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制中考计划:佛度有缘人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0:41:32

第050智 学会感恩,尽情生活
  佛曰:感恩,乃生活之大智慧。
  一个懂得感恩的智慧之人,不应该为自己所没有的而去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为了使自己的私欲膨胀而一味地索取。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予。这样你才会拥有一个积极快乐的人生,才会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尽情地生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们最起码应具有的品德。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逐渐变成一片荒凉的沙漠。
  感恩,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内心的独白,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份铭心之谢。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当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赋予的一切成果了。生活中,当我们每天享受清洁的环境时,我们要感谢那些保洁工作者;当我们喜迁新居,我们要感谢那些建筑工人;我们日常的饮食,要感谢农民兄弟;当我们出行,要感谢司机;当我们读一本好书,要感谢作者的创造。朝霞捧出了黎明,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生活赠人友谊爱情......所拥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衷心地感恩。
  感恩并不一定是由于自己受了别人的大恩大德。"感恩"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郁于这种"不如意"之中,终日惴惴不安,那生活就会索然无趣。相反,如果我们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使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因此而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学会感恩,漫漫人生路,走起来才会越走越顺畅。没有阳光,就不会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不会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不会有生命;没有父母,就不会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从此变成一片孤独和阴暗的黑夜。虽说大恩不言谢,但是,感恩不能只发于心而止于口,对你需要感谢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说出来。那不仅是为了表示感谢,就更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你会感受到整个世界都在因此而息息相通,变得格外美好。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理由,需要我们感恩。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人的关爱,朋友的帮助,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等等。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不是得不到别人的"恩"情,而是得到了,却漠然视之。因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只会把别人的给予当作理所当然,只会一味索取,而不能给予别人。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更严重的是他的生活会因此而更加缺少乐趣,体验不到相互给予的快乐,将无法融入社会,甚至他的生存都会因此而受到严重威胁,以至于最后产生极端心理,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
  只有学会了感恩,才能够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在未来的生活中便会少一些怨天尤人的抱怨,而多一份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学会感恩,我们才会觉得平衡;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觉到幸福;学会感恩,我们前进的脚步才会真正有力。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学会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在现代社会这个分工越来越细的巨大链条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价值,每个人有意无意间都在为他人付出。懂得感恩,才能进而善待苦痛,善待每一个人,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良性循环。
  佛曰:学会感恩,才能很好地生活。
  学会感恩,学会生活在充满感恩之情的世界里。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清除了你的业障;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不要再让爱我们的人伤心、流泪、失望,你需要做的是,用同等的更多的爱给予有恩于我们的人。

 

第051智 让感恩成为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佛曰:做人必须要知恩报恩。在佛看来,脱离"苦海"并不复杂,只要肯感恩,就能让烦恼浑浊的娑婆世界变成佛的清净乐土。
  当有人问一位成功人士他的成功秘诀时,他说:"是一种感恩的心情改变了我的人生。当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无任何权利要求别人时,我对周围的点滴关怀都怀抱强烈的感恩之情。我竭力要回报他们,我竭力要让他们快乐。结果,我不仅工作得更加愉快,所获帮助也更多,工作更出色。我很快获得了公司加薪升职的机会。"
  其实,感恩是敬重的,它不需要惊天动地,有时只需你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丝感慨。虽然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可当她在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时,还会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

  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感恩,才能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当别人给予你帮助时,一定要对其心怀感激,要铭记感恩的小德,忘恩的大恶。
  有位和尚叫佛乐,与朋友结伴出游,在路过海边时与朋友话不投机被朋友甩了一巴掌,佛乐气愤地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打"。当经过原始森林时佛乐遇险,被朋友所救,于是他在岩石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救"。朋友奇怪的问他为什么两次在不同的地方写字,佛乐答道:巴掌之痛一如海水冲淡沙滩上的字,很快消逝;相助之恩却是刻在石头上的字天长地久,永远铭记。
  当你记恨别人的同时受伤害的却是自己。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不忘恩负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懂得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今天拉人一把明天陷入困境也自会有人相助。生活就像面镜子,学会了感恩,对生活时时保持微笑,生活也会还你以微笑。
  如果你心怀有恩意识,那么你就会发现人生处处都有欢乐,到处都有成功的机遇。懂得感恩,才能更上一层楼。很多成功的人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时,总是提到感恩意识特别重要。富兰克林把自己的成功主要归于经常有感恩的心。因为感恩使自己谦虚,不至于骄傲自大。美国著名企业家福特在成为世界巨富以后,不忘自己富裕的根本在哪里。曾多次大幅度地提高工人的工资,并改善员工的待遇。一批又一批的员工脱贫了,于是他们更热爱企业,使企业效益更好。
  佛说:"对一件好事表示感谢,同做一件好事一样伟大。"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一种健康人格的表现。感恩是一个人最好的习惯。一个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激的人,必定会热爱生命、关爱他人;学会感恩,才能收获平和与快乐。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知道:感恩,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有一艘轮船在一次航行中出现意外事故,眼看着船只即将沉没,救生艇上却再也挤不下多余的乘客。人们为了祈求一线生机也不管自己会不会游泳,便慌张地跳海逃生。
  在人人力求自保的情况下,却有一个人不顾自己的安危,在大海中不停地游来游去,救起那些不会游泳的人。他来来回回一共救起了二十多人,最后终于因体力不支而昏倒在岸边,并且双腿因过度劳累而严重抽筋,被后来赶到的救难人员送往医院急救。可当他清醒之后,得知还有很多人罹难的消息时不禁潸然泪下,遗憾自己没有多余的力气,不然或许可以再多救几个人。
  经过很长时间的休养,他终于恢复了体力,可是他的双腿的神经却严重受损,两腿坏死发黑,无奈之下只得截肢。
  几年过后,当他与人谈起那次的经历时,有人问他在那次经历中最难忘的是什么?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被我救起来的二十几个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说声谢谢。"
  俗话说: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日常生活中,总会有许多事情影响着你的情绪,或喜,或忧,于是,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也就选择了过什么样的一种生活感恩。其实,感恩,并不仅仅是要铭记别人对你所做的各种好处,而是要延伸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

  曾有人说:"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当我们拥有这些美好的东西时,我们应该感恩;如果没有这些,我们也应该感恩。只有如此,你才能一直处于幸福之中。
  佛曰:"感恩者,多与爱心相随;有爱心者,必抱感恩于怀......"
  每个人应该感恩父母、家人、朋友,感恩那些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应当常念他人滴水之恩,对善行报以善行,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感恩当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只有生活在知恩报恩的世界里,才能成佛。

 

第052智 快乐源于一颗感恩的心
  佛说:"只有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心怀感恩,才会使世界变的更加美好!使自己过的更幸福快乐。"
  生命中总会遇到很多的等待,我们应该在等待中品味生活的滋味,体会人生的意义。所以我感激生活给我的一切苦与乐。用心去接纳所有的感觉,用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以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才可以每一天都过的充满热情和乐趣。

  佛说:"拘一掊清水在手,月亮就会笑在你的掌心。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所以,今夜的月亮,明天能不能挂在天上又如何呢?快乐原本就是如此的简单。"
    如今,有的人为了钱和权,凡事斤斤计较、巧取豪夺、明争暗斗、坑蒙拐骗误以为钱和权可以就可以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快乐。是就算是家财万贯的人,满足了一个又一个更高的欲求绞尽脑汁,直至生命耗尽,依然无法摆脱金钱的左右。其实快乐的源泉就在于:知足、无求、无怨、宽容、感恩、舍得、放下、忘记。学会感恩,快乐就会相随而来。有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很知足,心不烦,身不疲,无所求,心能安的时候,快乐就在其中。当有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吃得下,玩得动,睡得好,没牵挂,很满足的时候,幸福就在其中。学会了感恩,我们的心将会永远被温暖笼罩,被甜美滋润,我们的生活中不会再有冰雪、冲突、愤怒、战争、咒骂,远离了这些,那我们就会每天都生活在快乐的国度里。

  佛说:做人必须要懂得感恩、报恩,要用实际行动自觉地肩负起报答父母的恩、报答国家恩、报答众生恩的责任。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恩赐之中的。所有的人提供了生命的养料和生活的便利,就连动物对人类都有很大的恩惠,狗看门,牛耕田,毫不起眼的蚯蚓、蚂蚁都在日夜不息地翻松田土。所以,感恩应该是每个人的本分事和应尽的职责。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而且,只要心怀感恩,就能广结善缘,有了善缘就能为自己和子孙积累很大的福报,有了福报,就能享受到人生的大快乐与大和谐。  
  佛说:"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以前有一个生活很贫困的男孩,他为了积攒自己的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但是他的推销进行得并不是很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他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给他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这虽然只是一杯再普通不过的牛奶,可是对这个男孩来说这杯年奶是他当时的一切,他激动地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以后,他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也重新鼓起了勇气。

  事过多年以后,这名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这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让他重拾勇气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这位妇女在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竟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手术费,一杯牛奶。
  生活离不开感恩,其实,感恩并不是一定要你感谢谁的大恩大德,感恩只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一种快乐的生活哲学。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囿于这种"不如意"之中,终日惴惴不安,那生活就会索然无趣。一个人只有怀着感恩的心态,才会正确对待生活的苦难,感受平凡中的美丽,时刻看到生活的美好,才会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生活,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佛说:"快乐源于感恩,感恩是幸福的源泉。
"
  感恩不但是爱和善的基础,更是人生的最大智慧。我们虽然不可能变成完人,但常怀着感恩的情怀,至少能够无时无刻地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快乐,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加美丽,更加充实。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那天天都是感恩节,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第053智 抱怨,把感恩越抛越远
  佛说:"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于是我们开始抱怨,抱怨命运的不公,报怨造化弄人。在抱怨中,对身处其中幸福视而不见,还一味地夸大缺憾;在抱怨中,患得患失,以致于让感恩的心态渐行渐远,不知不觉中我们变得自私冷漠,忘记了什么是感恩。  

  "抱怨"与"感恩"背道而驰的,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其结果往往是把感恩的心越跑越远。
  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似乎有着诉不完的苦和痛,整天让痛苦和自己做伴,他们的生活也的确有太多的不完美,好像完全可以做为用来痛苦的理由,而从不理会之外的那部分完美。而如果以此做为准则来看,完全是"应该"一直痛苦下去,也没有快乐的理由!但另外一些人,他们则完全相反,他们会把那一小部分的完美做为快乐的理由而一直心存感恩。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完美,反过来,世界上也不会有百无一用的东西,任何东西都可以在相对的领域里找到价值。如果这样来看,前一种人也许就永远无法幸福,而后一种人也很难使其痛苦。实际生活中,所谓的幸福,并不是取决于生活中完美的成份含多高,而是取决于对完美的认识。前一种人是属于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做什么事都必须完美;而后一种人则倾向于具有阿Q精神的乐观主义者,善于满足于取得的任何成绩。不可否认,追求完美是一种美德,然而做人是更需要有接受残酷现实的勇气。其实,两种人的根本区别在于"抱怨"和"感恩"。抱怨只是一种发泄方式,更多的倾向于逃避现实,不敢直面责任;而感恩更多的是兑他人成绩的肯定,同时督促自己更加努力而把事情做得更好。
  抱怨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比如给人带来的痛苦和不悦,而感恩结果只有一个--快乐。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感恩,但是,确确实实也没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永远抱怨。其实,快乐是大家共同的心愿,那么我们就要调整好心态,在抱怨中学会感恩。  
  有时候,我们习惯了抱怨。在抱怨中,熟视无睹自己眼前的幸福生活,一点儿不懂得去珍惜,还单纯地放大缺憾......凡此种种,我们要调整心态,在抱怨中学会感恩。
  其实,抱怨往往是为失败找借口。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有满腹的牢骚无从宣泄时,不妨选择离开公司,到公司的外面去宣泄;如果你一旦选择留下继续工作,那么你就应该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及时调整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再者,要正确对待自己心中的委屈。如在公司中,凡事忍无可忍也要忍,以便改变自身处境。正如法国思想家卢骏所言,"忍耐是痛苦的,但是果实是甜蜜的。"
  最后,要去除消极心态,因为抱怨不如改变。当遇到不尽人意的事时,一味抱怨丝毫解决不了问题,与其这样,倒不如尽心尽力地去做一番努力,改变现状。  

  抱怨只会增加很多的烦恼和痛苦,所谓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何不天天快乐呢?因此,与其痛苦,不如快乐。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不应当只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情我们是无法回报的,有些感恩方式,惟一的能做的就是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得起予你恩惠之人。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眼前所拥有的,而去追求那些不切合实际的东西,知道眼前的幸福消失的时候,才懊悔不已。所以,只有珍惜,才会拥有,只有不抱怨,懂得感恩,生命才有意义。
  世间的事物,绝没有十全十美的,因此,看待事物要客观、辨证,若只看到事物的一面,只会迷蒙自己的双眼,常引起我们对生活的不满。如果一分为二的看待生活,就会常常看到希望和美好的一面,就会引起我们对生活感恩之情,故而就不会有太多的委屈去抱怨。
  其实,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对你微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如果我们懂得感谢生活赐予我们的一切,生活会回馈我们更多的雨露和阳光;如果你不懂感恩,只会一味地抱怨,最终只会导致生活中阴霾不断。
  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甜蜜,才能毫无意义的去抱怨生活,抱怨他人。只有拥有感恩之心的人,才会神采奕奕,智慧豁达,抛弃不必要的烦恼。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去计较生命中经历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感恩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能发现生命中的感动并为之感激的情怀!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种情怀,只是为了工作和生活无暇顾及而已,闲暇之余,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把自己的心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次新的经验,不计较一时的境遇得失。如果拥有正确的心态,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尽力而为、无怨无悔,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生活离幸福就越来越近。
  佛说:"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凡事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不要一味抱怨,它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只能使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只能让人与感恩的心背道而驰,只能把感恩的心态越抛越远。

 

第054智 佛能包容天下事
  佛说:"肚量如同藏金库,量大福大不可量;天包万象天宽大,地藏万物地无疆。"
  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

  包容是一种可贵的美德,是人类最为宝贵的意识;包容是文明的标志、文明的成果。
  佛能包容天下事,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要是能看得很开,放得下,那么凡事都很随缘,不生计较。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净。海涛法师说:"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所以我们要像弥勒菩萨一样肚量要大,要能够包容,对待任何人要笑脸迎人。  
  弥勒菩萨特别塑造布袋和尚的像,大肚皮代表有容量,能包容,对待任何一个人都欢欢喜喜,一切是非善恶统统都包容。学佛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忍辱,要能够包容,要能够饶恕别人,不跟人计较。人与人过去生中是有怨恨的,"包容"可以把"怨恨"化解掉。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京师,有两位最杰出的佛像雕刻师李勇和张记。他们的感情很深厚,因为李勇雕刻的绝活几乎全是大师兄张记亲手教授的。虽然年纪足足相差了十二岁,但李勇很聪明也有雕刻的天分,很快就掌握到了雕刻的技巧,并且是青出于蓝,短短几年就名闻京师了。当时正是佛教盛行的黄金阶段,京师刚落成的寺院为了迎接西域来的高僧,需要两尊金佛雕像。他们的师父为试试门下两位杰出弟子的手艺,所以便要二人各负责一处,一来可以显示自己门下双杰的成就,二来也想就此决定继承家业的人选。因此这份工作对他们两个来说都意义重大,也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两人为了在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为了不被比下去,都是昼夜不停地专注工作着。虽然背对背,可是都一言不发,各自切割着矿石。以往两人工作时虽然也不怎么说话,但气氛总有一股祥和之气。可这次从一刀一锤的摩擦声里,俨然听闻到较量的意味。
  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到了交货期,他们两个的作品都被装箱送到寺院进行开光典礼。可出乎意料的是箱子是空的。张记看了很是恼怒,以为是李勇暗中调包,便忿然骂李勇说:你真是卑劣龌龊到了极点,竟然敢盗走佛像,你就不怕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李勇听了除了吃惊更是愤恨,怒视着大师兄脱口而出:"我没说是你偷的,你居然还敢恶人先告状,我应该相信师弟说的,你会因为嫉妒我的作品比你好而陷害我,想不到你竟然真的这么卑鄙。不过,我就算被打入地狱,也要拉你一起去。"两人一番怒火攻心的咒骂之后,彼此都气得说不出话来,再加上多日未曾休息,居然真的暴毙了。
  死后两人竟然真的一同被打入了地狱--锈铁山。狱卒明知他们有仇,就故意将他们安排在同一个推车工作,一前一后负责运送矿石。两人一同堕入地狱后就没有再开口说过话,虽然表面上似乎相安无事,但心中的怒火与地狱火环环相连。他们总觉得对方故意不使力,所以继续在暗暗计较。一天,照常推车上山的二人,突然听到狱卒斥骂一个跌倒在地的饿鬼:"你两座几十斤重的佛像都偷得动,还会搬不动这些小石块,别想偷懒,快点干活。"张记和李勇仔细一瞧挨饿的鬼,原来正是他们的一位师弟,瞬间恍然大悟的二人,心中不但受到震惊,也起了羞愧之心。二人都处在惊诧状态下,一不留神便从半山腰往山下滚落,李勇还被冲撞而下的推车撞昏了过去。可狱卒看到不省人事的李勇,还是毫不留情地给他狠狠一鞭。甚至对着从地上吃力爬起的张记吼道:"像你们这种诡计我见多了,心眼那么小。已经死了还想装死唬我,找打是不是?"张记见状扑倒在李勇身上,恳求狱卒说:"求您高抬贵手不要再打了,他的工作我来他做,就让他歇一歇吧。"狱卒听后对空狂笑说:"真不愧是鬼话,我们锈铁山的鬼,每颗心都是生锈的,哪有可能会同情别人而代人受过呢?"可张记还是不死心,仍恳求狱卒说:"如果你一定要鞭打他,就请把最疼痛的鞭痕烙印在我的背上吧!"狱卒听到张记这样说,不但没有因为感动而放过他们,反而更用力地鞭打他。
  张记就这样被狱卒打得昏死过去,转醒过来的李勇看到张记奋不顾身地救他,也立即恳请狱卒说:"求求您放过他吧,我愿意承担地狱最毒辣的鞭斥。"这时,李勇眼角慢慢滚落的泪珠,忽然间大放光明,照亮了整片天地。就在李勇与张记再次睁开眼时,彼此都感到不可思议,哪里有什么锈铁山或狱卒啊!只见地面的斑斑血痕化为朵朵香花,而锈铁山的山被光点亮后,居然变成了一座光亮无比的金山。两人定神一看,地狱里的锈铁山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尊雕刻着阿弥陀佛的庞大雕像,而两人正坐在佛的手印上。  
  之所以有山青的存在,得归功于树木的生长,虽然树木从山上获取大量养分,但也成就了这满山的青翠,高山包容了树木;水之所以活,是因为鱼群在水中嬉戏游弋,虽然鱼群会把水搅浑,但搅动了这水的鲜活,给水带来了生机,水包容了鱼群。
  世界上的所有生物体,都离不开"包容","包容"是创建和谐的、有机组织的必要条件。从最低等的原始生物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任何生物体都由许多不同的物质成分、不同的元素"包容"而成。如果组成这个生物体的物质成分离开闹起"分裂",等待这个生物体的就只有解体和死亡。"包容"对社会组织也是如此。人类社会的任何组织,小至家庭,大至社会、国家,要和谐共存,都离不开"包容"的意识。人们的性格不同,个性各异,对事物的见解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缺少这个包容的意识,人人各执己见,见面只有争吵,那永远也不会有美好和谐的一天。由此可以看出"包容"小至对家庭大至对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机能。
  其实"包容",归根结底就是爱和理解。只有心中有爱,就能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人,就能充分体谅、尊重他人的立场和见解。只有爱,才能消除彼此的敌视、猜忌、误解,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和谐共存。而爱的荒芜和消亡,将使最亲密的人彼此伤害、仇视以至兵戈相向。因此不管对谁都要慈悲,都要容忍,要能够包容,  "和颜爱语",这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有了包容才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
  佛说:"有缘相见生喜欢,意见不合心且宽;能包异己成大器,只求小我路不转。"
  为了让自己能有一个和谐和生活,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了能让自己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生存,每个人都要学会真正的"包容"。当生活中充满了包容之心时,人与人才能和谐交往。

 

第055智 宽容为怀,与人为善
  穿梭于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在面对别人的一个小小过失时,以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谦语,带来的是包涵和谅解,这是宽容。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你也宽容了自己,佛说:"宽恕别人可以升华自己,而记恨一个人却是在伤害你自己。"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因一件小事、一句无心的话,而被人误解或不信任。但不要苛求任何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也是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则大。"尘世间,最能宽容为怀的就是大自然。因为有了大地的宽容,才有了万物生机;有了河流的宽容,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有了严冬的宽容,才有了百花盛开的春意。人生谁不期盼一个宽容以待、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呢?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榜样。宽容,对人对自己都可以成为一种毋需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谁,都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宽容,它往往折射一个人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良好的涵养。学会宽容需要自己吸收多方面的"营养",需要自己时常把视线集中在完善自身精神结构和心理素质上。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宽容,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猜疑、争吵等,关系也就不会剑拔弩张。只要你学会了宽容,你就能体会到世间真正的快乐。  
  佛说:宽容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宽容来自人的理性和博爱的感情,它需要知识的充实和道德的修养。可以说,宽容是一种坦然的心境,是一种为人的胸怀。宽容是看似退缩,却无形中在扩大着心灵的外延;宽容看似软弱,却蕴含着以柔克刚的坚韧。
  2007年,以100多万张的选票当选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奖的郜艳敏。曾经她只是一个被拐到山沟里的,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女孩。她为了摆脱自己的命运逃跑过,自杀过。然而,当曾经给她输过血的"婆婆"让她离开的时候,她却因为善良的老人需要照顾而决定先留下来。她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善待她的老人。后来村子里学校的校长找到她让她代课,起初,她因为自己是个买来的媳妇,因为这个山村是禁锢她青春和生命的囚笼,她拒绝了。然而,当村里的学生和孩子的家长来找到她,孩子们的家长恳求她,看着孩子们明亮的眼睛,她不希望他们再去当羊倌,去买媳妇,她答应了。可她一教就是六年。在这六年里,每到发新书的时候,她就背着一大捆书爬几十里的山路给孩子们领回来。对学前班的孩子们,每天放学她都背着孩子一个个送回家。每天早上上课前,她都要早起到山下去打水,烧开水让孩子们课间喝。冬天,她把学生领到家里的炕上上课。她挨家挨户去劝说辍学的孩子们回来上课。六年里,村子里的教学点不仅教学成绩一直良好,而且没有一个孩子辍学。在这个给她带来无尽屈辱和痛苦的山村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村里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尊敬的称她郜老师。一个应该比谁都有权利憎恨这个村庄的人,正是因为她有一颗佛一样宽容的心,才会用自己博大的爱来传授知识给村里的孩子们,为他们点亮了一盏希望的灯,也为她自己的点燃了一盏照亮她人生的灯。  
  孟子说:"君子之大乎与人为善。"这种善,是善的精髓,如佛骨化舍利,为天下苍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而毫不踌躇。我们不必如佛,只需将心中尘封的善,挖掘出来,分享与人,那么这善,便能如菩提,抽枝结果。与人为善既是善待自己,也是善待他人,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它可以使我们在波涛汹涌的人生之旅始终镇定自若,游刃有余。
  有位老人到城里来看望儿子,回去的时候儿子给他买了很多东西,其中的一双鞋子令他爱不释手。坐在火车上,他还是不停地把玩这双心爱的新鞋子,自豪地告诉邻座的人,这是他儿子孝顺他的礼物。可是火车在一个转弯处,突然的变向,把老人的一只鞋子甩出了窗外。这时车厢里一片肃静,大家都看得出老人有多喜欢这双鞋子,可是出乎大家意料的,老人在经过片刻的寂静之后,随即将另一只鞋也拿了起来,用力扔出窗外。旁边的乘客都大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丢掉,老人说:这只鞋子对我来说已经没有用了,但如果一个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得到一双鞋,而不是一只鞋。
  人生就是这样变化无常,总会有很多的无奈,你也许会经常失去一只鞋,或者失去好心情。可是这个时候你还是有能力让别人过得开心一点,给别人带来幸运。与人为善,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和关爱别人,对你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有能力令别人快乐,才有能力使自己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想这样做,世界一定会像春天般温暖!你对别人的好,别人会记在心里的。你给予一束光,别人心中的明镜会把这束光再反射给你。你照亮了别人,别人也在随后照亮了你。人生就是这样"善待他人就等于善待自己"。
  佛说,凡人有痛苦,但可以尽量地减少它,最大限度地追求快乐。慈悲在心,就能减少痛苦。放我于万物天地,就能舍去自我,获得永生。
  佛说: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善事月华,是夕晖,是芳草。善是阴霾遮不住的晴空,是寒流吹不开的暖意。用心,用情,与人为善。你终会体味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芬芳!

 

第056智 学会宽容,远离是非
  佛家禅语:惟有以德报怨,才是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用道德去感化,不要生起怨恨心,以怨报怨永远不能化敌为友。
  一个人,对伤害自己的人,报以宽容谅解时,不但会化解,避免很多无谓的矛盾和是非,而且会产生一种温暖的自我完美感,可以消融自己的痛苦,烦恼。谅一次人,多造一次福。多争一次强,多一个敌人。多患得患失,必多烦恼。能付出爱心是福,能消除烦恼是慧。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可是要真正的做到宽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身边常常会见到一些人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出言不逊,甚至大动干戈;对于他人的过失念念不忘,耿耿于怀。一个不善宽容的人,会整天陷于烦恼和是非之中,心胸狭窄、处处设防,对人怀有敌意。一个懂得宽容的人,会体察他人的内心世界,诚心帮助他人。善于宽容,能使自己远离生活中不必要的烦恼、仇视和是非,体会到宽容给你带来的心灵深处的安宁和满足。  
  唐朝有一禅师,佛性很高,得到了众乡亲和僧众的敬重。
  但他的这种德性使得本城的一财主很是不快,因为禅师的德高望重总是被人们拿去和他的无耻和贪婪相比较。他总想着有一天要给禅师好看。
  这一天,禅师正率众坐禅,财主领着几个下人来到禅师面前,向他大声呵斥,一些根本没有的事都被安在了禅师的头上。众弟子和前来观看的乡亲都义愤填膺,要求禅师给财主理论。
  但禅师还是一动不动地坐禅,好像根本就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过了半天,财主见禅师也辩解也没有发怒,自感无趣,就带着他的下人走了。禅师还是一如往前的德高望重,而财主却没有再来捣乱,因为他很恐惧禅师坐定一言不发时的气氛。
  佛家讲究度人,但现实生活中像禅师度这个财主是不现实的。但是,禅师的忍让,却成功的化解了一些是非。生活中的我们虽然不能像禅师一样坐定一切,但也应该心中有所忍。这个忍当然也不能像禅师一样在财主的叫嚣中"无动于衷"。其实,容忍是一个原则问题,只要在没有伤及无法忍到的深处,容忍还是必要的。
  生活中往往会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相反,也有一部分人真理在握,不吭不响,得理也让三分,显得绰约柔顺,君子风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后者则具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一个活得叽叽喳喳,一个活得自然潇洒。显然,后者更容易赢得尊重。
  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让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破坏。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都懂得"得理也要让人"这个道理。比如说汉代的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成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装模作样、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誊。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一种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指责的分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分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是不是沽名钓誉了,因为自己的行为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在对方无理,自知吃亏时,你于"理"明显占过对方,如果你能放他一条生路,那么他就会对你心存感激,或许来日还会报答你。就算不会图报于你,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所谓有人性。
  得理让人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情积蓄。如果你得理不让人,并且还伤害了对方,有时还会连带伤害对方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
  人海茫茫,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让人,或许他日你们二人还会再相逢。如果到时候对方势旺你势弱,你就可能吃大亏了!因此,我们要学会"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出自《增广贤文》,含意是是指用尽心思去计较,样样事情都会做错,退一步来考虑商量,任何事情都会有办法解决。
  在为人处事上面,如果"用心计较"是错上加错,何不"退步思量",以求事事顺畅。
  的确,为人做事要心胸宽广。"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三国时的周公瑾,本应该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但他却心胸狭隘,最后被活活气死。这就告诫我们,一个人名声再大、才气再高,如果没有"退步思量"的境界和胸怀,不善于与别人合作共事,自以为是,锱铢必较,即使个人能力很强,最终也难以成就大事业。
  记住得饶人处且饶人,也许你表面上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最终缺乏容人的气度和雅量而被人厌弃。但也要记住事事留有余,造物不能忘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佛家禅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学会了宽容和善解人意,能做到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如果每个人都能时时处处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别人考虑,那么我们身边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是非存在,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第057智 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佛说:"宽容别人就是给别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广阔的空间。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当我们出口伤人的时候,首先伤到的会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是我们自己的手。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也会是我们自己。生活中一句关怀的话,就像往别人的身上洒香水,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因此,要时时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惜缘种福。要懂得宽容别人即是善待自己。

  生活中我们常会觉得有很多不尽人意的事,也常会把别人的优势比成自己的劣势。作家赵凝曾说过:"不做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里的一朵,要做,就做那只黑蝴蝶。"这是一种开阔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独到的心境。人的思维无论怎么改变,都不可能改变现实状态,不可能改变社会状态,所以我们只能学会适应。要知道许多事情,换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另一种境界。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值得去计较,去在意。凡事学会宽容,那你的生活就不会有"荆棘",会处处充满花香,充满阳光。  
  宽容了别人,等于善待了自己。宽容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化解矛盾的良药,利己利人的法宝。善待自己,宽容别人。这样会让生活变得平和而温馨。水一样的宁静,火一样的热情,无论哪种状态,只要心中真释然,都可以美丽地活着。淡淡一笑,只是那么浅浅地一个动作,折射的却是一个人内心的整个世界。面对风雨能岿然不动的人,是幸福的人。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爱迪生之所以会耳朵失聪,其实是小时候被一个列车员给打的。也曾有人问过爱迪生,让他谈谈对小时候打聋他耳朵的那位列车员的看法。令人意外的是,爱迪生并没有大肆地辱骂那位列车员,他不以自己的声望去压倒列车员,而是幽默、机智地回答道:"我感谢他,感谢他给我一个无人喧嚣的环境,使我能够专心致志地完成更多的试验、发明!"爱迪生不仅宽容地对待了这位列车员,而且从这次不幸中找到了发明创造的动力与源泉。正因为他的不计前嫌和宽容使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历史上有关宽容的例子还有好多。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代名君,素以宽容仁义著称。他对下属仁慈有加,又能虚心接受意见。正因为他对臣民的宽容,最终才得以登上皇帝宝座,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李世民因宽容而被世人所敬仰。周瑜在历史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可他最终因不懂得宽容,嫉妒心强,竟被诸葛亮给活活气死。所以,历史上有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由此可见,学会宽容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必修课。
  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他这是宽容的至高境界。其实宽容就是一种弥勒佛精神的传递,它能包容别人所不能容的事,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它能使人跃上磊落的台阶。只有宽容,才能愈合不愉快的创伤,也只有宽容,才能消除人世间的各种紧张的人际关系,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中增加亮点。  
  宽容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光荣传统和美德,它犹如润滑剂一样,可以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使人和睦相处。正所谓"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古笑今,笑古今可笑之人"这种不重表面形式的输赢,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准的高低的行为是高尚的。一位智者这样说过:"你必须宽容三次。你必须原谅你自己。因为你不可能完美无缺;你必须原谅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愤怒之火只会影响你自己和家人;在寻找快乐的路途中,最难做到的或许是你必须原谅你的朋友,因为越是亲密的朋友,越能无意中深深地中伤你。"
  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哲学家说:宽容是一个人修养的善意结晶;心理学家说:宽容是家庭生活的"调味品"。确实如此。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有过,该如何对待?明智的办法,就是"宽容为上"。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倘若没有宽容,我们将永远生活在仇恨的痛苦中,无论被亏欠者或者亏欠者,都无法逃脱"恨"的钳制,只有宽容,才能让我们不再在刀锋上行走。著名思想家波普曾说:"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阿萨吉奥利曾说:"如果没有宽恕之心,生命就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支配。人将处于无道德之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如果美可以选择,那么你一定要先选择"宽容"!

  家庭需要宽容,婚姻的美满离不开宽容。宽容中包含着理解,同情与原谅,也就是最大程度地接受对方,夫妻之间不能不宽容,容宽是夫妻和睦、婚姻美满的纽带,是爱心与信任的展示。生活需要宽容,快乐之花需宽容的甘露来浇灌和滋润。
  学会宽容,可以使人心胸开朗。当被人误解时,或误解了别人时,宽容会让时间来抚平一切,调和一切。宽容是大度,能容下人世间酸甜苦辣、化解所有恩怨是非。"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学会宽容,便"柳暗花明又一村"。海之所以博大深沉,是因为海具有宽容的品格。孕育生命的海昭示:宽容一切,才能孕育一切,孕育一切,才能征服一切。宽容,人生的最高境界,你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宽容了自己。
  佛说:"学会宽容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
  要做到宽容就要学会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难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学会了忘却,你的生活才会有崭新的一面。

 

第058智 宽容不是软弱
  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解。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够赢得多少人。当然,宽容不是无原则地放纵,也不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更不是软弱.宽容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君子之风,是智慧人持有的一种忍耐。佛说: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宽容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坚强和智慧。因为宽容只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方式积极地防御。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宽容的一个较高境界是对丑陋的怜悯。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学会宽容,会让自己一生都只记得温暖。  
  良宽禅师住在山脚下一所茅屋里,生活过得极简单。
  一天晚上,在他外出的当儿,小偷"光顾"了他的茅庐,结果发现没有一样东西值得一偷。良宽回来时,小偷正要离去。他对这位仁兄说:"看样子你好像远道跋涉而来,怎么能空手回去?"说着他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夜凉了,把这件衣服当作礼物披上吧。"小偷披了衣服就走了。
  他坐下来参禅,看到窗外夜空中挂着一轮美丽的月亮。"可怜的家伙。"他沉吟道,"可惜这月亮不能也送给他。"
  这个故事没讲完,后来到了第二天的早上,良宽禅师发现他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地上。良宽禅师高兴地说道:"原来我真的把月亮送给他了。
"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会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人都是希望别人是善良的,而只有佛家才认为,自己善良之后,才能教诲别人善良。宽容在佛家有时候可以看做是一切,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人之所以后来变成恶人了,佛法说是因为他们缺乏感悟和教诲。如果良宽大师"把月亮送给他也达不到教诲的目的",就说明这位"梁上君子"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人了。  

  宽容不代表软弱,也不是向丑恶低头,而是保护美的生长,让能开花的开花,让该凋零的凋零。
  某公司为整顿业务,调来一个新经理。可新经理到任后,并没未实施有效的措施,而是默默无闻,对公司的事情也不管不问,人们都很纳闷,那些"捣乱分子"也更加肆无忌惮了。
  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当大家对新经理感到失望的时候,新经理突然开始进行了整顿措施,工作业绩好的得到晋升,"捣乱分子"也得到了应有的利用。大家都感到很不解。
  在年终酒会上,新经理终于道出了事情的原因。他说:"大家一定对我的做法感到不解,那么先听我讲个故事,你们就明白了。我有个朋友买了一个大院,他刚搬进去,就来了一次大清理,把院中一切杂草树木全除掉了,种上自己买来的花。不久,以前的那个房主过来拜访,进门后大吃一惊:'我那名贵的牡丹哪去了?'朋友才发现,他把牡丹当草铲了。"
  "过了几年,朋友又买了一幢房子,这次他吸取教训,耐心地等待,果然院中的花草四季轮流开放。直到过了一年,他才明白哪些是真正该除的杂草。
"
  有人说,宽容是软弱的象征,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宽容决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边,对于绝大多数可能教育好的人,宜采取宽恕和约束相结合的方法,而对那些蛮横无理和屡教不改的人,则不应手软,从这一意义上说,宽容将让你获得一切有用的东西。

  不论是对人还是对己,宽容都能成为一种毋需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学会宽容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谁都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宽容,它往往折射出待人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良好的涵养。想要拥有一颗宽容之心,需要自己吸取多方面的"营养",需要自己时常把视线集中在完善自身的精神结构和心理素质上。
  处处宽容别人,决不是软弱,决不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在短暂的生命里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人生更加快乐。
  佛日:"宽容不是软弱,是一种智慧。"
  宽容别人,不是软弱,它是人生的一种哲学。

  宽容不是软弱,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边,而是大度,是有原则的宽恕和约束。
  宽容是人性的精华,是品质的结晶,是智慧的标尺,是人与人交往中的至高境界,是对待生活最可鉴赏的美德和最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059智 学会宽容,化解矛盾
  人生要面对的很多,需要"隐忍"下来的事也会很多,佛文殊菩萨有云"若众生打我、骂我、辱我、逼我、杀我、害我。与我有缘,当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我们产生了摩擦,就是我们的有缘人,更何况还谈不上"杀我、害我",对这样的人要以善知识想,要以广博的胸怀包容他们;以佛教徒的慈悲宽容他们;以自己以德报怨的心怀感动他们,即使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起码阻止了生态的扩大,阻止恶缘的结成。
  人与人相处要学会宽容、理解。宽容是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化解矛盾的催化剂;宽容是调节关系,减少摩擦,避免碰撞是润滑剂;宽容是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美的清新剂。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遇到的大都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起被"支解",被"害",要轻微的多,佛菩萨面对"加害"都能不动如山,四相皆无,我们尽管做不到这些,但我们忍让一步,忍让一句,宽容一些,还是可以做到的。能够宽容别人的人是高尚的人,泰山之雄伟源于"不让土壤",大海之宽阔源于"不择细流",宽容的美德也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只要宽容了一分,就少了一分烦恼,少了一分嗔恨。那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会有解不开的矛盾,化不开的仇恨。
  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或许有些人会认为,宽容就是无能、是软弱的表现,它只能让我们退让和忍受。宽容应该是相互的,如果我对他宽容,他对我却不宽容,岂不是我就吃了大亏?抱有这种认识和思想的人,实际上他们已经不宽容了,他们理解的宽容是片面的、极端的。真正的宽容可以淡化或化解生活中的所有矛盾,宽容是人生难得的佳境,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恶言的冲进精舍来。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致使他大发嗔火。
  佛陀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胡骂之后,等他稍为安静时,向他说道:
  "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何必问此!
"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
  "那是当然的啊。
"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
  "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
  佛陀以慈眼盯着他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胡骂,那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呀,如果我被漫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
  然后佛陀为他说了以下的偈:

  "对忿怒的人,以忿怒还牙,
  是一件不应该的事。
  对忿怒的人,不以忿怒还牙的人,
  将可得到两个胜利:
  知道他人的忿怒,
  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
  不但能胜于自己,
  也能胜于他人。"
  听了佛陀的话,婆罗门也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佛陀为什么不愿意与婆罗门起冲突呢?是因为他有一颗宽容的心,他知道争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宽容可以化解这些矛盾。正因为佛陀的宽容与忍让,才战胜了婆罗门,使他后来成为自己的得意门生。  
  宽容乃是化解矛盾最好的方法。如果把人和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存在的问题看做一种疾病,那么对他人的宽容,就是最好的一剂良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免不了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免不了会出现矛盾,产生不愉快的事。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让矛盾激化,那事情就有可能无法收拾,你也可能因此失去一个朋友,而多了一个敌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宽容彼此,双方都能主动退一步,化干戈为玉帛。
  从前,有两个感情很好的乡下人,他们毗邻而居,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可有一次因为意见不合发生了口角,他们彼此都很生气,从此见面就像是陌生人一样。其中一个因为生气还在另一家门前放了一个盛骨灰的陶罐。而另一个人看了后更生气,可他冷静地想了想,觉得为这点小事就抹杀两个人这么久的感情实在是太不值得了。于是他在陶罐里种了一株百合花,花开了,他悄悄地送到对方家里。这一举动打破了他们之间原先的僵局。而前者也很快登门道歉,两人的宽容之心互相交换,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仇恨自然也跟着消除了。
  宽容待人是化解矛盾的利器!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只能生活在社会中、人群里,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冲撞和摩擦,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学会宽容,以平静的心态去对待和化解矛盾,才能使人与人之间保持融洽、协调与和谐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活的更精彩,整个社会也才能得到共存。
  佛告诉我们要容忍、宽容、柔和,用容忍解决生活中的人际矛盾。
  凡事学会宽容,宽容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宽容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宽容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宽容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激发了你的门志;宽容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该独立;宽容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宽容斥责你的人,因为他提醒了你的缺点;凡事感激,学会宽容,宽容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第060智 宽容比仇恨更有力量
  佛说:"宽容一种谅解,是宽恕和容忍,是一种力量。"
  宽容可以让人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使人愿意团结在你的周围;宽容是一缕阳光,化解干戈冲突仇恨斗争;宽容是一种品德,以宽厚仁爱之心待人,会获得别人的宽容信任爱戴和帮助;宽容是一根灵验的魔术棒,它可以改善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融合在一起
......
  有一位禅师,一天正要开门出去时,被突然闯进来的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狠狠地撞到了身上,把他的眼镜撞碎了,还戳青了他的眼皮。而那位撞人的大汉,竟然毫无羞愧之色,还理直气壮地说:"长没长眼睛啊!戴个眼镜有什么用啊!谁叫你戴眼镜的?"禅师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说什么。大汉颇觉惊讶地问:"喂!和尚,你为什么都不生气呀?
"
  禅师见他颇有一点悔意,便借机开示说:"为什么一定要生气呢?又要生谁的气呢?生气既不能使眼镜复原,又不能让脸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说,生气只会扩大事端,若对你破口大骂或打斗动粗,必定会造成更多的业障及恶缘,也不能把事情化解。生气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若我能早一分钟或迟一分钟开门,都会避免相撞。或许被你这一撞就化解了一段恶缘,所以我还要感谢你帮我消除了业障呢?又怎么会生气。
"
  大汉听了禅师的话十分感动,他向禅师忏悔并问了许多有关佛的问题及禅师的称号,然后就若有所悟地离开了。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是有一天禅师突然接到一封挂号信,信内附有五千元钱,这些钱正是那位大汉寄的。

  原来这个大汉在年轻的时候不知勤奋努力,毕业之后,在事业上高不成低不就,婚后也不知善待妻子,跟妻子感情也不好,为此他十分苦恼。一天他上班时忘了拿公事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却发现妻子与一名男子在家中谈笑,他冲动地跑进厨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杀了他们,然后自杀,以求了断。
  但是因为惊慌、害怕,脸上的眼镜在回头时不小心掉了下来。瞬间,他想起了禅师的教诲,使自己冷静了下来,反思了自己过错,决定痛改前非。改过自新后,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应手了。特寄来五千元钱,感谢禅师以前的教诲和恩情,因为禅师的宽容他才会有今天的幸福。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是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所以在面对别人的错误,有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也许你的一份宽容挽救的就是一个生命。禅师的宽容带给了大汉觉悟,使得避免了铸成大错,教会他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宽容其实是一条环环相扣的纽带,它让我们彼此相连,认清彼此,远离是非和仇恨,珍惜生命和身边的一切。
  佛在教诲世人时,总是会特别强调"宽容"与"原谅"。因为一个人如果懂得了"宽容"与"原谅",很多怨恨也就自然而然地远离了你的心灵。"大肚(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句话既说明了一种胸襟,也道出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
  宽容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给人勇气和力量,使人奋发向上,可以化解矛盾,让人们冰释前嫌。而仇恨是黑暗邪恶的一种情感,它不但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摧毁了我们的社会,甚至葬送了不可胜数的生命,吞噬了我们的健康。人有仇恨的理由,同样有宽容的道理,人心是一个容量瓶,满载人的感情思想。若要它变得洁净、亮丽,就要用宽容灌载他。因为仇恨的溶液很容易让瓶子破碎,多清洁属于自己的容量瓶吧。宽容,会得到宁静和快乐,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宽容,所以要学着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他人的对与错。
  199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年仅26岁的女学生艾美·贝赫尔在南非惨遭一群聚众闹事的年轻学生乱刀砍死。艾美的父亲林达和母亲皮特知道悲痛欲绝。但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他们辞去了工作,居家搬迁到南非,并在那里创办了一个以艾美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如今,有两名曾参与杀害艾美的南非黑人学生在这个学校就读,他们视艾美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林达和皮特也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儿子。皮特说:"我不想过一种充满仇恨和报复的血腥生活,因为这不符合我的心意。我想,艾美也会支持我们这样做,因为这也正是她所希望看到的。"正因为林达和皮特和宽容才使这两名南非黑人学生得到了新生,也正是因为他们放下了仇恨,宽容了这些学生,才使他们的找回了两个"儿子"。
  在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里,孩子是家里惟一的宝。他学习成绩很好,夫妻两个将希望都寄托于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的未来是由五彩路铺设的。然而他们不知道可怕的厄运正悄然地向他们逼近。孩子在班上有一个要好的朋友,一直将他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但每次考试总是比孩子差,为此他竟然有了杀死这个孩子的心。后来,他竟真的将孩子残忍地杀害了。原本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彼此的父母都知道他俩的友谊,也经常有往来。但是谁也不会想到这种友谊变成了畸形的不正当的竞争,于是发生了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但是事已至此谁都无力挽回。
  但是让人们意外的是,被害孩子父母的举动。凶手杀害的可是他们的独生子,也是他们惟一的希望,而他们不但不仇恨这个凶手,竟然还愿意认凶手为儿子,这种举动真的是令所有人都震惊了。在凶手受到法律的严惩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时。夫妇俩到经常到监狱里去探视服刑的孩子,并视他如己出,鼓励他在监狱里认真服刑,争取能够早日回归社会。服刑的孩子在铁窗里向夫妇俩磕了三个响头,从额头和僵硬的水泥地的碰撞出的响声中可以知道孩子也是愿意接受这份爱的,也在发自内心地忏悔着。水泥地和孩子的额头交汇出了彼此的真诚,夫妻俩的宽容交汇出了由仇恨转变成的爱。
  佛说:"学会宽容吧,因为它比仇恨更有力量。"
  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在宽容自己,给别人的处境留下一个"台阶",也许别人终身都会感谢你。当你宽容别人时,你不仅卸下一个仇恨的担子,也得到了更多的幸福。为了幸福的生活,学会宽容吧!

 

第061智 你的宽容是别人的渴望
  佛家心中的宽容和阔达是无限量的,他总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无所不在。
  我们虽然做不到佛一样的无限量,但至少我们在别人不小心犯下了错误,应给予谅解和宽恕。世上有无数的人在等待别人的宽容,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是渴望得到我们的宽容。宽容能使对方的心理得到安慰,不会再为一些错事整天坐立不安,心情会一天一天的好起来。而宽恕他们的人也会因此而与佛靠得更近。  
  释尊在山中修菩萨道时,遇到了率领宫女及随从来这里云游打猎的国王歌利。其实歌利王是一个凶残暴戾的君主,他游玩倦了,就地休息,不觉入梦。宫女随从见王熟睡了,便各自随意走动,行至一茂林中,见一仙人,相貌端严,禅定入定。众宫女纷纷跪下,请求仙人给她们讲道。菩萨为悲心所使,应众所求,于是就开示她们除贪欲的道理。歌利王一觉醒来,环顾左右,不见一人,大为不悦,便气冲冲地提着利剑四处寻找,找到茂林中,见宫女们围着一个修道者,听其侃侃讲道,不觉怒火上升,喝道:"你是什么人?竟敢诱我的宫女来此!"菩萨很安详地回答道:"我是修忍辱行的仙人,宫女们是自己来求闻佛法的"。歌利王听菩萨说是修忍辱行的,便随手一剑割下菩萨的耳朵问道:"你能忍辱吗?"菩萨没有丝毫怨恨的神色,慈和安稳地回答说:"我不起嗔恨!"王又一剑割下菩萨的鼻子,菩萨的面容照旧不变,依然和颜悦色。旁边的大臣们见此情景,看出菩萨确是一个不平凡的圣者,便劝大王不要再加害了。王不听,又斩下菩萨的手足,问道:"你现在还是没有嗔恨吗?"菩萨还慈祥地回答说:"我于无数世来,修习慈悲,行持忍辱,所以心无一丝嗔恨。"歌利王仍旧不信,又问菩萨说:"有何方法能证明你心底无恨?"菩萨道:"若我真无嗔恨心念,愿我被肢解的身体能恢复如故。"菩萨刚说完这句话,众人就见他的身体立即恢复原状,一无所损。接着菩萨发愿道:"未来世时,我休成正果,第一个要度的就是你歌利王!"而此时歌利王深信不疑,放下利剑,惊恐跪下,向菩萨求哀忏悔,并感谢对他未来的救度。这位被肢解身体的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而国王歌利就是后来的桥陈如尊者。
  佛陀以忍辱仙人修行时,由于歌利王不满仙人对其眷属的布道,借口考验仙人的忍辱能力,将忍辱仙人"节节肢解",仙人应允照办,全面满足了歌利王,那种洒脱自在,不着四相的彻底无为是无与伦比的忍辱境界。读后令人怦然。忍褥仙人成为释迦牟尼佛后第一个度脱就是歌利王的后世----桥陈如尊者。佛陀的宽容心怀是至高无上的。  
  宽容大度能使人在事业上获取成功,而锱铢必较往往会给事业的失败播下种子。
  有两个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人,他们一个是总经理,一个是主管,他们工作上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但在公司一次生产会议上,总经理向这位产品主管提出了关于生产流程的问题。他的问题十分尖锐,语调也咄咄逼人,似乎就是瞄准了那位主管在工作中发生的错误。由于不愿在同事面前表现出窘迫,主管有意回避。但是总经理更生气了,他不顾主管以前对公司的贡献和为公司创下了非凡的业绩,就当着所以同事的面严厉地指责主管信口雌黄。在这次冲突之后,他们的合作方式,便很快土崩瓦解了。这位主管还是个好员工,但从那以后便再也没为公司做出过贡献。几个月后,他辞职了,并到了原来的竞争对手那儿工作。据说他在那里干得十分出色。没过多久,便传出他原来所在的公司因管理不当,效益低下随时都有倒闭的危机。
  松下幸之助在创立自己的公司之后,对公司员工的要求非常严格,每次大的决策势必亲自参加。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只看中自己,完全不听取其他人意见的人。
  在一次决策会上,松下对一位部门经理说:"我个人要作很多决定,并要批准他人的很多决定,但实际上只有40%的决策是我真正认同的,余下的60%是我有所保留的,或我觉得过得去的。"经理觉得很惊讶,假使松下不同意的事,大可一口否决了就行,完全没有必要征求旁人的意见。
  松下接着说:"我不可以对任何事都说不,对于那些我认为算是过得去的计划,大可在实行过程中指导它们,使它们重新回到我所预期的轨道上来。我想一个领导人有时应该接受他不喜欢的事,因为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否定,都渴望自己的方案被采用。我不能抹杀掉他们的这份渴望,这样有可能会打击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其实老板在面对下属的微小过失时,则应有所容忍和掩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他人的体面和企业的利益。我们公司是一个团队,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公司,需要大家的群策群力,妥协有时候使公司强大、人际关系融洽。"一番话让这个经理动容不已。
  如今松下已是日本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老总,还被人称为"经营之神"。正因松下对员工的谅解和宽容,才使他有今天的成就。
  佛说:"每人都渴望别人的宽容,为了日后也能得到别人的宽容,那么先学会宽容别人吧!"
  宽容的人,因为懂得宽容是每个人的渴望,所以他们总是以友善的目光去看待别人,看待动物和花卉;总是在琐碎的生活中感到充实和丰盈;总能把平淡的日子点缀得丰富多彩而富有情趣;总是对生命心存感恩和怀念。

 

第062智 斤斤计较只是降低自己的身份
  佛只能导人向善,指引你走完自己一生的路。佛不是灵丹妙药,不是应急措施,佛是一种信念,在佛的指引下,善始善终。佛陀不会与众生斤斤计较,他有的是慈悲心和平等心。正因为佛陀具足这些功德,才是众生最可信赖的信仰对象。
  古往今来,凡有大作为、有大成就的伟人,都是胸怀开阔,能宽容别人的人。真正的强者,都能宽容别人,以把宽容节省下来的时间再用于学习、工作、自强不息。谁越是和无赖、低层次的人一般见识,斤斤计较,谁就容易降低自己的层次,容易把自己变得狭隘低级。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地为了鸡毛蒜皮的权和利而争得青筋绽起,咬得头破血流,斗得如同乌眼鸡,呜呼哀哉!  
  智者在遇到困难或感觉自己受到不平等待遇时,会说:"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人都会有失误,你不必自责......"。而愚者则只会大吼道:"你是怎么搞的,这点小事都办不好,除了吃饭你还会做什么......"。通常智者都是宽容大度,与愚者所做的锱铢必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宽容大度换来的会是感恩戴德,而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得到的却是恼怒愤恨。
  日本是一个禅道很发达的国家,在它们的历史上也有很多禅的故事。传说,在日本的首都东京有一个武功非常高强的武士,他同时也是一个信仰佛教之人。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和别人比武从来没有输过,但现在他渐渐地老了。
  一天,一个年轻体壮的武士来的东京,前来向老武士挑战。这个武士在他的家乡是个武功高手,十分骄横。他在比武的时候有一"计策",就是先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对手激怒,逼得对手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之下急躁出手,然后,他自己就会抓住对方的漏洞,给对手雷霆一击。所以,这位年轻的武士声名虽然不好,但是却也没有败过。
  年轻武士对老武士可谓久仰已久,但是却因为自己有"独家"秘技,而且比较年轻,就不把老武士放在眼里。他这次来到东京就是想给自己扬名立万,使自己得到更多的好处。老武士手下有很多的弟子,他们都担心自己的师傅年纪太大,不是年轻武士的对手,纷纷要求代表师傅出战。可是,老武士深知武士一道,在于信誉,他既然答应要和年轻武士出手,就一定遵守信义。
  两代高手比赛的消息使得东京的武术界发生了很大的震动,很多名家都前看观看这场不同寻常的比赛。比赛按预期的时间开始了,年轻武士像以前一样,在比赛刚刚开始之时,就侮辱老武士,极尽辱骂之能事,老武士的弟子们一个个都义愤填膺,但没有老师的命令,他们都不能动。这样过了几个小时,老武士还是在原地一动也不动,他不生气,也不进攻。表现得非常沉着,可年轻武士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在自己的叫骂声中感到非常疲倦,最后,筋疲力尽了。老武士不战而胜。
  回来后,老武士的弟子们还在为他们的老师鸣不平,想让师傅说明原因。面对年轻的弟子们,老武士深声说道:"如果有个人带着礼物来见你,要送你礼物,你不接下的话,那么这个礼物归谁?"弟子们听到这句话后感到很迷茫,但还是齐声回等:"当然还是送礼物的人了。"老武士这时候说道:"嫉妒、愤怒和侮辱难道不是年轻武士送来的礼物吗?如果这些礼物我不收下,那么拿走礼物的当然还是他。如果我和他斤斤计较,那不但会中了他的计,败在他手下,还会降低自己的身份。"
  弟子们这才知道老师有更强的招术,那就是以无招胜有招。他们从这件事情里悟出了很多的道理。老武士以无招战胜了年轻武士的"有招",这里面有宽容,但更多的是智慧。其实,宽容看似软弱,其实它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智慧,很多时候,它就能使人不战而胜之。  

  人生在世,需要宽容的地方很多,很多误解和矛盾是无法逃避的,如果心中没宽容,生活只会是处处充满危机,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最后,还会堵死自己的路。
  在美国一个市场里,有个中国妇人的摊位生意特别好,引起其他摊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无意地把垃圾扫到她的店门口。这个中国妇人只是宽厚地笑笑,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扫到自己的角落。旁边卖菜的墨西哥妇人观察了她好几天,忍不住问道:"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这里来,你为什么不生气?"中国妇人笑着说:"在我们国家,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很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这里,我怎么舍得拒绝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从此以后,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现了。
  其实宽容在有的时候,会是一种处事的学问,因为一些坚持,就会造成永远的伤害。宽容地看待他人,就一定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六尺巷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很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清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如果他没有听宰相的话一意孤行,仍为了那三尺地皮跟叶侍郎斤斤计较,只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使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危机重重。哪里会有后来被流芳百世的机会。
  佛曰:"舍即得,有舍才有得,无舍无得。得失本为一体何须斤斤计较?过于计较得失,往往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要像佛一样: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意气愤怒处,要降得下。

 

第063智 宽容,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
  佛说:"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宽容乃人之美德,宽容来源于勇敢,来源于善良的心灵,是溶解人际间冰块的一剂良药。宽容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是社会趋于文明和谐的重要因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豁达,能容者任贤良纳逆谏,从中创造机会,拓展空间。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生活中,因有了宽容才更加灿烂!人生中,因有了宽容才更加迷人!世界上,因为有了宽容才更加精彩!懂得宽容的真谛,你会忍一时之辱,负一时之重,在怨恨的地方播种友爱,在伤害的地方播种宽恕,在怀疑的地方播种信念,在绝望的地方播种希望,在黑暗的地方播种光明。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也为我们自己创造出另一番生机。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做到,多些宽容少些指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同样老板在面对下属的微小过失时,则应有所容忍和掩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他人的体面和企业的利益,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
  战国时期,楚庄王宴请群臣,请来嫔妃陪席。众人欢饮到深夜,不料一阵风吹来,蜡烛被风吹灭了。黑暗之中,有人乘机拉住了许姬的衣袖。许姬既恼怒又机警,顺手扯断了那个人帽子上的绫带。许姬在楚庄王耳边轻轻诉说刚刚发生的事。楚庄王听了连连点头。他吩咐手下的人不要点灯,然后让群臣们一起将帽子上的缨带统统扯下。他道:"摘下帽子,开怀畅饮!"在明亮的烛光下,只见群臣绝缨痛饮,许姬也无从辨认刚才是谁拉住了自己的衣袖。其实,拉住许姬衣袖的人是唐狡,他一时喝酒失态,一时间深感愧疚。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调戏许姬的唐狡。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忠孝于楚王。
  由此可见,宽容是善良人的最美好的品质。如果楚庄王不给唐狡留面子,让人先点蜡烛,再去治唐狡的罪,宴请定会不欢而散,又怎会有后来唐狡的骁勇善战呢?
  歌德给一个曾经对他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语的批评家让路,用他的宽容和幽默化解了矛盾。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给廉颇让路,有了他的宽广胸怀,才会有后来的"负荆请罪",才会有"将相和"。多一些宽容,人们的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爱心,人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
  现实生活中,讲究宽容更是重要,我们就拿当前的家庭来说,妻子收入高于丈夫这一现象已成为家庭解体的新因素,因为这种现象打破了"男主女辅"的家庭角色关系,丈夫不能容忍妻子的霸气,妻子不能容忍丈夫的窝囊气。所以,造成了家庭战事频仍,导致家庭的破裂。要适应这一现实,在日常生活中,夫妻双方也需要有容人之量,丈夫应从妻子的身上学她的勤劳、吃苦、韧性等品德,用到自己的择业和工作中;妻子也要鼓励丈夫继续寻找更好的机会,并不失妻子的温柔、贤惠,以此重新构建家庭新的平衡,就可以拥有经济宽裕后的幸福生活。所以,宽容之于事,要善于分析,设身处地理解,并能兼收并蓄,才能达到愉悦快乐之境。
  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境界,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是靠不断的修炼方能获得的无价之宝。只有那些心胸豁达、善解人意的人的脸上才能绽放出快乐的鲜花,内心才会飘荡起快乐的白云。
  佛说:"选择宽容,也就选择了理解和温情,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选择宽容,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宽容了自己。"
  很多人总是在等待着别人的宽容,其实宽容的受益人不只是被宽容者,宽容别人就是等于解放自己,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

 

第064智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佛曰: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蠢,所以永远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
  有人曾说过:"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他的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博大。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尊自爱之心,希望被别人看得起,在别人眼里举足轻重,有一定的分量和地位。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奋发图强、拼搏进取,憋着劲地想搞出点名堂,时时刻刻地维护并完善自己的形象。
  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太看重自己而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了过多的负担与障碍,像作茧自缚的蚕一样与自己为难、囚禁了自己,从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因为过于在意自己,便可能对他人无意的冷落或忽视而耿耿于怀,甚至对别人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一句随随便便的玩笑而大伤脑筋,琢磨半天;因为过于在意了自己,可能会陷在自我的小圈子里顾影自怜、自我欣赏,乃至自以为是;因为过于在意了自己,总爱拿自己和他人比较,以己之短比人之长,然后喟叹己不如人,抱怨命运无情、上帝不公,于是最后让自己心理失衡,消沉颓丧。
  只有不把自己太当回事,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顺畅。
  有个人叫心悟,不仅聪明而且悟性极高。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悟性创造了一笔极大的财富,从而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可也因为悟性极高他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虚伪、无助、贪婪与自私等等,这让他觉得很苦恼,不知道要怎么去面对,于是他每日醉生梦死,花红酒绿,想逃避在世人间的烦恼,可是不管用。
  一天他经过佛堂,就进去对佛倾诉他的痛苦:"为什么我得到了所有人都想得到的东西,财富、名誉、地位、家庭、事业,我却不快乐呢?怎么我......"佛好像知道了他的想法于是开口说了一句话:"把我放下吧!"听了佛说的话,心悟顿然大悟,带着微笑离开了。这时心悟才发现,把"我"放下,也就放下了烦恼。从此后心悟不再问津任何事,每天只做自己该做。
  佛之所以让心悟把"我"放下,就是让心悟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让他放下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欲念。
  天地之大,人海茫茫,光阴似箭,时世更迭。放眼滚滚红尘,每个人只不过是其中极其普通而平凡的一粒尘埃,来也平淡、去也平淡的历史长河中一匆匆过客而已。芸芸众生,纷繁人世,胜我者恒多,不如我者亦不少。"我"既没有自傲的资本,也没有自卑、自怜的必要,自自然然、从容达观地活着便是极好。
  不拿自己当回事,不是让你自轻自贱、不思进取、自甘平庸,而是让你把自己摆到凡夫俗子的位置上,自己把自己平凡化、大众化,跳出一己之悲欢的小圈子,将个人的荣辱恩怨、境遇命运放在社会大群体和历史长河中来分析看待。
  不拿自己当回事,与别人不拿自己当回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一种自己看待自己的内在态度。自己不拿自己当回事,不仅仅是为了摆正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这当中还有自我激励、自我加压的意味存在。如果一个人让别人也拿自己不当回事,那就是自己做人的失败,说明自己无所成就,在他人眼中毫不起眼。
  不拿自己当回事,也是为人处世艺术的一种态度,就如有些人善于自嘲,以表面的自嘲来保护自己一样,是柔能克刚的妙招。只有不过于看重自己、不拿自己当回事,才能活得从容洒脱,拥有一份轻松自在的心境。
  沃尔特·达姆罗施在二十几岁时就当上了乐队指挥。起始,他有些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自以为才华横溢,没人能取代自己指挥的位子。直到有一天排练,他把指挥棒忘在家里,正准备派人去取。秘书说的一句"没关系,向乐队其他人借一根就行"。这话把他搞糊涂了。他暗想:"除了我,谁还可能带指挥棒?"但当他问:"谁能借我一根指挥棒?"时,大提琴手、首席小提琴手和钢琴手分别从他们的上衣内袋里掏出一根指挥棒,并恭敬地递到他面前。就在那一刻他清醒过来,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什么必不可少的人物!很多人一直都在暗暗努力,时刻准备取代自己。从此以后,当他想偷懒或是飘飘然的时候,就感觉到三根指挥棒在眼前晃动。
  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当回事,连自己也看不起自己,那么他就会失去尊严,丧失对生活的信心,稍遇挫折或不幸,很容易便以为自己看破红尘,破罐子破摔,轻视生活,轻薄生命。
  但是,如果一个人太把自己当回事、过于看重自己,把自己看得有多了不起,甚至自以为某个单位、某个部门离开了自己,别人就没有能力接管,机构就不能运转;甚至以为自己已经取得了成绩的某项工作,离开了自己别人就不可能取得成绩,不可能做好。这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苍白。当一个人的心中填满了虚弱的自傲之气时,很容易走向偏执、狂妄的误区。
  当一个人不过于看重自己,坦诚而平淡地生活,不会有人认为你是卑微、怯懦和无能的。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把自己当作珍珠,那么就时时有被埋没的危险。
  当一个不把自己太当回事时,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缔造完美人生。
  佛曰:世俗生活中的人,往往有了名望、地位和金钱后,便失去了自我,轻一些的是有些骄傲,重一些的便盛气凌人,太把自己当回事。
  只有不把自己太当回事,才能"静观庭前花开花落,笑看天空云卷云舒",才能超脱心灵。
  只有不把自己太当回事,老实做人,踏实工作,才能不失信心,使人生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境界。

 

第065智 谦虚能让你赢得他人的尊重
  佛说: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谦虚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谦虚的美德,人们有许多这方面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如"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等。人们之所以赞颂谦虚,喜欢与谦虚之人打交道,是因为谦虚总是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当你与谦虚的人在一起时,自己的自尊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谦虚还可以使人际关系变得和谐,人心得到交融,可以不断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对于善谦虚的人,不仅容易从他人处得益,还可以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得到同等的尊重,并受到多方赞颂。
  不管在什么时候,如果自己想要被别人尊重的话,必须自己先有被尊重的条件。你要想别人尊重你,你就应该首先学会尊重别人。而当你发现赢得他人尊重的根本在于尊重他人时,你就是值得尊重的。当你对自己的谦虚浑然不觉时,你就是谦虚的。  
  谦虚其实就是一种教诲和无偿地付出,是宇宙中的一种爱、一种光芒,这种爱可以传达得很远。谦虚可以分为很多种:做好事,懂得尊重别人,关心别人,支持别人,不轻易责怪、嘲笑别人,有一颗包容心,这都是谦虚的表现。
  佛陀弟子--舍利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尊者。有次他计划和同伴外出游化,邻行前很多同门师兄弟都前来与他别,舍利弗尊者念出每位同门的名字和家族姓氏。其中有位比丘未用个人及家族姓名,当尊者念到他的名字时,他没注意到,以为尊者没有跟他打招呼,于是他便耿耿于怀。此外,在舍利弗尊者经过他身边时,因不小心,袈裟轻轻掠过他的身体,这就更加重了他对舍利弗的怀恨。在舍利弗刚离开寺院时,他便向佛陀告状说:"世尊!舍利弗尊者,他自以为是你的大弟子,打了我一拳,差点伤了我的耳朵。他不但不向我道歉,反而到外面游化去了。"于是,佛陀便把刚出门的舍利弗尊者给召了回来。
  舍利弗尊者回来后立即和其他人一同来拜见佛陀。于是佛陀就问起了这件事,舍利弗并没有为自己争辩,反而叙说自己的为人。当舍利弗叙说自己的为人时,那位诬赖他的比丘,立刻充满了懊悔,跪在佛陀的脚下,向佛陀忏悔,承认自己蓄意诽谤。佛陀对僧众们说:"舍利弗早已经宽恕了他。"舍利弗尊者走到那僧人面前,向他行礼说:"同道!我已宽恕了你,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也请你宽恕我。"那个比丘听了更是惭愧,并多次致歉,感谢尊者的宽恕。从此以后,他不管对任何人和事,也都以一颗谦虚、宽容的心来对待。  
  有些人老是喜欢把自己当作珍珠,自视甚高,总是目中无人。而有些人却喜欢把自己当泥土,总是以人为本,为人和善,乐于迁就他人,愿意让众人把他踩成路。言行妄自尊大,将使与你接触的人们,个个感觉头痛,获得一个不快的印象,从此你所能交得的新朋友,将永远比不上你所失去的那些老朋友,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众叛亲离。
  有一次战国初期著名的哲学家--杨子,不远千里造访宋国。天黑时分,他来到一家旅店住宿。旅店里有两个年轻女人,其中一个长得美丽窈窕,而另一个长的却是粗黑丑陋。但奇怪的是,别人对待那个丑女却十分尊重,宛如对待名门仕女一般,而对那个美人,却态度轻蔑,视而不见,就像对待下等人一样。这让杨子感到有些奇怪,便悄悄地问店小二。店小二附着他的耳朵说:"那个美女自以为美貌过人,骄傲自大,言行不可一世,处处咄咄逼人。所以我看不出来她到底美在哪里;那个丑的呢,老是觉得自己很难看,可她待人处处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言行谦恭和婉,时时慎防有损别人的尊严。所以我不觉得她有什么地方难看。"
  那些总是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人。不但不能引起别人的尊重,反而会引起他人背后甚至当面讥笑。而想要获得别人尊重的惟一方法,就是练好"谦"功,先尊重别人。正如泰戈尔所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就愈小。"一个人的才能再高深,如果傲慢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就会被人轻视;一个人能力虽小,却懂得谦虚待人,反而受人尊重和欢迎。所以我们要改正目中无人的不良作风,要以平易近人为准则,虚怀若谷为目标。这样你才会成为受人欢迎受人尊重的成功人物。
  佛说:目中无人,不等于没有人,只能让你失去人。
  如果你常常目中无人,凡事以自己为中心,总认为自己是群体之中最杰出的人物,瞧不起"我"之外的所有人。那么你将会失去很多亲人和朋友,永远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因为没有人会愿意跟你一起"生活"的。

 

第066智 露锋芒于外,伤己身于内
  佛说:空空来,空空去,一生只为名和利,名利对人愁缠身,苦尽一世也不醒。
  做人凡事都要懂得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一度热播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选学生会主席的那一幕停留在我们众多人的心中:学校为了选出优秀的人做学生会主席,毛泽东与蔡和森成为了争夺的热门,可是到了选举时,蔡和森竟主动担任计票人,不接受投票,他很聪明地避开了选举。而毛泽东也不按规矩出牌投蔡和森,当计到那一票时,台上的蔡和森,台下的毛泽东对视一笑便明白了彼此。一个人一生中其实不应该在乎拥有多少的名和利,而是要搞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白居易和道林禅师是好朋友。有一次,他去拜访道林禅师,却见道林禅师在鹊巢边坐禅,于是他站在树下仰着头对道林禅师说:"实在是太危险了,赶快下来吧!"禅师说:"相比起来,我的处境一点都不危险,只要我小心,就一定不会掉下去的;相反,你的处境才是最危险的!即使你尽量避免,有的时候你却是避不过的,真正要小心的不是我,而是你自己。"白居易听了一头雾水的说:"我现在是当朝重要的官员,我的生活十分太平,哪儿来什么危险啊?"道林禅师说:"薪火相交,难道还不够危险吗?官场如战场,众人从无一心,你来我往,危险就在眼前!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同样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白居易想了想觉得禅师的话,也不无道理。于是问道:"那这在佛法上又是如何解释的呢?"禅师回答道:"不要做一件坏事,不要不做一件好事!凡事保持低调,切不可露锋芒于外,适当地掩饰你的才华。
"
  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解说却感到很失望,他说:"我还以为是你有什么高深的见解呢,还是这一套,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也知道,哪里还用得着你来教。"禅师笑了笑说:"是啊!道理是很简单,可关键是做起来难。人的欲望有时候连自己都控制不了。世人皆为功名利禄,即使身处险境也执迷不悟。这么简单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地做到呢?如果每个人都视名利如粪土,都只做好事而不做坏事,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处处险境,也不会再有邪恶的存在,人类社会也一定是快乐祥和的。
"
  做人要懂得"察言观色",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因为你如果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但是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这样虽然暂时取得了成功,却也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这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只有真正领悟到这其中的内涵,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做人应当懂理,对已获得的荣耀,千万不要过分张扬,要适当的收好锋芒。不要独享荣耀,不要威胁到别人的现实地位和利益,不要侵占别人的生存空间。人性就是这么奇妙,如果你习惯独享荣耀,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自讨苦吃,独吞苦果。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郑庄公为了挑选先行官,宣布要在国都组织一场比赛。众将一听认为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郑庆公规定众将要先进行击剑格斗,参赛的人都使出了浑身本领,争先恐后。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射箭比赛。此项比赛规定,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比赛开始后,前四位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到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他连射3箭都正中靶心。然后昂着头,轻蔑地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了下去。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立有大功。颖考叔上前,也是3箭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打了个平手。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就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并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根本不把颖考叔放在眼里,可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那么不可一世哪里会服气自己输给一个老者,于是他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车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并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从此以后就对颖考叔怀恨在心。而颖考叔当上先行官后也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就要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双眼发红,竟趁颖考叔不备之时,抽出箭来,从后面把他一箭射死。
  佛语有云: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要切记不可锋芒太露,这样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颖考叔的死就是因为他不知道糊涂保身,锋芒太露的缘故。因此,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收敛起你的锋芒,掩饰起你的才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我,也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067智 贪满者多损,谦卑者多福
  佛说:"欲望是痛苦的根源,放下心中的欲望就不再痛苦。"
  人活在世总会有很多的烦恼,而诸多的烦恼大都是随着欲望而来的。没有人喜欢烦恼,因为烦恼是不合理的,而且具有破坏的力量。烦恼会使人不知所措,失去理智,甚至令人丧失宝贵的性命。佛陀告诉我们:人难免有欲望,可是当欲望为贪、嗔、痴、慢、疑所牵系,欲望就成为破坏人类身心的力量。这时,人类若能觉悟到欲望的可怕,不愿被欲望拖入苦海的旋涡里,就应停止随欲沉浮。如果放下了欲望,烦恼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这样我们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平及满足。

  佛说: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远离它吧,让我们的灵魂在入土时能有一份永恒的清静。  
  人一旦有了欲望就很难得到满足。如果不知道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饮料,你喝杯冰水就满足了;如果不知道有貂皮大衣,你穿件棉袄就满足了。人的欲望都是知道的太多而产生的。非洲人至今还是茹毛饮血,可他们活得很快乐。猎到了一只野兽,他们可以击鼓而歌,欢天喜地的唱上他一天一夜。他们的快乐来自他们的无知,他们不知道世上还有那么多他们没吃过的美食。他们懂得知足,而往往都是知足者常乐。
  佛被人们称为智慧载体,以普度众生为终生目标。有一次佛下山到一个村庄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看了甚是喜欢,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记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于是佛就来到店铺打算把释迦牟尼像"请"到寺里去,可是店铺的老板见佛如此钟爱这尊佛像,竟跟佛要价五千元,并且是分文不能少。
  佛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就走出了店铺,回到寺里佛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听了都很着急,问佛怎么办,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众僧听了还是不解地问:"那要怎样普度他呢?"。佛笑答:"让他忏悔。"听了佛的话,众僧更加迷惑不解了。
  佛从容的说:"只要你们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于是佛就派了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这次弟子咬定4000元不放,亦然未果回山。就这样,佛每天派弟子下山到店铺里跟老板周旋,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老板看到买主给的价格一天比一天低,在这种情况下他很是生气,同时也很懊悔。每一天他都后悔为什么前一天没有买给价格高点儿的人,他反思都是因为自己太贪了,才会得不偿失。
  就这样到了第十天的时候,老板终于想通了,他在心里对自己说,今天如果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他没想到竟然一下子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就把释迦牟尼像以500元的价格卖给了佛。  
  贪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贪心重的人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富有,但他的内心非常贫穷,而这种贫穷是人生最大的贫穷。
  佛陀在给他的弟子上课的时候曾给他们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两位在一个城市做买卖的珠宝商人。这两户人家在当地都是非常富有的商人,但是后来有一户人家因为家道中落,现在只剩祖孙两人相依为命。有一次孙女看到有人来卖珠宝,就要求老祖母买一条简单的璎珞让她戴在身上。老祖母听着小孙女充满盼望的恳求,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别人家的孙女要什么、有什么,而自己的孙女却一辈子过这种贫苦的生活,连想要一件小小的饰物都无法入愿。祖母的心里很过意不去,就对孙女说:"奶奶很想买给你,但是家里一铢钱都没有,要怎么向人家买东西呢?"孙女说:"我们家不是还有一个完整的碗吗?可不可以拿去跟他交换啊?"祖母想了想,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破破烂烂,只剩下那只碗。可是一接触到孙女那期盼的眼神,就于心不忍,于是就把它拿了出来。
  这天正好甲商人在她们家门口经过,祖母就很殷勤地把他请进屋内,并拜托他说:"我的孙女很希望拥有一条项链,能不能拜托你让我用这只碗来交换?"甲商人在看到这只碗后眼睛为之一亮,还一再用针在碗背上测试,结果证明他没有看错,这真是一只金碗。原来,这只金碗是五代以前富有的祖宗所用的金碗。家道败落以后,老祖母根本没想到家里还有一只金碗。甲商人又看了看她们祖孙两个,他觉得这一老一少很好欺负,就想以最低廉的价钱换取这昂贵的东西,所以就装模作样的将碗拿在手上前前后后的看了又看,故意不屑地说:"你们的这只碗一点都不值钱,还想用它来换我一条璎珞?别想了。"说完把碗往旁边一扔,就走了。
  没过多久,又有一个商--乙商人,他也经过这家门口。祖母还是很客气地把他请进屋,并请求拿碗换取璎珞。乙商人看看碗,很是吃惊,但他还是诚恳地向老祖母说:"老人家,您是不知道这只碗的价值吧!别说是换一条璎珞了,就是我所带的东西加起来都比不过这只碗,它可以换取十万银钱都不止哪!"老祖母听了半信半疑。可她看到这位商人那么诚实,不像是会骗她,于是就高兴地说:"没关系!只要你有诚意,多少都可以。"
  这位商人听了谦卑地说:"可是我身上没带那么多钱啊!"老祖母笑了笑说:"小伙子,真的没关系,你有一颗谦卑、善良的心。其实在你之前有位商人说这只碗一点都不值钱,而你竟然说值那么多钱。所以,尽你的诚意就可以了!"于是商人便将身上的五百贯银钱以及值钱的珠宝都留了下来。不过他对老祖母说:"我身上所有的东西都留下来换取您这只碗,只是能不能请您留八分钱给我,作为回家的盘缠?"老祖母听了就在珠宝中拿出八分钱给了他。乙商人向老祖母道了谢,拿着钱就匆匆忙忙地往河边赶去,到了河边他以这八分钱雇了一艘船急驶向彼岸。

  这时候贪心的甲商又回头来想取这只碗,因为他看得出来这家的小女孩非常喜欢璎珞项链,祖孙两个又都很无知,所以他很有把握。可是在他到了这家之后,老祖母摇摇头说:"哎!你不诚实。那只金碗,已被另一位商人取走了!"甲商人听了之后,懊恼不已,直怪自己的贪心太重,不然就不会错失那件宝物。
  佛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每个人都会有欲望,古今中外皆然。可是人的欲火一旦燃旺,就很难熄灭。殊不知,"贪满者多损,谦卑者多福"。古人曾以贪婪的豺狼到死还觉得饥饿与大肚子的牛到死还觉得不能满足来比喻贪婪之人至死不悟。欲望就像罂粟花一样,它的绽放,将会把你带入痛苦的深渊。

 

第068智 平易近人者,人皆近之
  佛说:"态度谦虚和蔼,人皆近之;要平易近人,绝不盛气凌人。要常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弃谋私之念,去非分之想。"
  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是最微妙的,对于别人的好意或帮助,如果你感受不到,或者总是冷漠以对,那么大家对你就会渐渐的敬而远之,有时还会生出种种怨恨来。纵观古今历史上的那些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那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德行中最重要的--平易近人。所谓平易近人,并不很困难,只要待人和蔼,常常站在别人的立场,为他人考虑,再给自己定位就可以了。

  其实,大家都很熟悉的佛,就是最平易近人的。佛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佛的本意是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佛,而有些人硬是人为地把佛与众生隔离开来。当然,佛是矗立在我们肮脏灵魂上方的一束阳光,一个希望,一种鞭策激励,一种灵魂支撑,那是发自灵魂的自律,是一种至上的禅的境界,也惟有佛能那样的贴近我们的生活。正所谓"平易近人者,人皆近之"也正因为这样,佛才会受到世人的爱戴和推崇。  
  佛都是慈悲为怀、平易近人的。说到佛的平易近人,人们的大脑中就会马上浮现出光头跣足,长耳垂肩,袒胸露腹,常常裂嘴大笑,憨态可掬的弥勒佛。他是扎根于平民中间的活佛,是长久以来的活雷锋。
  弥勒佛在佛教众身中可以说是最有特点的人,他的宽袍大袖,笑口常开,不拘小节和平易近人也是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大家都很喜欢他的笑,天生一副随随便便的样子,很亲切,虽然有很高的道行,却全然没有一点佛的道貌岸然的威严。永远是一付洒脱、嬉笑的可爱相。面对这样可亲可敬的笑佛,有什么烦恼紧张情绪,都会顿时释然,暂时获得解脱。他的笑,也是那种世俗的,宽厚长者的笑,无所顾忌的大笑,笑得坦然,像婴孩般天真无邪的开心。让人看了就想接近他和他亲近,很多人一见到他就会忘记烦恼,跟着他一起开怀大笑。当然,人们也很爱他、尊敬他,只是供奉他给他烧香磕头时,少了点肃穆气氛,心里很轻松。而那些有心来忏悔的人多半也愿意来找他。因为看着他的开怀大笑,不知不觉中就会把他当作朋友,愿意把心里的烦恼和忧虑跟他倾诉,开心的事跟他分享。虽然说弥勒佛的外貌笑态显得很不拘小节,少了点大佛的庄严相,但丝毫不影响他在大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人们依然喜欢他,喜欢他的平易近人和他的酣畅淋漓的笑;依然崇拜他,崇拜他的乐善好施和"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钱有多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也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平易近人。正所谓:平易近人者,人皆近之。平易近人不仅是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也是你事业通往成功的阶梯。
  周恩来不仅在党和国家内有着崇高的威望,甚至在全世界也受到普遍的尊重。他虽身居高位,可从来没把自己看的比任何人"高",一直以来都把自己视为普通劳动人民的一员,始终与人民并排而站。有次位居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因为连降暴雨,出现了严重的洪灾。当时正在上海考察的周恩来接到报告,立即赶往受灾最严重的郑州视察灾情。当晚,他就冒雨赶到邙山脚下的黄河岸边,查看水势和救灾的情况,并参与和鼓励大家不要畏惧要与洪灾斗争到底。他的秘书见周恩来衣服都淋湿了,忙为他撑起了雨伞。周恩来立即阻止说:"你看大家不都是在雨里淋着吗?别把我搞特殊化了。"
  还有一次,周恩来来到一家钢铁厂视察。当他来到高炉现场时,值班工人史悠国正在忙碌。周恩来热情地向他伸出了手。史悠国看着自己满是油污的手,感觉又尴尬,又不好意思,正在进退为难之时,周恩来幽默地说:"小伙子,怕什么?我又不会抓着你不放,没关系,来!"在场的人听了也都笑了,一扫刚才的尴尬气分。周恩来紧紧握住史悠国的手,并亲切地询问他有关工作的一些情况。这些虽然都只是些小事,可这却体现出了他的平易近人。也正是这样的小事,把周恩来乃至党和国家与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周恩来也很好客,他曾邀请日本有名的乒乓球运动员松崎君代到他家中做客。在就餐时,他让松崎紧靠自己的右侧而坐,并不断地用他那不太方便的右手往松崎菜碟里夹菜,让她不要客气,多吃点。饭后聊天时得知松崎的父亲曾在制酒行业工作。周恩来就把自己珍藏了好久的两瓶茅台酒拿出来让松崎带回去,请她父亲尝尝。周恩来平易近人的举动使松崎十分感动。在她再次来访中国时,松崎用日文写下"周恩来总理,您活在我心中"短短的几个字表达了她对周恩来的景仰和怀念。
  平易近人早已融入周恩来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事情中,他一有空就深入到百姓中间,亲切地询问人民的冷暖,倾听群众心声,这也是他爱民之情的自然流露,是他人格魅力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才会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人们才会亲切地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也正是如此,凡是接跟他触过的人,其中不乏外国人士,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染。
  佛曰:"平易近人者,人皆近之。"
  平易近人就是态度谦逊温和,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修炼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

 

第069智 低处修心,高处成事
  佛说:"人往高处走,其实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其实低处纳百川。"
  禅语:手把秧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有往高处走的心态,又要有水往低处流的胸怀。或许把头低下,我们的心,才会低成一口深井,泛出幸福的泉水:清冽、甘甜、沁人心脾。  
  佛说:"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佛陀修行、度人常行勇猛精神,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毅力决心,没有办不成功的事情,再大的困难也不能阻碍佛普度众生的毅力。佛门中,一天能礼佛三千拜默默用功的人很多,大家要善自珍重佛性本能,用心开发,切莫把大好时光、精力,浪费在'叫苦'和'埋怨',甚至终日奔波去找别人诉苦解决,而不用心自己开发。若能把'叫苦''不满'的心力,专注用来开发,就绰绰有余,世间也将没什么事还能难得倒你了。

  在四川的边远地区有一个寺庙里住着两个和尚,他们虽然是在一个寺庙里生活,但是却一个穷,一个富。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佛教圣地南海去朝拜,你说行不行?"富和尚问:"去南海来回好几千里地,你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喝水的瓶子,一个吃饭的盆就行了。"富和尚听了哈哈大笑,轻蔑地说:"你开玩笑的吧!几年以前,我就下决心要租条船到南海去朝圣,但是,凭我的条件,到现在还没能办到。你仅靠一只破瓶子,一个泥瓦盆就想到南海去朝圣?你这不是白日做梦吗?"
  穷和尚没把富和尚的话放在心上,第二天就真的带着一个瓶子,一个泥盆出发了。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年以后,富和尚还在为租赁船只筹钱,穷和尚却已经从南海朝圣回来了。穷和尚虽然没有钱,坐不起车船,低姿态生活,但是因为他有坚强的毅力,高境界做人,才能不远千里的路程,达成愿望。  

  人们总是会羡慕那些取得成功,已经站在人生金字塔上的人。对于他们成功的背后付出了什么却并不太关注。但是,只要去研究他们的攀爬经历就会发现:他们也一定有过坎坷和屈辱,他们也一定有过"低人一等"的经历,只不过是他不甘现状,不甘人下,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而后才攀上人生的巅峰,成为人上人。
  蔺相如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智勇双全,他先是不辱使命地在秦廷战胜了秦王,完璧归赵;后在渑池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因此赵王非常器重他,由于其卓越的功绩,故被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赵国宿将廉颇。这事惹恼了曾为赵国出生入死、争战杀场的廉老将军,他急躁刚直,对此事及为不满,抱怨说:"我为了国家,连年争战,战场上奋勇杀敌,出生入死,屡战奇功才赢得眼下的高位。那地位低贱的蔺相如只不过是摇唇鼓舌,和秦国打了两次交道罢了。现今居然官居我之上,无论如何我也咽不下这口气。见到他,非羞辱他一顿不可,我到要看看他到底有何本事能官居我之上。
  这事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他听说之后,每逢上朝就以身体不适推托不肯与廉颇正面起冲突,争位次先后。甚至有时候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的车马,蔺相如就急忙令人把车让到小巷子去躲起来。蔺相如的门下看到这些情况,颇为不解,纷纷说:"我们都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人品,和智慧才投到您的门下。现在您位居廉颇之上,他说出那样难听的话来羞辱您,就算是平民百姓听了都难以忍受,您不但不反驳,居然还害怕得不得了,处处躲着他。我们没办法在这么低三下四的人手下做事,请允许我们辞别吧!"对此,蔺相如还是不多作解释,故意岔开了话题,他问了一件似乎与此无关的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两人哪一个厉害?"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肯定是秦王了,廉将军就算是再厉害也比不过秦王啊!"蔺相如笑了笑说:"秦王那么威风,我都敢在秦廷大声叱责他,还敢责骂他的文武高官,难道我会害怕廉颇吗?"众人都困惑不解,蔺相如接着说:"秦国那么强大,秦王又如此残暴。他们之所以不敢发兵侵扰我赵国,只是因为我和廉颇两人都在罢了。可如果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秦国也会趁机入侵我国的。我之所以这样避让廉将军,就因为考虑到国家的利益,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面,而这些'无伤大雅'的私人恩怨不提也罢。"众人顿时领悟,也由衷折服。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羞惭不已,立即上蔺府"负荆请罪"。如果蔺相如没有当年的"低人一等",哪里会有后来的"高人一筹"被世人敬仰呢?
  佛曰:高人一等,必先低人一头。惟有善于低头做人,才能在高处成事。
  其实低调做人并不会真的低人一等,但是低调做人又必须摆脱"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皆起之于低,成之于低,低是高的发端与缘起。高是低的嬗变与演绎。低调做人与低人一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懂得低调做人的人虽然一时之可能会处于"低人一等"的劣势,但这却能增强自信,厚积薄发,积累经验,成就大事。

 

第070智 富而不奢,贵而不显
  佛说:"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即可入圣。"
  人们往往会忽视自己一开始拥有的那些平常的幸福与快乐,常常会去追逐一些名利,从而衍生出新的欲望。但如果不能节制自己对名利的欲望,那么到最终你就算想放下、抛尽这些好不容易得来的名和利,也不一定能换回以往那自认平常的幸福与快乐。  

  在一个古老的寺庙里住着两个和尚,一个是老方丈,他每天都在读书念经。一个是小和尚,每天都在砍材挑水。他们每天都过着这样的生活。终于有一天,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跑去找方丈说:"方丈每天砍柴挑水,生活好枯燥啊!我想读书。"方丈看了看小和尚,什么也没有说,回到房间里搬了一块石头出来:"这样吧,今天你不用砍材挑水了,就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市集上去卖。但是记住一点: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要卖!"小和尚挠了挠头,他不明白方丈是什么意思,心里想着方丈是不是糊涂了:一块石头让我去卖,而且说,有人买还不给卖?可是,因为是方丈的吩咐,小和尚也只好无奈地拿着石头下山了。
  小和尚来到了市集里,从清晨到下午,没有一个人正眼瞧过这块石头。快日落的时候,有个妇女走了过来,拿着石头把弄了一番,又看了看小和尚问:"小和尚,你这石头是卖的吗?"小和尚点了点头说:"是啊!""那这样吧,我出五文钱买你这块石头。因为它的样子很别致,我想买回去给丈夫写字的时候压压纸,这样不容易被风吹走。"小和尚很高兴,他没想到真的有人愿意买这块石头。但是,他又想到了方丈不准他卖。所以,小和尚只好说:"不卖、不卖!"妇女急了:"那我再给你加一文钱,共六文钱!"小和尚还是"不卖、不卖!"妇女也只好摇摇头,走了。傍晚的时候,小和尚带着石头回到山上。方丈问:"怎么样?"小和尚遗憾地说:"竟然真的有个愿意出钱买这块石头。但,你说不让我卖,我只好没卖!"方丈问:"那你有明白什么道理吗?"小和尚奇怪的反问:"明白什么啊?"方丈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又把石头搬回了房间。
  之后小和尚只有继续砍柴。没过多久,小和尚又耐不住寂寞了,又来找方丈:"方丈啊!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无味了,我不想砍柴,我想读书!"方丈又是看了看小和尚,还是什么也没说,回到房间里重新搬出那块石头。"既然这样,那你这次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米铺老板那去卖,但还是要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小和尚想不通,嘟囔道:"还让我去卖,上次人家出六文钱都没卖!"虽然有些不满,但小和尚还是带着石头下山了。他来到米铺店,见到了米铺老板。
  小和尚说明了来意,并拿出石头给老板看,老板拿着那块石头端详了半天说:"这样吧!我没有多少钱--我出500两银子买你这块石头!"小和尚吓了一大跳,这块石头值500两银子吗?米铺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只是一块石头,其实,它是一块化石,所以我才会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它!"小和尚连忙说:"不卖、不卖!"他赶忙抱着石头回寺里去找方丈。见了方丈,说:"方丈、方丈,不得了了,米铺老板竟然说这是一块化石,他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于是方丈就问:"那你明白了?"小和尚回答:"方丈到底想让我明白什么呢?"方丈又是意味深长的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又把这块石头搬回了房间。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月,小和尚实在受不了了,再去找方丈:"方丈,我不想砍柴,我想读书,我也不想卖石头了!你别让我再去卖石头了。"方丈笑着看小和尚,还是什么也没说,回到房间里重新搬出那块石头:"这次你还是要去卖石头。不过,这次是卖给山下珠宝店的老板,但要切记:无论他出多少钱还是不能卖!"小和尚受不了了:"这块石头到底有什么用处啊!方丈老是让我拿着去卖,可不管人家出多少钱又都不让卖!但是他看得出方丈非常严肃,小和尚只好小心翼翼的又带着石头下山了。到了珠宝店,小和尚把石头拿给珠宝店的老板看,他端详半天叹了口气说:"这样吧,我拿我所有的财产来跟你换这块石头!你看怎么样?"小和尚吓的"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上"你不是骗我的吧!它值这么多钱吗?"珠宝店老板说:"这你就不懂了,它可是块价值连城的宝贝。"
  也许在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层像石头的样子,里面是一块无价之宝的宝玉!就像是古代的"和氏璧"一样,在开采前只是外面包了一层石头而已。如果人人都知道这些"石头"的价值,那么世上又会增添多少的分争,正因为它的贵而不显才可以避免这些。其实做人也是这个道理,凡事不可太过张扬。  

  生活在如今这个喜欢到处摆阔,又要追求轰轰烈烈的时代里,张扬的表露似乎也被人们视为一种时尚。形成了一种,似乎只有高调做事才会更加容易成功,容易被人们广泛流传,经久不衰。其实,纵观古今,那些经得住历史沉淀,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和事,更多秉持的是一种低调的处世原则。低调做人--富而不奢,贵而不显。可以使你无论是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处于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低调做人虽然看似平淡,但它其实是一种高深的处世谋略。
  一个人应该保持低调做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你保持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才能够保持冷静,才能够务实,这也是一个人成就大事最起码的前提。大家都知道的商界名人李嘉诚,他在自己的儿子李泽楷进入商界时告诫他说:"你要切记树大招风,凡事应保持低调"可见,成功人士更懂得"富而不奢,贵而不显"的道理。
  佛说:万念俱灰,照见五蕴皆空。佛这么说就是劝世人应保持低调为人,不可太过张扬。
  佛说:"低调低调,低调到尘土中去"
  凡事能保持低调,做到富而不奢,贵而不显。不仅可以保护自己,使你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使你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