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歌曲我的好妈妈:中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00:37

每个人的喜、怒、哀、乐表达着内心的独特感受,表达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同时也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喜怒哀乐就是情绪的形式,情绪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可见,情绪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一、情绪的功能和情绪管理
  
  情绪是人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这种活动的存在对于个体的生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简单来说,情绪对人的功能体现在四个方面:(1)适应功能。情绪是个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因为情绪引起的生理反应能够发动身体能量,使个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便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2)动机功能。情绪可以对个体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或增强的作用,从而更有力地激发个体行为。(3)组织功能。情绪可以影响到其他心理活动的组织。(4)信息功能。情绪可以向他人传递个体的内心感受和需要。
  既然情绪有这么多功能,个体要更好地发挥和运用情绪功能的积极方面,尽可能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情绪,避免和处理好消极情绪。可以说,情绪与我们如影随形,能否妥善管理情绪影响到个体的生活质量、人格发展、学业进步和人生幸福。
  情绪管理教育在中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发展时期容易出现一些情绪问题。但是在中学教育的现实中,与教学相比,情绪管理教育却相对缺乏。与浸润着理想教育和理性思考的父辈相比,今天的中学生身处文化和价值多元、知识和信息空前开放、自由和个性张扬的时代,却很少接受关于如何管理自己情绪的教育。中学生经常接触的流行歌曲、QQ聊天、网络游戏,一方面对情绪起到一定的疏导宣泄作用,另一方面又往往加重了负面情绪的“泛滥”。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妥善管理情绪,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区分中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正常情绪
  
  许多教师时刻关注着中学生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因为他们怕情绪影响到了学生们的学业。教师一旦发现中学生的情绪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都希望马上把它调整到最好。但是中学生的情绪波动与成人不同,由于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而且正处于青春期,其心理的稳定性较差;他们的情绪波动幅度较成年人大,频率也较成年人高;其情绪波动,甚至有时候消极情绪的产生,都属于在中学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正常现象。如果情绪波动在正常的范围内,不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当情绪波动超出正常范围,产生过度的不良情绪时,教师才有必要进行干预。如果教师过于干涉中学生正常范围内的情绪波动,反而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因此,区分中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正常情绪波动是十分必要的。
  
  三、协助中学生做好情绪管理
  
  对于成年人来讲,情绪管理主要通过本人身体力行来进行。但是中学生正处于发展时期,心理仍不够成熟,他们虽然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情绪的能力,但自我调节的力量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协助学生管理情绪,尽可能地防止他们产生情绪问题。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使他们能有一个宽松健康的环境,降低他们产生情绪障碍的概率。
  (一)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形成合理认知
  认识自己最难,对于每一个中学生来说,自己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在情绪上,每个人都有“天使”和“魔鬼”的两面(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学校可以通过普及生理和心理学的一般知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同时,通过换位思考和同理心沟通来认识他人,学会人际沟通,在对待别人的情绪上,让学生能做到“察言观色”,了解他人感受和需要。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受认知的影响很大。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相同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能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消极的认知会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努力改变认知的方式,使用合理积极的认知方式,无疑是管理情绪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学生认识事物已经开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具备了独立认知的能力,这种独立的认知能力恰恰成为教师从旁教导的一种契机。中学生往往认识问题比较片面,比较激进,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使用合理的思维方式,更合理地认识问题。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中学生正处(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于自我发展的“独立与依赖”并存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发展起来,他们开始试图在人际交往中施展和证明自己的独立。如果交往成功,他们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并对自己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有了自信。一旦交往失败,这种失败会给他们当头一棒,他们会感到受到了初进社会的沉重打击。这一点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早就指出:“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时期内的同一性混乱。”这就是所谓的青少年发展中的同一性危机。乔纳森·布朗在《自我》一书中谈到中学生成长中的“自我”发展时说道:“个体提升的自我意识表现为两个形式,一是对自我的过度关注,二是关注个体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正是因为这一变化,中学生特别渴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成败对其情绪影响很大,成为情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中学生重视人际交往,也非常希望人际交往能有一个好成绩。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特质的原因,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失败,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正是由于中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高期待,他们也会受到异常沉重的打击。加上其身心发展正处于飞速的发展时期,不够稳定,调节能力不强,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很容易由此造成消极的情绪反应。这个时候,教师及时纠正他们对人际交往认知上的偏差就显得尤为迫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人生经验丰富的优势,教育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完善其认知能力。
   (二)创建良好的人际氛围——信任、沟通、接纳、开放
  对于情绪的“治疗”,不太像生病吃药,药物通常通过杀灭细菌或抑制细菌的生长来缓解病情,而对于情绪的调理,其目的不是“杀死”坏情绪或是“抑制”住坏情绪不让其流露出来,而应该给不良情绪提供一个发泄的渠道,引导不良情绪以恰当合理的方式释放出来,以免不良情绪被压抑,影响到身心健康。
  中学生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有什么事情一定要瞒住教师,不管自己心情怎样也不愿意让教师知道。据去年北京市对全市中小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学生出现烦恼和问题,最愿意沟通的就是寻找同伴和同学,再次是通过网络,教师和父母都被排在较为靠后的位置上,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也让人很担忧。也许有的学生对学校、对教师、对家庭、对家长没有如此程度的抗拒,但也不会主动把心情与教师、家长分享。这种情况教师经常会遇到,责任并不都在学生身上。这是中学生青春期独立性增强的一种表现,但同时也反映出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不够宽松和民主。
   中学生对学校和家庭的这种排斥是比较糟糕的一种情况。因为若是中学生认为该在情绪问题上和教师、家长划清界限各不相扰,想独立承担和解决所有的情绪问题,那就意味着所有的情绪——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必须由他自己去承担。而实际上,情绪如果能够与别人分享,忧愁可以比较容易的排除。因此,能够让中学生不排斥学校、家庭,愿意与教师、家长分享自己的情绪是相当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