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s a9lh 怎么装游戏: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9:19:28

中考语文阅读题型及答题策略(四)

(2010-11-09 21:12:28) 转载标签:

杂谈

第四课时

题型三:文章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答题策略:

  (1)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线索的形式有:以主题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要结合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例1: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2007年温州卷《36、不落别处》)

  答案:1、买奖券(或:卖奖券;或:奖券)

  例2:

  4.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008年南京市《29、田野上的白发》)

  答案:4.“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意思对即可)

  链接:

  一、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从我能记忆时起” 、“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1895年”、“1900年”、“1908年”、“1909年”、“1919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母亲优秀品德的许多事情,便一桩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的。又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二、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文章就是这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按类别组织起来,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三、反复出“线”

  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蕴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四、以情导“线”

  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荔枝蜜》,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因被蜜蜂蜇了一下,而“总不大喜欢”蜜蜂;接着写因为看到荔枝林,喝到荔枝蜜而“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当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忘我劳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后,“我不禁一颤”,对蜜蜂发生了由衷的赞叹;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由此,可以理出“我” 对蜜蜂感情变化的线索:不大喜欢→向往、爱慕→赞颂→学习

  五、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应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 “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 --思念“我”的蔡老师。

  题型四:题目(句子)的含义

  答题策略:

  抓住关键词,透过句子字面意思分析出深层含义,需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回答关键词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关键词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关键词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如:(2007·黄冈)中考题(《听泥土说话》),文中的“泥土”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精析:这里的“泥土”一词,必然带有其象征意义,所以通过文章的阅读,可以感受出来。文中的“泥土”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更是母亲的化身。母亲平凡、朴实如泥土,她巧妙地借泥土告诫儿子如何为人处世,并传达出对儿子深深的爱。(意近即可)

  例1:

  13、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3分)

  (2009年温州卷《19、老屋》)

  解题:落在句子表面的意思是,“我的梦里”,说明我已熟睡,而奶奶仍在哼唱,除此之外,还需思考关键词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否则回答就会过于浅显。因为这道题目的问题是“句子的含义”。所以继续思考,联系上下文,我们就会发现,这“梦”除了实指睡梦之外,还有指“梦想”,我多么想再次听到奶奶的歌,再次感受奶奶的爱呀!因此,答案就是: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其它精彩答案:

  其实不是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而是奶奶的爱融在心里。在月光下,我怀着奶奶的爱进入梦乡,而奶奶的爱是由她的歌声传达出来的。

  还如:

  这句话是作者心中的感受,奶奶的歌声像明月一样的温婉,爱意包裹着作者,那歌声,那爱,即便是作者睡着了也在梦中体会得到。奶奶打着扇子哼着小曲,令作者沉醉在爱的香甜中,慢慢入睡。

  例2:

  3.语言品味(4分)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2分)

  (孝感《8、母亲的三句话》)

  答案:3.(1)(一语双关) 既指现实的冬季,又指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1点1分,共2分)

  例3:

  (2009年泸州卷《7、世上最好的地方》)

  2. 理解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

  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答案:2.(3分)不管一个人身居何处(1分);充满温馨的家始终是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1分),家人的关爱总是伴随着自己(1分)。

  例4:

  说出《爸爸的话儿落了》这篇课文题目的含义。

  答案:既是指爸爸种的的花儿凋谢了,又暗示爸爸离开人世。

  例5:

  18.揣摩文章题目,写出它的两重含义。(2分)

  (2009年太原卷《13、约会荷花》)

  答案:18.(1)霍金来西湖赴荷花之约;(2)我们与如荷花般的霍金相会。

  注意: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例6:

  12.文章题目“不落别处”改为“卖奖券的老人”好不好?请简述理由。(3分)

  (2006年温州卷《36、不落别处》)

答案:5、不好,原题形象、深刻,暗示老人的善良、爱心已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拥有了做人的好品质。“卖奖券的老人”只是交待了老人的身份。

  题型五: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策略: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作答。

  例1:

  2、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2009年温州卷《19、老屋》)

  答案:2、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例2:

  3.从第⑤、⑩节画线的句子中选择一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3分)

  (1)“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2)“是哦!”

  (2009年丽水卷《13、外婆的小河》)

  答案:3.示例1:选(1),对外婆的坚持,“我”在口头上作了妥协,其实内心并不认为小河真的存在。示例2:选(2),外婆的言外之意是“我说的没错吧,你还不信”,体现了外婆看到小河后的快乐和得意。

  例3:

  4.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009年广东汕头《2、寻石记》)

  答案:4.无知者无畏。小女孩在经历了家里砸石头及听到两个石头的传说后,幼稚的心灵里立下壮志,希望做一个不怕风雨、有追求(原文有“听风雨”)的人,让生活更有意义(原文有“亲吻”)。

  题型六:指示代词“这、那、其(这样、那样)”所指内容:

  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人原文,看是否恰当。一般来说代词“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那”或者“其”的答案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来回答。

  如:(2004·北京)  中考题(巴金的《伤害》):段中的“这样”指什么?

  “我不愿多看他,便匆匆走过他的身旁。但是我又回转来,因为我也不愿意就这样地离开他。”

  精析:此题考查指示代词的指代对象,仔细阅读前面内容即可提取信息要点:“这样”指匆匆走过。

  题型七:文章结构(环境描写不作分析,见下环节相关专题内容)

  答题策略:切忌笼统,不能只答答题术语,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答。

  (1)位于文章的开头:

  A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B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出现服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为下文游荷塘做铺垫,并为下文抒发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奠定基调。

  D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例如杨朔《荔枝蜜》从“被蜜蜂蛰了一下,从小怕蜜蜂”到对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例1:

  2.(3分)文章开头两段似乎与“谎言”无关,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2009年湖北荆州卷《5、最美丽的谎言》)

  答案:2.不能删除,这两段交待了妻子患脑瘤入住医院和他们家境不好的情况(1分),为下文丈夫不得以编织美丽的谎言和“我”见证他们深沉的爱作铺垫(1分)。或者说:不能删除,第一段写妻子患脑瘤入住医院,是展开情节的基础(1分);第二段交待他们家境不好的情况,为下文丈夫不得以编织美丽的谎言作铺垫(埋下伏笔)

  例2:

  1.第②自然段详写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生活情景有何作用?(4分)

  (2009年泸州卷《7、世上最好的地方》)

  答案:1(4分)①突出了家的朴实和温馨(2分)② 同后文形成对比(1分),为作者表达对故乡家的思念做好铺垫(1分)。

  (2)位于文章的中间: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

  C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

  D插叙,交代背景,有利于更好地展开情节,描写人物。

  例1:

  2.从内容上看,“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5分)

  (2009年扬州卷《11、那一扇门》)

  答案:2、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少年的提防和厌恶,用邻居对少年的态度反衬老人对少年的信任和帮助。

  例2:

  4.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2008年襄樊市《26、你在伞里吗》)

  答案:4.不能删。因为本段是插叙,交代了拮据的经济背景,解释了我的心“一阵阵颤栗”的原因,有利于更好地展开情节,描写人物。

  (3)位于文章末尾。

  A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

  B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C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D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例1:

  4.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009年河北卷《9、昙花终于怒放》)

  答案:4.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例2:

  5.如果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就会逊色不少,请谈谈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2009年湖北襄樊卷《10、布  鞋》)

  答案:5.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主旨,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并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走好人生之路的决心,使文章主旨进一步升华。如果删去此段,则收不到上述效果。(如果仅答“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点明主旨”给2分)(3分)

  例3:

  《紫藤萝瀑布》开头第一自然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只此一句。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步伐。

  答案:文章的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写“我不觉加快了步伐”,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更加突出“我”从悲痛中走出来,重新投入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题格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了什么(相对应的事物),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什么)思想感情。

  题型八:结合全文或联系现实生活或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

  答题策略:

  1.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 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 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例1:

  4.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4分)

  (2009年武汉卷《14、父爱陷阱》)

  4、(1)父亲采用的是情境教育(或:体验教育、挫折教育)的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略。

  例2:

  14、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2009年温州卷《19、老屋》)

  答题格式:评价+文章内容+联系生活+结语

  答案:

  14、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肃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示例三: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不妥之处。道理在于: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不妥之处: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拆除老屋,重建新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例3:

  5.某班开展了以“我说成长的‘眼睛’”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就此主题谈谈自己的认识。(4分)

  材料一:据报载,问题青少年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少青少年因家境的贫穷、学业的负担、青春的困惑、灾难的打击、师长的不理解等,或抑郁寡欢,或自暴自弃,或混迹于三教九流,甚至暴力犯罪。

  材料二:土家姑娘谭之平,16岁时母亲病亡,父亲重病,房屋坍塌,妹妹年幼。她收起医学中专录取通知书,担起“当家人”:19岁打工,经营小超市;22岁读医学中专;24岁读医学大专;25岁当“学生餐厅老板”并发起成立“武汉城市圈义工联盟”。2008年,她获得了 “全国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的荣誉称号。

  (2009年常州卷《1、锄柄上的眼睛》)

  答题格式:评价+文章内容+材料内容+联系生活

  示例:成长路上应与“眼睛”为友,不幸、困境与灾难会给我们的心灵造成伤痕,但如果我们能像农人和谭之平一样从茧子的形成和战胜困境的经历中找到人生的“眼睛”,在伤痕中崛起,用不幸和困苦来砥砺自己,成就自己坚韧的性格,我们的成长之路将会更加坚实。(共4分。观点明确、符合题意且不脱离文章主旨,2分。能结合文章主题与材料分析阐述,2分)

  例4:

  4.文章说“美就是那么简单”,又说美“不是那么简单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你的课内外积累写一段话,表述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6分)

  (2009年太原卷《13、约会荷花》)

  答案:4.示例1:简单即美。有一句歌词说“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花开花落是最宁静的美;和谐相处是最质朴的美;笑看得失是最从容的美。生活的本质不在于浮华与繁复,而在于从最简单处感受真,于最平凡中体味美。

  示例2:美的创造往往是曲折的,美的内蕴往往是丰富的。当人们赞叹《永州八记》的清秀之美时,可曾想到它蕴含着柳宗元贬谪的心酸;当人们称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境界之美时,可曾想到它源自于杜甫屋漏难眠的凄楚。只有经历岁月的沉淀和苦痛的磨砺,美才能绽放出永恒的华彩。

  例5:

  4 作者认为“世上最好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通读全文扼要作答。(3分)

  (2009泸州卷《7、世上最好的地方》)

  答案:4.(3分)作者认为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1分),因为家能够给人温暖、关爱(1分),家永远是一个人最好的归处(或:是一个人精神的寄托处)(1分)。

  作业:1、以《荷》为例文,按出题模式出一份散文阅读题,并作答。

  2、完成剩余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