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月薪5万:中国剑指特权 “人民大会堂”不见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4:52:58
       中国剑指特权  “人民大会堂”不见了
  2011-12-14
  中央4部委日前联合整治“特供商标”,让众商家感到措手不及。中国超市忙于遮盖商品标签上的“特供”、“人民大会堂专供”等字样,凉茶、啤酒、食用油等像是被贴上了“封口条”,显得尴尬不已。
  香港《明报》12月14日分析称,当局禁令表面上针对商品,实则剑指其背后的特权交易。长期以来,中国的官僚特权意识逐渐向商界蔓延,大到汽车、楼房,小至烟酒醋,一旦拥有“特供”背景便身价倍增,而受损的却是中国政府的社会形象。
  据说,“人民大会堂”字样一年的使用费用达500万元人民币,而此前已多次发生有关标签的乱象。广西东兴市曾把奔驰(平治)警车悄然换成本田车标,让人哑然失笑。近日浙江温岭市也发生一则“幽默”新闻:该市城东街道办自行喷绘“行政执法”车辆,公然用于买菜、接客,并随处违章停车,被市民贴上自制的“山寨罚单”,折射出公众对于特权现象的无奈和对抗情绪。
  而今,当局直面涉及自身利益的特权问题,去掉“人民大会堂”字样似乎还只是第一步,今后更须封堵背后存在的特权意识和政府消费暗流。若不然,改换标签只会成为“治标不治本”的一种隐喻。
  今年在中共建党90周年纪念热潮中,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曾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食品、医疗、住房领域,中共也的确试图把捂住的部分敞开,让官员在个人消费中不再享受种种特权。
  但是,从今年“三公”消费(因公出境、公交车、公务接待)迟迟公布的情形来看,规范“公权”、消除特权操作层面非常艰难。官方最近规定,公务用车价格不超过18万元人民币,但各地很快兴起“以租代购”等对策,大小衙门前仍然豪车遍地。
  问题的解决之道应在于切实制约权力,公开透明。一位网民直言:“改换标签,倒不如把所有特供商品都公之于众,看看究竟是哪些人在享受特权。”此虽激愤之言,但反映出坊间对于特权问题的认识。
  实际上,官方也作出了微妙响应。《人民日报》旗下《中国经济周刊》近日刊发封面报道披露,虽然中央早在2003年就取消了夏季到北戴河办公的规定,但当地仍有100多家部委机关疗养院,每年财政补贴高达数亿元。该刊并罕见公布了北戴河众多疗养院名单,使得这一高端特权终于曝光在阳光下。
  此外,北京市近日出台“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措施,让公众看到了官方努力的方向。该市称,将围绕权力运行全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相对分离”,强化权力制约关系;官方并强调“保证党员群众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如果这些设想能够最终兑现,无疑比改换标签之类的做法更为治本、有效。
  从9月1日开始,中国国家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商务部和工信部等四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清理整顿部分商品包装、标签上滥用“特供”、“专供”标识专项行动,要求相关厂家采取收回、覆盖、黏贴、替换这些方式,撤除市场上流通的违规商品标签。于是,大量“创可贴”出现了众多商品的外包装上了。而这些厂家在电视、报纸、期刊、广播、互联网上发布广告时,今后也同样不得使用“特供”一类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