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昆多:洪氏家谱 排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2:05:24
         《红楼梦》与洪氏家族“家难”之杯葛
当我们从前三章内容中知道《红楼梦》故事取材均与洪昇的文学活动圈子有关,冯小青、柳如是、吴吴山三妇故事都是洪昇亲历亲闻,结前后两个诗社的蕉园姐妹都是洪昇的亲表姐妹,大观园内外诸景的创作原型都在洪昇的故园杭州西溪,实际上已经三位一体地圈定了《红楼梦》作者非洪昇莫属。本章我们将对洪昇的家庭出身、生平遭际、文学生涯等进行系统介绍,并分析《红楼梦》的创作缘起、创作过程以及创作中的难言之隐,从而知道《红楼梦》作者只能是“这一个”,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
《红楼梦》开篇就在“作者自云”中交代,此书的创作缘起,是因为“曾历过一场梦幻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创作此书时的心境是“我之罪固不能免”,“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创作此书的目的,是欲将自己“以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从这些交代中不难看出,作者是一个前后半生经历了巨大人生落差的人,身上背负着“无能”、“不肖”的恶名,对自己的悲剧人生正进行着痛苦的忏悔。作者的这些“襟怀笔墨”,正是洪昇人生经历三大悲剧后真实情感的表述。

第一节 洪昇青少年时期的纨绔生活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国子监生,钱塘(今杭州)人。洪昇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位有巨大影响的著名诗人和戏剧家,一生著作等身,先后创作了以《长生殿》为代表的四十多部传奇作品,以《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为代表的众多诗歌作品,还有大量散佚的南曲、北曲散套作品。洪昇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南洪北孔”(“北孔”指孔尚任及其代表作《桃花扇》)双子星座著称于世,其代表作《长生殿》被誉为中国古典戏剧的峰巅和压卷作品,是三百年来在舞台上始终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洪昇的家庭是一个在宋明两朝“赫赫扬扬”了几百年的著名望族,在杭州西溪五常乡洪家埭村至今犹存的洪家祠堂对联,反映了洪家悠久显赫的历史:“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上联说的是宋朝的“魏国忠宣公”洪皓和他三个做过宰相级官员的儿子洪适、洪遵、洪迈,下联说的是明朝的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洪钟和他的五世追封或荫封尚书衔的先辈与子孙。洪家世居杭州西溪,其府邸园林最早是宋朝“敕建”于葛岭的“国公府”,明季为洪钟重建于西溪的“洪府”与“洪园”,明万历二十六年又扩建翻修,规模阔大,建筑奢华,在杭州私家园林中甲于一方。
《红楼梦》开篇交代甄士隐住在“当日地陷东南”的姑苏“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如前所述,“当日地陷东南”暗指共工的后裔洪氏。姑苏乃是作者故弄狡狯,实际是指与苏州并称“天堂”的杭州;“阊门”乃苏州水门,洪家所居之地在杭州“涌金门”外的西溪,涌金门也是水门。“十里街”出自康熙皇帝赞颂西溪的“十里清溪曲”,“仁清巷”出自明时百姓歌颂洪昇祖父洪吉臣的“五仁五清歌”。这些暗写并非作者随意杜撰,也不仅仅是出于“势力”、“人情”的谐音,作者有深意存焉。
洪昇出生在清兵入关、顺治皇帝在北京登基的第二年(1645)七月初一。当时正值清军下江南,南明政权作鸟兽散之时,东南各省兵荒马乱、风雨飘摇。洪昇的母亲黄氏在逃难途中,于杭州郊区的一个“费”姓农妇家的茅棚里,生下了洪昇。《红楼梦》中让甄士隐名“费”,字“士隐”,其名似应出自洪昇自己的出生之地,其字也暗指改朝换代之际士大夫退隐的现实状况。
生不逢时,似乎注定了洪昇一生的坎坷命运。洪昇出生的家庭号称“书海”,“书籍拥专城”,“门皆赐第,家有珥貂,三洪学士之世胄,累叶清华” ⑴。洪昇的祖父洪吉臣曾在明朝出任“都御史”的高官,父亲洪起鲛也曾在清初出仕。洪昇的母亲是清初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黄机的女儿,妻子是黄机的孙女。洪家富贵流传已久,号称“东南望族”。这样的出生地和家庭,正所谓《红楼梦》中的“诗礼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之乡”。洪昇在婚前的青少年时期,生活之优裕可想而知。
洪昇在青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少年时曾先后师从于国学大师陆繁昭、沈谦、毛先舒,受过正规严格的传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陆繁昭是当时名动宇内的骈文大家,沈谦擅长词曲,毛先舒则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兼擅填词又通音律。老师的这些特点对他们的学生洪昇的一生影响至为巨大。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洪昇既善诗词,又精戏剧、音乐、游艺,文学修养广博精深,各方面情趣广泛丰富,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北京期间,他有幸拜当时的诗坛泰斗王士祯⑵为师,与诸多名流频繁交往,诗词水平名动京师,得到王士祯的称誉和宣扬。
由于青春年少,生活优裕,加之以才情自负,洪昇从小就养成了清高孤傲甚至狂狷的性格。由于洪昇的师执均为不肯于清廷合作的封建正统士大夫,洪昇从小也养成了醉心“风云月露”,热中“花笺彩笔”,拒绝走仕途经济道路的性格。他不仅在违反封建礼教的歧途上越走越远,而且恶劝,可以说屡教不改。洪昇的老师毛先舒曾为此专门作过一首《水调歌头 与洪昇》,词中写道:“君子慎微细,虚薄是浮名。子家素号学海,书籍拥专城。不在风云月露,耽搁花笺彩笔,且问十三经。屋漏本幽暗,笃敬乃生明。百年事,千古业,几宵灯。莫愁风迅雨急,鸡唱是前程。心欲小之又小,气欲敛之又敛,到候薄青冥。勿谓常谈耳,斯语可箴铭”。从这里不难看出,洪昇青春年少时期,没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而是性格“虚薄”,心高气盛,完全有理由被父母判定为继业无望的“不肖”逆子。
洪昇的整个青少年时期,生活脱略不羁,动辄讥呵权贵。交友宴集,常常白眼踞坐,指古谪今,虽然使闻者折服,但也常常取憎于时⑶。洪昇的出身、教育、才情、擅长、性格与《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大致相同。所以,洪昇在著书时,方有痛悔自己“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的话。《红楼梦》中对贾宝玉一出场时通过两首《西江月》的描写,应是洪昇著书时愧悔心情的夫子自道,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洪昇与贾宝玉的人生悲剧,都是狂狷情种性格的悲剧: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中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在今天传世的洪昇《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中,保留了大量洪昇作于青少年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集中反映了洪昇青少年时期“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的生活。这种生活又不同于《水浒传》“高衙内”那种无聊龌龊的情趣,而是一种混合着放纵、挥霍、风雅、痴情、自负、忧郁诸般情绪的独特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与《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宝玉的生活方式毫无二致。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的翩翩佳公子贾宝玉,在百无聊赖之际,曾作《四时即事诗》:
春夜即事: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夏夜即事: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秋夜即事: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冬夜即事: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鷞衾睡未成。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青少年时期的洪昇,类似这种《四时即事诗》的作品很多,在《啸月楼集》中,便有一组《闺中四时歌四首》,与《红楼梦》的《四时即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流苏帐启映红云,晓日微笼百草熏。唤着且须停彩笔,妆成眉黛欲劳君。
楚簟吴绡夏亦凉,谁言三伏罢红妆。青铜写出芙蓉影,仿佛帘栊处处香,
贪看鸳鸯不肯归,遥天清露满罗衣。彩云一片如相识,昨夜相思梦里飞。
坐拥梅花醉不眠,楼头月出弄娇弦。画屏莫着银灯亮,黯处看人亦可怜。
洪昇青少年时期,一直以“王孙公子”自居,描写这种声色犬马贵胄子弟生活的诗篇亦比比皆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王孙行》和《公子行》:
《王孙行》(见《啸月楼集》):王孙月月盛繁华,宝马金鞍油壁车。载酒春游梁孝苑,闻歌夜入富平家。闻歌载酒欢非一,五侯七贵经过密。遥遥彩幄柳边移,隐隐罗帏花外出。柳暗花明春满野,王孙游戏章台下。马上偏宜紫绮糗,腰间羡杀珊瑚把。去去银塘日已斜,垂杨系马问倡家。可怜莺啭相思树,可怜蝶戏合欢花。袅袅香风吹宿燕,娟娟新月照惊鸦。故作低眉颦翠黛,轻摇纤指按红牙。含羞凝睇情无已,王孙行乐长如此。无奈春华不待人,愿分娇爱何辞死。此时欢歌正纷纷,芍药攀来好赠君。莫言溯寒孤飞雁,宁做巫山一片云。须臾故国生荒草,坟地朱门宾客少。几度春光白首新,那堪秋色红颜老。渔樵满地听悲茄,回首孤城乱晚鸦。愁杀东风日暮起,杨花飞尽落谁家。
这首诗明显看出受明代大诗人何景明的影响。也与《红楼梦》中宝玉歌颂林四娘的“古风”属同一体裁。这首诗不是一般的感怀之作,从洪昇对“王孙”今昔对比所发的感慨中,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对改朝换代的感伤情绪。如果把这首诗与洪昇大量的其它抒发兴亡感慨的诗篇,以及感叹自己这个在明代“世受国恩”的家庭兴衰的大量诗篇联系起来,对诗中所流露出的情绪就不难理解了。这种情绪与《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及《好了歌解》,所表达的心情是毫无二致的!
有人认为洪昇此诗是一般感慨公子王孙的命运变化,并非说的自己。这是没有通读洪昇诗词、孤立地理解此诗的误解。洪昇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在北京处于极端艰难之际,产生了回江南故乡的想法,为此写了一首《简高澹人少詹》的诗,诗中说:“青阳白发愁无计,欲向王维定去留”。这是用王维《山居秋暝》之典: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显然,洪昇这里是用王维山居之美形容自己的故乡之恋,用“王孙自可留”来宣示自己的去留意向。这里的“王孙”显然指的是自己。洪昇类似《王孙行》的诗,还有《公子行》。唐代诗人孟宾于有《公子行》诗:“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这是一首专写纨绔子弟浮华生活的诗,洪昇仿此诗作《公子行》(见《稗畦集》)四首,描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公子哥儿行状:
其一:高树乌栖月未斜,楼头纤手弄琵琶。
明朝更载葡萄洒。醉煞丰台芍药花。
其二:春明门外酒楼高,称体新裁蜀锦袍。
花里一声歌子夜。当场脱与郑樱桃。
其三:宝勒银鞍骏马肥。红尘扑地散重围。
夜深还放金陵鸽,天畔差池带月飞。
其四:锦毛玉爪凤头鸡,格斗多时猛力齐。
不惜黄金求铁距,当场赢得一声啼。
洪昇从小就养成了情痴情种的性格,在他的诗作中,表达这样感情的诗篇比重较大,著名的有《蛱蝶篇》、《东家女儿歌》、《扬花篇》等。从这些诗篇中,不难看出《红楼梦》中贾宝玉“女儿论”的思想轨迹。洪昇的《蛱蝶篇》乃是一首仿明代诗人《蛱蝶篇》㈠(见《啸月楼集》)之作,描写了在蛱蝶纷飞的春日,红楼少妇和深闺怨女相思惆怅之情。
江南三月春光暮,翩翩蛱蝶纷来去。始见朝穿内苑花,还看暮绕中庭树。朝朝暮暮各争飞,拂槛萦廊上舞衣。百道游丝争上下,千条弱柳惜芳菲。芳菲春色何时已,烟草连天千万里。凄迷暮雨渡头飞,撩乱春风花外起。红楼少妇怨阳春,蛱蝶飘扬点绣裀。黄云归雁宁知妾,碧树柳莺恼杀人。此时别有深闺女,揽涕含颦羞不语。人去长悲天一涯,别来不觉春如许。可怜蛱蝶正纷纷,无那相思两地分。妾身欲化山头石,妾梦空收雨后云。相思相望愁无已,柳絮茫茫日暮起。蛱蝶无情春又归,红颜憔悴为君死。
《东家女儿歌》(见《啸月楼集》)表达的意境与《蛱蝶歌》类似。诗中有“愁绝狂夫去不归”句,洪昇诗中常用“狂夫不归”来形容自己客燕台不肯归乡,这里的“狂夫”很大可能是指自己;那么,洪昇很可能与这个“东家女儿”闹过儿女私情,两地相思多年,方有此作:
东家女儿红粉妆,横垂绣幕掩兰堂。琱笼月映娇鹦鹉,碧树春来栖凤凰。凤凰鹦鹉双双见,凝涕含情长掩面。燕蹴轻花宿雨飘,莺啼细柳微风转。可怜花柳正芳菲,愁绝狂夫去不归。青漆楼中春欲尽,胭脂山下雪犹飞。飞口白雪何时已,两地相思千万里。金屋秋深枕簟寒,玉关日暮烽烟起。烽烟夜夜照边城,愿逐归鸿口北征。瑶琴欲奏肠先断,珊枕虚留梦不成。织罢流黄泪沾臆,年来年去长相忆。素手清砧祷夜愁,红颜明镜伤春色。卷帘独坐正思君,望断音书静不闻。吹箫欲化秦台凤,乘月双飞入彩云。
洪昇青少年时代可谓一个“淌过女人河的男人”,这一点从他仿古乐府《子夜歌》㈡所作的《子夜歌》、《遥赠朱素月校书,戏简袁令昭先生三首》中均可看出端倪。《子夜歌》(见《稗畦集》):
可怜短檠灯,荧荧照故寝。翠帷白玉床,珠被黄金枕。
一日不见君,一宵不成寐。秋雨复春风,安得不憔悴。
待欢欢不来,唤欢欢不语。白门杨柳边,定有留欢处。
冉冉芙蓉花,零落秋江水。欢总不怜侬,侬自为欢死。
《遥赠朱素月校书,戏简袁令昭先生三首》(见《啸月楼集》):
亦知相见杳何期,无奈闻名即梦思。
一片月光横素影,画楼何处不堪疑。
玉步含娇不肯前,朱唇吹雪堕琼筵。
罗浮记得元相识,那不逢人说可怜。
想象朱颜隐画屏,夜阑灭烛酒微醒。
五陵年少春如海,不信偏怜老慢亭。
不过,洪昇与自己的亲表妹黄蕙从小青梅竹马,婚后一往情深,长期相濡以沫,可谓“白首双星”,这在洪昇诗作中俯拾皆是。寄托洪昇夫妻深情的诗作主要有《七夕歌寄所思》、《瑶瑟曲》、《寄内三首》、《征途见游女,寄内》等。
《寄内三首》(见《啸月楼集》)是洪昇婚后,黄蕙随父去北京,夫妻久别离之际所作。节录如下:
独坐心烦伤,伏枕或柳涕。伊余愧薄劣,元妃获佳俪。
少小属兄弟,编荆日游憩。素手始扶床,玄发未挽髻。
嗣后缔婚姻,契阔逾年岁。嗟哉双鸳鸯,如何久别离。
《瑶瑟曲》也是表达夫妻两地分居,犹如双星天河阻隔的心情:
双星出河夜欲分,商飆飒杳露腾文。
鵾鸡络纬啼不歇,庭前梧叶空纷纷。
谁家儿女卷帘坐,博山炉中香氤氲。
红巾素手理瑶瑟,玉墀细草沾罗裙。
楚歌一曲泪双骆,暮猿秋月愁湘君。
此时孤客心凄怆,梦回罗幔闻鸡唱。
徙倚层楼望所思,晓云秋水空摇漾。
《七夕歌寄所思》还是一首表达夫妻之间两地相思深情的长诗,节录如下:
病起惊问今何夕,传是织女期牵牛。
岁岁年年两相望,碧空银汉夜摇漾。
天上人间不相知,佳耦无端生别离。
如何不及牛女星,欢娱却在新秋时。
一别荣光惜婉娈,邈若双星不可见。
孤客虚听咽露蝉,美人独对辞巢燕。
《征途见游女,寄内》(见《啸月楼集》)表达的是洪昇对妻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一片深情:
东风吹别离,行子向天涯。可惜莺花日,都成涕泪时。
玉鞭驱马急,绣履踏春迟。看遍如云女,谁能动我思。
洪昇诗作中除了表达自己的纨绔子弟生活以及情痴情种性格的作品外,不乏以“香草美人”之譬喻,表达兴亡感叹民族主义情绪的作品。他在康熙八年(1669)年所作的《钱塘秋感六首》(见《啸月楼集》,六首录二)中写道:
南北山头见大湖,西风八月洒平芜。树沉落月猿悲啸,天卷晴云鹤有无。公子银鞍朝挟弹,美人玉盌夜当垆。十年回首烟花地,天日东来王气孤。
晓陟南屏独振衣,丹霞出海露初唏。几声老鹳盘空落,无数征鸿背日飞。秋水荒湾悲太子,寒云孤塔吊王妃。山川满目南朝恨,短褐长竿任钓矶。
同年,他还有《凤凰山怀古》一首,表达的也是同样感情:
南楼城堞俯云端,西岭松楸映碧湍。回抱岩峦虚王气,凭高禁御起秋寒。曾闻凤麓开金殿,不见龙旗从玉鞍。愁绝君王巡幸地,钱塘元是古长安。
康熙六年(1667),洪昇22岁时,曾凭吊了杭州孤山菊香墓,作《题孤山菊香墓,简周暾山五首》㈢。菊香墓在杭州西湖中的孤山,这里除著名的林逋墓外,还有三位传奇女子亦埋骨于此。一位是马菊香。据说她“闻诸故老,传自宋时,生前吟诵,慕和靖之诗篇,殁后英灵,结梅花之伴侣,殆可征信也”(清诸九鼎 《 菊香墓志 》 ),另一位就是幽死孤山的明代冯小青。还有一个南北朝时期的名妓苏小小,她的墓地虽不在孤山,而在西泠桥头,但离孤山不远。洪昇诗中对这三位奇女子都进行了凭吊,这也是他以“休道温柔即梦乡”的心情,进行《红楼梦》创作的素材积累过程吧。
洪昇《题孤山菊香墓,简周暾山五首》(见《啸月楼集》)如下:
细雨萧萧蝶万飞,酒浆浇罢泪沾衣。
夜台若有寻春路,我亦看花未肯归。
一声啼鸟感情多,零乱飞花奈晚何。
桃叶未须愁待橹,湖心元自少风波。
吴娃独处怨无郎,近墓寒松夜看霜。
安得东邻双白鹤,一朝都化紫鸳鸯。
小小青衣最得名,重泉一枕梦魂清。
请看塞外明妃冢,岁岁风吹草不生。
停歌尚欲待周郎,休道温柔即梦乡。
纵是土中埋玉树,秋来无处不飞香。
注:
⑴.“门皆赐第,家有珥貂,三洪学士之世胄,累叶清华”出自洪昇的启蒙老师陆繁弨所作《同生曲》诗,载《善卷堂四六》。“子家素号学海,书籍拥专城”出自洪昇授业恩师毛先舒的诗《与洪昇》。
⑵.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王士祯先后官国子监祭酒、刑部尚书,颇有政声。王士祯乃清初杰出诗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他提出的神韵诗论,渊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宋严羽“妙语”、“兴趣”之说,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作诗要诀。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
⑶.洪昇“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见《长生殿》徐麟序。
释:
㈠.明代蔡孔目羽【蛱蝶篇】:西园蝶,丛丛映花叶。十五佳人二八妾,鸳鸯带长芳草贴。妾面如花步轻捷,粉蝶纷纷上眉颊。长安踏青天气和,千丛万丛情绪多。蹴得游丝落钗翠,牵来草露湿衣罗。游丝乱,草露长,美人欲行空断肠。绿潭紫涧回花房,银钱琐碎杂柘黄。飞入桃李花,落地亦成香。花落留胭脂,蝶香无断时。相邀入罗扇,起舞颦蛾眉。蛾眉转低草转碧,日暮江天欲何适。梁园应有未归人,章台岂少思家客。思家未归春已残,悠悠蛱蝶空合欢,芳草年年成永叹。
㈡.相传晋代女子子夜所作。现存晋、宋、齐三代歌词四十二首,均写男女恋情,形式为四句五言句。诗中多用双关隐语,活泼自然。由《子夜歌》后又衍生出《大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等曲。《唐书·乐志》曰:“《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宋书·乐志》曰:“晋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古今乐录》曰:“凡歌曲终,皆有送声。子夜以持子送曲《凤将雏》以泽雉送曲。”《乐府解题》曰:“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皆曲之变也。”
㈢.孤山、菊香墓、徐寄尘墓、夏超墓、冯小青墓等。在西湖孤山,以前有不少名人墓,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以“梅妻鹤子”著称的隐士林和靖墓。此外,还有三位传奇女子亦埋骨于孤山。一位是马菊香。据说她“闻诸故老,传自宋时,生前吟诵,慕和靖之诗篇,殁后英灵,结梅花之伴侣,殆可征信也”(清 · 诸九鼎 《 菊香墓志 》 )。另一位是明初广陵(今扬州)人冯小青。这是个和杜十娘身世很像的少女,志比天高,命比纸薄。还有葬在西泠桥头的苏小小墓。

第二节 天伦之变与抄家之难
洪昇出生之时,洪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百年望族已是昨日黄花了。明清鼎革、改朝换代以后,洪家同前朝其他江南世族一样,处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末世”境地,由于失去了前朝世袭的功名利禄,家中生齿日繁,入少出多,又不知道将就简省,“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外面虽然架子未倒,内囊却渐渐尽上来了”。家庭中又矛盾重重,分崩离析,“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就象《红楼梦》书中探春所说,我们这样的家庭,“从外面一时是杀不死的,只有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经过长期的“自杀自灭”,先后惨遭三次“家难”之后,洪家终于“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洪家经历的第一次“家难”是“天伦之变”。由于家族内部的“鶺鸰之悲、棠棣之威”㈠,也就是因为与继母感情不和,再加上父妾的挑拨,造成家庭中父子失和、兄弟反目,最终家庭土崩瓦解。洪昇兄弟三人,姐妹二人。母亲黄氏生洪昇、洪昌二人,三弟洪(日基)和两个妹妹乃庶出。黄氏不幸早逝,父亲续娶钱氏。钱氏入门后,联合父亲的一个妾侍洪(日基)之母,排斥嫡出的洪昇、洪昌。家庭矛盾最尖锐的康熙十年(1671),洪昇兄弟有家归不得,终年不停地在开封、天雄、严州、越中和北京等地奔波避祸,“一岁四行役,凄凄何太劳”。最后,在洪昇和二弟洪昌有性命之忧的情况下,被迫双双逃出家庭,造成这个“百年望族”子孙流散,继业无人。
《红楼梦》作者笔下向来比较厚道,刻画人物一般不说绝对话,但对书中的贾赦和邢夫人、赵姨娘和贾环,却绝对以憎恶之笔,写的丑陋不堪、一无是处。因为他们的形象就是按照洪昇的父亲和继母、庶母和同父异母弟的真实情况创作的。洪昇写家庭中长子贾珠早逝,嫡出者只有一个“二爷”宝玉,说的就是自己和二弟,当然洪昇并没有早逝,此乃文人笔法,不难理解。书中赵姨娘和贾环母子挑唆宝玉挨打,赵姨娘勾结马道婆“魇魔”宝玉、凤姐,邢夫人唆使恶奴抄检大观园,加之厨房风波、茉莉粉和蔷薇硝风波、邢夫人为鸳鸯说亲风波、赵姨娘与芳官等小戏子殴斗风波等,家庭中矛盾的一次次爆发,都应是按照洪家发生的真实内斗生活描写的。书中宝玉在被魇魔后的昏迷中说:“今后我可不在这个家了”,预示着宝玉的结局最终是离家出走,这也是按照洪昇和“二爷”洪昌无奈离家出走之真实结局安排的。
洪家的第二次“家难”是“抄家流放”。此次“家难”发生在康熙十八年(1679),当时洪昇兄弟早已离家出走。在“三藩之乱”过程中,由于受到牵累,家庭被官府查抄,洪昇的父亲和继母被朝廷发配充军,三弟陷落在兵荒马乱的福建。洪昇得知这个消息后,在北京“徒跣号泣”,奔波于显贵之门为父母求情;随后又七日奔波三千里,“面目黧黑、骨柴嗌嗄”地赶回杭州,准备陪同随侍父母发配⑴。后由于朝廷赦免,父母没有充军,但家庭已经被抄没,以致“旧巢倾覆”,一败涂地,“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中的贾府最终被抄家,贾赦夫妻被发配充军,就是按照这次“家难”构思刻画的。
洪家的第三次“家难”是“斥革下狱”。由于洪家早已一蹶不振,振兴家族的重任就落在当时在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的洪昇兄弟身上。但由于“二爷”洪昌离家出走后英年早逝,洪昇又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结果被朝廷逮捕下狱,革去国子监生功名。从此彻底断送了走仕途经济道路的前程,从而也失去了振兴洪氏家族的最后一线希望。关于“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一事及其在《红楼梦》书中的反应,下一章我们还要专门加以论述,这里暂时就不再详细交代了。
洪昇夫妻惨遭“天伦”之变,于康熙八年(1669)被迫与父亲和继母析居,迁往杭州庆春门外独立生活。由于失去生活来源,实在活不下去,无奈在康熙十一年再次将家迁往武康县田庄居住,洪昇孤身一人前往北京国子监求学。在武康居住期间,一件最令洪昇痛心的事情就是不幸失去了心爱的长女。洪昇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就是在这种极度困苦生活中冻饿而死的,死时已是八岁!洪昇钟爱此女,伤悼之情,数年不衰。在《稗畦集》中,有洪昇《遥哭亡女四首》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
其一:吾女真亡殁,终无见汝期。一身方抱疾,千里负含悲。月黑愁鴟叫,风阴鬼火吹。大江南北断,魂魄梦中疑。
其二:三载饥寒苦,孩提累汝尝。甑尘疑禁火,衣敝怯经霜。发覆长眉侧,花簪小鬓旁。有时还索果,庭下笑牵裳。
其三:生小偏聪慧,消愁最喜侬。爱拈爷笔墨,闲学母裁缝。乡梦徒然到,泉台不可逢,尚思生汝夕,大雪正严冬。
其四:薄棺依浅土,闻在北山隈。白昼吹狐火,清明断纸灰。吾女真亡殁漂泊未来归。何日埋先壠,还浇酒一杯。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感慨唏嘘的悲惨图景:“甑尘疑禁火,衣敝怯经霜”,饥寒交迫达于极点的生活,却令一个“发覆长眉侧,花簪小鬓旁”的可爱小女孩去品尝。有了这个孩子“爱拈爷笔墨,闲学母裁缝” ,“有时还索果,庭下笑牵裳”的生活,贫穷中尚有一丝乐趣。“吾女真亡殁”、“吾女真亡殁”,怎不令洪昇夫妇肝肠寸断!
由于武康“水旱不收,盗贼蜂起”,洪昇夫妇不得已于康熙十三年(1674)再次入京,开始了长达26年的国子监生生涯。自抵京后,洪昇生活艰苦清贫,体遍世态炎凉。这期间,洪昇不曾做得一官半职,主要“以卖文为活,贫甚,而傲岸如故。”当时诗人陈訏⑵的《寄洪昉思都门四首》云:“我忆长安客,飘零寄此身,卖文供贳酒,旅食转依人”。在那个时代,所谓“卖文”,主要是写“墓志铭”、“神道碑”等“歌颂”死人的文章,换几个小钱买米而已。李孚青⑶《招洪稗村》诗中说他“游时信带轰碑命,贫日常挥谀墓文”;胡会恩⑷《赠洪昉思》诗中也说他“朱门难索作碑钱”。洪昇擅骈文,写“谀墓文”当不成问题。但这种“文章”本来就不值几个钱,加之“朱门”还常常赖帐,洪昇夫妇生活之艰辛,就可想而之了。洪昇的好朋友吴雯说他“长安薪米等珠桂,有时烟火寒朝昏。”洪昇自己在诗中也透露,最困难时已到了“八口命如丝”的地步!
王士桢在《香祖笔记》中说:洪昇“遭家难,流遇困穷,备极坎懔”。这应是《红楼梦》中慨叹已往“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的最可信的写真。洪昇自己在《客中秋望》(见《稗畦集》)诗中曾说:“非关游子澹忘归,南望乡园意总违;三载无家抛骨肉,一身多难远庭帏”。在《蒙山道中》(见《稗畦集》)说:“坎懔何时尽,漂零转自伤。一身还故国,八口寄他乡”。把洪昇的这些遭际,与《红楼梦》中的“作者自云”对照看,“作者自云”无疑是洪昇的夫子自道。洪昇遭天伦之变时,年已25岁,遭功名斥革时,年已45岁,正所谓“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洪昇夫妻长期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人”的“假语村言”,并用此写《红楼梦》亦是具备条件的。
《红楼梦》书中“甄仕隐”的故事,红学界一致认为是一部凝缩的小《红楼梦》,暗示着作者创作时隐去的真事,这是正确的。书中甄士隐的故事大概有十个主要情节:
其一,“甄仕隐”是“东南”“姑苏”“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居住的一个“乡宦”,“姓甄,名费,字仕隐”,家中是“本地望族”。这个“甄仕隐”“生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饮酒吟诗为乐”,到是“神仙一流人品”。
其二,“甄仕隐”一日在梦中见到“一僧一道”,将“蠢物”石头夹带于“一干风流冤家”中,去“造劫历世”,亲见了“通灵宝玉”,并随同僧道来到“太虚幻境”大门口,眼见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玄妙对联。
其三,“甄仕隐”慧眼识人,听到隔壁居住的穷儒生高吟“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看出“贾雨村”“抱负不浅”,“必非久居人下者”,慷慨资助“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贾雨村”得此资助,不言感谢,并不顾“黄道黑道”,匆忙进京赶考去了。“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会了进士”,“选入外班”,“升了本府知府”。他虽然“才干优长”,但“有些贪酷之弊”,被上司所参,皇帝“即批革职”。
其四,“甄仕隐”有一极为钟爱的女儿“英莲”,元宵节期间,由家人“霍启”抱了去看“社火灯花”,不慎被拐子拐走。失女后夫妻二人“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
其五,甄家的隔壁是“葫芦庙”,这年“三月十五”,“庙中炸供”,不小心失火,“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地延烧,把甄家“烧成了一片瓦砾场”。
其六,家中被烧毁后,“甄仕隐”夫妇只好先到“田庄”安身,“田庄”上又“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便又携带“妻子和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岳丈“封肃”和家人见他“狼狈”不堪,对女婿一家并未善待,使他陷于“贫病交攻”的境地,“渐渐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其七,身心俱受到严重创伤的“甄仕隐”,一日“散心”时偶遇“跛足道人”,听到“道人”所唱的《好了歌》,产生强烈共鸣,“心中早已彻悟”,因而和了一首《好了歌解》,“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其八,甄家的丫鬟“娇杏”,当年与“贾雨村”有“回顾”一笑的缘分,“贾雨村”当官后,将她收为“二房”,生下一子。“贾雨村”“嫡妻染疾下世”后,“便将她扶侧做正室夫人了”。
其九,“贾雨村”得林如海修书推荐,被朝廷“起复旧员”,“轻轻地谋得”“补授应天府”要职。在任上见到了现充衙役“门子”的昔日“葫芦庙”小沙弥,得以掌握了“四大家族”“护官符”。
其十,“拐子”将“甄英莲”卖给了一个“小乡绅之子”“冯渊”,又另卖给“金陵一霸”、“四大家族”之一的薛蟠。争夺英莲时薛蟠打死了“冯渊”,“贾雨村”在明知英莲是昔日恩人之女的情况下,恩将仇报,滥判了“葫芦案”,向“四大家族”买好。
以上情节,明显游离于《红楼梦》主要情节之外,构成了一组相对独立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按照洪昇在杭州、武康、北京的真实人生轨迹刻画的。当你知道了甄士隐的人生即洪昇的遭际,《红楼梦》的真故事就露出本来面目了,《红楼梦》的真实原始作者也就昭然若揭了。
注:
⑴.“昉思洪昇驰走焦苦,面目黎黑,骨柴嗌嗄。”见《稗畦集》朱溶序。
⑵.陈訏(1650~1722),字言扬,海宁人,考上贡生,任命为淳安县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
⑶.李孚青(1664——1719),字丹壑,河南永城(一作合肥)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年,卒于康熙五十八年以后,年在五十六岁以外。(四库总目提要云:年未四十而殁。父天馥,官至大学士吏部尚书。孚青年十六中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有野香亭集十三卷。洪昇曾为李天馥家西宾,所教的学生当为李孚青。
⑷.胡会恩(约1676年前后在世),字孟纶,号苕山,德清人。康熙十五年(公元一六七六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会恩工诗,著有《清芬堂存稿》八卷,及《赓扬集》等,《四库总目》传于世。
释:
㈠.甲戌本《石头记》眉批:“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典出《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诗中棠棣、鹡鸰喻指兄弟。“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指家庭不和、兄弟成仇。

第三节 孤苦无依离愁别绪心境的泣诉
在中国传统诗坛词苑中,最擅写“离愁别绪”的骚人墨客,一是南唐后主李煜,一是《红楼梦》的作者“石兄”。试看李后主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红楼梦》的“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一样的回肠荡气,一样的缠绵婉约,一样的刻骨铭心,一样的流畅清丽,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楼梦》书中写“离愁别怨”的经典之作,莫过于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这是一首在苦风凄雨中,洒泪泣血“闷制”的“风雨词”。“秋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作者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凄苦断肠的画面:在那花谢草枯的深秋季节,一个苦风凄雨的黄昏,黛玉孤身一人,强忍着病痛的煎熬,耳听淅淅沥沥的秋雨,敲打着阴沉的潇湘院纱窗,加之满院深秋残竹,在风雨中发出的阵阵悲苦之音,“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
黛玉这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的“风雨词”,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泪烛摇摇热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灯前似伴离人泣,”“已教泪洒纱窗湿。”是因悲秋“牵愁照恨”,引发了“离人”悲戚的“离情”,凄凉的秋风秋雨,在助长了绵绵秋思的同时,更加深了游子思念故乡亲人的哀哀“离情”!在《题帕三绝》中,表达“离愁”的情绪更加明显:“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离家已久,脑海中家乡的形象都已经模糊了,但思乡思亲的情绪如醇酒一样,随着时间加长更浓烈了。《红楼梦》书中表现黛玉 “离情”的诗作,在中可谓俯拾皆是。
在表达是背井离乡、抛家别亲的愁思中,也不时表达一种游子在漂泊中,对自己前途渺茫、感到无奈无助的悲叹:那首脍炙人口的《葬花词》中,“游丝软系飘春榭,”“红消香断有谁怜?” “杜鹃无雨正黄昏,”“风刀霜剑严相逼,” “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朝飘泊难寻觅。”“愁绪满怀无释处,” “他年葬侬知是谁?”都是表达的这个意思。在咏柳絮的《唐多令》中,“漂泊亦如人命薄,”“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表达的也是同一心情。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是黛玉表现“离愁”的又一力作。她在《咏菊》中写道:“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在《问菊》中写道:“孤标傲世偕谁隐,”“鸿归蛰病可相思?”在《菊梦》中写道:“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恐蛰鸣。” “雁断”、“鸿归”、“蛰病”、“蛰鸣”等句,都是古人寄托“乡思”的常用典故;不难看出,每首诗都浸透了“离人”的眼泪,每句话都寄托着无尽的“离愁”!
不仅黛玉如此,《红楼梦》中的“一干冤孽”、众多痴男怨女,诗作中都不同程度透露出“离愁别绪”。贾宝玉自不必说,他的《抛红豆》,应属曲中上品,字字血、声声泪,荡气回肠,充分表达了恋人远离久别、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在“偶结海棠社”时,宝玉诗中“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表达的也是“离人恨重”的心情。
在“夜拟菊花题”时,宝钗的《忆菊》诗说:“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探春的《残菊》诗说:“半床落月蛰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湘云的“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表达的都是“离情”。“偶填柳絮词”时,探春的“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宝琴的“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表达“离情”,明白如话,无须解释。
综上所述,《红楼梦》诗词多是表达“离情别绪”之作,应无疑问,问题在于“诗言志”,“言”的应是作者之“志”。任何表达离愁别绪的作品,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决不会是无病呻吟。李后主的“离愁”,是思念故国的愁,“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红楼梦》的“离愁”,表达的是思乡之愁,思家之愁,思亲之愁,思情之愁,是思骨肉兄妹亲情之愁,是痴男怨女互相思念之愁。作者的这种刻骨铭心的离愁别绪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知道,洪昇因为“天伦之变”出走之后,先是析居于杭州庆春门外南宋的东苑残址内,随后为避祸又移居江苏武康县的田庄。由于当时“水旱频繁,盗贼蜂起”,在田庄上活不下去,只好迁居北京,一方面继续在国子监求取功名,另一方面靠卖文谋求升斗之资养家糊口,前后时间长达二十六年。“长安薪米等珠贵,有时烟火寒朝昏”,生活贫困长期达于极点。洪昇的妻子黄蕙,字兰次,作为四大家族黄家出身的贵族小姐,当朝大学士黄机的嫡亲孙女,洪昇母亲黄氏的娘家侄女,与洪昇自小青梅竹马,长大后如愿缔结婚姻,夫妻一生感情甚笃。黄蕙自小受过良好教育,精通书画,妙解音律,与丈夫志趣相投,相濡以沫。“天伦之变”后,随丈夫一起离家出走,受尽颠簸之苦与贫穷折磨,经常以泪洗面就是情理中事了。
在北京宣南胡同的凛冽寒风中挨冻忍饥的日子里,夫妻之间不免经常怀念江南的杏花春雨旖旎风光,怀念旧日大家族灯红酒绿、飫甘餍美的纨绔日子,怀念与蕉园姐妹结社作诗、折柳探梅的风雅生活。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作为诗人气质的这对患难夫妻,不时产生浓烈的离情别绪,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此期间,林以宁陪她的丈夫钱肇修,钱凤纶陪她的丈夫黄式序,顾启姬陪她的丈夫鄂幼舆,都先后来到北京求取功名,也都在宣南税宅居住㈠。昔日的蕉园姐妹聚首京师,自然免不了对故乡故园的共同眷恋,也自然加重对离愁别绪的互相感染和竞相吐露。这三个人恰恰是《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的生活原型,宣南聚首,同诉离情,应该是《红楼梦》中众多姐妹诗中均流露离情别绪的主要原因。
在此期间,家族中灾祸频生,大难迭起。黄蕙的父亲黄彦博由于遭到朝臣弹劾,抑郁之下不幸病逝于北京。洪昇的父母先是被械捕京师,押解萧寺,随后又被抄家发配。二爷洪昌夫妻在长期漂泊生活的折磨下,双双客死异乡。两个妹妹出嫁后所托非偶,均被折磨惨死。家庭败落后父母衣食无着,洪昇自顾不暇之际,还得千里迢迢,遥相“负米”。凡此种种,都必然使洪昇夫妻久处压抑状态的离情别绪,不时爆发性地喷射出来,形成大量感天动地的思乡思亲诗句㈡。
从洪昇浓烈的思乡思亲、感慨身世的诗作中,我们足以看出《红楼梦》中那些表达离情别绪诗作的生活基础和思想来源了。洪昇的一生,描写思乡、思家、思亲、男女相思的诗歌、词赋、套曲甚多,集中表达这种“离情”的作品集为《幽忧草》和《天涯泪》,可惜都早已失传了,今天只能见到关于题目和内容的笼统记载。但在今天流传下来的洪昇诗词集如《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以及友人的众多作品集中,也残存下来大量表达“离愁别怨”的作品,足以证明《红楼梦》诗词离情别绪的来源。
不知读者朋友注意到没有,《红楼梦》中好多表达“离情别绪”的诗作,用在某一书中人物身上,并不十分贴切。黛玉从小离家,父母双亡,思亲可以,思乡无由;宝玉家存亲在,暗恋黛玉,相思可以,思家思亲无由;宝钗、宝琴、湘云、探春诸人,思家思亲均无由,男女相思更显勉强。洪昇著书为传诗,如此写来,可以理解。因为作者急于把一生寄托“离情别绪”的诗作,压缩在大观园同一空间和书中人物青春年少同一时间内,难免与书中所表现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差异,《红楼梦》毕竟是小说,作者把自己悲剧人生的一条时间线,在书中转换成“大观园”一个空间面,文学创作不得不如此。
释:
㈠.明中叶起,今天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以南,东至潘家河沿,西至教子胡同一带统称为“宣南坊”。清朝时宣武门以南地区习惯叫做“宣南”,历史上的宣南地区大体上是指北京市宣武区的管辖范围。“宣南”虽然是地理概念,而围绕这一区域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却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演变为一个具有独特意蕴的地域文化概念。宣南文化历史悠久,明清以来,在这里发展起来的士人文化、平民文化,集通俗、儒雅、华丽于一身,更是北京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宣南荟萃了明清以来大批的文化精英,留下了大量可资观览、可资纪念的历史遗迹,真正称得上是“京师文化精华” 。曾居住于宣南的历史文化名人有700多人,清初的王渔洋、吴梅村、朱彝尊、孙承泽、洪昇等大家均流连于此,人杰地灵,极一代之盛。当时全国各地的士人进京赶考,大多聚集在宣南一带。这里是与皇城文化鼎足而立的士人文化、平民文化最集中的区域,琉璃厂、大栅栏、天桥,构成了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藏龙卧虎,星散于大街小巷之中的名人故居、会馆,可以让我们集中地凭吊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历史前进的人物群落。今天,在宣武区长椿寺建有“宣南文化博物馆”。
㈡.从今天存世的洪昇诗作中,我们不难找到表现离情别绪的大量作品:
《啸月楼集》卷五《汴梁客夜》:独携长铗到天涯,浊酒寒灯夜自嗟。断雁一声风忽起,啼鸟三匝月将斜。信陵门外惊哀柝,梁孝台边怅落花。此地由来传好客,不妨湖海暂为家。
《啸月楼集》卷二《留别沈橘声》:冬十一月将远行,愁云不断悲风生。故人惜别饮我酒,当杯忍涕伤中情。落月沉沉天未曙,沙头橹鸣分手去。数声断雁叫寒霜,飞下烟汀最深处。
《啸月楼集》卷三《蒙山道上》:乱石绕东蒙,崎岖古道通。一身千里外,匹马万山中。芳树遥遮日,春沙细逐风。思家还有泪,不独为途穷。
《稗畦集》《一夜》:海内半青犊,梦中双白头。江城起哀角,风雨宿危楼。新鬼哭愈痛,老乌啼不休。国殇与家难,一夜百端忧。
《稗畦集》《送父》之三:回思去年秋,我父入燕都。走谒萧寺中,膝下勤慰劬。间关触热来,水陆何崎岖。面目黧且黑,蒹蒹增白须。泣罢跪进酒,寒月照坐隅。天涯骨肉聚,愁中暂欢娱。倏忽经一载,归帆欲南犋。严霜既坠地,百卉皆凋枯。风景不殊昔,离散伤遗孤。
《枫江渔父图题词》之《北中吕粉蝶儿》:俺不能含香簪笔金门步,只落得穷途恸哭。山中尚少三间屋,待归休转又踌躇。不能做白鸥江上新渔父,只混着丹凤城中旧酒徒。几回把新图觑,生疏了半篙野水,冷落了十里寒芜。
《稗畦集》《丁卯除日客舍作》:江城腊雪换春风,旅鬓偏惊岁又中。涕泪两行孤烛暗,梦魂三处一宵通。白头堂上思游子,黄口天涯忆病翁。底事飘零久离别,每当除夕恨无穷。
《稗畦集》《逢恽南田感赠》:伤心作客三千里,屈指依人二十秋。歧路忽惊逢故友,暂时欢笑复潸然。贫病参差成白首,交游强半入黄泉。人生七十由来少,一别谁禁二十年?
《稗畦集》《北发有感》:非商非宦两无营,底事飘蓬又北征?妻冻儿饥相促迫,猿惊鹤怨负平生。羞从幕下裾还曳,浪说门前屐倒迎。聚铁六州难铸错,白头终夜哭纵横。
 友人王锡《啸竹堂集 读稗畦集》:西泠才子客幽燕,短剑悲歌二十年。乌鸟痛深寒雨夜,脊令音断白云天。关山暗洒思乡泪,花月都成恨别篇。无限声情幽咽处,灯窗一读一凄然。
友人王蓍《挽洪肪思》:世传艳曲调清新,我爱高吟意朴淳。怨艾自伤真孝子,性情不愧古风人。家从破后常为客,名到成时转累身。归老湖山思闭户,何期七尺付沉沦。
友人王泽弘《和洪昉思游张氏园因忆故山作》:去年马上度春华,今岁春深未见花。遥想故园梦断续,只留空谷影横斜。身思济世非怀禄,梦到还山岂为家?但得忘机随地乐,此生何处是天涯。

第四节 斥革下狱与盘山逃禅
洪家发生的第三次“家难”便是洪昇自己的“斥革下狱”之难,这次“家难”也是促使洪昇创作《红楼梦》的直接动因。洪昇早年饱受晚明文学言情风潮的熏陶,加之师执沈谦、毛先舒等人的影响,自小就养成了情痴情种性格,并终生钟情于言情文学的创作。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长生殿》,创作过程历时十余年,先后三易其稿,终于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式杀青,交付戏班演出了。《长生殿》的付演获得了巨大成功,一经舞台演出,京师几乎万人空巷,出现了“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㈠的空前热烈局面。据说,康熙皇帝还亲自观演了此剧,并赏赐二十两白银,从此成为达官贵人观剧通行的赏格。
就在洪昇得意忘形之际,一场灾难悄悄地向他袭来。康熙二十八年(1699),洪昇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八月中秋后的一天,聚合班(一说内聚班)为了感谢洪昇,在生公园大会京师士人名流,演唱《长生殿》。当时以明珠、余国柱为首的“北党”和以徐乾学、高士奇为首的“南党”之间,“党争”十分激烈㈡。明珠党人借口孝庄太皇太后和佟皇后的丧期未满,“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而弹劾洪昇。康熙皇帝对孝庄太皇太后和佟皇后确实一往情深,一怒之下,捕其下狱,革除其国子监生籍,彻底阻断了洪昇的仕进之路。同时因看戏受到牵连的还有朱典、赵执信、查慎行、翁世庸等五十余人。时人感叹说:“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康熙二十九年春,洪昇在失去了功名前程、又经受了半年牢狱之灾后,终于出狱重新获得自由了。此时的洪昇,满腔悲愤,万念惧灰,他没有回家,也无颜见到老婆孩子,而是“牛衣肿目”,骑着一头毛驴,来到京东四十里的盘山,去投奔自己的老朋友,盘山青沟禅院的智朴和尚,倾诉委曲,并通过“逃禅”去寻求心灵的解脱。盘山的智朴和尚著有《盘山志》,根据这本志书的记载,这里就应该是《红楼梦》中描绘的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盘山有“盘古寺”(后被乾隆皇帝误写为“盘谷寺”),相传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大荒山”;盘山有个砂岭,乃入山通道,在明代大文人曹学佺(字能始)的游记中记载,砂岭地势险峻,而洪昇到此发现,砂岭乃入山坦途,遂作《驳曹能始》,把砂岭称为“无稽”的悬崖。至于青埂峰,说来更是离奇,洪昇所投奔的“盘古寺”,位于盘山青沟的青沟峰下,俗称“青沟寺”。康熙皇帝曾多次到盘山游历,在青沟寺与智朴谈禅吟诗,心情大为高兴,御笔亲书“户外一峰”四字,赐给青沟和尚。从此文人雅士都以“青沟峰”代指青沟寺,谐音就是“青埂峰”。
《红楼梦》作者将自己譬喻为“娲皇”炼而未用,弃置在大荒山下的一块顽石。不亲自到大荒山的原型地盘山,你还真的不容易体味到作者如此描写的匠心。据《盘山志》记载,自三国时期的魏武帝始,唐、辽、金、元、明、清皇家都曾在盘山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先后建有云罩寺、万松寺、天香寺、天成寺、上方寺、少林寺等七十二座庙寺;建有定光佛舍利塔、古佛舍利塔、多宝佛塔等一百多座宝塔。清代乾隆年间,还在盘山南麓建造了一处规模浩大的离宫静寄山庄。曾数次游盘山的乾隆皇帝称赞这里说:“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
盘山“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古来就有“三盘胜境”之誉。三盘即上盘、中盘、下盘。上盘以松胜:劲松苍翠,蟠曲翳天;中盘以石胜:巨石嵯峨,千奇百怪; 下盘以水胜:飞泉响涧,溅玉喷珠。特别是盘山的石头,可算一绝。青山绿水间掩映着数不清的巨大石头,这些石头形体巨大,大致都有《红楼梦》中说的“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那么大小。石头中有著名的八石:悬空石、摇动石、晾甲石、将军石、帐房石、菱角石、蛤蟆石、蟒石。当地民间确有传说,这些巨大的石头共有“三万六千五百块”,乃女王所炼的“补天石”。
笔者为考证《红楼梦》中大荒山的来历,曾亲自两下盘山探幽,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也不妨亲自一试。当你在夕阳西下之际,静静地坐在盘古寺(即清沟禅院)的遗址上,远望连绵陡峭的砂岭(无稽崖),近看孤峰峭立的青沟峰(青埂峰),环顾漫山遍野的嶙峋怪石,发思古之幽情,内心立即会升腾起无尽的惆怅。试思当年洪昇,在被皇帝革去国子监生功名、弃置不用并下狱锻炼之后,在“愧则有余、悔又无益的大无可奈何”心境下,孤身一人穿过无稽崖,来到这大荒山中,坐在这青沟峰下,厕身“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石之间,怎么能不产生自己就是“娲皇”弃置不用的那块顽石的强烈感觉!怎能不产生以顽石自譬、以自己被弃置的人生为素材,创作一部《石头记》的强烈冲动!这应该就是《红楼梦》开篇作者写那一大段关于大荒山顽石文字的真正出处。
释:
㈠.清初北京城里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家家收拾起”是指李玉《千钟禄·惨睹》中的第一句唱词“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户户不提防”是指洪昇《长生殿·弹词》中的第一句唱词“不提防余年值乱离”。
《千钟禄·惨睹》【倾杯玉芙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长生殿·弹词》【南吕一枝花】不堤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岐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那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㈡.康熙朝党争不断,南党以刑部尚书徐乾学为首,多为汉族官僚;北党以相国明珠为首,多为满族官僚。两党互相抨击,造成朝政长期混乱。
北党又称明珠党,主要成员有江宁巡抚(后升任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大学士勒德洪,历任工、刑、户部尚书佛伦,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李之芳。他们朋比为奸,卖官鬻爵,贪污受贿。
康熙帝渐觉明珠一党奸恶贪赂。新任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帝密奏:“官已被明珠、余国柱卖完”。康熙帝召集内阁大臣,痛斥朝中大臣,互相交结,徇庇同党,图取货赂,作弊营私。“廷议如此,国是何凭?”将勒德洪、明珠革去大学士,交领侍卫内大臣酌用。李之芳致休回籍。余国柱革职。佛伦等解任。
明珠党败后,刑部尚书徐乾学与其弟大学士徐元文、徐秉义皆身居高位,时称“昆山三徐”。康熙一朝,历年科举取士,江浙人约占三分之一以上。翰林院的江南汉人官员以徐乾学为首,形成集团号为“南党”。南党接近皇帝,草拟诏令,具有一定的权势。高士奇为康熙帝所倚信,也属南党。
徐乾学、高士奇,不久也遭到弹劾。一六八八年五月,康熙帝准徐乾学罢任,但仍领修书总裁。高士奇、陈廷敬亦上疏请归田里,康熙帝命解任修书。徐乾学罢任后,其弟徐元文为左都御史,进为刑部、户部尚书,次年擢任大学士。南党在朝,仍是一大势力。
徐学乾失势,北党起而报复。朝中党争愈演愈烈。康熙帝致力消弭朋党,仍继续贯彻争取江南士大夫的执政方针。一六九四年,又召徐乾学、高士奇、王鸿绪等进京修书。适徐乾学病死,诏复尚书官职。王鸿绪入京,授为工部尚书。高士奇入京,仍直南书房。

第五节 哭弟葬妹与桃坞葬花
洪昇并没有在盘山“出家当和尚”,妻子黄蕙托人捎来书信,信中只写了四个字:“妻儿待米”。一家八口嗷嗷待哺,江南父母也遥待他“负米”养家,洪昇如何能斩断尘缘、一了百了呢?康熙三十一年(1692),在北京实在受不了世人的“白眼挪喻”,洪昇携家带眷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杭州。这时洪家的矛盾尚未平息,洪昇只能分居独住。据洪昇女儿洪之则的记载,其父亲洪昇在“孤屿”营造了“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地”,这也就是《红楼梦》中所谓的“悼红轩”吧。洪昇要悼念的什么“红”呢?一是朱明王朝覆亡之“红”,二是薄命姐妹红颜凋谢之“红”,三是已经“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洪氏“百年望族”之“红”!
此时,呈现在洪昇面前的“百年望族”洪家已经彻底破败了。二爷洪昌和弟妇孙氏早已在漂泊生活中惨死,两个妹妹也在出嫁后先后夭亡。昔日的蕉园姐妹,徐灿、顾之琼、柴静仪、钱凤纶、毛安芳、张槎云等均已经“肠断”而亡,林以宁、顾启姬随丈夫天南地北漂泊,朱柔则、李端芳、冯又令、钱静婉仍在故园挣扎于贫病交加中。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昔日四大家族“天堂”般的府邸园林早已属于他人。两鬓斑白的父亲、继母与三弟洪中令一起苦熬着艰难的岁月。此时的洪昇,不仅要养活自己的八口之家,还要承担为二老“负米负薪”的责任,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康熙三十四年(1695),在二老去世、“家难”缓解后,洪昇出于同胞深情,一直在收集早死的弟弟妹妹的遗物,睹物思人,以作纪念,并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把客死于他乡的二弟洪昌夫妇的骸骨,迁回故乡安葬,并将自己与小妾“邓雪儿”所生的儿子洪之益,过继在二弟名下继承香火。下葬那天,洪昇抚今追昔,哭得昏天黑地,写下了《己卯冬日代嗣子之益营葬仲弟昌及弟妇孙,事竣述哀四首》:
其一
同父三昆弟,伤哉仲已殂。
二人留治命,一气续遗孤。
妇榇移西郭,夫棺返北都。
卅年生死别,重会此山隅。
其二
回忆常漂泊,青袍历苦寒。
选名寄他籍,录史望微官。
先抱妻儿痛,终违菽水欢。
而今惟仗汝,泉路问亲安。
其三
哭弟悲无已,重经两妹亡。
糜躯归烈焰,暴骨在他乡。
降罚天昏醉,招魂地渺茫。
为兄年老大,稠叠遇悲伤。
其四
汝逝十年后,此儿吾始生。
不曾承色笑,何幸继宗祊。
箕锸荷无力,衰麻啼有声。
幽魂如入梦,头角认分明。
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家族血泪图啊?这一切一切又是怎样造成的呢?从重返故乡到葬弟哭妹,在这七年时间里,洪昇怎能不回顾自己所经历的“天伦惨变”呢?从康熙三十一年返回故乡到康熙三十八年葬弟哭妹,洪昇通过对“家难”的回忆,以“二爷”洪昌(当然更主要是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两个妹妹为基本原型,以天伦之变前的家庭为背景,创作出书中“宝二爷”、“迎春”、“探春”的形象,系统描写了在邢夫人(钱夫人)、赵姨娘(父妾)的挑唆下,家族内部“窝里斗”、最终导致“子孙流散”的系列故事。
 当然,在描写家庭内部灰暗故事的同时,洪昇以蕉园姐妹的诗社生活为基本素材,辅以发生在当地并“亲历亲闻”的吴吴山三妇故事,冯小青的故事,柳如是的故事,叶小鸾、黄智生的故事等,系统创作了《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故事,以便使姐妹们的事迹得以“闺阁昭传”,“不使其一并湮灭”。为了写好书中感天动地的黛玉葬花故事,康熙三十三年(1694)秋冬间,洪昇还亲自到苏州桃花庵去,在唐伯虎墓前获取灵感,收集素材。
蕉园姐妹们是否有葬花行为不得而知,有据可考的葬花人却是明代著名文人唐寅。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为著名的风流文人,生前曾有“桃花庵葬花”的风流雅事,死后就葬在苏州桃花庵。《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一年歌》等,在遣词立意上,颇有相通之处。如:《花下酌酒歌》“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葬花词》“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一年歌》“一年三百六十日,寒则如刀热如炙。”——《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花下酌酒歌》“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显见唐寅诗与《红楼梦》创作中的参照关系。
到了清朝初年,由于年深日久,唐寅墓早已荒颓残破。当时的江宁巡抚宋荦⑴,出于惺惺相惜,出资重为修茸。桃花庵每当春日,满山桃花绚烂,灿若云霞,真是一代风流栖息长眠的好地方。洪昇拜谒唐寅墓时,虽然墓地刚刚修茸一新,但时值秋冬,万木萧疏,却是满眼凄清萧瑟景象。在墓前洪昇有感而发,赋七截四首(今存二首):
吴兴僻性解怜才,踏雪唐家墓上来。
豚栅鸡栖无觅处,独寻残碣洗荒苔。
颇学吴趋年少狂,逃禅垂老悔词场。
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
洪昇在诗前小序中说:“予落拓浮名,虽不及六如万一,然后先境地,亦颇相似,不觉感慨系之。率成四诗,以写我心,殊不计工拙也。” 综合诗与序的内容可见,洪昇似与冥冥中的唐六如对酌谈心:六如啊,我的落拓浮名,虽然不及你万一,但也有人把我比作宋朝的风流才子柳耆卿。唐六如和柳七郎,先后境遇,多么类似啊!你一生怀才不遇,我一生潦倒坎坷;你一生诗酒风流,我一生花笺彩纸;你死后葬在这块山水明秀之地任人凭吊,他年我死后,葬身何处,又是谁来埋葬我啊?正因为这种心境,在《红楼梦》的《葬花词》中,才出现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悲怆发问。
谈及此处,不能不令人联想到《红楼梦》书中贾宝玉的“生死观”及其来源。贾宝玉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但又感到奇奇怪怪的“死后化灰化烟”、“女儿眼泪葬说”。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花袭人要宝玉起誓发愿依她三件事,第一件就是要改掉乱说化灰化烟的不祥之语。此前宝玉确实多次说过:“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
书中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宝玉与袭人谈到女儿死时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次日宝玉看到龄官画蔷,眼泪只是为了贾蔷而流之后,对此又有了新的感悟,于是对袭人说:“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袭人昨夜不过是些顽话,已经忘了,不想宝玉今又提起来,便笑道:“你可真真有些疯了。”宝玉默默不对,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
对宝玉的这些关于死的高论,过去红学界一般都视为曹雪芹头脑里杜撰的异端思想,或者认为不过是一个十四五岁儿童天真无邪的孩子话,顶多认为宝玉死后以得到女儿眼泪为满足,是“情痴情种”思想的表现而已。很少有人考虑过宝玉说的这些话是否有来历,其真实含义是什么,作者如此描写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实话说,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即使是早慧儿童吧,也很少有人会对生死问题进行这种哲学考虑,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的死做此诗性领悟。宝玉的这个怪诞思想,只能是作者在特定境遇下的特殊思想,不过借小说人物之口表达出来而已。
贾宝玉的这种思想,就来自洪昇在唐寅墓前“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的感慨。其文化来源在明末冯梦龙⑵编写的《三言》故事《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书中柳七“是宋神宗时人,姓柳,名永,字耆卿。原是建宁府崇安县人氏,因随父亲作宦,流落东京。排行第七,人都称为柳七官人。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擅填词,号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这个柳七郎“缙绅之门,绝不去走,终日只是穿花街,走柳巷,东京多少名妓,无不敬慕他,以得见为荣。若有不认得柳七者,众人都笑他为下品,不列姊妹之数”。“真个是朝朝楚馆,夜夜秦楼”,最后死在名妓赵香香家床上。
柳七郎死后无钱也无人治丧,全是过去与之相好的妓女操持。“送终时节,谢玉英便是他亲妻一般;这几个行首,便是他亲人一般。当时陈师师为首,敛取众妓家财帛,制买衣裳棺椁,就在赵家殡殓。谢玉英衰经做个主丧,其他一个个行首,都聚在一处,带孝守丧。一面在乐游原上,买一块隙地起坟,择曰安葬。坟上竖个小碑,照依他手板上写的增添两字,刻云:“奉圣旨填词柳三变之墓。”出殡之日,只见一片缟素,满城妓家,无一人不到,哀声震地。
自葬柳七郎后,每年清明左右,春风艳荡,诸名姬不约而同,各备祭礼,往柳七官人坟上,挂纸钱拜扫,唤做“吊柳七”,又唤做“上风流家”。未曾“吊柳七”、“上风流家”者,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后来成了个风俗,直到高宗南渡之后,此风方渐止。后人有诗题柳七墓云:“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这个柳七郎之死,可谓被众妓女的眼泪流成的大河漂了起来,也算死得其时、死得其所了。《红楼梦》中贾宝玉不知自己死后葬我洒泪者为谁,死后愿意被女儿眼泪漂起来的说法,只能是看了冯梦龙小说《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后产生的联想。问题不在于书中的贾宝玉怎么想怎么说,而在于《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想这么写。当你知道洪昇与《众名妓春风吊柳七》故事的渊源,这一切就昭然若揭了。
冯梦龙小说《三言》乃是纪录改编的宋元明三朝历代短篇小说集,其中《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一篇故事,出自《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柳耆卿玩江楼记》,冯梦龙根据民间传说,将原来的故事加以扩充改编,形成了《众名妓春风吊柳七》故事。《清平山堂话本》原名《六十家小说》,明代洪楩汇编成书并刻印於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1541-1551年)间。因编者洪楩家藏书楼名清平山堂,故名之《清平山堂话本》。
《六十家小说》编者洪楩,就是洪昇高祖洪椿的亲弟弟,该书原本一直存放在洪家的清平山堂中,直到洪家在清朝初期败落,清平山堂藏书才散佚无存。可以肯定,洪昇青少年时代,在自己家中读过《六十种小说》,并非常熟悉《柳耆卿玩江楼记》。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洪昇的一生,经常以柳耆卿自居,把自己比喻为郁郁不得志、无奈诗酒风流的柳七郎。洪昇的“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与贾宝玉的“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应是同一人思想情绪在不同场合的相同表达。
注:
⑴.宋荦(1634~1713) 清代诗人。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绵津山人。河南商丘人。顺治四年(1647),应诏以大臣子列侍卫。逾年考试,铨通判。康熙三年(1664),授黄州通判,累擢江苏巡抚,官至吏部尚书。宋荦笃学好交游,淹通掌故,有诗名。清代邵长蘅曾选王士祯与宋荦诗为《王、宋二家集》。宋荦著作有《西陂类稿》50卷、《漫堂说诗》及《江左十五子诗选》等。
⑵.冯梦龙(1574一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情僧,他使用的其他笔名还更多。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这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蒙初、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阮大钺、王思任、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等等,在战乱中死去。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异族入侵的铁蹄下夭折了。

第六节 一块顽石与两株枯木
如本章第三节所说,《红楼梦》作者以女娲补天弃置不用的“一块顽石”,作为书中第一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寄托,出自洪昇盘山逃禅时对青沟峰下顽石的领悟。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大展幻术,变成一块“形如扇坠大小”、“鲜明莹洁的美玉”,夹带在“一干冤孽”之中去“造历幻缘”。这块由石头幻化而成的美玉,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口中衔来的“通灵宝玉”,跟随它的寄主贾宝玉亲历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生活,也见证了四大家族盛极而衰直到“茫茫白地”的历史。在此期间,这块“通灵宝玉”还时不时自称“蠢物”,跳到前台来发表一番感慨,特别是在元妃省亲时,就直接越过主人公贾宝玉,要作什么《省亲颂》、《灯月赋》,以显示这些“太平气象、富贵风流”都是这个“蠢物”见证并记录下来的。
《石头记》的主旨是歌颂“木石前盟”,其中之“石”就是上文谈到的以“蠢物”自命的“石头”,也就是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通灵宝玉”。那么,这个“木”又从何而来呢?好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就是那株接受了神瑛侍者“灌溉之恩”的“绛珠草”。其实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误解。周汝昌老先生早就辩解过“莫把神瑛当石头”,石头不过是神瑛转世的贾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蠢物“通灵宝玉”,是贾宝玉事迹的见证者和记录者;那么,这个与石头有着“前盟”的“木”,亦不应是什么“绛珠草”,绛珠草本来就是一株小草,亦不得称为“木”。“还泪”之说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之间的事情,也并非“石头”和“木”之间的什么“前盟”。
《石头记》中与石头有着“前盟”的“木”,不仅是“木”,而且是“枯木”,并且是“两株枯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上面,第一幅画便是“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细心的读者都知道,这围“玉带”象征着“黛玉”,但黛玉何以又要用“两株枯木”来寄托呢?有人说“二木为林”,不过是象征黛玉姓林罢了。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表现“林”字,画面上画两棵树就够了,何以非得画“两株枯木”呢?更何况“枯木”并不是什么欣欣向荣的美好象征,并且,作者何以非得用“两株枯木”来与“一块顽石”形成“前盟”,来勾画怀金悼玉的故事象征呢?原来,这也同洪昇回到故乡后的遭际和感慨直接相关。
康熙三十一年(1692),洪昇在北京度过二十六年国子监生生涯,遭遇了重重苦难后,狼狈逃回故乡杭州。摆在洪昇面前的故园是什么样子呢?在洪昇的诗集《稗畦续集》中,有一首《重过虞氏水香居示季弟》:
不到栖闲地,惊心四十秋。
园经三主易,壁少一诗留。
危石仍青障,荒祠改画楼。
槎桠两枯树,还映小池幽。
在洪氏家族衰败后的四十年中,这个昔日在杭州赫赫有名的“国公府”园子,已经被先后转卖了三次,昔日洪昇兄弟姐妹在园中“栖闲地”所写的题壁诗一首也没有留存下来。园子早已荒废,只留下一块仍然“青障”的“危石”,和两株“槎桠”的“枯树”,映照着园中那方清幽的水池。看,给回到故乡的洪昇留下第一个深刻印象的事物,就是荒废的故园遗存的“一块顽石”、“两株枯木”!
洪昇对故园这“一块顽石”、“两株枯木”印象太深了。故园中这块石头原来就是“危石”么?这两棵树原来就是“枯木”么?当然不是。洪府和洪园,在明末清初,乃是杭州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在《稗畦续集》中,洪昇有一首《忆桂》诗,描写了洪园昔日欣欣向荣的形象:
池畔两株桂,年年开暮秋。
天香清鹤梦,花影乱鱼游。
剪伐归何处?婆娑忆未休。
惟余一拳石,似写小山幽。
这“两株枯木”,原来是园中小池畔的两棵生机勃勃的桂花树,每到中秋,便喷吐着清幽的“天香”;树旁栖息着悠闲的仙鹤,池中的花影伴随着众多游鱼,一派富贵闲雅的气氛。到了洪昇游子归来,两株桂花树已经“剪伐”变成“枯木”,其婆娑身姿只能存在于洪昇的记忆中了。故园的小山,也只剩“一拳石”,还在向昔日的主人泣诉着当年的清幽!
就是这“一块顽石”、“两株枯木”之间的优美园林,昔日曾是洪昇与弟弟妹妹们的天堂。洪昇在《重过虞氏水香居示季弟》之二(见《稗畦续集》)写道:
少日山亭畔,常时竹马嬉。
琴樽携弟妹,几杖奉尊慈。
一恸悲黄土,余生感素丝。
杖藜惟对汝,步步涕双垂。
 昔日在故园山亭畔扶杖悠闲的“尊慈”、竹马游戏的弟妹,都已归于“黄土”,至今只剩下洪昇自己和三弟洪中令兄弟二人,在残破不堪故园中,面对仅存的“一块顽石”、“两株枯木”,凭吊昔日的风月繁华,挥洒着无尽的悲痛泪水。
《红楼梦》小说就是洪昇晚年回到故乡后,面对荒废的故园,回忆昔日兄弟姐妹在故园中生活的文学作品。故园中小池畔遗存的“危石青障”,就是书中大观园一进园门便见到的“翠障”;“一拳石”下的清幽“小山”,也就是书中宝玉题咏的“曲径通幽处”。这里既是书中大观园的入口处,也是洪昇回忆昔日生活创作《红楼梦》的思绪开端处,称为“曲径通幽处”十分恰当。故园这块遗存的“石头”,既是洪氏家族昔日风月繁华的见证者,也是洪氏家族衰败没落的见证者。《石头记》以“石头”譬喻主人公,并让“石头”记录大观园的盛衰历史,可谓事出有因,也至为恰当。
在故园“山石”下“小池”畔,遗存的两株“槎桠枯树”,原来是两株婆娑清幽的桂花树。洪昇一生中对这两株桂花树印象十分深刻,在他的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里,两株桂花树屡次出现在诗句中。在小说《石头记》中,这两株桂花树及其树旁的池塘,也是大观园中姐妹们经常游憩的地方。书中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描写湘云请贾母等赏桂花,贾母问在那一处好?凤姐道:“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棵桂花开的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不敞亮吗?看看水,眼也清亮。”这里描写的应该就是洪昇故园“年年开暮秋”的“池畔两株桂”。
这两株早已变成“枯木”的桂花树,乃是洪昇昔日爱情生活的见证者。洪昇与妻子黄蕙,乃嫡亲的表兄妹,并且同年同月只差一日出生。二人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缔结姻缘,本应是和谐美满的金玉良缘。在《啸月楼集》中,洪昇说夫妻二人“少小属兄弟,编荆日游憩;素手始扶床,玄发未挽髻。”可见二人从小经常一起在园中游玩。二人结婚的那天,友人作《同生曲》致贺,洪昇自己也有《七夕闺中作四首》,其一云:“忆昔同卺未有期,逢秋愁说渡河时。从今闺阁长携手,翻笑双星惯别离。”这个“双星”对洪昇来说实在是印象太深刻了,既出现在他的成名作《长生殿》中,作为李杨爱情的撮合者;也使用在他的代表作《红楼梦》中,以“白首双星”一词出现在题目中,实非偶然。
黄蕙与洪昇的婚姻,便是缔结在故园的“一拳石”和“两株桂”之下,也在这里度过了婚后初期的美满生活,用“木石姻缘”来形容其婚姻关系可谓恰当。随后,夫妻二人便因“天伦之变”而离家赴燕京,整个后半生都过着寄人篱下、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常因饥寒达到“八口命如丝”的地步。贵族娇小姐出身的黄蕙,终日以泪洗面就是情理中事了,可谓一辈子都在为丈夫洪昇“还泪”。晚年夫妻二人回到杭州故园,见到“一拳石”已成为“危石”,“两株桂”也变成“枯木”,这便应该是太虚幻境中黛玉图画“两株枯木”、以及宝玉以“顽石”自譬的意象出处。
洪昇夫妻回到故乡杭州后,故园虽然早已被转卖了三次,非复洪家所有,但洪昇却不分昼夜,不论冬夏,经常徘徊徜徉在故园的“一拳顽石”和“两株枯木”下,苦苦地回忆着昔日的生活。《稗畦续集》中有一首《和虞展园冬月》,活画出洪昇为此在故园中为创作《红楼梦》而“偏爱此”,以至于达到“独立到三更”的痴迷程度:
一片冬宵月,寒光彻骨清。
河冰坚更白,山雪冻逾明。
木踈杈枒影,虫收断续声。
何人偏爱此,独立到三更。
洪昇夫妇返回故乡后,故园早已属于他人,只好在昔日祖父洪吉臣建在孤山上的别墅遗址上,搭建了一个茅屋居住,并以洪昇之号为其命名为“稗畦草堂”。杭州孤山乃是西湖中著名的风光秀丽之处, 稗畦草堂虽然十分简陋,可谓“茅椽蓬床,瓦灶绳床”,但推门便可见“风晨月夕,阶柳庭花”,对于正在创作《红楼梦》的洪昇来说,此地正所谓“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红楼梦》“作者自云”中交代的创作环境,正是“稗畦草堂”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三生石”古今中外只有一块,就是杭州天竺寺中的“三生石”。洪昇晚年不仅居住在“三生石畔”孤山的“稗畦草堂”,并且还曾亲自到“灵鹫山”采风,有《稗畦续集》中《冬日游灵鹫山》㈠为证:
岁晚抛人事,名山日日登。
石劖频损屐,苔滑惯扶藤。
猿挂阴崖雪,龙藏断壑冰。
更披云雾入,幽洞问残僧。
从《稗畦续集》诗中可以看出,洪昇晚年不仅游历了灵鹫山,而且还曾经遍访“吴山大观”、“黄叶寺”、“旧王府”、“御教场”等处,似乎与《红楼梦》的创作均不无关系。洪昇在灵鹫山幽洞“问残僧”的举动,与《红楼梦》书中写贾雨村在门联为“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颓败 “智通寺”,向那个“既聋且昏”的老僧问话,老僧“齿落舌钝”、“答非所问”的场景,很难令人不产生联想。
康熙四十三年(1704),洪昇应江南提督张云翼之约赴松江。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盛情邀洪昇赴江宁(今南京),演《长生殿》三昼夜。为此盛事,曹寅遍邀江南名流,聚会织造府。时人金埴在《金箱说》中记载:曹寅“乃集江南北名士为高会,独让昉思居上座,置《长生殿》本于其席,又自置一本于席。每优人演出一折,公与昉思储对其本,以合节奏。凡三昼夜始阕。两公(按:指张云翼和曹寅)并极尽其兴赏之豪华,以互相引重,且出上币兼尽赆行。长安传为盛事,士林荣之。”
演出结束后,洪昇返家途经乌镇,朋友吴汝范招饮,酒后夜间登舟堕水,不幸溺死,一代文星,就这样陨落了。洪昇的忌日,恰好是杨贵妃的生日,人们传说洪昇是被杨贵妃招入蓬莱仙境作随侍文人了。正如时人金埴挽洪昇诔文所说:“陆海潘江,落文星于水府;风魂雪魄,赴曲宴于晶宫”。洪昇的猝死,应该是《红楼梦》撰写猝然中止,留下一部断臂维纳斯的真正原因。

释:
㈠.飞来峰一名灵鹫峰,位于灵隐寺前。四周古树参天,洞壑幽深,溪泉潺潺,静谥神密。景区内的飞来峰造像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石窟造像群,五代、宋、元、明代造像115龛共计345尊。2006年整治修缮。三生石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系由三块天然石灰岩组成,每块巨石高约丈许,峭拔玲珑。上面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三生石畔的摩崖上,曾留下了大量唐、宋以来的题词石刻。2007年整治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