球。当然,这样的热门选题不是天天有。一般的日常选题如何吸引人,实际上靠的是讲故事的能力。通常我们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节目的谋篇布局:1、  展现冲突,先声夺人。“世博涂鸦,是留还是除”的节目,节目开篇就是现场百姓对于国外艺术家在老式小区墙上的涂鸦作品的保留还是清除的议论。居委会大妈认为这个涂鸦作品应该清除,而老百姓认为可以保留。大家对于记者的镜头,纷纷发表看法。支持保留的占据大多数,并据理力争认为这是一种街头艺术,也是宣传世博的一种形式,也表现了上海市民对于外来文化样式的认同等等。居委会大妈被市民的意见说服,结果被保留了下来。而现场热烈的气氛、说理的过程,被原生态地展现出来,被专家学者认为是较好地运用了电视传播的手段。2、  设置悬念,层层解剖。“外滩游客疏散难”的节目,抓住去年夏天的时候,数十万世博客人夜游外滩后为什么无法搭车回酒店的现象,提出了现场管理、车辆配备、周边道路交通组织、路牌指引等一系列措施的缺失,揭示了上海在应对世博园区以外旅游景点大客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游客和专家学者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促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3、  挖掘细节,突出内涵。对于一个以舆论监督为主要特色的栏目,细节是成败的关键。很多情况下,细节就是证据,细节就是吸引眼球的利器。通常,我们鼓励记者在获取基本事实的情况下,采用暗访的方式来获取细节,以增强节目的可看性和可信度。我们的记者经常手持暗访机采访药贩子、采访黑车司机、采访房地产中介、采访黄牛贩子等等的交易细节。这些第一手的资料不仅真实可信,而且也揭示了活跃于地下交易的这一人群的骗术和生财门道,这对于百姓提高防骗能力很有价值。4、  就事论理,深刻解析。透视作为一个思辨性的节目,我们坚持用事实说话,就是通过事实来阐述道理。这需要编辑记者能够有理论的武装,达到思想有高度、采访有深度、节目有厚度。比如,上海倒楼事件,记者通过追根溯源,揭露了导致倒楼事实背后存在的利益链条。又比如,上海土方车频频肇事,有章不循的事实背后,就是层层转包而无监管的问题;还比如,上海去年11、15大火事件,背后就是官商勾结谋取暴利的真相。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生,损害的是人民的利益、损害的是政府的形象,这是我们必须要说出来的观点。       新的世纪,受众已经不是过去的受众,“枪弹论”早已经过时;电视新闻传播也不是单一的陈述模式,客观叙述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对于《新闻透视》这样一个评论类的节目,我们肩负的责任是:深刻解析问题的实质,揭示出我们社会生活中制度的缺失或者是制度被扭曲、被践踏的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政府部门建立和完善社会制度,也有助于提升来自百姓和舆论的监督力度。        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我们正在努力做这样的瞭望者。我们希望,我们所看到的、所报道的、所建议的一切,能对中国这条大船的航行方向产生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