绾绾武林外史同人:新海高中“民族根”主题文化之构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01:40
新海高中“民族根”主题文化之构建

发表日期:2011年9月5日      作者:李宏伟 李 震   编辑:lyge   有3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大 中 小】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李宏伟  李  震

 

一、学校特色建设研究的现状

“学校的发展从一开始强调统一标准,学校建设规模、仪器设备、班级人数等等都有配套办法,办学强调特色就是在统一的标准满足以后,去实现个性化的过程。”(申继亮《中美高中特色办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世界上有了学校,也就有了学校特色。在国外,有古印度训练僧侣的吠陀学校,传授神学的神学学校,有崇尚军事锻炼的斯巴达学校,有伊索克拉底创办的修辞学校,有夸美纽斯的泛智学校,有被社会誉为“智商公立中学”的美国布朗克斯高级理科中学,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1]有以“诚信和道德”著称的美国康涅狄克州的乔特中学,还有崇尚自由创造的特色的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这些学校都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体现出办学者独特的办学风格。

在我国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特色办学的重要性。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这一要求,得到了许多教育专家和中小学校长的积极相应,并积极地开展有关特色建设的探讨。十六年来,“特色办学”的话题,在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收获。

一是特色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1997年7月,吴秀娟、郭继东、阎德明等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学校创建特色研究》。江苏教育科学研究所孙孔懿教授于1998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学校特色论》,2006年修订后再版。2005年8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张东娇的《中国高中教育价值取向与学校特色发展研究》,是二十世纪我国特色学校研究的重要收获。该著作从我国高中教育百年价值取向五种主要的具体形态——贵族全人格主义、行政主义、政治主义、高考主义和素质主义,进行分析,认为它们构成中国百年高中教育价值取向谱系,也构成了一个价值轮回。这一价值曲线的变化或者伴随制度创新及制度修正的过程,或者伴随制度摧毁及制度恢复的过程,分别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价值取向制约下的教育总体特征和学校个性状态以及特色发展水平。在此期间,中国学校经历了三次去除个性与特色的过程,导致学校整体生存的命运、学校特色建设没有重要突破和明显进展。在素质主义价值取向日渐显著的今天,高考将成为最后的图腾,学校特色建设意识将真正苏醒,有望进展。2008年10月,辜伟节又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特色学校与校长个性》,这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特色学校”和“校长个性”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一些报刊上也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探讨文章。《中国教育学刊》于1994年第1期率先发表了黄书文的《关于创办特色学校的几点思考》,以后见诸报端的理论文章有:李保强《学校特色建设的理论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5期)、夏向东《如何创办特色学校》(《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2期)、曾乔《论创建人本特色的学校模式》(《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吴为民《关于特色学校建设若干规律的探讨》(《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0期)、刘复兴《中小学创办特色学校的策略与选择》(《中小学学校管理》2003年第9期)、彭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期)、胡方和龚春燕《特色学校构建:学校文化的选择与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4期),等等。这些论文,从内涵与特征、特色模式、创建规律、创建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教科院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包括出版了关于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人民教育》在2009年3—4合刊上精心制作了“特色学校建设”专辑,主要发表了重庆市的研究成果。专辑分“理论篇”、“实践篇”、“方法篇”三部分。理论篇刊载了领导和专家对特色学校建设的见解,澄清了有关特色学校的一些认识误区。实践篇主要展示了特色学校的特色。方法篇提供了建设特色学校的成功思路和做法。总编辑傅国亮先生发表了《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关于特色学校形成了七点共识:什么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与重点学校、示范校的区别;特色学校的意义在哪里;特色学校不是偏科发展,或者说特色学校不是偏科学校;特色学校不等于特长学校;特色学校是独特的,但不是惟一的;特色学校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

二是特色实践探索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中国教育学刊》于1995年第2期开辟了“创办特色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的专栏,在发表理论文章的同时,也开始了实践总结。重庆求精中学有着118年的办学历史,它的校园文化是对精神的提倡:“精益求精”,经过历任校长的努力,形成了一种校园文化力量。重庆57中“三品教育”(品格、品位、品牌)形成了特色。建平中学创建于1944年,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合格加特长”、“规范加选择”是其教育特色。苏州中学的特色教育在于一个“玩”字,全校拥有60个大大小小的学生社团。校长张昕认为“学生社团是培养领袖和创业者的摇篮”,为此,他提出以培养创业素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的,以模拟企业运作为方法,推进学校社团工作的思路。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特色是“学案式导学模式”;山东潍坊四中则把“信心教育”作为特色办学的突破口;瑞安安阳实验中学创建航天科技活动形成特色;扬州市翠岗中学的特色是科技创新教育;上海沪新中学特色是陶艺教育;福建德化六中开展陶瓷文化特色教育;芜湖市第十四中学以“生态教育”为主旋律,构建素质教育新格局;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北京四中“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新方向”。

特色创建工作,学术活动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较大的活动有:1995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教育学刊》编辑部、天津教科院、天津市教育学会联合举办了“学校特色建设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12个省市的50余位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中小学校长,会议收到特色建设论文和经验总结30多篇,探讨的特色问题涉及到创建的多方面。《人民教育》在推动特色学校建设方面不遗余力。2004年3月28日至29日,编辑部在江苏吴江举办“创建特色学校论坛”,全国各地校长们踊跃参加。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同志、人民教育编辑部总编辑傅国亮同志就当前全国各地如何进一步开展学校办学特色建设工作分别作重要讲话。2006年11月12日,编辑部在深圳主办了“全国百年名校校长论坛”,集中探讨“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会议成为“一次分享百年名校思想财富的精神之旅”。代表们形成了共识:“建设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创新的基础工程”。2007年11月,在第三届中国教育科学论坛暨第七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所(院)长工作会议上,也重点讨论了学校特色问题,江苏教科所所长彭钢发表了《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建设》的讲话,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张熙发表了《学校特色发展研究》的讲话。2007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起“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战略问题”的专题调研,对全国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范围调查。调研发现,我国高中教育在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之后,出现了日趋明显的教育内容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办学缺乏特色等问题。而另一方面,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职业要求日新月异,社会生活丰富多样,这些都要求学校教育能够突破单一的培养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格局,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之需。中央教科所在教育部相关司局的支持下,于3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美高中特色办学研讨会”,同时启动了“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实验研究项目”。中美两国专家和近400名普通高中校长,积极参与,就如何举办有特色、高质量的普通高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从对特色理论、特色实践和特色舆论导向的考察来看,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1.在特色学校研究和实践中,主要存在着“肤浅化”理解,“去特色化”仍占主流,以“特长”代替“特色”。有眼光的高中校长,应该审时度势,从优势项目到项目特色,从项目特色到学校特色,再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最后实现从特色学校到品牌学校的飞跃,从而找到令自己卓越的领域。

2.特色学校的建设理论有许多新的突破,解决了诸如“特色学校”这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学校特色的结构与功能、文化选择与建构、特色学校的创建策略和途径等。

3.特色学校需要对历史进行回顾、总结、提炼。什么是特色学校?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2]学者们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认识和优化了个性”(傅国亮语)的“特色”。[3]“特色高中是指在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整体性或全局性的,比较稳定的、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具有特殊成就和育人效果的高中学校。”(中美研讨会)[4]

4.将学校传统、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特色学校的创建不能抛弃传统,离开了传统,割断了历史,就会导致学校价值观和方向感的失落,学校文化就会缺少厚重;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应该是“要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之中,再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5]

5.“文化的力量”正日益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动力。“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6]。在目标设计和构建学校文化时,必须突出并形成学校的“主题文化”,一个学校没有没有主题文化,学校规划就会没有章法,就无法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目标。通过主题文化的长期实践,整合学校的特质文化资源,形成主题文化精神,否则师生员工就不会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就不会成为特色学校。

6.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尤其是主题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校长需要开发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内涵。课程、课堂、教师、学生是体现学校特色的核心因素。[7]

二、构建新海高中“民族根”主题文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定了我校的主题文化就是“民族根文化”,即通过传统经典文化教育,总结、培育、孵化出独特的优秀传统,使之成为我校的“名片”,经过长期实践,从而完成特色学校的构建。

我们这样定位,是基于以下考虑:

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根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文化的独特性构成了民族的独特性。“文化”的实质在于“人化”。在当前依然由民族国家构成的世界格局中,捍卫一种文化就是捍卫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基及其个体的“人”之形象的正当性与合法性。[8]民族文化体现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不竭的力量之源。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2.当全球化大潮来临之时,我们看到,一些青年人不愿意学习祖国的经典文化,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信奉西方的价值观;对西方文化缺少“文化批判”,随着传统文化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社会风气严重恶化,行为失范的现象普遍发生,社会基本的道德水平在下降,这些都无情地侵蚀着我们的道德大厦和我们的文化根基,出现了道德的断裂及虚无,在青少年中也出现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如日韩文化的崇拜,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乃至复活节、万圣节、愚人节,这些“洋节”成为追捧的对象,许多的青少年如同飘泊的浮士德一样没有了根基。道德危机的病根深植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主义、惟科学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价值断裂等方面。[9]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传统经典文化教育,固“本”培“根”,塑造学生内涵,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在经典中陶冶情操,形成胸怀宽广、庄重沉稳的品质。这是我们在文化缺失状态下要构建的高端主题文化。

3.从区域文化来看,连云港市有山有海,处处掩藏着人类远古的活动踪迹。有东方天书的将军崖岩画,有昭示东夷部落生活形态的藤花落遗址,有二千年前秦国在此立石的秦东门,有徐福东渡出海的海口,孕育了中国古代两部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西游记》和《镜花缘》。这个地球的典型区域的悠久历史已经超越了那些王朝更迭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叙述港城历史的《东海名郡》,体现考古和文物集成的港城《古韵盛迹》,抒发对现代情怀的《东胜神州》,反映历史寻根的《东渡徐福》,描述淮盐传奇的《淮盐今古》,还有《寻踪西游》、《古朐流风》、《名闻港城》、《诗赋海州》、《文思连云》等,这些连云港文化丛书都是地方厚重的文化载体,是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是我们进行“民族根”文化教育的好材料。[10]

4.从学校办学传统来看,历史悠久,积淀雄厚。新海高中以人文教育见长,在八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人文传统。我校从普爱到新海,经过了近八十年历史风雨的洗礼。解放前的普爱师生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报效祖国,是民族经典文化滋养了他们的精神;解放后新海中学一直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经典文艺作品的排练演出、经典文化学术报告、经典诗文朗诵等活动,都以民族文化来凝聚师生员工精神,并初步形成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的办学特色。我校历届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学者、文化名人。如研究《西游记》著名学者校友李洪甫著有《李洪甫史志论集》,曾担任淮海工学院亚太文化研究所所长、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研究员、江苏省历史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政协文化组副组长;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校友李德身,现为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连云港区域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著有《王安石诗文系年》;还有著名民俗专家刘兆元,著有《海州民俗志》、《中国龟文化》等,其研究成果十三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还有曾担任中国古代战争馆总体设计的杨国昌教授、原连云港市文联副主席彭云、市美协主席王宏喜、现市文联主席魏祺等。这些名人的文化活动,在我校传统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影响力。所以,以“民族根文化”教育为重点,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校历史传统,敬重学校的文化积累。

5.从学校发展来看,学校进入了一个以质量提高为主的新时期。我校于2001年实行了高初中分离。分离前的2000年,高中14轨42个班级;2004年高初中分离时,我校高中为20轨60个教学班级;2009年学校发展到85个教学班级。随着高中生源的减少,我校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新时期:以数量发展为主逐步变为以质量提高为主,再以质量提高为主逐步变为以特色构建为主;把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突出位置,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6.从学校的教育理念来看,有利于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我校的教育理念是“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先进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学校,教师的发展、职工的发展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构建民族根文化体系,加强传统经典文化教育,既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获得,又关注了学生精神的成长。对学生来讲,“对他一生起作用、影响他一生的不是某一种技术、知识和技能,而是他的精神世界,是他的信仰、价值观和感情,是这些东西决定他的一生发展和幸福”。[11]

我们这样思考的主要目的,就是1.培育有“民族根”的世界公民,进一步促进我校成为“特色学校”。2.凝炼学校的教育哲学。学校的教育哲学是学校共同体的教育理想和哲学信奉,它是办学的核心,对全体教职工有着概念领导的作用。对教育哲学的提炼是形成主题文化和构建特色学校的关键。3.探索通过“课程”(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网络课程)来实施学校主题文化构建的途径。4.研制《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特色建设规划》。

学校主题文化是一种具有学校核心价值的文化形态,它首先体现在总结、提炼并孵化出教育哲学上。通过教育哲学来凝结学校的品格、气质、智慧和思想。学校办学特色的追求,也必须在学校教育哲学指导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灵魂。通过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回顾和梳理,思考我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提炼出新的“校训”、“教育理念”、“办学目标”、“校风”、“教风”、“学风”,并进行阐释和宣讲,用以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我们把“行健”提炼成校训,这一简洁训育词语反映了我校教育价值观,弘扬了我校精神特质,是我校文化的核心表征,是引导学生追求完美人生,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航标。这一校训是新的领导班子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经过反复思考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校训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就是“运转”“运动”,“健”就是“刚健”“有力”,“以”是“应该”的意思;“自”是“自己”;“强”就是“刚强”,照应天的“健”。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整个意思也包括了“坤卦”,统率了两方面内涵: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校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又和著名的清华大学校训为同源校训,可谓立意高远。“行健”巨石状如凌空骏马,象征了新中人豪情满怀、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是仁者文化,智者文化,也是一种强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我们把“厚德”“明志”“博学”“力行”八字提炼成新校风。校风释义:“厚德”出自《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这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校风的意思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情操,作风正派、崇尚正义、豁达开朗、心胸坦荡。“明志”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校风的意思是:要目标明确,志向高远,要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要善于制定具体的学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博学”:“博”,大通也,(《说文》)即宽广、丰富、通晓、广博之谓;“学”,学问,学识;博学,就是学问广博精深。语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校风要求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力行”出自《书?泰誓中》,孔传:“行无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史记?儒林列传》:“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

校风的提炼,内涵丰富,辞精义达,主旨明确;包揽了师生员工“德”、“志”、“学”、“行”四个方面的要求。

学校的主题文化只有用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做支撑才具有生命力。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主题文化构建的核心,也是学校主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表征。从课程入手,构建学校的主题文化,能够充分地展现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呈现学校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文风貌,显示学校主题文化的内涵和品质,内在地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品质,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与核心。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形成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着眼于课程与教学特色的形成,其实就是在建构学校文化的软实力。”[12]没有课程的文化,也就没有主题文化精神的形成。

通过学科课程来突出主题文化。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强化文化教育,尤其是经典文化教育。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与专题,这五个系列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教育。如:“诗歌与散文系列”,本系列可开设若干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词曲选读、唐诗选读、宋词选读、元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等;又如“文化论著与专题”可以开设若干选修课程:中外文化论著选读、《论语》选读、《孟子》选读、《老子》选读、《庄子》选读、《人间词话》选读、中华文化寻根、民俗文化专题、社区文化专题等。这是我们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主渠道。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有利于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高中地理是惟一跨越“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一个科目,人文地理等内容也是进行传统地理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13]政治和历史属于“人文与社会”这个学习领域,有利于突出主题文化。在“科学”领域,如“物理”系列1,由两个模块组成,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可以突出物理学的人文色彩。“生物”选修2中也有“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在“艺术”这个学习领域,经典文化的内容则是相当多的,是突出主题文化的重要领域。[14]在学科课程中,建立生命化课堂,讲究三维目标的统一整合,讲究“思维场”、“情感场”、“交往场”的生态平衡,讲究过程的生成性、活动的主体性、评价的人文性。[15]

通过校本课程来拓展主题文化。校本课程是根据本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围绕传统经典文化积极开发,着眼于打好学生的生命底色,培育学生做一个“有根”的世界公民。拟开设的校本课程有关古典文学方面的:古典诗歌鉴赏、谈谈文化散文、诗歌鉴赏中的美学教育、红楼梦讲座、古典诗歌语言鉴赏、古典诗歌中的理趣探究、李清照词欣赏、三国演义人物看曹刘、《论语》赏析、《孟子》赏析、唐诗选讲、李白与诗歌的浪漫主义等。作为中国文化系统中的美学元素,汉字之美,源远流长。可开设的有《汉字与书法艺术》、《汉字的起源》、《汉字与汉字结构》、《汉字部首和古今字书》、《汉字文化》、《中国历代书法赏析》等。连云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沿海人类早期活动的遗迹,二千多年前,秦国在此立石为秦东门,并派徐福东渡出海,开创了中华民族海外交往的历史。因此,连云港是厚重的文化载体,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拟开设:吴承恩与《西游记》、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连云港境内吴文化遗存、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连云港两汉文物集珍、连云港地上的石刻、连云港博物馆馆藏书画、寻踪西游、徐福东渡之传说、古诗咏连云港、船山飞瀑桃花涧、秦皇东巡看秦山、羽山殛鲧千古恨、“东方天书”传古韵、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淮盐之争、《儒林外史》折射的盐商原型等。[16]这些遗存着的原汁原味的文化景观,有着鲜明的个性、地域性和时代特征,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是我校主题文化的底色,涵载着蓬勃的精神冀望,我们应该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纳入到主题文化建设的轨道,使之成为我校主题文化发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7]

通过研究性课程彰显主题文化。创设研究性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价值观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构建主题文化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主动探索,在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中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探求经典文化的新的空间。设想分“先秦文化圈”、“两汉文化圈”、“唐代文化圈”、“两宋文化圈”、“金元文化圈”、“明代文化圈”、“清代文化圈”。在这些文化圈中寻找“问题”,组织探究活动。

通过活动课程来实践主题文化。开设文化讲坛,有专题发言,也可对话交流,建立一种知识性、社群性与文化性沟通的文化场,体现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文化精神。精心设计八大活动系列:文学经典读书报告系列、文化经典读书报告系列、史学经典读书报告系列、绘画艺术经典读书报告系列、音乐经典读书报告系列、中国建筑艺术欣赏系列、中国名山文言游记系列、中国名水文言游记系列。每一系列分“专题预设”和“主报告人”。如中国建筑艺术欣赏系列,专题预设:苏州古典园林、西湖风景园林、岭南庭院、天坛、明清紫禁城、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大雁塔和小雁塔、晋祠、南北朝寺观园林、嵩山寺塔、开封铁塔、十三陵;主报告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主任、博士研究生冯仕达教授。

通过环境课程来营造主题文化。发挥校报、校刊的思想与文化传播作用,尤其是要加强对传统经典文化和传统经典文化活动的宣传;建设好学校的门户网站,设计好网站设计的公共模块,搞好校园文化模块;尤其是要链接“中国古曲网”、“少儿读经网”、“国学网”、“故乡网”、“国学宝典网”、“中华古籍网”、“中华文史网”、“百家讲坛”等经典文化网站;形成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系列;同时融合学校制度特色、环境特色、活动特色,最终形成“民族根”培育的校园文化整体特色。进校、离校、课间、午休前等音乐欣赏时间专门播放“中国古典音乐”“民族经典音乐”,如古琴曲《广陵散》《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醉渔唱晚》《平沙落雁》等,这些古典音乐作为沟通人们心灵的艺术,对于弘扬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涵养学生中正平和的愉悦积极的性情,有着重要作用。

加强经典文化特色显性氛围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同特色建设融为一体,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景点以及特色“橱窗文化”,加强外墙文化建设和走廊文化建设。建设“唐诗苑”“宋词轩”“日新亭”“文昌园”“文治园”“文行园”“文思园”“西方名人园”和“东方名人园”。目的是增加物化载体。由于这些苑亭轩置放的环境和欣赏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具有了某种明显不同的特质;并且作为物化了精神载体,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并集中反映着新中这个特定群体的道德价值和审美取向。因此,这项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的建设,要从材质、色彩、体量、艺术风貌、表现手法等方面,请园艺专家在调研并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18]如唐诗苑:沿路设计通透古典式诗廊,走廊有唐诗石刻;园中心建六角亭,请书法名家题写亭名,有唐诗集句对联;苑中小路,路边设计唐诗石刻。唐诗是国文之精华,文学之至宝,境界博大,语言精妙,节律神韵,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与智慧的载体。流连其中,能够领略大唐文化的风韵与精魂,得到思想启迪和美学享受。

以学校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视觉形象、环境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学校教育哲学的审视和提炼,通过“课程”来构建学校的主题文化(民族根文化),把传统经典文化教育和学校课程建设、环境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从物态和精神两个方面组织、培育、集聚和生成学校主题文化精神,有效地推动学校文化力的形成,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学校”和“品牌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2][3][11]傅国亮.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J].人民教育,2009(3-4).

[4] 张以瑾. 400名高中校长聚首北京研讨高中特色办学[D]. http://www.cnier.ac.cn/snxx/2009-04-01

[5] 刘引.现代学校的文化使命[J].人民教育.2004,(3)

[6]彭钢. 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形成[J].第三届教育科学论坛暨第七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所(院)长工作联席会议材料

[7] 郑金洲.特色强校:学校变革的新局面[J]人民教育. 2009(3-4)

[8] 王啸.全球化与中国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75.

[9]鲁洁.道德危机:一个现代化的悖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10]周锦屏.古韵盛迹[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前言).

[12]彭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M].教育发展研究,2008(2).

[13][14]教育部基教司,教育部师范司.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与学生选课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15-16

[15] 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16]魏琪,张文鲍,赵匡民,等.东胜神州[M].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3

[17][18] 王建国,阳建强,等.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营造与提升[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民族根文化和特色高中构建之研究”(课题批准号GHB093204)成果之一。

(文章原载:《连云港教育》2010年第1期总第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