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布尔型 函数:池莉:因为流泪所以微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0:53:22

池莉:因为流泪所以微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07年04月18日16:00   羊城晚报 吕丁丁  下午五点,北京中苑宾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池莉一袭长裙,披勾花的绒线披肩,带着一份优雅和温婉忙里偷闲地接受了我的采访。一畦菜园、一杯清茶,晨昏阅读,宁静写作,有规律地上网、收发短信,与女儿密友一般,共同承担和经历着马上到来的高中毕业以及高考,为家人烹饪精致的饮食———如此看来,池莉是个标准的都市女人。但是同时,她已经十年拒绝电视露面,东方之子、艺术人生、鲁豫有约、清华大讲坛等等著名栏目一再的友好邀请,她却完全不为所动;博客开了很快就关闭,居然认为这个工具“不好使”;仅从这一方面来看,池莉又游离在繁华浮世之外,她似乎完全不懂得电视媒体在当代社会的强势宣传作用,也不懂得博客所具有造就“英雄”的力量。然而,如此清心寡欲的池莉却依旧能为人关注,因为她的锐利,所以读者流泪;因为她的温情,所以读者微笑。
  我感觉我的读者还跟随着我
  记者:低调、含蓄的生活状态不仅没有拉远您与读者的距离,相反《所以》出版后,迅速地热销,本周新书排行榜上,《所以》一举登上文学榜第一名,也是上了总榜的一部小说。请问,这样强烈的反响您预料到了吗?这种成就和荣誉是很多作家即便通过“炒作”、造势也无法达到的,请问您为何轻而易举地就达到了?您是如何保持着与读者之间的这种强烈又经久不衰的关系的?
  池莉:《所以》上榜,在我意料之中也在我意料之外。说意料之中,是因为在冥冥之中,我感觉我的读者还跟随着我。意料之外,是因为现在变化太快,人们太忙碌和焦虑,容易盲目跟从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而我十年不用电视宣传平台了,刚刚出版的小说需要靠读者口口相传才慢慢发行起来,因此这么快就榜上第一,我也没有想到。
  《所以》的上榜,我个人什么也没有做。我能够做什么呢?炒作,造势,作品讨论会等等,我都不会去做。我嫌累。那样和我做人的宗旨不符合,和我的生活方式不符合。我能够做的和最想做的就是努力写好小说。我这个人,只有保持宁静的心态,才能够充满创作激情和生活激情,我需要在完全的个人空间里,才能够拥有真情实感。小说出版以后,能够上榜,我高兴,不能上榜,我不沮丧。宠辱不惊嘛,这是我修身养性的要求之一。
  我想,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点。正是我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从我的文字里头散发出来,浸润和感染了我的读者,他们自然就会看我的书。写作与阅读是我们之间的神秘暗号。这种精神交流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和一群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已经延续了十几年,现在又上来一茬了高中生,我觉得这种精神生活非常有意思。
  能让今天的读者流泪很难得
  记者:这是个物质的年代,能让人掩卷流泪的小说越来越少,但《所以》却让许多读者泪流满面,甚至满怀深情地跟着这本书走访武汉阅马场一带,重新感受历史和现实,激动的心绪久久难以平复。正如您的一部《生活秀》,让全国都热吃鸭颈一样。请问您是如何通过一部小说激发了都市人这种强烈的情感波动和流泪冲动的?是不是在创作开始,您就带着一份安抚我们心灵的意识?同时让人重新找到“含泪的微笑”这种久违的情感。
  池莉:问得好,的确,我是满怀情感写作《所以》的。《所以》的准备期很长,写作前后花了三年。我一直在回望我们经过的四十年,我们是怎么过来的啊!我们受了多少压抑多少否定啊!我们走了多少人生弯路啊!所以,我是那么想要抒发和抚慰我们自己的心灵。不过呢,读者是否读得出来,各人读出了一些什么,那就是见仁见智了。现在我看见不少读者说他们阅读时泪流满面,我特别明白他们的感觉。现在能够流出泪来,那也是真情的回归,很难得的。
  武昌阅马场是中国封建社会终结的地方,我特意选择了这么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开始叶紫的生活。我要认真看看在我们推翻了皇帝之后,中国人开始的是怎样的生活。这么一看,我们是会心潮难平的。
  我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
  记者:如今大量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在女作家中,您应该是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并且我们得知已经有好几家影视公司意欲改编《所以》为电视剧,请问您看到自己对这次改编是否抱有期待?您对选择叶紫这个演员有期待么?
  池莉:对于《所以》的改编,这次我不会太快出手了。我想要一个好剧,坚决不要烂剧。《所以》提供的近四十年来中国城市特有的复杂生活、形态和内容,应该可以拍摄一个好剧,至少让观众感觉不比韩剧和日剧差。因此我希望影视人和我,都有一个掂量权衡的过程。假如没有投契的合作者,我宁可不出售改编权。如果成功塑造了叶紫的话,谁演谁红。我期待最好的女演员。
  记者:很多作家在完成代表性作品之后,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很难找到突破点,以至于市场上出现很多内容重叠、风格接近的作品,而您的每一部小说都有新的突破和改变,让人不断发现惊喜,请问您是怎样保持这种创作的新鲜感的?
  池莉:对于文字,我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对于文学艺术的审美,我是一个以形式与内容水乳交融为最高境界之美的人。因此,《所以》的语言形式,节奏,语感,启用括号这个符号替代文字,都是我的其他小说没有的。如果我写《请柳师娘》这种历史小说,也用同样的语言,那就没有办法看了。什么题材什么内容用什么语言,这是我非常讲究的,就像我对待服饰一样,绝对讲究,绝对不能乱穿。
  受到了当代网络语言的启发
  记者:有读者说,第一次在书店拿起《所以》,觉得很轻,翻阅之后发现才十几万字,读起来轻松愉悦、精致动人,非常适合都市人的阅读,一个长篇做到如此简洁明快、同时又耐人寻味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请问您是怎样做到的?这种回避冗长、跳跃灵动的风格是否得益于您长时间的“避世”般的生活状态?
  池莉:《所以》原本构思四十万字左右。在三易其稿的过程中,按照大部头起势的十几万字,都毫不留情地被我自己枪毙了。我对现代的长篇小说文本有新的思考:一,阅读应更加个人化,二,文字应更简短而蕴含更丰富,三,动词的多用将会大大提高语言的弹性,四,符号的恰当启用可以有效减少大量平面叙述———这一点是受到了当代网络语言的启发。如此,历史跨度很长的小说,就可以成功瘦身,显得苗条而丰满,摇曳多姿,充满现代感,因此而更加具有阅读魅力。《所以》写作中的技术革新,是我对传统长篇小说进行了反复的利弊研究之后,进行的语言试验。这与我的生活状态没有直接关系,不过因为心的宁静,专注文学,就有大量精力和时间研究小说文本和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