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田银时的历史原型: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45:14
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福州 350007

摘要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内涵包括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在实践中应处理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合作学习的内涵包括交往性、互动性,在实践中应处理好合作与学习、竞争、独立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探究学习的内涵包括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在实践中应处理好“形”和“神”的关系。不能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化、绝对化,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内涵是什么,在实践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本文试图加以系统阐述。

一、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包括以下三方面含义。

1.主动性。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个人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被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有学者指出:“当今中国大陆,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儿童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学习的状态……儿童的健康的、有活力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他必须处于一种主动的、自由的生存状态。”为此,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使儿童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应成为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责任表现为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和意义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敬业精神。树立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2.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独立性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品质。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控性。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二)自主学习的实践反思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会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是教学实践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强调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唯自主化”倾向,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由于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导向和有效引领,自主学习就会蜕变为一种随意性学习、自由性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是自主学习的实践误区。

在提倡和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仍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其原因是: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当然,教师的主导性毕竟不是目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教学的归宿。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自身的主导作用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体性不断张扬、提升、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的内涵有以下几方面。

1.互动性。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

2.交往性。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正是在交往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者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交往的认识意义表现在,第一,促使知识增值。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学习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第二,活跃学生思维。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二)合作学习的实践反思

合作学习的有效运行,从实践层面必须解决好以下几对关系。

1.合作与学习。合作学习的重点是“合作”还是“学习”?我们认为,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态度,合作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为此,教师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二是要让学生公开承认别人的劳动,三是要让他们学会为别人着想。合作不仅仅要促进学习,更要培养合作型人格,这种人格特征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对事不存有偏见,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好与坏),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没有合作学习的意愿和品质,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

2.合作与竞争。排除竞争是不现实的,重要的是要抑制、排除恶性竞争,把恶性竞争转化为良性竞争,使竞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合作学习仍需竞争机制,合作学习中的竞争包括小组竞争和组内竞争。把传统的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就会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小组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而防止出现个人英雄主义,让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小组竞争强调的是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但小组本身也要对个人表现有一个适当的评价,如个人对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如何进行考察,从而在小组内部形成一种比拼的氛围,以此来调动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保进小组合作学习水平的整体性提高。

3.合作与独立。从学习的职能来说,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也是对合作学习内容的要求。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交流讨论如无源之水。对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合作学习旨在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个体通过独立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在小组里讨论。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示,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这是无效的合作学习,它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4.教师和学生。合作学习的中心在学生,在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那么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居于什么地位?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总的说来,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承担好学习促进者这一角色。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培养和激发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愿,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提出或生成合作学习的问题和任务;其次,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要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注重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的帮助;要制止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话语霸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努力使合作成员的表达机会均等;再次,要鼓励成员特别是小组发表独立见解,积极肯定和赞扬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善于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化成全班同学集体的智慧。

三、探究学习

(一)探究学习的内涵

探究学习具有以下内涵。

1.问题性。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过程性。从学习论来讲,所谓学习的结论,即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学习的过程,即达到学习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学生不经过自己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3.开放性。探究学习强调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

(二)探究学习的实践反思

探究教学有以下基本步骤:提出或生成问题;围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这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收集证据,形成解释;交流和评价。几个环节也可以看做是几个要素,它们是探究学习和教学的基本标志,它们使探究学习和教学有章可循。但是,如果只是按照这些环节和要素机械地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探究路线,然后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实践或经历探究过程的每一步,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这其中既没有学生对现象、事件和观点的质疑,对问题的自由性探索和观察实验的自主性设计,也没有教师对学生探索的智慧性启发和引导。那么,这种探索就会演变成机械训练,而无法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迷失探究教学的方向,最终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探究学习不仅要模拟科学探究之“形”,更要渗透科学探究之“神”。科学探究的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是儿童的天性。自觉无知、乐于探索、穷根究底是好奇心的高层次表现,是探究学习的精神动力。二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在教育中,学生的怀疑精神突出表现为: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说明,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培养学生怀疑精神要特别注意克服理性霸权和教师权威的消极作用。理性霸权所孵化的知识暴力,挤压着学生的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而来自教师权威的压力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最终使批判精神不能得以张扬。三是求证精神。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探究精神的突出表现。与此同时,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究证据的科学态度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标。

科学探究的“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是基础,“神”是灵魂。没有前者,后者就会失去载体,显得虚无飘渺,无从把握,实践上也难于操作,从而导致“探究”的泛化和虚化;缺乏后者,前者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变成没有内涵的“空壳”,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

几年来,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施,这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形式化,一类是绝对化。形式化即形式主义,重现象不重本质,有形式而无实质,课堂上各种新的学习方式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学生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形式化必然导致浅层化、庸俗化。绝对化的实质是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提倡新的就要彻底否定旧的。表现在对待学习方式转变上,明显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似乎新课程的实施就只有这三种方式了。于是乎,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而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如何。

我们必须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品质和素质。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倡导和凸显自主、合作、探究。这是不容置疑的改革追求。其次,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有全面的认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品质,必须大力弘扬和彰显,并渗透到其他各种学习方式中去;作为一种方式(方法),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选用时必须根据学科性质、教材因素、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结合;作为一种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系统进行培养。在实践中,既要注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庸俗化。这是必须坚持的辩证态度。惟其如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在实践中扎根、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