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选手:小学生作文中的虚假现象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8:42:54

小学生作文中的虚假现象透析

[作者]  高勇,辽宁少儿出版社《小学生优秀作文》编辑部

 

    去年高考的“大”作文是:从《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中任选一个,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除小说、诗歌以外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这里,明确规定考生作文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也就是说,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写出真情实感。可相当一部分考生却没有按照这一要求去作文。据《文汇报》载,在某省高考语文阅卷分析总结会上,广大阅卷教师对高考作文中的虚假现象议论纷纷,考生们为了表示自己如何追求坚韧,如何战胜脆弱,编造了许多生活的“坎坷”。一位考生写自己失去双手后如何奋发自强,学会用脚写字,而省招办的负责人却表示,今年没有用脚答卷的学生;在一本30份的试卷中,竟有6篇作文写的是高考前父母双亡。 至于将好好在一块儿生活的父母写成离异的就更多了。且不说这些考生制造的这些“不幸”多么令父母伤心,单就考生们编造这些“不幸”时的大胆和坦然,就足以让我们震惊了。当然,不能否认,大部分考生作文的态度是认真、老实的,一些优秀的考生还写出了真实感人的好文章,但一定数量的考生极尽编造之功,也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十几年语文教学的反思:在高考这道最后的检验关口上,为什么竟有那么多学生选择虚假的题材来作文?

    细想,高考作文中出现虚假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它由来已久,在一定数量的小学生作文中就早已有之,它在一定程度上顽固地存在着,它不仅影响着小学阶段作文,而且影响到学生成长的其它方面和人生的其它阶段,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遏止,必然给学生的语文素质,甚至思想品德素质及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带来愈来愈严重的影响。概括说来,小学生作文中的虚假现象有以下几种表现:

    其一,将无作有,编造事实。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可以堂而皇之地冠以第一人称;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景物,可以大大方方地收入自己的视野;自己的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人,可以无中生有地成为文中的知交或亲友;面对一件事、一个人、一处景,本来毫无感觉,心如止水,却也写得思绪翻腾,感慨万千。

    其二,虚情假意,矫情做作。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难于言表,源于生活的感情波动不去寻觅,但“制造”起作文要求表达的感情来却格外投入。有的学生还尤其善于制造情感的波澜和起伏,为了写自己的快乐,可以先编自己如何苦恼;为了写自己的轻松可以先编自己如何沉重;为了写自己对父母的爱心,可以把本来很懂事的自己写得如何不懂事;为了写自己对集体的关心,可以把自己的从前写得冷漠、自私;或者恰好相反,自己的心灵本来就是不够善、不够真、不够美的,却把自己打扮得让人感动和敬佩,以为这就是真情。

    其三,刻意拔高,曲意讨巧。写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本来只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想法,这件事的意义也是具体而有限的,但在作文中,无论这个人做好事的动机还是意义都被拔高到了偏离实际、明显失真的程度。即便是写景,有的小学生也能从自然风光中“悟”出微言大义,并想方设法将其上升至一定的高度,以此博取老师的青睐。

    其四,套话连篇,似懂非懂。一些小学生的作文充斥着空话、官话、套话甚至伪话,他们一本正经地说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大话,谈着自己也搞不明白的大道理。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中的语言作为自己的语言,用他人的认识和思想取代自己的认识和思想,以为这就是作文应该追求的高度和深度。

    其五,联想牵强,想像生硬。联想和想像都需要一种联系,需要一种特定的情境;作为一种意识的流动,更需要发自内心。而且,无论思想驰骋到多远,都要合情合理。然而,有些小学生的联想牵强附会,引发联想、引起想像的事物与联想或想像的结果缺乏必然的联系,缺少触动其产生的情境,虽然想的很多,但读起来既不合理,又不合情;既不自然,更不真实。

    其六,言过其辞,夸大作用。为了突出某种东西的价值,过于夸大它的作用。比如,为了说明一个台灯、一个文具盒对自己有多么重要,为了表达自己对它们的喜爱之情,不惜违背事实,夸张地说它们是怎样使自己低落的情绪得以改变,怎样使自己下降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怎样使一筹莫展的自己露出开心笑颜……缺少夸张得以存在的条件。

    其七,照搬照抄,完全拿来。有的小学生直接从作文选上抄袭,或大段照搬,或全文拿来。考试时背诵几篇作文,压对了题,正中下怀;压不对题,也能蒙上几分。

    以上七种现象,虽然不能囊括小学生作文虚假现象的全部,但它们也足以说明虚假在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严重程度,足以提醒我们不仅对小学生的作文、而且对小学生的作人都要给予迫切的关注。仅在作文方面,它们给学生至少带来以下几种后果:第一、背离真实的习惯形成。发现真实和表达真实一样需要培养,现实中,什么是真实的?内心里,又有哪些感受是发自肺腑的?怎样的语句、怎样的章法才能最恰切地写出自己眼中、自己心里的真实?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一个从点滴处起步的引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剔除虚假伪饰的成分,才能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一种说真话、写真情的健康的思维和写作习惯。而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作文中的虚假部分不仅不能得到及时、有力地校正,反而还得到了某种默许、纵容甚至肯定和鼓励,那么,思想意识和写作意识都处在形成期的小学生慢慢就会弄不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就会以假当真,将真作假。发现不了真实,自然也表达不了真实;虚假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掉,对以后的作文、作人都会产生严重的侵害。第二、创造性与个性的丧失。真实是创造性与个性的源泉,真实的外部世界和真实的内心世界总是鲜活多变而又与众不同的,它激发一个人不断发现新事物,产生新感受,获得新认识。表现在作文上,就会有新颖的构思、独特的思想、别致的语言和与众不同的文风。而小学生作文中的虚假现象是对真实的一种反叛,因而必将遏制小学生作文创造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都不说自己想说的话,都不知怎样才能说出自己的真心话,都深深地掩藏起那个与众不同的自己,而尽力展示那个与大家一样的自己,其结果只能是装腔作势、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第三、作文形式的模式化。与上一点相关,虚假不仅导致了内容上的趋同,也导致了形式上的雷同。大家都放弃了自我,放弃了创造,都按照同样的或类似的思路去构思、作文,用同样的话去表达,必然会使我们看到那一篇有着惊人的相似、如出一人之手的作文。第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低下。惰性促使小学生在作文中制造虚假,用现成的、别人的思路去想问题,用想当然的、无须观察与思考得来的材料充塞作文,完成作业,应付考试,这是多么省时省力的一件事!不用动脑、动眼、动口、动笔,怎么省事怎么来。懒惰的手段是造假,懒惰的结果也是造假,造假惯了就更懒。如此恶性循环,必然导致学生思维基本功和写作基本功的薄弱。如此,当我们看到一个高中生乃至大学生毕业了仍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仍然说不出一段观点鲜明、言之有物的话时,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作文中虚假成分的多少与年级的高低成正比,也就是说,年级越高,越不会或不愿说自己想要说的话。倒是低、中年级的学生,写出的文章更有真情实感,更有丰富而独特的想像力,更会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出了毛病,还是学生自身发展出现了退化?不能简而言之。小学生作文中虚假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可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社会原因。现在社会上的假冒伪劣之风,媒体中的官话套话,大人们的世故、乖巧、做戏都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训练”着模仿力和接受力极强的小学生。其二,考试原因。考试是个指挥棒,作文考试的标准比教学大纲中作文教学的标准对学生更有指挥作用。考什么写什么,用什么话写出的作文能得高分、能讨老师喜欢写什么,至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则变得无足轻重了。其实,考场作文也从未以假大空来要求学生,言之有物、真情实感从来就是一篇佳作的起码条件。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考试作文的标准都有不同程度的曲解,似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大话、官说就得不了高分;不经过拼凑编造,自己的生活就没有作文的素材。一些教师评卷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给说假话的作文大开绿灯。结果,作文训练的过程不是使学生获得以不变应万变的写作能力的过程,而是如何应试的过程,学作文与考作文这两个本来互相联系、互为促进的步骤被分割和对立起来了,或者说以一种不正常的方式被联系起来了。其三,教师原因。教师的作文教学导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习惯和思维定势。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文章内容的“有意义”,过分强调文章的目的性、训练的目标性,而对作文的自然性、随意性重视不够。在教师限定的内容、甚至写法范围内,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有话不能随心所欲地说,只好胡编乱造,说些套话、官话、假话。此外,对“写实”的意义认识不够,写实的训练程度不够,也是造成作文中虚假现象存在的原因。写实,包括写客观世界之真实和写主观世界之真实。小学阶段,写实训练更应占作文训练的主流,作为一种写作基本功,它决定着以后各种文体的写作,只有写实训练扎实了,初、高中乃至成人以后的写作才有后劲。还有,教师的民主观念不强,过分强调“服从”,不给童言无忌以机会也是学生作文中易说假话的原因。一位大学生这样回忆小学时作文的感觉:“小学时写作文,总摆脱不了‘助人为乐’一类的大口号。而作为天真烂漫的孩子,我只知道套用一些口号会得高分,却根本不懂这些口号背后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作文只是一种陈旧的套路,根本不给孩子们‘童言无忌’以机会。……也许1982年左右上小学的人都有类似体会,自己编一个故事交给老师会得高分,写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事,道出自己的体会的作文反而得不到好分数。”学生的这种切身感受和反思应该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确实有要吸取的教训。其四,学生原因。一方面,学生认识上的不成熟不可避免地导致作文中虚假现象的产生。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有限,判断能力和认识能力都处于幼稚阶段,把真的当成假的,把假的当做真的,都是可能的。但教师有责任给予引导和匡正,不能听任其往假的方向越走越远。另一方面,有意讨老师喜欢的心理也是学生作文中不说真话的原因。 年龄越大,越会看大人的眼色, 越会揣摩大人的心理,也就越会按照老师的喜好去说话,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学高年级学生中的虚假现象多于低年级的缘由。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说:“孩子在大人面前会不自觉地有一种禁忌,限制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而换上一种他们认为大人所喜欢的表达方式。”他们从来自教师和成绩的教训中深深懂得,作文独出心裁,无异于自讨苦吃。再一方面,学生日常生活单调,生活感受贫乏,也使他们在作文中不得不作假。但仅仅这么说,还不够准确、全面。其实,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多值得写的、有趣的、感人的、美的和有波折的事物,但我们的学生却缺少发现,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不懂得朴素、平淡、琐细的生活也有很多“意义”和写作的价值在里面,所以总去寻找大主题、大素材,这当然不好找,只好编些来应付。其五,作文技巧原因。技巧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能过分追求技巧,卖弄形式的完美,华而不实,但好的内容只有通过恰当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掌握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真情实感。前面提到的“联想牵强,想像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对写作技巧运用不熟造成的。

    改变小学生作文中的虚假现象是一个漫长和艰巨的工程,但也是一个具体而实在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社会大环境的改善,需要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作文教学观念的更新。但从操作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语文教师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给予注意:一是把真情实感的表达作为作文内容上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标来追求,有没有真情实感应该是评价一篇作文好坏的首要标准。二是给真情实感的表达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敢于创造、想象,乐于说真话、写真情。三是加强表达技巧的训练,包括语言的使用,结构的安排、体裁的选择,都要结合内容做细致的、有分寸的训练。要让学生懂得真情实感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技巧对表达真情的意义。

    小学生作文中的虚假现象不是普遍的,但也不是个别的,我们必须正视它、重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