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的句型与用法:给你了解中医中药治病理论+妇科病 治“湿”是关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57:38
2011-11-13 00:57:52|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给你了解中医中药治病理论
原创:程刚西药治病讲究化学成分,中药不讲成分而是讲究药性,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经过反复验证后归纳得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
一 四气
四气即寒、凉、温、热四种药性。温、热属于阳的性质,温的程度次于热;寒、凉属于阴的性质,凉的程度次于寒。笼统而言,凡能治疗寒凉证的药物则认为具有温热的性质;凡能治疗温热证的药物就具有寒凉的性质。比如说吃了黄连以后有下火的作用,就认定黄连是寒凉药。吃了干姜有温热的作用,就认定干姜是温热药。古人就是通过这种由实践到理论的方法认识药性的(因为这种方法正好和西药的研究方法相反)。可见寒凉和温热是两类相反性质的药物。寒凉药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温热药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的作用。
二 五味 [QQ1171011965]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是通过人体的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经验归纳出来的一种理论。
(1)辛:辛味药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的作用。比如说有发散外邪作用的解表药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机阻滞的药如木香、陈皮,以及部分有滋养作用的药如菟丝子等都是辛味。
(2)甘:甘味药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比如说治疗虚证的滋补药如党参、熟地,缓急止痛的调和药如饴糖、甘草都是甘甜味。
此外,淡味药也附于甘味,具有渗湿利尿的做用,如茯苓、通草等淡而无味之品。
(3)酸: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治疗虚汗、虚泻、滑精的药物如山芋、五味子、五倍子都是酸味。
(4)苦:苦味药有泻火、燥湿、泻下的作用。一般清热的药如黄连,燥湿的药如苍术,降气平喘的药如苦杏仁都是苦味。
(5)咸:咸味药有软坚、散积、润下的作用。一般治疗积块的药如瓦楞子、海浮石,治疗大便干燥的药如芒硝都是咸味。
需要说明的是,开始这种五味是纯粹指味觉而言,后来随着中药理论的发展倒把具备这种作用的中药归属于这个味道,五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药物作用的代表名词。
任何一种药既有味,也有气,应该结合起来分析才是全面的。比说紫苏辛温,也就是说紫苏味属辛而气属温,辛可发散,温可治寒,综合起来就可以发散寒邪,所以能治疗风寒感冒;而薄荷辛凉,味属辛而气属凉,辛可发散,凉可治热,综合起来就可以发散热邪,所以可以治疗风热感冒。一般来说性味相同的药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功效也不一样。比如说如果你吃的药是苦味一般都有下火的作用;如果吃见甜味的,肯定不是下火的,可能是补养的药。可见药物的性能作用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当然,药物的作用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说颜色(如红的治血分病)、用药的部位(如枝杆可以治四肢病)、药物的质地(石类药的可以重镇)等。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四种趋向。升即上升,升提举陷,趋向于上;降即下降、降逆,趋向于下;浮即轻浮、发散,趋向于表;沉即沉降,下行、泻利,趋向于里。升浮类药物主向上、向外,有发汗、解表、祛风散邪、催吐等作用。沉降类药物主向下、向内,有降气、平肝潜阳、利尿渗湿、收敛止血等作用。
1.升降浮沉与病位、病势的关系
以病位而论凡病位在上、在表的病宜用升浮药,如外感表证用升浮药麻黄、薄荷散邪解表;病位在下的病宜用沉降药,如肠道结滞用沉降药大黄、芒硝泻下通便;病势上逆的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呕吐用降逆药代赭石降逆止呕,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就需要沉降药重镇下降;病势下陷的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用升提药升麻、黄芪提升。
2、升降浮沉与药物气味的关系
一般味属辛、甘,气味温热的药物,多为升浮之品,凡味酸、苦、咸,气属寒凉的药物,多为沉降之品。
3、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轻重的关系
一般来讲质地轻的花、叶类药物大多升浮,如桑叶、银花、芥穗等。种子、果实、矿石、介壳等质重的药物多沉降,如苏子、磁石、石决明。但也有少数特殊者。
4、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关系
药物通过炮制加工可以使升降浮沉作用增强或转化。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盐炒则下。这就是药物加工炮制的原因。
升降浮沉还受配伍的影响,升浮药加入大量的沉降药中则随其下,沉降药加入大量升浮药中也可随其升。
三 其他
1 药物的性质与剂量
性质平和无毒的药用量可以大一点;有毒剧烈的药物要严格控制剂量,而且使用时要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中病即止;一般药物质轻的用量要轻,质重的用量要重;芳香走散的药物用量轻,厚味滋腻药物用量重;苦寒甚的药物用量宜轻点,主要是怕刺激胃肠。
2 病情、体质、年龄与剂量
病重用量宜大,病轻用量宜小;体壮用量可重,体虚用量宜轻;儿童、老人用量小于成人;五岁以下婴儿用成人剂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儿童用成人剂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3 剂量换算
中药过去使用的剂量是旧制斤、两、钱。一斤=16两=160钱;现在是论克(g);如果要换算:一公斤=1000g;一两=33g;一钱=3.3g;一分=0.33g;一厘=0.033g;也有以个、条、枚、片计算的,如红枣3个、生姜3片等。
4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对某经某脏有明显的作用,医生配药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药物的归经可因配伍的不同而改变。所谓“药引子”是指起引导归经作用的药物,不同的经络有不同的引经药,习惯上以为生姜、大枣就是药引子是错误的。
5 药物的毒性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指的是药物的阴阳偏性而不是毒性,我们治病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偏性补不足损有余、以偏救偏达到治疗目得。真正有毒性的药物是少部分的,古时把药物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不仅无毒,可以治病,还有补养身体的作用;中品虽无补养作用,但治病而无毒;下品治病但有毒,用量需谨慎。
6配伍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多种作用,为了适当选用你所需要的作用,增强疗效,减低副作用,就要进行药物的相互配伍,所以你看到的处方一般是多味药的。处方依据药物的主次分君、臣、佐、使,相互作用,发挥最佳效果。
顺便说一下,偏方多用一、两味药,所以配伍简单,药效单纯,药病符合者见效也快,但多治一些简单的病。需要明白的是治热者不治寒,治寒者不治热,所以偏方也要按照药性来用。比如说干姜面可以治胃痛,但因为干姜性热所以只能治寒性胃痛,而对于热性胃痛有害无益。
7。“取类比象”与“因势利导”
“取类比象”也是中药治疗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比如说植物的节就治疗关节病,植物的枝就治疗四肢病,动物的肾脏可以补肾,动物的心脏可以补心等,核桃仁形状如脑可以补脑。
“因势利导”是中医驱邪外出的一个重要原则,意思是因势利导、就近驱邪,在上可用吐法,在下要用泻法,在表要用发汗法。道路近,驱邪易,对身体损伤也轻。
中医的这种药理限于时代的水平是朴素的、直观的,如果掌握好,就可以通过对药物外观的了解,掌握其药理功效。
中医的主要特点有三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治未病。
一 整体观念
主要有三个含义:
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和沟通,将各个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组织之间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彼此相关,相互影响。在生理上机体各组织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生命活动。在病例情况下,机体各组织相互影响,形成疾病的扩散、发展,加重或恢复与痊愈。
2 人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大自然对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天时气候、地理位置、居住条件、生活习惯...都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比如说,东南方易受湿热,西北方易受干燥;冬天易受风寒,夏天易受暑热。这是“春温夏热秋清凉,冬气冷冽令之常”的正常规律气候和不同地理位置对人体的影响。至于非常气候对人的影响就更明显了,一旦自然环境的变化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适应能力降低,不能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时就会产生疾病。如,冬天应冷而反温就容易出现温疫,夏天应热而反寒也容易胃肠道传染病。所以中医强调诊治疾病一定要考虑大自然的因素。这叫“天人相应”。
中医讲究”“至而不至”和“不至而至”,前一句的意思是季节已经到了,但气候还没有转变过来,如春天来了,但气候仍然是冬天的寒冷气候;后一句的意思是季节还没有到来,但气候提前来到了,如尚未到春季气候就提前暖和了;这都属于非正常现象,最容易引起传染病流行。当然“至而太过”或“至而不及”也是非正常的。
3 人与社会环境也密切相关。
人的心理活动直接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适应心理和适应心理的活动方式。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人不能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时,就势必造成心理机能的紊乱而形成疾病。
上述三点就是中医治病注重整体调理的基本理论,中医就是根据这个理论在治病时注重多方位综合调理,所以疾病一旦治愈,大多是“根治”,很少再发。
二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意思是辨别证候施行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最大的特点。
中医辨证的方法很多,但以"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为基础。在“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的基础上,最常用的还有“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不管那种辨证方法都是为了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病程以及疾病的轻重,然后才好根据辩证结果进行合理治疗,也只有这样才能治之有效。
疾病是错综复杂的,同样的疾病可以出现不同的症状,同样的症状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疾病当中,同样的疾病可能病因不一样,不同的疾病可能病因是一样的。这就需要详细的辨别,这个辨别的过程就叫“辨证”的过程,通过辨证明确疾病准确的病源,然后有的放矢、进行施治。
“辨证施治”的目的就是治病求本,从根论治。症状是疾病的表现,也是辨证的依据,医生就是对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收集来的症状进行辨别分析,然后进行治疗。
比如说,同样是头痛,有的是气血不足引起,有的是肝阳上亢引起,有的是外感风邪引起,有的是痰湿阻滞引起,病因不同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这叫“同病异治”。再如脚跟痛和耳聋,虽然相差很远,但如果都属于肾虚,就可以用相同的补肾方法进行治疗,这叫“异病同治”。
这也就是中医治病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道理。
三 治未病
圣人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有两个意思
1 防病于未然,在未发生疾病时采取方法防止疾病的发生,和我们现在的预防为主基本是一样的。
2 在治病过程中同时要注意切断疾病向深层次转化。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治疗肝病时,知道肝病容易传脾,就要在治疗的处方中添加保护脾脏、防止疾病传变到脾的药物。为什么肝病容易传脾呢?因为按照五行的生化规律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传之于其所胜'嘛。
一般来讲男子女子以七为基数计算,男子以八为基数计算:
女子一七(七岁)肾气盛,开始换牙,发长;
男子一八(八岁)肾气盛,开始换牙,发长。
女子二七(十四岁)月经开始来,可以有子;
男子二八(十六岁)精通泻溢,可以有子。
女子三七(二十一岁)肾气充满,智齿生,发育完全成熟;
男子三八(二十四岁)肾气充满,筋骨强劲有力,智齿生,发育完全成熟。
女子四七(二十八岁)筋骨坚,头发最旺盛,身体强壮;
男子四八(三十二岁)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女子五七(三十五岁)面开始憔悴,头发开始脱落;
男子五八(四十岁岁)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槁枯。
女子六七(四十二岁)面皆憔悴,发开始白;
男子六八(四十八岁)面憔,发鬓斑白。
男子七八(五十六岁)疲乏无力,行动不灵活。
女子七七(四十九岁)闭经,不能有子;
男子八八(六十四岁)精绝,力衰无子。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变,古籍的记载已经不完全吻合现在的实际情况了,但男女的基本差别还是存在的.中医脏象学说中医讲“脏象”。脏,内藏也;象,外象也。“脏象”就是内藏的脏腑与外露的现象。
中医“脏象”相当于西医解剖组织的意思,但其概念是不完全一样的。
西医的解剖是指实质组织器官,可看可触,比较直观;而中医“脏象”是一个“功能单位”,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只可意会难以叙述,只可想象地去理解,是一种朴素的理论。
为什么说中医的脏象“功能单位”呢?就是以功能概器官、以功能定范畴。比如说西医的心就是指左胸内鲜红跳动的心脏,它的功能就是通过收缩扩张把血液排到全身,形成血液的循环,好象水泵的作用。而中医说的心则非常复杂,心主血,心主神,心主血脉,心主舌...这些都属于心的范畴,只要具有这些功能的机体组织就有“心”的成分。
如“心主血”就是指西医所说的那部分心的功能。“心主神”主要指心与人的神志有关,也就说大脑的好多功能归属于心的范畴(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可见中医说的“心”并不是单指西医所说的那个心脏,而是分散于全身的一个概念单位。再以肝为例,肝主魂,肝主谋虑,肝主疏泄,肝主筋,肝主目......只要具有这些功能的机体组织就有肝的成分。尤其注意的是肝也有主魂、主谋虑等精神神志方面的、现在属于大脑的功能。可见中医把大脑的功能是分属于各个脏器的,具体一点讲就是: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脾主意,肾主志。同样的道理,人体其他主要部分也是分属于各个脏器的。如眼整体属于肝,但其中白眼睛属肺,黑眼睛属肝,瞳仁属肾,两个眼角属心,上下眼睑属脾。四肢属脾,但进一步细分为:皮毛属肺,肌肉属脾,筋属肝,血脉属心,骨骼属肾。所以说中医的脏器是一个“功能单位”,即:每一个脏腑的功能都分布在周身各部,而每一个组织的功能又多分属于多个脏器。这就是通过对一个局部的观察就可以了解全身情况的道理。现在所说的足针,耳针,头针等等就是根据这种理解发明的。
总体来讲,中医是按照五行学说,把所有的内容都分属于金木水火土五个系统。比如说,火——在色为赤——在味为苦——在脏为心——在腑为小肠——在窍为舌;同理,木——在色为青——在味为酸——在脏为肝——在腑为胆——在窍为目...由于基础理论的不同,中西医的病名的概念也就不同了,绝不能因为病名中有些相同的字就对号入座,比如说西医的肾炎与中医的肾虚是不一样的,西医的肾炎在中医来看,不同的人体,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表现,可能会分属于不同脏器的,初期与肺、肾有关,中期重在脾、肺、肾,晚期多属于肝、肾或心。也不能把炎症想当然地认为都是火热,其实急性炎症多属于中医的实热证,而慢性炎症多属于中医的虚寒证,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比较复杂的。另外,简单提一下经络的问题,经络既不属于西医所说的神经,也不属于西医的血管,更不属于西医的淋巴系统,是一个至今没有彻底搞明白的医学难题。但由于它确实客观存在,在针刺时病人会有明显针感传导与经络的走向吻合,所以又不能否认。经络是古人靠实践摸索来的,所以说中医的实践性是很强的。西医的机械唯物论就物议物,在疾病治疗上的比较机械,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的脏象认识论形成一种治疗上的辩证求本、归属论治的方法。一旦从根本上治愈,其所属的功能就会相应地都变为正常,其相关疾病都可以因此而治愈,这就是中医的整体疗法。?
妇科病 治“湿”是关键
原创:程刚
女子阴类也”,其以血为本,最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纵观妇科病,经、带、胎、产诸疾最易感湿而发。湿为重浊阴邪,有形而沉重,其性黏腻,常可阻遏气机、滞碍阳气使人体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且湿久化热则为湿热,或炼液成痰则为痰湿,甚则成为湿毒,继而均可成为妇科疾病的病因。
月经病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常可感受外湿而致月经前后肢体疲倦,疼痛,头重纳呆或低热难退,经行不畅或经前腹泻,月经量少,痛经,经闭,甚则引发不孕症。此症临床常可选用《傅青主女科》温脐化湿汤治疗,药用 焦白术30克,巴戟天15克,炒扁豆12克,炒山药15克,茯苓12克,白果5克,莲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5~10剂即可收效。
带下病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内外湿相合,湿困脾土致使脾虚运化失职,水湿泛滥,下注胞宫致带脉失约则见带下量多,湿邪化热伤络或成湿热湿毒,则带有青、黄、赤、白、黑之分。《傅青主女科》云 “夫带下者俱是湿症。”治带之法也以健脾祛湿为要,临床也常用止带汤治疗,药用 党参15克,焦白术3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炒扁豆12克,炒山药24克,炒薏苡仁15克,车前子12克,泽泻9克,苍术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妊娠病
水湿内停,气化不利,在妊娠早期常可致妊娠恶阻加重,而见头闷呕恶,胸闷纳呆,呕吐不欲食,常以紫苏和气饮加减 当归12克,川芎3克,炒白芍12克,党参12克,紫苏6克,陈皮5克,大腹皮5克,砂仁6克,藿香6克,佩兰叶5克,甘草3克,水煎服。
妊娠湿盛常可引起胎水肿满,妊娠水肿,腹泻,常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产后病[QQ咨询1171011965]
妇人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双亏,脾胃不足,最易湿邪相犯而致产后吐泻,水肿,恶露不行,肢体酸疼,当以调和气血为先,以生化汤加减为主,后以健脾祛湿,方以六君子汤加减以使正气盛而湿气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