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黑客论坛: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13:43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 要: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应从注重学科体系建设转向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学科本位必须让位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对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中职教育   师资   学科本位   能力本位   实践能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政治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光荣历史使命,师资的特色、师资的素质决定了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专业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中职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一、对中职学校师资素质的要求

近几年,国家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扶持力度,这是中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但是面对中职教育生源数量和质量的滑坡以及培养目标变化的挑战,对师资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根据本人近二十年的中职教学经验,我认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相当一部分综合素质和学业基础较差(有人称他们为“普教的失败者”),有的学生自卑、偏执、不服教育。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并掌握一技之长,需要教师的热情关怀与耐心教育,绝不能放任自流。因此,教师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

2.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呈动态发展趋势,专业变动大、课程改革频率高,中职学校教师很难一生只教一门课,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不断补充本专业的新知识和相近的专业知识,以满足适应市场需求转岗教学的要求。

3.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与较高的技能水平。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目标。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既掌握操作技能,又有一定技术理论基础的新型员工,必须建设一支集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及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于一身的教师队伍。

4.具有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中职教育的培养对象和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往理论偏多、过时陈旧的教材满足不了当前中职教育的要求,传统的“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模式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亦不适应现代教学。因此必须构建注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体系。这就要求有一批具有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改革创新能力的教师,承担起编写打破学科体系,以技能培养为目标,既适应社会产业发展需要,又符合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专业教材的重任,同时,运用其坚实的、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学校师资现状

1.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中职教育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动态性较强,致使中职学校的师资缺口很大。近三年来我参加了省级重点学校和国家级重点学校的评估,深切感受到师资不足的忧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中职学校的师生比应在1∶18~1∶22之间,但目前师生比一般已达到1∶25以上,个别专业甚至达到了1∶50,出现了一个教师在同一学期教3门甚至5门专业课的情况,特别是新开设的专业课教师紧缺,导致教师负担过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比例失调,文化基础课教师过多,专业课教师过少;二是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失调,重理论、轻实践,知识陈旧;三是重点专业师资及高技能教师匮乏,具有高级讲师、高级技师、技师职称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四是师资年龄结构失衡,工作一两年的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过多,教育经验较为丰富的中青年教师比例明显不足。

3.师资队伍不稳定。这些年每年都有不少大学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到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但由于中职教育的动态性、学生素质较低和教学负担过重等因素,使得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有的大学毕业生工作不到3年,刚刚积累了一点中职教育经验,便纷纷“跳槽”,使本来师资不足的中职教育人才更加紧缺,形成恶性循环。

4.教师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缺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均达不到中职教育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严重。很多年轻教师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本身还不够成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完备,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三、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实践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我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校专业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我校原是地质行业类技校,专业设置以地质勘探、地质测量、测绘等专业为主,主要为我省地质局培养一线技术工人,随着招生就业的社会化,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大调整,这样一来,教师队伍就出现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缺乏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习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近年来我校先后从全国各大院校录用了不少毕业生来我校担任教师,教师数量得到一定提升,但是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为建设一支适应当前中职教育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1.加强师德教育与规范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培养符合企业规范化要求的学生,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学规范等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我校每周组织一次以专业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师业务活动,学习教育理论和政治理论,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强化教学规范、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及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学校制定了以“上一堂课、尽一份责”为主题的师德师风考核方案并定期开展活动,专门成立了教学督导室,通过教学督导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规范性进行检查、督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体系,客观地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使教师的工作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教师的施教行为,逐步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2.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我校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模式,积极推行课程体系改革,特别是模块化教学的实施,针对中职学生学情和职业特点,调整了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加大了实习、实验课的课时量,同时,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法,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观,要求教师以就业为导向,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坚持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了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了教职工继续教育制度,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实际,考虑现有教师和专业走向的需要,制定了我校师资五年建设规划,使教师在专业、学历、年龄、双师型比例和结构等方面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务科制定教师年度培训计划,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参加各类培训168人次,培训的主要方式有:脱产、函授、电大等形式的学历教育、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培训、校本培训等,其中校本培训是我校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校本培训可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工作及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实效性,培训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是校本培训针对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以开展培训,实现了培训的基层化、经常化与长期化,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三是校本培训成本低,而且教师不需要离岗,既节省了费用,又有效缓解了培训与工作的矛盾,解决了大面积集中培训中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提高了培训的效益。

4.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支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第一,我校把教师实践操作水平、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的成绩、专业教师应取得本专业1~2个工种的高级工证书等要求写入教师岗位任职条件,将是否具有高级工以上证书作为聘用教师的重要条件,使教师明确了素质发展方向,学习有目标,提高了学技能、比技能的热情。近年来,我校积极参加了省教育厅、省劳动厅、江西地矿局组织的各项技能竞赛活动,2009年,我校教师参加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钳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获得两个二等奖、一个优秀奖、团体二等奖;参加局“测绘杯”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获得一个三等奖、团体优秀奖。第二,我校从企业中择优聘用了一些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技能水平的技术人才,他们享受学校教师同等待遇。企业中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进入我校教师队伍,既优化了教师整体结构,加大了实习指导教师的比重,又可通过他们指导专业教师进行实践训练,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逐步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第三,建立教师到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的制度,并将到企业实践(实训基地)的情况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考核与晋级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各专业利用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和管理学生,进行自身的知识更新,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同时了解企业需求及相关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少教师还对企业的培训条例、规章等进行收集,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学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和案例,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提高,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实际,更富有针对性。第四,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师评聘制度。学校制定了《教师考核方案》,教务科和教学督导室每学期对全体教师进行公平、公正、公开、严明的教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教师工作量、日常教学检查情况、考核小组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结果、教师教学研究情况等,考核结果与年度评优、职称评定、教学聘任、奖金分配等挂钩,并采取对教师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的优胜劣汰制度,激励教师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性。

5.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全面的专业素质。我校对近年新招录进校的教师实行坐班制度,上课之余到校内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训练,定老师定项目,由指定实训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尽快提高新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要求他们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规划,并实施实训基地的建设。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勘探工程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实训基地都是专业教师自己进行调研,制定建设方案,并亲自动手设计、安装完成的。通过这样的过程,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逐步达到“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的“双师”素质的要求。

四、几点思考

1.中职学校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要依靠全社会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要开辟优秀人才进入中职学校任教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扩大中职学校的用人自主权,打破学历限制、身份限制,坚持能者为师。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职校任教,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2.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要落到实处。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问题,并拨专款实施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但由于中职教师的专业分类较多,给培训带来一定的难度。就目前的培养方式与实施情况来看,很多培训流于形式。很难想象,一个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经过一个培训班(20天左右)的所谓“骨干”培训,就可以取得高级工、技师甚至高级技师证书,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这种培训的质疑。我认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应更为理性,要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环节,必须得到企业的支持,以达到真正提高中职学校教师操作技能水平的目的。只有实现了专业教师与企业实际的“零距离”接触,才可能实现中职学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中职学校要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面对文化基础较差、行为问题较多的中职学生,教师付出很多,但往往得不到学生、家长与领导的理解,教师不但没有成就感,而且心力交瘁,加上社会对中职教师的关注少,投入不足,教师薪酬低,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与现实社会中教师的经济地位与职业声望形成矛盾,造成角色冲突,形成了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工作的不稳定。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应倡导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管理,营造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组织氛围,构建宽松、清新、具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在当今中职教育受到较大挑战和冲击的时期,只有关心中职教师的发展,保证中职教师的职业活力,才能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总之,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难度不小,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按照教育部、劳动部的要求,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