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适合去哪个国家:辞旧迎新,我们可否人文一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45:47
2011年02月02日 08:49:41  来源: 新华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春节,一个以年为单位的驿站。团圆、回乡,是身体的归家,更是心灵和精神的皈依。数千年来,中国人在传统习俗和仪式中“过”年,在情感的交融与宣泄中享受满足、安宁与祝福,获得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慰藉。
在现代社会,传统春节的人文内涵正受到严重冲击,消费心态抵消了情感体验,商业气息取代了浓郁情谊,功利主义侵蚀了人际融洽。鉴于此,春节的辞旧迎新,我们可否人文一点?重新挖掘传统春节的人文内涵,利用这个节点,停一停脚步,调一调节奏,换一换思维,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心灵诉求和精神生态。
调整浮躁心态
尊重习俗仪式
“古代农业社会,一到冬天,大家完全是休息状态,有时间亲自磨面包汤圆,全家共同忙年。”南京的民俗专家薛冰说,在忙年的细微之处,有了仪式感,增添了年味。
在快节奏的今天,过年仪式越来越简单,像祭祖这样的环节几乎消失。在薛冰看来,“俗随时变”,为生活奔波一年的人,不想再花心思“忙年”了。过年仪式被“改良”,并形成了一些新的仪式。
但在不经意间,我们被一些恶俗“绑架”了。比如,短信拜年唱起主角,人们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几乎都遭到拜年短信的狂轰滥炸。某种程度上,短信拜年适合快节奏社会,方便现代人沟通。但很多拜年短信,只是为“应付”人际交往,它们多是转发,有马虎者甚至连祝福对象的名字都写错了,收信者倒也一笑了之。这些转发的短信,让情感在流水线上机械传递,越传越淡薄。而传统的面对面式的拜年越来越令人珍惜,因为这种形式让人觉得温暖。
“爆竹声中一岁除”,作为辞旧迎新重要标志的鞭炮,也渐渐地成了炫富、求财的工具。从大城市的“全面禁放”到“有限开禁”,老百姓有着难以割舍的鞭炮情结。但过去人们放鞭炮,是为了驱瘟逐邪,图个喜庆吉利。而今,大年初五“迎财神”的鞭炮声盖过了除夕夜,鞭炮越来越成为一些人炫富和求财心理的功利表达。
在物质匮乏的过去,春节意味着穿新衣新鞋,在新衣服一年四季都能拥有的今天,春节的着装失去了纪念和庆典意义。前几年春节期间唐装风行,其实是大众渴求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心理折射。然而,缺乏量身定做,缺少对服饰内涵的尊重,市场上满眼是批量式生产的劣质唐装,加之跟风穿着者乱搭唐装、徒留艳俗,这股服饰的中国风也随之昙花一现。
“当新的仪式脱离了传统的文化内涵,或许就违背了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的本意。”在香港科技大学民俗学博士邱月看来,仪式是民间长期传承的产物,这些仪式跟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信仰、心理的变化息息相关。
邱月认为,旧仪式没了,更需要一些融入时代特质和城市特点的新仪式,比如纽约市始于1904年的水晶球落地倒计时迎新年仪式,台北市101大楼市长主持的迎新年仪式,上海市始于2000年的城隍庙新春祈福仪式等。“集体的迎新年或祈福仪式,可以给市民以共同的期待和向往,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也推广了城市形象,成为城市新的文化标签。”但邱月强调,新仪式也要跟年俗相结合,应该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改良。
搜索更多春节 传统 的新闻
从年节看都市生活新风尚
2011年02月02日 08:10:12  来源: 半月谈网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一部分具有现代意识的都市人群开始尝试返璞归真,追求对健康更有益的质朴生活,让自己在现代生活压力之下的疲惫身心能够得到真正的放松。近年来,物价上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也使得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方式。
走向田园——都市人生活新取向

移居城郊,累、黑换放心
北京市的刘女士原本家住海淀区华清嘉园小区,自2009年孩子到外地上大学起,便将房子出租,和丈夫郑先生一起搬到了海淀区温泉乡居住。
“这里的生态环境好,大家都知道。我一亲戚家是温泉的,现在在外地做生意,孩子出去上学之后,我就跟他商量了一下,搬到这来住了。上班开车半个多小时吧,远是稍微远了点,但我特喜欢这儿的环境。房前一大片樱桃园,背后是山。前后院我们种上菜,什么豆角、茄子、南瓜,长得都可好了,自己种的菜拿去送朋友,特受欢迎。”刘女士笑着说,“自己种菜吃着放心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的乐趣谁也给不了。以前家在农村,地里的活都自己干,搬到城里还挺怀念的。搬回农村倒圆了我一个怀旧的梦。不过,儿子说现在都讲究‘低碳’‘乐活’,我这不叫怀旧,应该是前卫了。”
走进刘女士家的院子,记者看到,在前院的西墙根,刘女士辟出了一小片空地,养了四只鸡,东墙边拴着一只大狼狗,中间的一大片空地上,还建起了一个塑料大棚,掀开棉帘子,里面的西红柿大的已有鸡蛋大小,青青的,挂着水珠,十分惹人喜爱。后院是一大片已经收割完毕的空地,刘女士和丈夫前段时间收完白菜就没再种东西:“让土地休息一下,开春再种。”刘女士指着厨房墙角的一个矮缸和一个泡菜坛子说:“这缸里是酸菜,坛子里是辣白菜,都是我们自己种的白菜腌的,跟买的味道就是不一样。”旁边的小厢房里,堆着一堆大白菜,用薄棉被盖着,“这几天冷,怕冻就盖上了,今年肯定不用买白菜吃了。”
问起侍弄这么一个大摊子会不会忙不过来时,刘女士爽朗地笑了:“亲戚朋友知道我有这么个好地方,一到周末都抢着来玩,带孩子来辨认植物、浇水施肥,有虫子都用手给捉下去,绝对绿色,从不打药。孩子们可喜欢了,把好多活都给我干了。日常主要自己收拾,累并快乐着。”郑先生拿出几个装着锯末的塑料袋对记者说:“这是我周末去买来的,准备自己种蘑菇吃。前段风传市场卖的蘑菇都有荧光剂污染,后来又说没有,咱们老百姓也不知道谁说的可信,有条件就自己种,从头到尾都亲自把关,麻烦点但放心。”郑先生边说边笑着打趣刘女士:“她老嫌自个儿晒黑了,我说再黑能换来健康也值!”
现实版“开心农场”认领田地
除了刘女士这样有条件移居城郊的城市居民,更多年轻白领家庭选择了“认领一分田”的模式走进田园。在一家国企工作的张铮就是认领大军中的一员。
张铮在北京市顺义区的月亮湾开心农场花200元认领(租赁)了4平方米土地,一有时间就开车带上妻子和5岁的女儿去京郊侍弄自家的田地。“尽管可以托管租赁,但我选择尽量亲自动手。这样能让孩子更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做‘粒粒皆辛苦’,我带她去了半年农场,她现在既不挑食也不剩饭。原来打死都不肯吃一口的菠菜,竟一下变成了她的最爱,她说自己种的又香又甜,再多也能吃完。”张铮笑呵呵地说。妻子王乐晨则认为丈夫此举十分明智,女儿自从去了农场再也不在吃饭的时候缠着她问诸如西葫芦是不是长在树上这类问题了:“你要问她怎么不问了,她就会说我都种过了还不知道长在哪儿呀!我女儿已经慢慢脱离‘五谷不分’的行列了。”王乐晨表示,在食品安全存在诸多隐患的今天,她更喜欢自己种菜:“虽然达不到全部自给自足,但能够少吃一点农药残留严重的菜,自己种的总放心些。再说,现在自己动手、放松身心、返璞归真才是时尚呢!”
月亮湾开心农场的负责人孙荣兴介绍说,市民可以在农场认领土地,认领了土地的会员可以选择每周等着一个蔬菜种类、数量不太固定、但保证新鲜健康的菜篮子直接送到家中,也可以选择闲暇时带孩子一同去生态农场看一看,参与田间劳作。这种源于瑞士和日本的农业生产模式被称为“社区支持农业”。要求农民在每个种植季节之初,就与消费者签订一份购买协议,消费者把本年度购买农产品的钱先期支付给农民,农民则承诺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最终,农民增加了收益,消费者吃上了有机种植的健康农产品,土地也因为没用化肥而涵养了地力。目前这种模式在欧洲、美洲、亚洲都具有一定的规模。自耕自收的生活,无论从健康锻炼的角度、自享绿色果蔬的角度,还是亲近自然减压的角度,都是一种非常有益身心健康的综合体验和运动。
孙荣兴说,农场自2010年4月起提供此项服务,截至2010年12月底,已经有208户会员认领土地。
食品安全何时令人放心
部分都市人回归田园,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社会在不断进步,但同时也折射出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食品安全。毒奶粉、毒豇豆、地沟油、农药超标……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们越来越无法吃得安心。
2010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文联主席池莉谈起食品安全问题时,曾忧心忡忡地表示:“政府一定要管理好食品安全,提供放心食品,这关乎民族的健康甚至尊严。”
在武汉,池莉在院子里开了两分地,种植各类蔬菜。“我的菜园子从不施化肥、农药,用榨的豆饼、菜饼发酵后做肥料,现在做到了自给自足。我种的菠菜、莴苣、茼蒿绿油油的,长得很好。”谈起种地的原因,她说,作家跑得多、看得多,有一些情况令人很不安:“现在生病的、特别是生怪病的特别多,在城市医院里,特别是大医院,人多得要命,像赶大集似的。这虽然不能说与食品问题有关系,但老百姓的议论特别多。”池莉学过医,对健康问题非常敏感。现在城市的小胖子越来越多,女孩子甚至9岁就来月经,过早发育,提前成长。这令她十分担心。
池莉的担心也是众多老百姓的担心。有条件走向田园、自己动手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无法期待移居城郊的模式成为主流。食品安全何时能令百姓真正放心?自己种菜何时能真正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无奈?我们盼望那一天能够早日到来。(记者 熊润频 实习生 鲍晓菁 《半月谈》2010年第1期)
搜索更多春节 都市人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