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你听我说:血液保护 从点滴做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1:45:40
在我国临床,血液依然是珍贵而稀少的,因此积极广泛地开展血液保护(blood conservation),就显得格外重要。
不输血率从3%到55%的跨越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血液保护的目的就是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自体输血,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防止因大量输血引发的免疫抑制,术后感染增加和癌症转移等并发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1996年制定了输血指南,在2006年相隔10年之后asa进行了修改,专家们和asa成员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再次确认当hb<6g/dl应当输用红细胞,当hb>10g/dl一般无需输用,其口气更加肯定。而对hb在6g/dl~10g/dl之间未做专门表述。我国2000年制定的中国第一部输血指南《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输血指征为hb<7g/dl。
事实证明限制性输血优于开放性输血,有利于保护病人血液,有利于节约用血,据成都某医院统计,由于严格掌握输血指征(hb<8g/dl),他们将心脏手术的不输血率从2005年的3%提高到2006年的55%。当然,为了减少不必要输血,严格执行输血指征,我们应当配备床旁het/hb监测仪。术中和术后床旁监测可以更好掌控失血情况。只要病人血压、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好,尿量好,末梢温暖,说明生命器官灌注和氧合充分,hb水平在7g/dl~8g/dl是完全可以被病人耐受的。
开源节流  减少失血
——重视容量治疗和血液稀释
要保证病人的hb水平即使达到7g/l或8/dl仍然是安全的,关键要有足够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即足够的前负荷。前负荷80%在小静脉(容量血管)内,20%在小动脉(阻力血管)内。手术病人术前往往存在容量丢失和不足,而术中、术后更会丢失容量,因此病人容量储备是维护循环的前提,树立容量第一的观点可以降低术中风险。血液稀释是容量治疗的延伸,对大手术而言,麻醉下对病人采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或高容血液稀释,使病人术中出血为“贫血”之血,减少体内全血的丢失,可做到开源节流,维护循环功能,而血液稀释本身可以改善循环,增加组织氧供和氧合。
最终目标是“无血手术”
——多种技术应综合应用
围术期血液保护的措施很多,术中应采取一种以上的方法综合应用。现已证明合理血液稀释外,切实有效的措施还有:1.术前注用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维生素k。2.术前自身储血。3.术中、术后血液回收。4.微创外科手术(如腔镜手术)。5.麻醉控制性降压。6.抗纤溶药的预防性应用(6氨基己酸、凝血酶)。7.去白细胞滤器。8.动脉内球囊阻断术。9.局部止血药(纤维蛋白胶及血小板胶)。10.重组ⅶ激活物(rfⅶa)等。
我们希望许多重大手术(如肝移植术)都能在术中采用血液回收机,以便及时将病人失掉的血液还给病人,减少不必要的失血和输血。为了减少术中失血,麻醉医师应当发挥麻醉控制性降压的作用,并应用好各种药物如促红细胞生成素、抗纤溶药、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等。
另外,今后十年伴随着各种技术的进步,在血液保护上可能出现并应用于临床的新技术或药品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希望,它们包括1.人工氧载体(无基质hb溶液、全氟碳乳剂)。2.红细胞干粉(干血)。3.血小板冷冻保存。4.重组血小板生成素。5.变换血型(如,把b型血变为o型血)。6.扩大介入治疗手术范围或杂交手术。7.计算机辅助手术。8.肝素代用品或鱼精蛋白代用品(澳化二甲胺)。9.自组装凝胶(纳米级丝带),即使用一种由蛋白质分子进行纳米级自组装生成的具有止血作用、能生物降解的凝胶等。10.肿瘤手术野回收血在杀灭肿瘤细胞后回输技术。
尽管我国目前在血液保护上已取得一些成绩,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外科事业的发展和治疗范围的扩大,老年肿瘤手术和器官移植手术明显增多,用血量逐年上升。但血液毕竟是特殊的“药品”,不是“补品”,而且还必须从人身上抽取,因此我们仍面临血液传播性疾病和血源短缺的威胁,血液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而这需要我们每个医生时刻记挂着血液保护,并从一点一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