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中兴:商业启蒙家——本土智慧与西方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1:04:02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节点,南方周末评出了十位“商业启蒙家”。何谓“商业启蒙家”?我们的定义是:在自己的商业实践中兼容并包了本土智慧和西方规则的企业家。

    1978年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沙漠,中国人必须从零开始向西方学习——质量、营销、品牌、渠道、财务、供应链、IT化、R&D、人力资源、公司治理、资本运作、收购兼并、跨国经营、社会责任、企业公民——30年时间,两代企业家,从建立商业意识,到学习商业技能,再到商业伦理的升级进化,一整套现代商业规则先后引入中国,将沙漠变成森林,变成全世界商人趋之若鹜的淘金宝地。

    与此同时,中国的商业环境始终保持着独特性。是的,中国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上海与纽约的距离会继续缩短,但也许永远都不会缩短到纽约与伦敦那样的程度。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来看,世界是平的,但考虑到制度与文化,世界就仍然跌宕起伏。

    那么,中国商业环境特殊在哪里呢?我们认为,首先是政商关系。在西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清楚,“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商人与政府打交道,规则与内容基本上是简单透明的。在中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模糊,政府往往同时扮演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角色,并且掌握着巨大的商业资源,对商人而言,这是巨大的机会,也是巨大的陷阱。

    其次是守法与犯规的关系。这里的法与规是泛指,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级红头文件。要知道,中国的改革就是在邓小平的 “猫论”和“灯论”指导下启动的。也许,在改革开放初期,因犯规而功成名就的人,数量只是因犯规而锒铛入狱甚至丢掉性命的人的一个零头。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家们更多的是在规则的层面博弈。

    第三是社会对财富的矛盾心态。对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财富也许是最现实的信仰,因此,公众崇拜财富。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富不仁”的说法源远流长,并在当代被一个又一个落马首富所印证,因此,公众又仇视富人。于是,夹在强势政府与感性舆论中间的中国企业家,处境颇为微妙。

    第四是产权关系。经过三十年改革,国有资本仍然主导中国经济,这几年还有国进民退的趋势,这就注定了产权这个困扰过禇时健、潘宁和倪润峰的问题,还将继续困扰下一代国企经理人。当然,受产权问题困扰的不仅是国企经理人,家族企业之外的民营企业,尤其是早年由多人共同创业的民营企业,产权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进一步成长的前景。

    因此,在中国营商,只掌握西方规则远远不够,只有那些将西方规则与本土智慧融会贯通的企业家,才有基业长青的可能性。

    根据这个标准,我们评出的十位“商业启蒙家”是(以姓氏拼音为序):郭广昌、李东生、柳传志、鲁冠球、马蔚华、宁高宁、潘考夫斯基、任正非、王石、张朝阳。

    都是熟面孔,除了杰克·潘考夫斯基(JackPerkowski)。这个美国人之所以出现我们的名单上,是因为他单枪匹马来到中国,然后花了18年时间(1990-2008),用美国资金建立了一家中国公司。现在,这家中国公司正在变成跨国公司。有着20年华尔街投行生涯的潘考夫斯基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5年并将继续生活下去,对中方合作伙伴,他带来的是西方规则,对成千上万聆听过他演讲和向他咨询的外国商人,他传播的是他业已熟稔的中国本土智慧。

    这篇文章的大半文字都在谈论“本土智慧”,这仅仅是因为相对西方规则,“本土智慧”更加难以言传。我们丝毫没有肯定灰色行为,没有继续鼓励犯规的意思。恰恰相反,我们相信,随着市场和法治的完善,中国的商业环境由混沌走向清晰的进度将越来越快,该犯的规将越来越少。而中国本土的商业智慧,也将越来越多地从“术”转向“道”,从商业空间的腾挪,转移到商业技能的提高和商业伦理的进化,从而为全球商业文明做出真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