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推送服务:新疆吉木乃口岸的前世与今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9:06:18
        新疆的吉木乃口岸,很有故事。口岸的前世与今生,都同时展现在人们眼前,都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过去与发展的现在。

        这个古老的口岸据说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通往中亚、俄罗斯、欧洲的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之一。

        口岸最早的国门始建于1916年,那是俄国的一位军官与哈萨克商人阿希木阿吉签订合约后的成果。吉木乃口岸经历了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友好到恶交,从冷战到复苏,从通关到封关30年后再开关,历史的风云变幻,许多的曲折故事,都一一收藏在口岸的前世与今生之中……

        吉木乃口岸的今生,一如中国当今所有政府建筑一样,高大气派、豪华威严,无不显示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上的飞跃与豪气。目前吉木乃口岸已发展成为新疆第三大内陆口岸。(下图) 

        我们去的时候正值国庆黄金周,在这个旅游旺季,却遭遇了口岸的封关。全体工作人员放假,人去“岸”空,关门谢客,令我们企图深入到那个哈萨克斯坦国走走的愿望落空。想想深圳口岸节假日的爆棚,不禁深有感慨。

        与口岸的今生那种神圣威严相反,口岸的前世则隐藏在不远处的一片桦树林之中,幽静清雅,令人有种亲切感,就好似一个村子里的大院宅门。(下图)

吉木乃口岸老国门

吉木乃口岸老国门透过栅栏向前方望去,界河桥那边的哈萨克斯坦国门后犹如一处神秘的荒芜的庄园。(下图)

        据说将这条名叫乌勒昆乌拉斯图的小河定为国界,其实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昏官所为。那时,中国的版图比现在大得多。这位奉命前来定边界的官老爷坐在轿子里,被夏日的骄阳晒得口干舌燥,闷热不堪。他只知道边界上有条河,想着走了这么大老远,怎么还未到?一看见前面有条小河,就急匆匆地将它定为界河。其实在哈萨克斯坦那边还有一条河,那才是原先的边界河,国家的一大片领土就这样被稀里糊涂地划了出去。历史上,家大业大的中国执政者,对祖上留下来的广阔家园毫不珍惜,有白送给人家的,也有被强行霸占的,以致自家的版图越缩越小,真是痛惜啊!

        老国门旁边,草地上有一段木桥,那是界河桥的前世。别看这短短的小木桥很不起眼,那里面可是藏着当年我们与苏联老大哥的明争暗斗;两家合做的木桥,苏联的木板宽大粗壮,显示其老大逼人的气势,而我方的木板则细小量多,体现了小弟人多力量大的优势。

        此桥在2002年遭遇“7·23”特大洪水冲毁,后由中方独资重建了如今这座汉白玉桥。拆下的老界河桥的木板桥面便成为了历史文物。

        这座长不过10多米的界河桥又被称为“会晤桥”,两国简单的会晤,诸如牧民的牲畜越境等民间问题,就在桥上处理解决。   

       (下图:已成为历史文物的界河桥前世)   

        始建于1953年的吉木乃边境会谈会晤站,原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木乃边境检查站”,是中苏冷战遗址产物的典型代表。这座简陋的建筑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苏关系最紧张时期使用的会谈室。小小的会谈室,见证了当年两国之间使者斗智斗勇的精彩历史场面,仍弥留着当年唇枪舌剑的气息。

       (下图:吉木乃边境会晤站)          

        站在国门旁的观景亭上眺望隔壁邻居,只见天苍苍草茫茫,人烟稀少,建筑简陋,与我们这边的兴旺热闹形成强烈对比。(下图:观景亭)  

        (下图:哈萨克斯坦国边境)

        (下图:新国门与新界河桥)

        吉木乃系突厥语,原为氏族名,是乌古斯汗国九姓氏族之一。据说早在770年前,这里就有哈萨克族游牧,那时名称是迈依哈布奇盖吉木乃。

        如今的口岸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六团驻地,是全兵团离国门最近的团场。如今这里汉人居多,几代的军垦战士在这块土地上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1951年成立吉木乃县人民政府时,县城就建在这里。 1962年中苏关系紧张,县政府搬迁到托普铁热克镇。如今的吉木乃县城是托普铁热克镇,这里则称为老吉木乃或一八六团。

       (下图:一八六团广场)

 

秋收季节,马路上晒满了各种瓜子。(下图) 

        我们住在县城里,也就是新吉木乃托普铁热克镇,哈萨克人聚居的地方。县城很安静整洁,漂亮的新建筑已基本取代了哈萨克传统的土房子,完全被汉化了。(下图) 

        县城宽阔的大马路也成了大晒场。(下图)

        县城里有个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市场,是08年才从口岸那边迁移过来的。也许是放假封关,市场里显得有点冷清。(下图) 

        贸易市场里的商店基本上都是这边哈萨克人开的,以重工业和矿产业为主的哈萨克斯坦国,轻工产品还是要靠中国进口,所以这里平时就是哈萨克斯坦人过来采购的地方。

        皮靴是严寒地带人们必须穿的,保暖与防湿的功能一流。看这些货真价实的牛羊皮靴,价钱也不贵,才一百多块钱一双。市场里有好几家皮鞋店,我们参观了其中一家亚森皮鞋店,也许这里的皮靴很好销,老板假日都不休息,带着他两个可爱的小娃娃在忙着加班。老板负责加工靴面,雇的两个帮工打下手,粘靴底,忙的不亦乐乎。(下图)

        我们住在旅游宾馆,晚上听见一楼的宴会厅里传来阵阵哈萨克族的音乐与歌声,以为是哪个单位在开国庆晚会,于是拿起相机厚着脸皮走进去“摞料”(粤语采集新闻的意思)。谁知进去一问,原来是某家人在为他们的小男孩举办割礼。割礼是每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男子在儿童时期都要举行的仪式。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男孩长到5岁以后须将阴茎包皮割除。哈萨克族对割礼极为重视,认为这是男子汉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件喜事,要予以热烈庆祝。

        只是我进去的时候,前面的仪式已经结束,不知做了手术的小男孩有无参加这个庆宴?只见主席台上挂着他的照片,一位衣着随便的男歌手正在唱歌。(下图)

       这位歌手的歌声浑厚洪亮,带有磁性魅力,我还发现他不时地对着手机看歌词。哈!将歌词输进手机里,这真是一个好方法。(下图) 

        只可惜唱的虽是民族歌曲,跳的却是汉人已经跳腻了的交谊舞,而且还有许多人在跳“斋舞”(同性的人搂在一起跳)。(下图) 

        离县城约60公里处,是与哈萨克斯坦国境连在一起的萨吾尔山。萨吾尔山平均海拔为1200米,最高峰木斯岛山海拔3835米,山顶终年为冰川覆盖,冰川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木斯岛”,哈萨克族语意为冰山。

        木斯岛冰川因为地势平缓,常年积雪,且沿途景色秀丽,有壮丽的河谷风景,古老的草原岩画,曾经作为当地的旅游重点开发,有关部门还声称要在这建一个反季节的滑雪场等等。

        然而当游人蜂拥而来之后,当地人却发现这个旅游开发带给他们的简直就是灾难;首先是山上的雪越来越少,雪水的质量也越来越差,大片的草地农田干旱,人们的饮水也受到污染。

        冰山旅游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了当地百姓的不满,也引起了县领导班子的高度关注。经过认真调研,在2008年,县委政府果断叫停了木斯岛冰山所有旅游项目,并进行永久性封山保护。

        一位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说:“冰川上落下一只蚊子和苍蝇都能够使这处冰川出现融化,再小心的开发,只要有人的参与,对于冰川都会产生破坏。”

        于是,我们现在只能在远处眺望这座美丽的冰山。洁白无瑕的冰川,在蓝天下闪着耀眼的光芒,也许,当人们远距离地欣赏她的时候,更能引发心中对美的向往与珍爱。

        (下图:木斯岛冰川) 

        (下图:带有尖角的山峰后是哈萨克斯坦国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