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aychou.com:什麼是太极纏絲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24:26

什麼是纏絲勁?

[ 作者:不详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次数:8473    发表人:独舞 ] 【字:大 小】

什麼是纏絲勁?

太極拳之所以異於其它拳術的,不在於動作的緩慢,因為太極拳也有動作快的時候,也不在於手法用勁的柔和,因為太極拳也有手法用勁剛的一面,其不同特殊的是一種運轉螺旋的《纏絲勁》。大家都知道太極拳的動作是走弧線成圓形的,但是單純的弧線圓形是沒有螺旋的作用的,一定要在圓圈之中,蘊藏著一種好像螺絲似的旋轉勁道,才能稱之為《纏絲勁》。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精華,太極拳的能夠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制快,全在於有了纏絲勁。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的一種特殊的練法,陳王廷的《拳經總歌》開首兩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絲我皆依。」就是指這纏絲勁。

  螺旋形的動作,由內往外轉而向前進是《順纏》,由外往內轉而向後退的是《逆纏》,因之纏絲勁在基本上分為《順逆纏絲》。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動作,都是由這順逆兩種纏絲勁,錯綜複雜地變化著;因為各手的動作動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裡纏、外纏;大纏、小纏;進纏、退纏等五對,這是根據陳鑫的分類。《纏絲勁》的分類雖有多種,但除上述的順逆纏有關纏絲的實質外,其餘的分類不過是依照拳勢而形成的,在方位大小上說起來有這些分類而已。

¡¡¡¡陳鑫說:「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的法門也,不明此理,及不明拳。」中氣就是平素練習拳架鍛鍊出來的內勁,內勁發源於丹田,動則勁由丹田而發,靜則勁歸入丹田。由內而外的《順纏》,內勁隨著動作運轉纏繞到四梢(兩手尖與兩足尖),由外而內的《逆纏》,內勁又隨著動作循原路運轉而歸入丹田。《順纏》大部是蘊藏於棚勁之內,是屬於呼氣、發放;《逆纏》大部是蘊藏於履勁之內,是數於吸氣、蓄放。

  太極拳於對敵時,搭到敵方能夠隨屈就伸,能夠避實就虛,微微轉動,隨化隨發,以及有一種絞來絞去的勁,拿住對方不能轉動,進不得進,退不得退,都是纏絲勁的妙用。陳鑫說:「要拳《纏絲勁》作何用?蓋硬與人直接者則人易躲閃,易離去,惟以柔接之,則人易其柔軟而心不懼,心不懼故不躲閃,惟以其柔軟纏絲法接之,未黏住人身則已,如黏住人身,則人不能躲閃;躲則以手跟之,如漆膠黏硬物,物自不能躲閃,離則以纏法纏繞其肱,如蜘蛛以絲纏蠅,又如已上之螺絲,欲硬拔去不得。故未黏住人之肱則已,如既黏住,則吾以纏絲法捻住其肉,當纏而繞之、沾之、連之、黏之、隨之,令其進不得進,進則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則恐我擊搏,故不敢硬離去。此纏絲勁之在拳中最要緊要妙訣也。」

  由此可知纏絲勁的奇妙,至於操練的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在每一個動作中,除走弧線的圓形外,四肢和身體各部都像螺絲般的旋轉著,形成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等無數的圈;做起來是非常錯綜複雜,非筆墨所能盡述。至纏絲內勁的運行,如陳鑫所舉《懶紮衣》右手例:「由心發起,過右乳,越中府(手太陰肺經穴,在乳上第三穴與第四穴之間。)踰青靈(手少陰心經穴,在肘上三寸許。)沖少海(手少陰心經穴,在肘後五分處。)經靈道(手少陰心經穴,在掌後一寸半處。)渡列缺(手少陰心經穴,在腕側一寸半處。)至中沖(手厥陰心胞絡經穴,在中指尖端。)少沖(手少陰心經穴,在小指內側。)少商(手太陰肺經穴,在大指端內側。)諸穴止。」是由內向外轉翻的順纏絲勁,上述經過各穴,亦不過說一大概,實際操練起來是視功夫的淺深,由粗而細一層深一層,所謂沿路纏綿,極其細緻。

  《纏絲勁》在基本實質上分為《順纏》和《逆纏》,手足的配合是一致的,就是右手順纏,則右足亦為順纏,如果手是逆纏,則下面的足亦是逆纏。因之在全套拳架動作中,隨著纏絲勁變化複雜,但是手足的纏絲,總是一順一逆,或是雙順,或是雙逆,祇有此三種情形,但是此三種纏絲,在全套拳架中不斷地錯綜複雜變化著,絞來絞去的運轉,連貫地纏繞著。右手與右足和左手與左足的纏絲必須要分別上下相順,不容相逆;如果發現了相逆,那勁道就彆扭不順,這是檢查走架是否正確的最好的方法和標準。

  手足順逆纏絲勁的辨別,最簡明的標準是,手心向外轉向上是《順纏》,手心向內轉向下是《逆纏》,這是手的順逆纏絲;膝蓋往外轉為順纏,膝蓋往內轉為逆纏,這是足的順逆纏絲。走架時手足纏絲的運行,以《運手》為例如下:

  由單鞭接演運手,假定面向南,右手從西收至右乳,順轉而上,復運至西轉一圈,右足收至左足邊;左手即從東起,下轉半圈,手到左乳邊,不停,左手即由左乳上而順轉半圈至東方,是時左足向東開一步;右手即再從西向收回到右乳邊,下面右足隨右手下轉半圈,收到左足邊;右手到西,左手即到左乳邊,左手運到東,右手即收到右乳邊;左足向東慢彎開步到東,右足即由下轉收到左足邊;如是左足向東開三步,右足隨之跟三步。關於纏絲勁是雙順轉雙逆的纏絲,並且是左右、上下和略向裏外的雙順雙逆纏絲,成一個立體圈。纏絲勁的運行,手是前半圈是由腋裏邊向外斜纏到指,後半圈是由運出回來自外斜纏到腋下;足則前半圈由腿根內向外纏到趾,回來自外向裏纏至腿根。

¡¡¡¡《纏絲勁》的運行,陳鑫在他的著作中是以經絡穴位來說明,可見對於人體經絡的暢通和氣血的流轉有很大的益處,可以達到增強體魄和強健體質的目的,至於技擊方面,可以提高纏繞粘隨,引進落空的技巧。

¡¡¡¡初學時對於纏絲的轉圈幅度要大,練習日久後轉圈可視功力逐漸收小,小至沒圈;所謂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至沒圈,所謂沒圈,仍有圈意。是由極小的圈練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沒有圈的形式,是由有形而歸於無跡的境界,這種境界祇有下苦功長時鍛鍊才能做到。

    太極拳必須運勁如纏絲,或者說運勁如抽絲。這兩種形象的比方都是說,運勁的形象如螺旋。同時這種螺旋又必須走弧線,尤如子彈通過槍膛時的來復線後,當它運動於空間時,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轉,又有拋物線的運動路線。太極拳的纏絲勁就要具有這種形象。

   前面已經說明了運動必須如纏絲的意義,那麼在實際運動中應如何進行呢?說來極平凡而簡單,就是在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下,動作時掌心由內而外翻出或由外而內翻,使之形成太極圖的現象。同時由於掌心內外翻轉表現在上肢是《旋挽轉膀》,表現在下肢則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身軀則是《旋腰轉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這是太極拳必須做到的要求。因此拳譜中特別提出練拳時,不論是開展的開放或緊湊的收斂,都不可須臾離開「翻轉掌心」和「旋脕轉膀」的太極勁。這猶如地球環繞太陽運轉走弧線,同時地球本身還自轉一樣。所以太極拳不是平面的一個圈,而是立體的螺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