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里的震荡波:关于吴歌中苏州城市小调的调查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4:21:31
关于吴歌中苏州城市小调的调查报告
 一、苏州小调的历史渊源    小调,又有“小曲”、“时调”、“小令”、“俗曲”、“俚曲”等名称。宋元以来的文人笔记里有“村坊小曲”、“市井小曲”、“俚巷歌谣”等记载,说的也是小调。    苏州小调在我国民间歌曲的大河里,拥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从历史的记载里可以得到证明。    屈原《楚辞?招魂》中记有“吴歈楚讴,奏大吕些”,说明两千多年前当时已有合乐称为“吴歈” 的吴歌。左思在《吴都赋》中也说起吴歈和其他的歌名:《阳阿》、《韩任》、《延露》、《驾辩》、《绿水》、《采菱》等。虽然当时记载的这些“吴歈”的歌词和它们咏唱的曲调,现在已经无法查考,但是,从以后历代收录的有关资料,可以证明那确实是早年的吴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调。    试看汉代的乐府所收录的民间歌曲,它记载的《吴声歌曲》,如《江南可采莲》、《长干行》等,应该都是当时的小调。南朝的《子夜四时歌》,其结构和内容是后代《四季相思调》的祖祢,《月节折杨柳》是后代《十二月唱春调》的祖祢,《从军五更调》是《五更调》的祖祢。    《晋书·乐志》有“吴歌杂曲,并出江南”的说法。所说的杂曲就是指吴声歌曲中的民间俗曲。吴声歌曲中有一首最有名的《子夜歌》,最早就来自民间。    唐代《敦煌零拾》里记有俚曲三首:“叹五更”一首、“十二时”两首。和现在流传的许多以唱“四季”、唱“十二月”、唱“五更”,以至现代小调以数字编排唱词如《十绣》、《十杯酒》、《十把扇子》结构,分明看出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到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所辑录的《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大子夜歌》、《上声歌》、《团扇郎》、《黄鸪曲》、《碧玉歌》、《懊恼歌》共三百四十二首。也都是俗曲小调。    顾颉刚在《苏州史志笔记》中引用了《宋吴中俗曲》的记载:“宋章伯深《槁简赘笔》云:《罗裙十二折》,吴中《下里》之曲也,盖犹今之《剪剪花》、《绣荷包》也。”他认为,“则宋代吴中俗曲有《剪剪花》、《绣荷包》等调,在冯梦龙所集《挂枝儿》之前,可以为乐歌,亦可以为徒歌者。至《罗裙十二折》则更在其前矣。惜郭茂倩《乐府诗集》之崇古卑今,不搜及此耳。”    进入明代,小调更为盛行。请看明人沈德符《野获编·时尚小令》的记载,宣德到弘治之间,《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等已流行;至嘉靖到隆庆之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哭皇天》、《粉红莲》之属,自两淮乃至江南,渐与词曲相远。”这些曲调名称一直流传到今天。沈德符为小调的流行感到惊讶,他说:“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而来,真可骇叹。”想当年,小调在社会上的欢迎程度,达到了“老幼良贱,人人习之”的盛况,看来比现在的流行歌曲还要普及。    明代昆山文人叶盛(生于于公元一四二年,卒于一四七四年)《水东日记》记有;“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多作讴歌以自遣,名唱山歌,中亦多为警劝者。漫记一二: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幛,多少飘零在外头?”这里所说的“唱山歌”,和苏州人所习惯说的“唱山歌”一样,实际上唱的是“小调”。    到冯梦龙编《童痴二弄?山歌》时,他名之曰“山歌”的歌曲,从其内容来看,也是“小调”、“小曲”。他收入的山歌三百五十九首(无曲谱),至今时隔三百多年不少仍在流行。其中《月子弯弯》就是一首经典之作:        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清时盛行的俗曲,也就是现今称为的小调。    清道光至光绪年间,用工尺谱记录的部分小调至今还在江苏流传。    事实上,至少在六十年前,根据老人的回忆,苏州城镇的广大市民,还是人人都能哼几首小调的。 二、苏州小调具有很高的价值    (一)苏州小调的艺术价值。    明人陈宏绪的《寒夜录》中对小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竟将小调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    袁枚在他的《小修诗序》中这样评价小调:“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劈破玉’、‘打枣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之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在《今乐府选》中录入的《挂枝儿》中有许多优秀作品,都脍炙人口。它的唱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语言非常生动,表达感情和心理刻画也很细腻,在形式上打开了五言七言格律诗的束缚,找到自己更加自由奔放的格式。这和当时人们所追求的个性解放,摆脱封建枷锁的羁绊的愿望是一致的。而爱情生活成为它所选择的主要载体,很快在普通百姓中,特别是下层社会、里巷、妓院中广泛传开流行了。    小调的艺术比一般田野农村所唱的山歌更加成熟。它的结构更为精巧,旋律更为优美。它善于表现各种情绪,那种温柔多情、婉转缠绵的个性和柔和、细腻的音乐色彩,使人的感情随着歌曲的乐音而流动,进入十分动听的音乐世界之中。小调的唱腔中有许多装饰音,使小调的唱腔形成了特别纤细、精巧的色彩,使它的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也为小调的音乐形象增添了光彩。苏州小调唱的是吴语,其吐字方法、音色、音量和速度的变化,很好地表达了吴侬软语“糯”、“嗲”、“软”的特色。使苏州小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正是由于苏州小调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其影响十分深远、广泛。成为音乐家在创作中汲取丰富养料的重要源泉。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天涯歌女》、《四季歌》分别是以苏州小调《知心客》、《哭七七》的曲调直接填词而成;香港电影《三笑》中的插曲也是直接采用小调。在苏剧、沪剧、锡剧、苏州弹词中,也有大量的曲调取自小调。著名苏剧老演员叶和珍介绍:苏滩中的后滩,很多就用苏州小调的曲调。苏州评弹传承人龚克敏说:“以苏州民歌《大九连环》为例,包含了《码头调》、《满江红》、《六花六节》、《鲜花调》,《湘江浪》等苏州小调。苏州弹词在演唱中经常把《船歌》、《剪剪花》、《费伽调》、《银绞丝》、《乱鸡啼》,《点绛唇》等苏州小调来表现各种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各种情景,这证明小调可以表达各种性格色彩。而以小调为素材创作的著名歌曲如《茉莉花》、《太湖水》等,比比皆是。《大九连环》、《金铃塔》等许多小调还成为训练评弹演员基本功的教材。    (二)苏州小调的历史价值。    小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通过研究苏州小调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发现江南民间音乐形成的轨迹。我们知道,苏州评弹、滩簧的曲调均来源于吴歌特别是民间俗曲——小调音乐。我们要研究这些曲艺音乐的历史渊源,显然不能离开对俗曲产生和发展的了解和探索。    宋代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云:“杂曲者,历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惑,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忧愁之所兴,或叙离别悲痛之怀,或言征战行役之苦,或缘于佛老,或出自夷虏,兼收备载,故总谓之‘杂曲’。” 如果说田野山歌由于农村生活比较闭塞而具有朴素、单纯的特点,那么在城镇流行的小调,则由于市井生活的复杂以及明清以来萌生于江南的资本主义因素,因而在小调中的反映更为丰富,事实上,小调和在农村传唱的山歌不同,它的唱词都很少涉及劳动生产,大多是社会生活如爱情、婚姻、伦理道德、生活知识、风物、景致、故事、传说等,有一些小调还反映了时事新闻等内容,可以成为研究历史社会状态的生动对象和历史资料。    如《今乐府选》中录入的《挂枝儿》,分为十卷:卷一“私部”、 卷二“欢部”、卷三“想部”、 卷四“别部”、 卷五“隙部”、 卷六“怨部”、 卷七“感部”、 卷八“咏部”、 卷九“謔部”、 卷十“杂部”,读其卷名,就可以想像它的内容所包含之丰富的人情状态;反映的都来自民间、市镇中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和兴趣爱好。如《月子弯弯》,就是脍炙人口的一首小调,它表达的显然就不是农村家庭生活,而是出门谋生,漂泊在外的商人感情。    (三)苏州小调的社会价值。    小调与劳动没有直接关系,它有一定的娱乐性和消遣性。小调是城镇市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艺术,历史上也是民间艺人用来谋生卖唱的方式。老百姓在演唱优美动听的小调中,可以交流感情、陶冶性情、提高个人的素质。因为小调音乐具有鲜明的吴文化地方特色,小调的普及流传可以在加强少年儿童的乡土教育、促进外地来苏人士了解、热爱吴文化、融入吴文化发挥一定作用。    小调的歌词和曲调篇幅都比较短小,其曲调节拍规整,曲折流畅,委婉动听,并可有简单的丝弦伴奏。小调的演唱,除农民和市民在休闲或轻微劳动时作自娱性演唱外,还有职业和半职业的艺人演唱于场院、房舍、茶馆、酒楼、舟船、旅店及其他游乐场所。    小调的曲调特征与山歌很不相同,山歌产生于田野劳作中,随唱而发,脱口而出,曲调高亢宽广,结构较为松散。而小调,一、它的曲体结构简单而又多变,固定而规范,形式也很多样化;二、旋律流畅,易学易记,节拍相对稳定;三、情绪或者华丽,歌唱性比较强。因此,不仅便于流行,而且更加易于为今天的人们接受。    民间歌曲历来都是一曲多词,小调也不例外。历史上的“曲子词”就是“倚声之作”按曲填词的。清末民初著名苏滩艺人林步青在演唱苏滩时经常根据当时发生的社会新闻,即兴编新词,穿插演唱“时事新赋”,受到上海市民的极大欢迎。其所用的曲调除了苏滩的基本调外,往往运用一些小调。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响应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而流行一时的《抵制英日货》、《援助我工人》,就是用《五更调》的曲调来填词的。解放后,在各项中心任务中,广大文化工作者也曾经广泛运用小调的音乐,填进适当的歌词,用以开展宣传活动。这说明,小调由于它的曲调风格多样,易唱易记,是一个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宣传的载体。 三、苏州小调的现状    (一)小调是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吴歌”的子项目里,没有作为吴歌重要组成部分的小调。    是不是吴歌只是指“山歌”呢?    查《辞源》“山歌”条目,是这样写的:它是“民歌的一种,古水调、竹枝、柳枝,都是民歌或文人模仿民歌的作品……”可见它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农村民间歌手唱的民歌。    查《辞海》“山歌”条目,有三义:“一、民歌的一种,大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二、民间小调曲调名……三、时调集,一名《童痴二弄》。明冯梦龙编……前九卷用吴语,后一卷用普通话写。”其中第一义就是现在我们常用的意思——农村山野劳动之歌,后二义,则都是指的小调。从冯梦龙的《童痴二弄?山歌》和顾颉刚的《山歌甲集》中所辑录的“山歌”来看,都是如《子夜歌》、《银绞丝》、《挂枝儿》、《剪靛花》等许多“小调俚曲”,著名的小调《月子弯弯照九州》,更一直被作为吴歌的典型作品为后人津津乐道。       在苏州市文广局主编、二○○四年出版的《吴歌遗产集粹》中,也明确地把许多“时调小曲”,单独列为一章作了介绍。说明“吴歌” 的范围不止是山歌,也包括小调,而且是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前人留下了丰富的苏州小调遗产,但是目前正在日趋衰亡。    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搜集的苏州小调,就曾有曲谱近二百首。实际数量肯定还大大高于这个数字,从前不仅有许多民间艺人能演唱大量小调,而且一般普通市民也能传唱许多优美动听的小调。苏州人所说的“唱山歌”,在市井百姓中指的就是唱小调。    半个世纪以来,除了被移植、运用于其他艺术(如苏剧、苏州弹词、沪剧等)的一些小调曲调,以及为了宣传需要而用来填词的少数曲调外,小调的独立艺术价值和演唱空间已经十分狭窄,它的生存情况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如果说,活跃于农村的山歌,因为农耕社会走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而面临消亡的危险,那么,活跃于城镇的小调,本来应该还有其生存的一定的生态环境。但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在文化生活多元化和审美意识的变化影响下,小调也处于消亡的危险,农村的山歌由于得到重视反而呈现出某些生机。    首先,专门以演唱小调为生的民间艺人已经绝迹。现在歌厅、舞台上唱的流行歌曲大多是爵士、摇滚之类的“现代”或“港台风”的歌曲。仅存的小调歌手主要是一些民间舞蹈艺人(如《打莲厢》、《挑花篮》)和水乡游船上的船娘,她们能唱的小调也十分有限。在其他艺术领域(如苏剧、评弹)中尚存的少数小调传人大多也已经年老体弱,也没有展示小调艺术的平台。    有的同志认为,保护好苏剧,就是保护了苏州小调。且不说现在苏剧本身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为苏州舞台“三朵花”之一的苏剧,苏州本地已经没有一个名副其实、能够正常演出的苏剧团体;就是苏剧常用的小调曲目包括大小《九连环》等非唱段的曲调也只有寥寥三十几首,显然,依靠保护苏剧来“顺便”保护苏州小调是远远不够的!    (三)苏州小调急需保护。    在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民间文学”类“吴歌”的项目中,仅有“白茆山歌”、“芦墟山歌”、“河阳山歌”、“双凤山歌”和“昆北山歌”等流行于农村的山歌,在苏州市级的“非遗”名录的民间音乐类中,也只有“浏河渔歌”,都没有苏州小调的一席之地。如前所述,小调本来应该是名正言顺的“吴歌”,无论是作为“民间文学”或“民间音乐”,小调在吴歌的大家庭里,被排除在外,是十分奇怪的!    由于没有列为“非遗”名录,目前苏州小调既无任何保护单位,更没有法定的传承人。许多人(包括一些音乐工作者)甚至不知道吴歌里还有苏州小调这种音乐艺术。研究苏州小调的专家学者也屈指可数。 四、苏州小调保护的建议    (一)当务之急是有关单位要落实小调的保护责任单位,积极推动将苏州小调申报为非遗名录的工作,在申报成功的基础上,评定苏州小调的传承人,制定抢救、保护、传承的计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精神,确定法律责任,实施保护措施。    (二)在苏州小调还没有列为“非遗”名录之前,可以组织具有民族民间文化专业知识并对苏州小调充满感情的同志,对目前还在的具有演唱小调历史的苏剧、评弹等有关老艺人,进行深入采风,在此基础上开展对于苏州小调的资料的抢救、收集、整理、记录等工作。    (三)促使支持关心苏州小调艺术的单位,以及与苏州小调有关的单位如民俗博物馆等,创造条件,筹建集展览、保存资料于一身的苏州小调展览馆,或苏州小调音乐研究中心,开展演唱、学术交流等活动,向群众展示苏州小调,以引起大家的关心和重视。    (三)在发掘、收集、整理苏州小调工作的基础上,编辑出版《苏州小调集》,力求做好苏州小调的资料保存工作。    (四)开展小调进入包括中小学以至高等学校的校园。选择优秀的苏州小调作为音乐教材,作为乡土教育的内容,在学生中演唱,在高等院校的有关专业中开展对于小调的研究。    (五)动员、组织媒体力量,如电视,广播、报纸等进行专题报道、播放有关的专栏或节目。筹备举办苏州小调比赛、调演、会演、邀请赛和“小调新唱(为小调曲调填写新词)”等各种演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