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恋电影在线:肝胆病分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33:48

肝寒

肝寒为病理名称,导致肝寒有两种因素:一为直中寒邪,使肝经气血凝滞,证见四肢厥冷,腹痛,指甲青紫,脉象弦细或沉弦,病来急骤。一为肝经本身阳虚,机能衰退。证见懈怠易疲,忧郁胆怯,四肢不温,脉沉细而迟,多由逐渐形成,此种阳虚,属于肝经虚寒。在治法上,前者为辛温通阳,后者为暖干温阳。
肝虚肝虚属于病理名称。肝藏血,肝虚多指肝虚不足,临证肝虚证以血虚为多见。证见眩晕消瘦,四肢乏力,面色苍白,睡不安寐,脉细,舌质淡,以及妇女经少、经淡、经闭等。    肝虚证既有属于血虚,亦有属于气虚而用不强者,应该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正常之肝气和肝阳,是使肝经升发和调畅的力量,故称“肝用”。产生病理变化后,则气逆阳亢,即前面所述“肝气证”或“肝阳证”。如果证见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之证侯。《圣惠方》说:“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坠胀,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悒悒情不乐,如人将捕之,视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滑者,此皆肝虚之侯也。”这里包含着肝血和肝气两者俱虚,所以说“肝虚则生寒”。寒即阳不足也。这点对治疗肝病十分重要。如果把肝气和肝阳作为病理名词,单纯考虑其病理作用,而忽视生理的“肝用”功能。并在“肝虚证”上,只重视血虚,而不考虑气虚,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在生理和病理上如何区分“肝气”和“肝阳”及“肝血”和“肝阴”?因为肝阳、肝阴是以肝气、肝血作为基础。肝体阴而用阳,实质是血为体,气为用,阴阳气血不能绝对区分。在治法上,肝气与肝阳虚,以益气补肝为主。肝血与肝阴虚,以养阴柔肝为主。肝实肝实属于病理名称,凡肝寒、肝热、肝气等不属于虚证者,概称为“肝实证”。《中国医学大辞典》记载:“肝藏血,血有多则实,令人善怒,心下生满,两胁痛,气逆头昏,皆赤颈直,背强筋急。”肝实主要表现为协调善怒。故《灵枢经?本神篇》谓:“肝气虚则恐,实则怒。”《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谓:“肝实则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因此,“肝实证”可概括为一切肝病中之实证。 肝厥 肝厥属证名,“厥”有三种含义:一为气自下逆上,二为手足厥冷,三为昏仆不省人事,一般所说之肝厥,不止一个证侯,但不外三种现象,如忿怒引起之“气厥”,证见猝然昏倒,牙关紧闭,手足不温,状若中风。肝阳上扰引起之“暴厥”,证见头目眩晕,昏倒不省人事,汗出,面白,肢冷。肝火上冲引起之“薄厥”,证见猝朴面赤,气道不利,喉有痰声,脉弦劲而数。肝肾阴虚,内风引起之“痉厥”,证见神昏、舌蹇、烦躁、手足抽搐、气短欲脱等。临床概称为“肝厥”。《中国医学大辞典》解释肝厥为“肝邪张炽而厥”、“多因平素阴虚肝旺、易于恼怒,偶有怫意事刺激,辄致手足厥冷,呕吐昏晕,状如癫痫,不省人事,治宜安神熄风,疏肝解郁。”上述肝厥证侯,言未尽意,令人以为“肝性昏迷”所表现临床症状,近似“肝厥”,可作参考。 肝积肝积应为证名,亦为病理名称,为五脏积聚之一。《难经?第五十六难》说:“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咳逆,痎疟,连岁不已。”又说:“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腹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难经》两条经文,可以相互参看,其义相同,实质上肝脾两脏往往是同时发病的,相互影响。如果肝脾两积文意颠倒一下,则更切合今日解剖病理实际。从临证应用意义,审因辨证,肝积之作,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成痞成块,郁久化燥,消烁津液。证见左胁下痞块,腹大胀满如鼓,出现单腹胀,形体四肢消瘦,手足沉困,面色黧黑,蛛纹,赤掌,甚至发生黄疸。肝风

肝风为病理名称,亦可作为证名,肝为风木之脏,肝不藏血,血虚则易化燥生风,所呈现之,称为“肝风证”。因其不同于外风,故亦称“内风”。风性多动,它之主证为眩晕昏仆,耳鸣,肢麻,抽搐,亦常引起呕恶,心悸,重证则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斜等证。故《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类证治裁》谓:“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又谓:“肝阳化风,上扰清窍,则巅痛,头昏目眩,耳鸣,心悸,寤烦。”临证概称为:“肝风证”。

肝风和肝阳,是两个证侯,肝风是肝阳的病理发展,故习惯上认为肝风由肝阳所化,即所谓:“肝阳化风”,又称“厥阳化风”。因而常把“风”和“阳”结合起来,因为风性属阳,肝阳化风,热极生风,从其类也。肝阳

肝阳为生理和病理名称,亦可作为证名。肝的功能有阴和阳两种表现,因而生理的肝阳往往是指“肝用”。至于病理的肝阳,是在临证时遇着阳旺而浮于上者,称为“肝阳证”。引起阳浮的因素,一为肝热,而阳升于上,一为阴虚,而阳不潜藏。它的主要证侯,为头昏头痛,目眩畏光,面红,目赤,恶烦喜静,口苦口干,脉弦,舌红。肝旺忤土,必致胃失和降,且有恶心泛呕,,但是肝热引起的肝阳,可兼阴虚。阴虚引起之肝阳,每可出现内热,两者不能绝对分开,如果严格加以区分,前者偏于实证,后者则属于虚证。

总之,肝阳之性质近于热,实际上属于虚证,阴虚而阳无所附,故浮于上,所以临床辨治“肝阳证”,宜用清滋柔镇,使其虚阳潜降,并须温养,以助其生发之能力。《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此种治则,完全符合于肝阳之病理,也说明肝阳之本质。肝火 

肝火本为病理名称,有时亦作证名,凡肝经机能过亢,出现热性及冲逆现象,统称“肝火”。导致肝火的原因,为肝经郁热化火,或由肝气转化,所谓“气有余便是火”。故亦称“气火偏旺”。由于火性炎上,其证象以头痛或昏胀,头面烘热,口苦目赤,耳鸣等最为常见。冲逆无制,可旁及他经,而出现更多之病证。所以《类证治载》说“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很明显,这些病证,有的是它脏受肝火影响形成的,虽然病因同属肝火,病位并不相同。

肝火来源急骤,临证表现均为实证,因而一般治法采取苦寒直折。但另一方面,水能伤阴,营血津液,受其消烁,往往伴有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故从肝火之本质和发展来看,也应注意到阴虚的一面。前人泻肝方剂中,经常佐入生地、白芍一类药物,便是为此而设
肝郁

肝郁是“肝气郁结”的简称,属于病理、病机名称。亦有把它作为证名者,此证由于情志不遂,肝气不能条达,气机郁滞,影响血行,出现障碍,成为血郁。其证表现抑悒不乐,胸闷不畅,脘胁苦满,食纳呆滞,是为“气郁”。如胁肋胀痛或刺痛,肌肉消瘦,皮肤枯燥,妇女月经不调,则为“血郁”。

“肝郁证”与“肝气证”恰恰相反。“肝气证”是作用太强,疏泄太过,其性横逆。“肝郁证”则是作用不及,疏泄不能,故其性沉闷郁滞。

同时,“肝气证”能犯胃克脾,出现运化失职,乃属肝旺克土。“肝郁证”亦能影响中焦,出现脘闷纳呆等脾胃症候,是为木不疏土。所以肝气和肝郁,同样是肝经气分病,同样应用理气、调气方法,由于病机不同,治法用药则有出入。

“肝郁证”另一特点,由于情志忧思抑郁,气机不舒,久则化热,热伏于内,不易发泄,久则可出现躁急悲愤,小便黄赤等热郁现象。它不同于“肝火”之冲激现象,因“肝火”热郁于内,则耗气伤血,逐渐体力衰退,而出现潮热、盗汗、失眠、惊悸、妇女月经涩少等虚劳证侯。

综观“肝郁证”全病程,其始在气,继则及血,终乃成痨。也就是说,肝郁初起,本在气分,并非虚证,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可以影响血分,成为虚证。

病机是相互转化的,肝郁也能转化为肝气,肝郁生热又能转化为肝火。但当肝郁和肝热尚未转化为肝气和肝火,或者已经转化为肝气和肝火,显然是两个阶段,两种证侯,不容混淆。
肝气

肝气属于生理与病理名称,有时亦作证名。生理的肝气,指肝经作用而言,作用太过,则可产生肝气失调的证侯。肝气病理之形成,多因精神、情志不适,肝经气机失和而出现横逆的现象,进一步影响其它脏腑。《类证治载》所谓 “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皆肝气横决也。”

肝气的主要证侯,为胸胁胀满作痛,少腹痛胀,妇女乳房胀痛等。其中尤以“胀”为其特征,先以气机滞胀,然后作痛。故肝气有胀而不痛者,亦有痛而不胀者。它的发病,多从本脏本经分布部位开始,两胁及少腹最为明显,然后随经扩散,上及胸膺,下及前阴等处。其次影响脾胃,出现纳呆,嗳噫,呕恶,泄泻等运化失职等证侯,即所谓“木克土”之证,并因气机阻滞,使情志怫郁不畅,引起恼怒、急躁等情绪不安的现象。

假如情志不遂之后,不出现肝气横逆,而表现肝气郁结虽然不同样是气分之病变,而不称“肝气”,应称为“肝郁”。

至于“肝郁”,有专节阐述,但必须说明肝郁不舒,可以转化为“肝气”证。如肝气已经横逆,就不可能转化为“肝郁”。同时,肝气犯胃克脾,可以用“木克土”来解释。肝郁也能影响脾胃,系属“木土不和”范围。无论肝气与肝郁,必须注意到肝经以气为用,只有从生理方面来考虑调整肝气的功能,才能避免疏气、利气耗散太过,而造成肝气的正常功能受到损害。

胆虚  胆虚属病理名称,也叫“胆气不足”。胆虚必然气怯,其主证有虚烦不眠,心慌心悸,容易惊恐,多疑虑,常叹息,此证常发生于久病、重病之后,胆气虚弱,无故恐惧,遇事辄惊,不敢独眠,“胆小如鼠”,疑神疑鬼,形神不安,俗所谓“心虚胆怯”。“心藏神”,“肺藏魂”,“肝藏魄”。久病之后,心肝肺俱虚,神与魂魄无所依附也。胆实 胆实属病理名称,指胆气不畅出现的实证。主证有胸脘满闷,胁下胀痛,口苦而干,头额两侧以及目锐皆疼痛等,以足少阳胆经络脉瘀阻也,有的因肝胆湿热,壅积胆腑,而出现寒热、黄疸等证。 胆寒 胆寒属病理名称,指胆经寒证,少阳胆经均为热象,其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然亦有胆寒者,俗语有“事出突变,使人胆寒”,“灰心丧胆”。表明胆寒可使人丧失意志,丧失斗志,与“胆虚”,更要甚者,而表现不同,是一种虚寒现象。此证多瑟缩畏寒,赖言少动,意念衰退,神志消沉等现象。 也,有的因肝胆湿热,壅积胆腑,而出现寒热、黄疸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