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11无法切换兼容模式:范美忠:中美语文教材 差距太明显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59:31

中美语文教材:差距是明显的

成都光亚IB国际学校文学老师 范美忠

 

因为受了那么多年糟糕的语文教育,所以我一直对中学语文教育比较关心。后来做教育杂志时对中学语文教育又有一些关注。中学语文圈的理论争论中有一些很玄乎的问题:比如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语文是言语教学还是语言教学?还有的人主张,语文就是要品味语言文字,所以语文教学中不能有思想!一思考就是政治课哲学课历史课,偏偏不是语文课!我总觉得这些争论基本上没太多意义,学科的划分不过是为了学习的方便,在实际教学甚至工作中,有些东西是那么明显截然分开的吗?因此我想,是不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观念和思维陷入了一些不必要的困局,所以特别想找其他国家尤其是代表着先进文化的西欧和美国的语文教材来看看,看别人的语文教材是怎么编写的:根据什么样的理念?选择什么样的文本?根据什么样的体例来编?怎样编写课后思考题和作业?正好前不久中国妇女出版社引进了一套美国著名高中的语文教材(美国似乎并无如我们一样的由教育部统一审定,所有学校都必须接受的语文教材),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来对比,参考和借鉴。

对于《美国语文》和中国语文,我从编写体例和课后练习题设计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首先让我注意到是编写体例的差别。中国历年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一般都是按照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这样的文学题材来划分单元。而美国语文则是根据美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选择语文文本,有一种文明、国家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视野;中国的语文教材一般以文学文本为主,而《美国语文》将航海日志、历史著作、独立宣言和一些政治人物的重要演讲等都选入了课本,好像并没有觉得这些内容就一定应该属于历史政治课范畴,而不能出现在语文教材里面。越到现代,文学作品的比重越大,因为美国文学到十九世纪以后已经发展起来,开始产生了真正的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教材各部分的主题分别是:第一部分 文明的交会;第二部分 国家的诞生;第三部分 国家的发展。第四部分 分裂、和解与扩展;第五部分 不满、觉醒与反抗;第六部分 繁荣与保护。

而《美国语文》每一课的体例设计又非常有意思,它把引导学生思考,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文本分析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创意能力的培养,打通过去文本与学生当代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可以说是充分开发了文本的教学价值。

我以《美国语文》的第一课为例来分析这一点。第一课的内容是哥伦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课文编写的结构如下:

阅读指导:哥伦布简介。

背景知识:历史,探险时代;

文学与生活:

这一部分就值得关注了,“联系你的经历”部分问学生:“有一句格言‘只要你有梦想,你就能够做到。’然而有一些梦想需要经济支援,哥伦布的航海日志就想达到让伊丽莎白女王看了他的日志之后,觉得新大陆有丰富的资源,从而愿意继续资助的目的。如果有人反对资助环球航行,你怎样才能让他接受这个想法进行资助呢?就这个题目,在你的日志里写篇有说服力的文章。

专题聚焦:文化的交会  北美印第安人第一遇到欧洲人,两种文化第一次相遇时会发生什么事情?

文学聚焦 日志这种题材的介绍和哥伦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

问题指南 

读者反应:如果你是哥伦布的资助者,读到他的这段经历记录,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领导能力测试:和同学组成小组,列出优秀的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同学们讨论你的结论。

阅读理解

思考 解释 评价 应用

应用部分思考题:如果这篇描述是由一名船员来写,将会有怎样的不同?如果由观察到船员们活动的美洲当地人来写,又有什么不同?

点子库

写作 1、船员日志 假设你是哥伦布的一名船员,从你的角度重写本文。

2、续写 从哥伦布停止的地方续写。

3、比较日志 比较哥伦布早期和后期日志的不同,并说明为什么。

项目 1,地图 画一张岛上的地图,表现哥伦布登陆和探查的地点。

     2,哥伦布纪念收集 说明哥伦布对当今世界的贡献。找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共场所,了解全国各地是怎样庆祝“哥伦布日“的。将你的发现制成一本剪贴簿。

最后还有微型写作课,要求学生假设自己是哥伦布,口头作一篇报告,在回到欧洲时报告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还对学生写稿给了详细的关于构思、写稿和修改的建议。同时,这样的报告还能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在公共场合表达的心理素质。

而中国语文的教材课后练习题就简陋多了,试以人教版高中教材第四册小说部分的课后思考练习题为例:无非是语文文字品味,分析人物性格,作品线索构思之类,练习题无非只有模拟作品中某个人物写两三百字对话之类。想提高的无非是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写作能力和想象力方面,题目还出得不是很高明,基本上没怎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尤其没有注重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引导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差距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