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2a kingroot:教学田野里培养大写的“人”——福建省大田县“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改革记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0:07:16
教学田野里培养大写的“人”——福建省大田县“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改革记事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康 丽 周书贤

      继煤矿、茶叶之后,课改正成为福建省大田县的又一张“名片”,这个以“九山、半水、半分田”著称的欠发达农业县,以全县范围的“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持续关注。两年来,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吉林等省区的2000多名教育工作者先后实地考察了大田的课堂。

    至今,提起课改给自己带来的“震撼”,福建省大田县均溪中心小学学生家长林联刘依然记忆犹新。“一开始,学校说要改革了,我根本没当回事”,然而一次偶然的听课,林联刘傻眼了,与以前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传统课堂完全不一样,孩子们分成好几堆儿,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感觉“乱哄哄”的。
    后来,林联刘明白了,这就是“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教学方式,孩子们是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从以前的“先教后学”到现在的“先学后教”,不仅仅是“教”与“学”顺序的变更,更是一场教学观念的革命。而推动者正是福建大田县教育局局长林镛。
    
改革,因为不忍看到三个“苦”
        
     从厦门到大田,有300多公里,相隔的不仅是时空距离,还有经济水平的悬殊。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学生要想走出去,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大田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实上,在这样一个省定经济欠发达县,能够通过高考“脱颖而出”的孩子毕竟是少数。2006年5月份,新任大田县教育局局长的林镛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供。
    大家都知道应试教育不好,但是怎么改,如何改?林镛很是费了一番脑筋。轰轰烈烈开展体育运动,推行“书香校园”、“师生同场辩论赛”……活动不可谓不多,但几年下来,林镛发现,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课堂的问题不解决,学生的负担还是没有减轻,必须让课堂高效起来。”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高效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堂?林镛派校长和老师们多次奔赴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取经”。尤其是后者的课堂,让他“大为震撼”,人家能做的,为什么大田不能做?
    更重要的是,大田搞课改还有一个有利条件,“有效课堂”的倡导者——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对大田的改革一直给予持续的关注和指导。
    万事俱备,2009年11月13日,大田县教育局召开名为“将课改进行到底”的动员大会,12月7日,正式下发《关于推行“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按照一到二年级渗透,三到四年级过渡,五到六年级衔接,七到九年级养成的思路,全面推进“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与一般文件不同,这份在大田教育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更像是一份“课改说明书”,它详细规定了“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三大步骤:先学,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教师指导,检查自学效果;后教,学生讨论、更正,学习成果展示,教师点拨;当堂训练,学生通过一定时间、数量的训练,发现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时间结构上,先学、后教两个步骤原则上不超过30分钟,当堂训练步骤在中学用时原则上不少于15分钟,小学原则上不少于10分钟。总的来说,教师讲授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5分钟。
    这是一份综合了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特点的“大田课堂操作模式”。与别的地方单打独斗搞课改不同,林镛要求在全县城关及辖区18个乡镇的中小学校推开。
  他始终坚持,改革不是一个实验学校、实验班就能完成的,一所学校只要有一个教师没参与改革,改革就成功不了。
  
让校长走进教学田野
  
  古语有云,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大田县域课改的“粮草”就是校长。
  课改是否成功,关键就在校长。在课改发动前的2008年、2009年,大田的校长们很是吃足了苦头。
  早在2008年酝酿课改之时,林镛就开始在校长身上下功夫。他买了许多书送给校长读,一买就是200本,校长们读后不仅要写阅读体会,还要考试,有填空题、论述题。还举行校长论坛,要求校长们轮流上台做演讲,必须脱稿讲,还得制作PPT,全县各校骨干教师给上台演讲的校长们打分。
  这还不算什么,更难的是让校长上课。
  上京中心小学校长林龙生就是其中一位,得知要“上课”的消息后,林校长几宿没合眼,凌晨三四点还在“用功”读书。
  到了正式上讲台的时候,多年不上讲台的校长们走上讲台,舌头打结,脸色发青。
  “走下讲台的时候,后背凉飕飕的,才发现全湿透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位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
  但讲着讲着,校长们曾经的感觉慢慢找回来了,也真正明白了局长的苦心。
  2009年11月18日下午,经过认真的准备,大田实验小学副校长苏荣复亲自出马,上了一节“先学后教”“下水”课。课堂上,苏荣复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出了一份“先学后教”的满意答卷。
  武陵中学校长陈春买、大田三中校长林还诚、屏山中学校长林芳觉、广平中学校长郑宝珍……纷纷在本校上起了“先学后教”观摩课。
  “这些校长中,离开教学岗位最久的已经有23年了,让他们讲课,就是希望他们为每位教师做表率,只有每个校长做到了‘先学后教’,才有资格、有权利要求教师做到,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林镛说。
  2009年12月18日,大田县在大田六中开展中学校长“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按校长专业学科指定学科教学内容,采取“同课异构”形式进行展示。18位校长轮流上台授课,依据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当堂汇报,检测反馈。
  “重返讲台,才知道教学的深奥,再回课堂,才明白改革的迫切。”不止一位校长有这样的感受。收获的不仅仅是他们,校长们勇敢迈出的第一步更给了普通教师改革的勇气和信心。
  
教师:从怀疑到支持
  
  11月23日,距离大田县城75公里的广平中心小学,教师林青梨正在讲授“数字的用处”,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孩子们是课堂的主角,他们前后一组,讨论时全情投入,展示时落落大方。从学号编码到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大家讨论得很热烈。
  临到快下课时,林青梨有意“提示”了一下孩子们:“今天来我们班上听课还有一些客人,大家可以采访一下他们,看看他们的身份证号码各自代表什么意思。”
  孩子们一下子把记者和听课人员包围起来,记录下身份证号,一一写在了黑板上,并向大家介绍了身份证号码的结构和含义。
  整节课,只见教师的偶尔点拨和提示,不见“满堂灌”。“这只是一节很普通的常规课,‘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模式在我们这里已经全面铺开。在上课前,孩子们已经通过‘导学案’提前进行了自学。”校长林其渊介绍说。
  课改两年来,从最初生搬硬套的模仿,到现在结合实际的创新,广平中心小学已经成为大田县4个农村课改基地校之一。但回溯当初,对待课改,教师们却态度不一,冷眼旁观者有之,积极响应者有之,不甘不愿者更有之。
  “当初,我可是违心接受的。”余玉秀老师笑着说。事实上,像余老师这样想的大有人在。广平镇地处偏远,外出务工者居多,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家长几乎是把孩子全部托付给了学校。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本来就很累的教师还要课改?这不是加重负担,自讨苦吃吗?
  “提倡‘先学后教’,孩子们根本就不会学,怎么办?农村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回到家也没人管,怎么去搜集资料?课堂放开了,教师的备课量明显增大,怎么办?”无数个问题摆在教师面前。
  那段时间,学校的教师几乎“忙晕了”,编制导学案,手把手地培训小组长,告诉孩子们怎么自学,帮助他们搜集资料。两个月时间下来,结果让教师们“大吃一惊”——孩子们对这种课堂抱有“超乎寻常”的热情,他们积极讨论,热烈展示,仿佛变了一个人。
  “学生的表现欲出乎我们的意料,大家都想当解说员,不想当收音机。”余玉秀告诉记者。
  更激动的是从教多年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廖雪琴,以前一节课上下来,不仅学生觉得漫长,她自己都感觉很累,没劲,“教书挺没意思的”。但课改之后,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她感动,“现在的课堂气氛真的很好,老师虽然辛苦,但很快乐”。
  课改带来的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患咽炎等职业病的教师越来越少了,因为不用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了。
  “从目前来看,教师或许会很累,但从长远来看,教师会更轻松。”数学教师张英祖总结道。
  
从学生再出发
  
  “拿什么来拯救学生和教师,只有课改。”林镛曾经“放”出这样的“狠话”,起初,老师们不信,现在,这句话逐渐在“应验”。
  11月22日,均溪中心小学一大批教师要去外地参观学习,数学教师陈珠丽心想,语文教师不在了,我可以加一节数学课。当她走进六(3)班时,蒙了,孩子们正有板有眼地上着语文课。原来,语文老师临走时,已经交代学生自主学习,自己上课。
  孩子们上的是第22节课《跑进家来的松鼠》,学生列出了学习目标、背景资料,然后是小组学习生字词,分组讨论文章,集中展示……一切如旧,并没有因为老师的离开而有所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孩子们“解放”了老师。
  “孩子们把老师能说的全说了,老师真的很轻松。”数学教师肖晓芳不无兴奋地说道,“以前我们特别注重预设,有的老师光导入就花10分钟,备课时更别提了,精确到每一句话、每一个过渡语,每一个起承转合,真是绞尽脑汁。现在不一样了。”
  语文教师陈丽明更是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以前的传统课堂,是教师带着孩子走过陌生的路;现在是教师告诉孩子,我们要走这条路,孩子自己去探一探,走一走,然后互相转告同伴该怎么走。”
  当记者来到大田课改最有力的实践者——大田实验小学时,这种感受尤为强烈。
  教了20多年书的语文教师郭新芳不再用“教书匠”来称呼自己,而是用“爱思考的教师”来概括自己现在的状态。“不要想着怎么把知识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什么方法学会知识。”
  数学教师连仁平更是提出,课改对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很大的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有价值的思考。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种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没有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难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其实,教师真正的职业倦怠源于重复机械的劳动,真正的职业幸福是专业成长。”林镛恳切地说。
  在大田实验小学校长吴建玲看来,“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关于小组建设,关于导学案,关于学生评价,他们还在摸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个碰撞智慧,产生思想的过程。”
  “教师在得到解放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压力。”一位教师这样说。这就是课改的魅力,它促使教师真正向内转,审视自我,提升自我,从学生再出发。
  
为了培养大写的“人”
  
  课改两年来,最担心谁反对?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局长、校长、老师。
  无一例外,他们的回答是——“家长”。
  “家长特别看重成绩,有些家长要么是根本不管,要么是只看学生成绩。孩子成绩不好了就找老师。”一位老师说道, “我们搞课改,就是希望家长们不要只关注分数层面上的东西,重点要从能力提升角度上一起来关注孩子的成长。令人欣慰的是,家长现在的教育观正慢慢发生变化。”
  的确,在大田采访的日子里,记者发现,实施了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改革之后,无论是农村家长,还是城区家长,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对大田课改朴素的肯定和支持。
  大田实验小学五(2)班学生吴思凡的家长是一位检察院公诉人,他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出庭时的情景,特别紧张,话都说不顺。但女儿在学校的表现却让他既欣喜又惊讶,“她站在全班几十名学生面前,侃侃而谈,一点都不紧张”。现在的孩子都这么大胆吗?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学校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每一个孩子上台展示。
  而在采访时,这位家长看到了六(6)班学生涂培玮的表现,更是惊讶地连呼不可思议。这个在他印象里“羞涩”的小男孩,如今讲起“先学后教”,讲起高效课堂,讲起合作学习,头头是道,比家长还要专业。
  “想起自己以前接受的教育,看看孩子们现在的表现,课堂一定得改。”他说。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五(6)班学生陈韵颀的家长,“孩子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回家爱玩电脑,现在回去,比我都忙,上网查资料,做专题,做PPT,都是因为第二天要在全班学生面前作展示。”
  “会预习”、“会自学”、“能独立”……这些词语从家长嘴中一一说出,在这一刻,他们的眼中不仅仅有成绩,更有孩子能力的提高。
  当然,作为最有力的证据,课改之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降低,不仅如此,那些“后进生”、“中等生”,成绩反而大幅上升。
  原因很简单,他们在展示和交流中收获了学习的自信和学习的能力。
  正如六(4)班学生王龙江的一句话:“以前,说错了总怕被老师说,同学笑。现在再也不怕了,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课改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学生。” 广平中心小学校长林其渊感叹道。
  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不仅教师有目共睹,家长欣慰在心,就是外来的参观者也观察到了。
  “刚走进教室,就发现一个做完早操的孩子,马上拿出课外书读。这里的孩子自学能力都非常好。”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主任郑美玲是慕名来大田学习“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模式的,这个细节让她感怀良多,“孩子们已经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发言,相互辩论和质疑。大田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学生观方面实现了重大转变,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是和教师一样的人;从分数的牢笼中将学生的生命活力解放出来,真正在课堂中确立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操练场。”广东省阳江市人大教育考察团在赴大田学习参观后的考察报告中写道。
  4月8日至11日,福建省首届“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会在大田县举行。先后5次深入大田进行实地考察的余文森教授对大田的课堂教学改革给予高度评价,在他看来,大田县率先在全国实施的这项县域教育改革,其改革路径与成就堪比当年的安徽“小岗村”。
  大田课改面临着这许多赞誉,同时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阻力。林镛以他特有的执著和韧劲说:“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人格的大写的‘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开弓没有回头箭’,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才能成功。”
  最近,林镛在抓学习与创新的同时,又深入到全县中小学,进行题为《胜利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的新一轮讲座了……
  大田的改革之路,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