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恋观后感: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涉农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19:47
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涉农部分 2008-06-30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

  第一节积极发展优质粮食和绿色农产品生产

  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保持、巩固全国最大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地位。深入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绥化等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快标准粮田建设步伐。实施良种化工程,引进、选育、推广100个达到或接近国际品种标准、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建设大豆、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和亚麻等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建设600万亩专业化原良种和良种生产基地。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先发展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鸡西水稻产业带和齐齐哈尔、绥化、黑河大豆产业带以及哈尔滨、绥化玉米产业带等三大作物产业带。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优化绿色农产品布局,严格认证制度,强化监测工作,实现绿色食品规范化生产。进一步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进程。到2010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扩大和稳定在5000万亩,产值达到330亿元,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500个。

  第二节继续大力发展畜牧业

  以推进“主辅换位”战略、建设效益型产业为目标,加快构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引进、繁育优良品种,建立无规定疫病区和非疫区出口基地,增强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建设畜牧业强省。大力发展奶牛、肉牛、生猪等主导品种,积极发展羊、蛋禽、肉禽、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品种。松嫩平原以奶牛、生猪、肉蛋鸡为重点,东部山区、半山区以肉牛、肉羊为重点,三江平原以毛肉羊、大鹅为重点,大、小兴安岭以毛皮药用动物、特种养殖与蜂业为重点,全面启动东部肉牛产业开发、中东部生猪基地建设、畜产品安全工程和草原生态恢复与建设等四大工程。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860亿元,年均增长13%,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实现粮食大省向畜牧业大省跨越。

  第三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专项农业科技公关。积极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动植物防疫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等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因地制宜地推行推广现代农业的前沿技术,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企业,探索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新途径。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积极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落地入户工程建设。开展虚拟、网络、智能、数字农业试点,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物农业。到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0%,畜牧业标准化饲养比率达到70%。

  第四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品牌农业发展。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优势资源吸引省外和境外资本参与我省农业产业化开发。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加到2000亿元,实现农产品生产大省向农产品加工大省跨越。

  第五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提高农田防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到2010年,新增灌溉面积1500万亩,其中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000万亩。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3515万亩。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万亩。提高大型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500万千瓦。

  第六节加快垦区农业现代化步伐

  发挥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龙头作用,搞好场县共建。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重点建设1000万亩优质大豆、1000万亩优质水稻、500万亩优质大小麦等生产基地,优质商品粮生产能力稳定在230亿斤以上,粮食商品率保持在85%以上,优质品率达到100%。加快推进垦区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等重点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

  第五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围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流通体制、金融体制等各项改革。

  第一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编制只减不增,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中类似“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加快国有农场经营机制转变。

  第二节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健全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落实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政策,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加强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第三节推进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培育多元化、竞争型的粮食流通主体,完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深入搞好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活跃农村市场。积极采用物流配送等新型服务业态,改造现有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服务企业。加快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支持农资综合服务网络终端建设,促进业态结构的合理化和多样化。

  第四节加快农村金融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组建统一法人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步伐,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改善资产质量,增加信贷资金规模。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吸储能力和放贷规模,鼓励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汇合作。强化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信贷。加快建立农村担保机构,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第五节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服务功能。鼓励农村服务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第六章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明显改善农村整体面貌。

  第一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提高农村“两基”成果,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进集中办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双高”普九工作,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优化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到2010年,农村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8%,新增农村劳动力全员接受就业技能培训。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县中医院(民族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为重点,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任务,解决常规医疗设备短缺问题,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搞好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群体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卫生医务人员素质。加强城乡卫生交流与合作,组织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重点开展“送文化下乡”、“送图书下乡”活动。改善农村文化设施条件,加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性多功能宣传文化广播中心建设,实现二十户以上自然村盲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推动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为农村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造条件。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调整农村敬老院布局,推进乡镇中心敬老院建设,改善设施条件,到2010年,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比例达到50%以上。

  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通乡通村公路网络建设,建成通村公路硬化路面5万公里,基本实现所有乡(镇)和55%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面,所有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400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居民饮用水达标率达到85%。大力发展农村水电、沼气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有效改善农村能源消耗结构,新建11个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6个以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5.6万千瓦。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农场林场场容场貌。实施农村改厕工程,使70%以上的农户能使上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建设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场所。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推进村庄整治,搞好以围村、围园、围宅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村建设试点。启动“康居工程”,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10年达到21平方米。

  第七章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广辟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第一节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加快附加值高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发展国际化、外向型农业,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的外向度。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提高种植业效益。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加快北药开发,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促进农牧产品和其他各种可利用生物资源的加工转化增值。

  第二节积极发展非农产业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连锁化农家店。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功能和吸纳就业的能力。

  第三节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技术工人输出基地,搞好15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县和15个外派劳务基地县的职业技能培训设施(场所)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和能力。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服务、引导和管理,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四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工作方针,重点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整村脱贫推进力度,加强贫困人口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实行政策倾斜、投资倾斜,不断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到2010年,完成2080个贫困村、337万贫困人口的整村脱贫任务。

  第五节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建设,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第十一章积极发展绿色、特色食品工业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快食品工业产业升级步伐。充分利用原产地农产品资源,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重点发展乳制品、大豆制品和玉米、水稻、薯类等粮食加工以及肉类制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健全以有机食品、绿色特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把食品工业建成效益最优、竞争力最强、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第一节乳制品和大豆制品

  乳制品。利用我省中部、西部和东部等丰富的乳业资源,发挥乳品工业技术开发、科研、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优势,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巩固我省乳品加工量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液体奶重点发展灭菌奶、杀菌奶、酸奶、乳酸菌饮料和其他乳饮料,奶粉重点发展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食品工业配料的全脂奶粉、脱脂奶粉等,适度加快开发生产奶酪、奶油、乳清粉等奶源消耗量大、附加值高的乳类升级产品。重点建设黑龙江乳业集团总公司绿色生态乳制品加工基地、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配方奶粉、红星集团鲜奶深加工、大庆银螺乳业液态奶系列产品、圣元乳业婴幼儿配方奶粉等项目。

  大豆制品。利用我省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建立有影响的绿色、安全产品品牌,提高大豆加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采用大豆精深加工技术,提高大豆蛋白、大豆精炼油等系列产品生产水平。开发生产浓缩蛋白、粉末油脂、磷脂、皂甙、异黄酮、蛋白肽、维生素E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及大豆休闲和方便食品,提高传统豆制品的科技含量。重点支持九三油脂、阳霖油脂集团、大自然油脂公司、哈高科大豆食品公司和大庆日月星植物蛋白集团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具有规模的大豆精深加工项目。

  第二节玉米、水稻和薯类加工

  玉米加工。围绕松嫩平原玉米主产区,依托华润集团、龙凤玉米公司、富华集团、成福集团、安徽丰原等龙头企业,加快玉米转化产业发展,扩大玉米系列化加工单体规模,提高玉米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以玉米淀粉为基础,发展玉米淀粉糖和赖氨酸、柠檬酸等发酵产品;发展变性淀粉、葡萄糖、L乳酸、高果糖浆和多功能淀粉及其它淀粉下游产品、玉米谷朊制品等系列产品;发展玉米油系列产品、方便型营养玉米食品以及蛋白为主的饲料。扩大玉米深加工产品在食品、化学、医药和饲料等领域的应用。

  水稻加工。围绕我省中南部和三江平原等水稻主产区,积极培育在全国市场有较高声誉的商品大米知名品牌,提高我省大米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精洁米、有机大米、绿色大米、可补充微量元素的保健型大米等高品质大米。提高深加工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开发生产营养速食米、米蛋白、米糠油、米糠多糖、膳食纤维以及γ谷维醇等功能食品。重点建设北大荒米业500万吨稻谷深加工、鹤鸣米业集团大米综合加工利用等稻米精深加工项目。

  薯类加工。围绕我省西部、北部薯类主产区,根据资源特点发展以马铃薯淀粉、精制马铃薯淀粉、传统粉丝类产品、新型马铃薯营养休闲类食品为主的多种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生产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淀粉糖等产品,发展薯条、薯片和营养粉丝等主食品和方便食品。重点建设沃华马铃薯制品股份有限公司5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加工、黑龙江国基实业有限公司3万吨马铃薯快餐营养粉丝加工、北大荒马铃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加工等一批马铃薯深加工项目。

  第三节肉类制品和啤酒饮料

  肉类制品。支持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跨地区发展,组建大型企业,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提高机械化屠宰比重,实现规模经营,建成生猪、肉牛、肉鸡、大鹅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建立和完善肉类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保障肉类产品的安全与卫生。综合利用畜禽内脏、脂肪及毛、骨、血资源,发展生物制品。重点建设哈尔滨大众食品集团屠宰加工、大庆金锣肉类深加工、北大荒肉类食品公司熟食品深加工、北大荒集团红兴隆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等项目。

  啤酒饮料。采用现代发酵、灌装技术设备提高啤酒产品质量,适当扩大优质啤酒的生产比重,适度发展保健啤酒、无醇啤酒、鲜啤酒等产品。矿泉水及矿泉饮料以扩大现有品牌产品为主,提高企业生产集中度,加大对五大连池天然矿泉水的开发和宣传力度,培育世界知名品牌。

  第十二章做大做强医药产业

  依托北药资源和现有产业优势,着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壮大以抗生素、现代中药为主体的化学药品、优势原料药、天然药物和保健品产业。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建设我国北药生产基地。发展壮大哈药集团、葵花药业等骨干企业,加快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哈尔滨市利民医药科技园等医药园区建设,实现医药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到2010年,全省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力争达到20%。

  第一节抗生素

  巩固、发展已形成优势的抗生素系列产品,在做大做强原有优势产品青霉素系列和头孢系列产品的基础上,继续以β内酰胺类为重点,侧重于头孢和碳素霉烯类研究,并加大大环内脂类产品的开发深度。以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为骨干企业,改进6APA、7ACA、7ADCA三大母核工艺技术,形成规模优势。应用头孢唑啉钠的新工艺,实现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与奥地利Biochemie的技术合作。以抗感染类抗生素品种为主导方向,开发和引进头孢第三代、第四代和新一代产品。重点建设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年产1200吨7ACA项目和年产1000吨头孢菌素多品种项目。

  第二节现代中药

  开发有技术领先优势、有龙江特色的中药产品、有独特地域品质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通过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技术现代化、工艺创新化、质量标准化、产品规模化,推进中药产业升级,建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中成药重点发展有市场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注射剂、中药名优产品。支持为中药产品配套的中药提取产业化生产,建立标准提取物的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哈尔滨、伊春、大兴安岭、绥化等地区为重点,在合理开发利用中药野生资源的同时,加快地道中药材刺五加、五味子、人参、防风、龙胆草以及鹿、熊、蜂等的种植(养殖),建立符合GAP要求的中药材种植(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加强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炮制规范的研究,实现中药饮片现代化。重点建设三精制药1000万支/年红花黄色素系列产品、世一堂制药厂现代中药基地、黑龙江葵花药业护肝滴丸、乌苏里江药业1亿支冻干粉针、珍宝岛制药公司血塞通中药系列产品等项目。

  第三节化学合成原料药及新型药物制剂

  坚持“以仿为主、仿创结合”、原料和制剂一条龙开发的原则,坚持多品种、小产量、高疗效、小剂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开发方向,依托哈药集团三精药业、制药四厂、乌苏里江药业、佳木斯鹿灵药业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发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镇痛、心脑血管、老年病及神经剂等药物。引进、研究、推广、应用缓、控释制剂、靶向给药、口腔速溶制剂、黏膜给药等新技术,重点开发浓缩丸剂、滴丸剂、脂肪乳剂等具有特色的产品。同时,发挥已形成的大众健康产品领域市场优势,进一步拓宽产品领域,扩大保健品产业规模。

  第十三章调整发展森林工业

  充分发挥我省森林资源优势和对俄森工经贸合作优势,在继续注重培育林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好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提高林地生产力、原木加工转化能力和木材、林产品的精深加工比重,建设以木材和非林木产品精深加工并重的新型林业产业体系,建成国内最大的山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0年,森林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

  第一节森林培育业

  加快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原料林基地、以大径级和珍贵树种为主的加工用材林培育基地建设,把我省森工国有林区建成我国木材资源,特别是大径级木材和珍贵木材的战略储备基地和重要的林产品加工基地。提高林地生产力,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根据我省林业用地、商品林经营区和森林立地类型状况,通过新造和改培方式,规划建设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林区浆纸原料林和加工用材林基地,小兴安岭林区人造板原料林和加工用材林基地,大兴安岭林区工业原料林和加工用材林基地,在全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纸浆原料林和加工用材林基地。

  第二节木材精深加工业

  建立以人造板、造纸、家具为主的产业集群,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新建和改造一批拥有先进生产工艺和先进技术装备、规模大、体制新、关联度强的企业集团,加快林板、林纸一体化建设,扩大人造纸和造纸生产能力,延伸发展家具等木材精深加工,加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尽快走出一条木材精深加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以综合利用、复合材料为特点的替代大径材和珍贵树种的“节木替代型”产品,以延长产业链为特点的“终端带动型”产品,以增加产品附加值为特点的“精深加工型”产品,以及以采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等科技成果为特点的“绿色环保型”产品。

  第三节山特产品精深加工

  坚持以绿色食品、北药加工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在种、采、养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抓龙头带基地,延长产业链,走绿色、特色之路,加快产业化进程。重视“原产地”和“地道药材”的地理学理念,进一步打造“黑森”和“北芪神”等品牌,保证信誉、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壮大林区绿色、特色食品和林药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山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