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健身房团购:【原创】门外杂谭之二——“三八二十三”乱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16:58
门外杂谭之二——“三八二十三”乱谭  

2011-12-15 14:39:27|         许锡良先生《三八二十三——于丹才真正理解了中国文化》一文披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杨恒均博士最近参加了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的“世界华人文学研讨会”,第一次近距离亲自聆听了中国文化大师、北京师大教授于丹女士关于中国文化的演讲,他感觉很惊讶,很脸红,突然就改变了对于丹的看法。——于丹花了很长时间讲一个禅宗的故事。古代一位混混买了三匹八吊钱一匹的布,付款时声称“三八二十三”而不是“三八二十四”,这位混混竟然以颈上人头作担保说自己是对的,只肯付二十三吊钱。一位小和尚打抱不平,说如果“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他愿意输掉头上的帽子。众人相持不下,于是来到小和尚的师傅——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处,请他作主。没想到,老和尚沉思了一会,竟然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小混混是对的。小混混不但用二十三吊钱拿走了三匹布,还得了小和尚的一顶帽子,高兴而去。老和尚却因此受到镇上众人的鄙视与驱逐。小和尚一路上都愤愤不平,最后还是忍不住质问老和尚为何说“三八二十三”。老和尚说,你说那小混混的头重要,还是你头上的帽子重要?他用头来和你的帽子打赌,我能说‘三八二十四’吗?小和尚明白过来,我们大概也都能够理解那位宅心仁厚、救人一命的老和尚。

杨先生然后这样评价于丹大师的这个故事:“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禅机故事,加上于丹讲得声情并茂,成为整场演讲中的亮点。可亮点几乎马上变成污点,因为于丹说当时他对外国人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告诉外国人关于中国文化的高深之处:外国人弄不懂中国文化,说我们不讲原则,是人情社会……但这故事就说明了我们中国文化的高深和美妙之处,我们的中国文化有时就可以是‘三八二十三’,而不是‘三八二十四’,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啊!”

真想不到,一个蹿红于网络、蜚声于内外的著名国学教授,竟然违背常理,利用所谓的“禅机”故事,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标签化为“三八二十三”而不是“三八二十四”!“于丹说当时他对外国人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告诉外国人关于中国文化的高深之处:外国人弄不懂中国文化------”于丹教授深得“洋鬼子看戏——傻了眼”这句妄自尊大的俗语要义,痴人说梦,不合逻辑地将中国文化的糟粕代替中国文化的全部,遮黑甚至抹黑中国文化的菁华。

假如以“中国文化到底是‘三八二十三’还是‘三八二十四’”为题,在全国开展大讨论,会是怎样的情形?

绝大多数国人并不赞同于丹教授的高见,一少部分人持赞同意见。而这一小部分当中的许多人真实想法可能是:基于对既往和现实中确有大量“三八二十三”现象,因而愤懑,忧虑,失意和无奈。但是,言而总之一句话,国人不会普遍认同于丹教授的“三八二十三”的。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文化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怪事,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搭乘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快车,堂而皇之招摇过市,摇头晃脑地演绎得相当精彩。有些小说,电影,戏剧,小品等等,以现丑、露丑为能事,不惜把祖宗的和现实的隐私丑陋点,借助艺术形式,“发扬光大”给外国人,借以迎合法兰西和英吉利们的猎奇的目光;那些很丑、很黄、很肮脏、很刺激、很够味儿的“家丑”,往往会被赏一个“金*奖”或者“银*奖”什么的,于是乎就沾沾自喜,就欣喜若狂起来。这有些类似旧时农村里的一幕,一帮无聊的看客戏耍一个稚童。他向大家真实地描述爹妈夜间的性事,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然后得到一块糖,就高兴得不得了。别忘了,中国文化中历来有“家丑不可外扬”的理念!像这种在文化实践上不惜余力地揭丑,露丑,卖丑,傻呵呵地在外国人面前卖萌作秀,露丑,暴露隐私,炮制笑料,借以吸引眼球,博得受众关注,扬名走红,这是演艺圈儿惯用的伎俩;已经让祖宗和珍视公序良俗的国人脸上无光;无独有偶,现在又有文化大师从理论上阐释、张扬和贩卖中国文化的弊端,无异于文化的投降和授人以鄙视的把柄!

“三八二十三”才是中国文化的高深和美妙------口若悬河的于丹教授耍够了江湖术士的太极八卦,让“世界华人文学研讨会”的听众们跌了眼镜,感到汗颜和难堪;误导了外国人,使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荒谬可笑嗤之以鼻!这就使得那些羁旅海外却魂牵中华的游子们,徒增些许“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心事——须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和自信,最突出的标志,就是文化的强大和自信。像这样,貌似有理实际悖谬的糟粕,被拿来炫耀,无异于把遮羞布当旗子来挥舞,让海外游子感到的不是骄傲和自豪,相反,一定会让他们蒙羞和不堪。外国人怎么看呢?讲得文明一点,就是这个东方的古老民族属于“不讲原则,是人情社会”,说得难听些,就是实用主义,就是投机取巧,就是胡乱扯淡,就是没正事儿——十足的流氓无赖,匪夷所思的文化劣根性!

难怪乎有很多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形象还存在那么多的偏见和傲慢!

记得很早以前,《参考消息》刊载了一则消息:在中东地区(大概是阿联酋或者也门),当地海滨游客主动搭讪我国派出的几个援外人员,显得谦恭有礼;但当他们明白了误把中国人当成日本人之后,立刻就换成了鄙夷的嘴脸。一个泱泱大国的子民,倒不如弹丸之地的近邻日本人更有尊严,这是何等的悲哀!假如再远一些,到美、英、法、德等等国度,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也很可能比日本好不了哪里去。当然,这里面客观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固有差异,但是,文化的差异并不是喜欢和厌恶的关键所在。仔细想想,导致外人看不起我们的原因固然有近现代史上一百多年积贫积弱、遭人欺凌的种种因素,但是,现如今这些中华民族不肖子孙文化实践和文化理论上的斑斑劣迹,脱不了干系!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三八二十三”这种悖谬常理的所谓中国文化精髓,说它来自于禅宗故事,似乎有些不客观;愚以为,它滥觞于孔老夫子的思想行为。仔细搜检起来,孔子一生的言论和行为中,有很多这样首鼠两端的痕迹。他的君子三畏,他的言行不一的矛盾,他的表面上正经实际上的投机与诡辩,都是衍生“三八二十三”的凭借和依据。他的弟子颜回形象地概括他的文化特征:“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非常地飘忽不定,让人琢磨不透,是一个以气御剑、太极推手的老江湖。

孔子的言论与行为,打开了《厚黑学》作者的思想闸门,使其借助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总结出做官六字真言:空、恭、绷、凶、聋、弄。现在就有人在此基础之上,经过提炼和升华,就符号化标签化地叫做“三八二十三”。     

    “空”,就是空洞。批呈词,出文告,都是空空洞洞的,其中奥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网上有一则笑话概括得很好:问:中国当官要精通哪四种语言?答:英语、法语、俄语和日语。错了,正确答案是  假话、空话、大话和套话!办事上,东倒也可,西倒也行。首鼠两端,中庸虚实。有时办得雷厉风行,其实暗中藏得有退路,如果见势不佳,就从那条路抽身走,绝不会给自己留下牵累,一直玩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至高境界! “恭”,就是对上司恭恭敬敬, 卑躬折节,胁肩谄笑。所谓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唯上是从。“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踧踖,恭敬而不安;与与:小心谨慎。“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椒措如也。”孔子走进宫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孟子说:“孔子三月无君则惶惶然。”“ 绷 ”,就是对下绷紧脸色,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对下属和老百姓,“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表面上是谦虚少语,实际上是傲心作祟,爱答不理的样子。自以为赫赫然大人物,凛不可犯。俨然腹有经纶,端住架子,对小人不屑一顾。“凶 ”,就是凶狠,所谓无毒不丈夫,假借仁义道德之名,以图个人利益之实。敢于铤而走险;甚至为了剪除异己,构陷罪名,杀人夺命。“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于东观之下。”齐鲁夹谷之会,孔子摄相事。“有頃,齐奏宮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熒侮诸侯者,罪应殊。请右司马速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聋 ”,就是装聋作哑,或者装瞎看不见,脸皮太厚。一任指则指之,骂则骂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要乌纱在顶,管他娘的怨声载道!间或卖卖萌,来一番孔式幽默:“ 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弄”,玩弄,上下其手,动心眼,耍手段。对上,对下,结交,处事,谋官位,捞银子,搞女人------外加一些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本事。所有这些计谋手段,都可以从“出疆载质”的典故中找到影子。

 笔者虽不才,但一直坚信:追求自由平等,探索创新发展,崇尚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正义,良知诚信,勤劳勇敢,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一切,都是中国文化的特质!这些优秀的中国文化内涵,蕴涵于悠悠历史长河的“经史子集”,体现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这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内动力。浩浩五千年文明史中,升平岁月,代代子民赖以向心凝聚,繁衍生息;危难之际,华夏子孙赖以精诚团结,激励精神,爆发热忱,力挽狂澜于既倒!

“三八二十三”者,绝非是中国文化之主流和精髓,只不过是升平年代官场黑暗中的潜流;乱世之中,成为上下其手、奴颜婢膝的混世宝鉴。说它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是多么荒谬可笑!如此符号化定格,如此标识化推销,这算得上什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种抹黑行为,对得起祖宗和子孙吗?

不知各位朋友对此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