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和黑客的区别:阅读篇(日有所得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9:29:58

高一语基过关检测

                 ——陆 波(原创)

 

二十八.现代文阅读(18分)

(一)阳光下的木桶

                    ——陆波是个包子

   一天,一个朋友向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有两条铁轨,废弃的这条路上有一个孩子在玩耍,正在使用的那条路上有一群孩子在玩儿。一列火车驶来,恰好你在扳道口边,你会把轨道扳向哪条道?

   我说,我会蒙上眼睛。

   朋友笑了,他说那你和上帝的想法一致。朋友又问:如果废弃的铁轨上没有小孩,而使用的铁轨上有,这时你会怎么办?

   我说,我会把道扳到废弃的那条上。

   朋友说看来你还不是上帝,上帝仍然会什么都不干。

   回答问题,还聊了很多,可老是心不在焉,我耿耿于怀这个小问题。

   不知不觉的,我把这个问题上升了若干次,几近于做人原则。

   三十出头的人了,再来思考这个显然有点亡羊补牢的意思。不过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自己决定寿命长短的想法仅存在于年少无知的少年时代,那时很潇洒地告诉每一个人,哪天觉得活着不爽了就把自己干掉,死皮赖脸地撑到七老八十简直是造孽。

   后来不提这个了,相信起“不为无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的哲学。周围同龄人中有先走一步的,为之没有欣喜,仍和大多数人一般唏嘘不已。如果上苍偏要我活个够本,那么三十岁思考如何做人大概也不算太晚,我想。

   回到那个关于列车铁轨的小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回答得相当迅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是这样考虑的:一个孩子的价值并不一定小于一群孩子的价值。既然总要损失其中之一,那么让我来选择对任何一方都不公平。这的确是上帝的事情,而我唯一可干的就是蒙上眼睛。

   联想到时下发生的世贸大楼被袭和阿富汗被炸,如果让我来选择,同样地,我也只能蒙上眼睛。世贸数千人的死不是因,阿富汗死去的人也不是最后的果。我不可能像有些人做的那样声称:“今夜,我是美国人!”也不可能像另一些人所诅咒的那样:“一切都是报应。”

   哈耶克也好,亨廷顿也好,上溯千年下至万世,多少思想、哲学都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都是完全不同的,一不大于多,多也不大于一。我只能退到底线,和卖茶叶蛋的老太婆保持一致:杀人是不好的。

   做人做到这个份上,既是无奈的,也是骄傲的。

   朋友第二个问题我回答得有些犹豫。一方面是因为我想表现与众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的确不知道在天地的大背景下,人的价值究竟有何意义。但终于我还是选择了扳那个道口,这是否说明我还是没有愤世嫉俗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呢?或者说明我的确仍然是一个人本主义者?没办法。

   以前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后来在镜子里照来照去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我其实是自己曾经最痛恨的保守者,内心里认为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结构也具有社会学特征,一条是不断进化的理论、科学和技术,向上;另一条是不断退化的伦理、道德和人性,向下。两条相互纠缠着,彼此制约又彼此推动。同样地具有难以权衡的价值,就像朋友为我设问的两条铁轨上发生的事情。

   想来想去,顿时有些生不逢时的感慨。放在数千年前的希腊,第欧根尼可以躺在木桶里对亚历山大说:“走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现在如果有人这样说,对付他的将是警察、暴力或者被遣送到精神病院。

   阳光下的木桶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犬儒,也要为犬儒付出代价。

   如果再有朋友问我关于铁轨扳道的问题,我肯定很残忍、很白痴地告诉他:我没在那里。

   即使是假设。

   就这样吧!

[]犬儒:原指古希腊抱有玩世不恭思想的一派哲学家,后来泛指玩世不恭的人。

1.文章开头,作者就朋友有关铁轨的两次提问,分别答道“我会蒙上眼睛”“我会把把道扳到废弃的那条”,请问作者当时这样回答的理由是什么?(4分)

   答:①。“我会蒙上眼睛”的理由是(不超过25字)                              

[认为小孩的价值不能单以数量多寡论,因而无从选择]

②.“我会把道扳到废弃的那条”的理由是(不超过25字)                    

 [也许自己还是一个人本主义者,还不至于过分愤世嫉俗]

2.文中“做人做到这个份上,既是无奈的,也是骄傲的”一句,作者认为“无奈”和“骄傲”的各是什么?(4分)

   答:无奈的是不知道该怎样选择让谁去死,因为每个人存在的价值无从衡量。                                                                       

骄傲的是知道不必去选择,因为人各有其价值,杀人是不好的。                                                                               

3.请分别说明下面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A. 上帝仍然会什么都不干。                                                 

[上帝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他老人家也无从选择。那么,听其自然好了]

B.  我只能退到底线,和卖茶叶蛋的老太婆保持一致。                            

[我不必追求高深,尽可以和社会最底层劳动者的观点保持一致,因为在事实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 犬儒,也要为犬儒付出代价。                                             

[现在再有像第欧根尼一样玩世不恭的人,也要为其玩世不恭的行为付出代价]

4.文章以“阳光下的木桶”为题,有何深刻含义?请简要分析之。(4分)

   答: A阳光喻指上帝与自然的恩赐,木桶喻指个人生存的自由。

B作者希望人与人不论贵贱贫富、不论种族信仰,都能彼此尊重,并与身边的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

    

(二)许钦文:鉴湖风景如画(选自《六十年散文选介》)(15分)

    艺术家依照自然景物作画,叫作写生。所谓风景如画,是说美好的风景。拿画来形容风景的好,因为有些画是经过艺术家美化了的风景的写照。“风景如画”这意义,我日前在绍兴才深刻地体会到。

    我坐着踏桨船,到小云栖等地方去看看,觉得路上风景实在可观。偏门外,虽然由石条叠成圆洞的高高的跨湖桥已于抗日战争时期毁掉,可是快阁所在,是爱国大诗人陆游写过“风吹麦饭满村香”的地方,大片银波粼粼的水,远处衬着青青的山,湖光山色依然。在那青山绿水之间,金黄黄的早稻穗和碧油油的晚稻苗间隔在田间;还有杨柳、柏树排列在河岸和田塍上。且不说经过鱼荡的箔时,那竹笆刮着船底飕飕的轻脆悦耳声,在菱荡旁垂钓鲈鱼的渔翁的悠然的姿态,平常我也只有在那画上见到过。绍兴极大部分是平地,所以河流通常总是静止的样子。水面如镜,这就成了“镜湖”,也称“鉴湖”。一个魁星阁,一座三眼桥,几株柏树,一丛松树,砖砌的楼房,茅草的平屋,摇着橹的出畈船和供行人休息的路亭等等,分开来个别观看,没有什么特别,可是配置在稽山镜水之间,这就千变万化,形成了许多醒目的景象。有名的峨嵋山,所谓风景奇特,五步一小变,十步一大变的,我欣赏过一个星期。虽然多变化,可是气势太急促,岩石峰峦,近近地迫在眼前,往往看得透不过气来的样子。会稽山脉在鉴湖水上观望,似乎淡淡的几笔,远远的,只是衬托的背景。可是我能想见:那里禹陵、兰亭等古迹的所在,崇山峻岭之间长着茂林修竹,雄伟、庄严,也是秀丽的,坐在船上摇动着,也可以说是“五步一小变,十步一大变”的,却处处是使人眼开眉展,爽神悦目的。我坐在踏桨船上,一桨一桨地踏过去,眼前景物渐渐地转变,一幅一幅的图画,好像是在看优美的风景片子的电影,真是百看不厌的。杜甫有诗说,“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这凉是清凉爽快,无论何时,看着鉴湖的风景,总是觉得爽快的呀!

绍兴是我的故乡,偏门外一带是我旧游之地;以前我没有这样感到兴趣过。固然,由于年龄、世故等关系,有些事情一时体会不到真情;像我早在中等学校里唱过的“鸟鸣山更幽”和“夜归鹿门”等歌词,一直要到我年已半百在福建永安的山上时才忽然体会到,却也只是一会儿就过去了的。如今鉴湖风景给我优美的印象是使我念念不忘的了。“静观万物皆自得”,原来在旧社会里,我迫于生计,一直匆匆忙忙,没有好好地安静过心境。不久以前我到北京去开会,在火车开出城站时,我忽然想到,以前我屡次北上,总是为着生计,这次才主要的是为着事业。

新社会给我们的幸福,并不限于物质条件,更加是精神上可以愉快,得到安慰!

1.本文采用多彩的画笔描绘了四幅优美的图画,请根据第四幅图画的提示填写前三幅图画的名称。(3分)

第一幅:快阁风光图                    第二幅:临荡垂钓图

第三幅:魁星图                        第四幅:湖上稽山图

2.第2自然段,作者在写会稽山之前写到峨嵋山,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手法?(2分)

   答:是对比,更是衬托。

3.第2自然段结尾,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有什么作用?(2分)

   答:进一步突出鉴湖风景的特点。                 

4.鉴湖如画般的风景,作者为什么说“以前我可没有这样感到兴趣过”?(4分)

   答:旧社会迫于生计,没有好好地安静过心境。     

5.下面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D )(4分)

A.《鉴湖风景如画》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精粹的笔墨,描绘了故乡会稽山水的秀美,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B.作者在描绘会稽山水时,有时用淡墨轻轻地勾画,有时又用笔墨进行点染,体现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

C.“静观万物皆自得”的意思是:只要静心地观察万物,便会发现万物悠然自得的神态。

D.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会稽山水的特点,特地对“魁星阁”“三眼桥”等景物作了远景式的描绘。

E.作者将热爱故乡之情倾注于对鉴湖风景的描绘之中,做到了情景交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烧开一壶水

        ——王绍培

   前两天跟一位学者谈话,他说现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烧到60℃就撒手了。还有不少人这壶水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别的壶。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可以有所作为的。人生苦短,看到一个人最终也没有把一壶水烧开,真是令人惋惜。

   忽然想起我在采访高希均时,高教授说的一番话。高教授在谈到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几个基本的经济观念时,说到“核心优势”这个词。所谓“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真正的优势到底是什么。然后的问题是,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资源都集中运用到这个优势上?高教授的这个观念跟“烧开一壶水”的说法是可以两相参照、互相发扬的。

   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归结起来大概有这样的四个问题。一是一壶水值不值得烧,二是应该烧哪一壶,三是如何烧,四是烧开之后又怎么办。

   就第一个问题来说,社会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就是所谓“冷门”。考大学,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很多。工作,吃香的行业总是门庭若市。其实呢,热门和冷门是相互转换的。热门的专业学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滞销货,冷门的专业学的人少了立马成了抢手货。社会上只有没有烧开的水,没有不值得烧的水。有句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状元,无非就是烧开了的水。我曾经游走在深山深处,遇见一个理发师傅,这个师傅不仅能够准确地知道顾客头上痒在何处,而且他的剃刀在脸上游走,犹如春风拂面。这样的技艺是不可能冷的。

   其次,一个人要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定位,看清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到底有什么潜能,至少应该看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太过优秀的人,总认为壶壶水都值得烧,壶壶都可以烧得开。但是,“核心优势”的关键处就是告诉我们只能有一个优势,多“核心优势”就降低了优势。有谚语说,不要同时追两只兔子。围棋大师吴清源曾经手书条幅“不搏二兔”给聂卫平,委婉批评他精力分散了。

   定位明确之后,就要不停地烧水,直至水开。水不开,虽然有核心,但是无优势。烧水的过程大概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不免会有见异思迁的弱点,不免会怀疑乃至动摇,对水是不是可以烧开有深度的疑虑,最后我们甚至认为也许这壶水根本就不值得烧……一个能够把水烧开的人,一定经过了寂寞、艰难和挫折……尤其是烧到60℃之后的难度,常常令无数来者折返。其实任何人在初始阶段有什么大的不同呢?所谓“靡不善初,鲜有克终”者是也,世上的成功人士,无非坚持到底把一壶水烧开而已。

   水既烧开,还要防止水再变凉。要让水持续在沸点,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比起烧开有过之而无不及。取得“核心优势”的人,社会会给他特别的荣誉,然后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会活动,于是“核心”不核,优势也就不优了。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及时警觉到这一点。像前不久,“杂交水水稻之父”袁隆平就主动实行“头衔瘦身”,目的当然是要把“核心优势”延续得长久一点。

   不过,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在别处”的人太多,想去烧下一壶或者别人那一壶的人太多,哪壶不开偏提哪壶的人太多,真正能够坐冷板凳,在自己专业方面呢精进的人并不多。

   当然,要让人静下心来烧开自己这一壶,在社会方面来说,还要一些制度上的保证。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中,一个专业技艺精湛的人应该获得高薪的待遇,不应该让人觉得只有做官才是最值得烧的水。古时候“学而优则仕”,那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物质财富少得可怜,才使得人们不得不挤在一个茅坑里抢屎吃!而做官又不能直接创造财富,只是多了一个吃国家财税饭的人,且天下的官员大多既贪婪又奢侈,于是国家便越来越不像一个国家,顶着一个黑洞般的财政赤字,靠百姓的存款在支撑着过日子!——只有烧开自己那壶水的人多了,伸手向国家拿钱的人少了,整个国家才会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吧。

22.“烧开一壶水”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18字)

   答:意思是把自己的资源都集中运用到核心优势上。

23.很多有才华、有作为的人“没有把一壶水烧开“,具体表现有哪些?(不超过22个字)

   答:想去烧下一壶或者别人那一壶,哪壶不开偏提哪壶。

24.在第五段和第七段中分别列举了吴清源送条幅给聂卫平和袁隆平“头衔瘦身“的例子,请结合“核心优势”分析两例的论述角度和作用。

   答:吴清源手书条幅“不搏二兔”给聂卫平,从反面说明我们只能有一个优势,多“核心优势”就降低了优势;袁隆平“头衔瘦身”,从正面说明我们要警惕“核心”不核,优势不优,把“核心优势”延续得长久一点。

25.作者认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主要必须解决四个问题。请概括作者对前三个问题所持的观点。

   答:社会上没有不值得烧的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根据自己的过人之处、潜能和兴趣,选择一个优势;要耐得住寂寞、艰难和挫折,不停地烧水,直至水开。

26.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D]

A. 本文以跟学者谈话开篇,引出“人生苦短,看到一个人最终也没有把一壶水烧开,真是令人惋惜”的话题,这种以实引虚、以实论虚的手法贯穿全文。

B. 第一段和第六段提到的“烧到60℃”,指的是缺乏耐心和毅力,半途而废,不能培养自己的“核心优势”,“60℃”是运用了借喻修辞方法。

C. 第二段在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高教授的话不仅引出“核心优势”这一关键概念,更是和后面的理发师傅呼应,说明专业没有冷热之分。

D. 本文意在说明一个人要保持一个“核心优势”,文章用生活中常见的烧开水作比喻,语言不仅形象鲜明,通俗易懂,而且意味深长。

E. 这是一篇议论性哲理散文,它告诉我们,只要静下心来,戒除浮躁,一心一意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勤心耕耘,不断前进,就一定会有收获。

(四)西风胡杨

                             ——潘岳

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金黄之美,属于秋天。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新疆,新疆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塔里木。我去了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它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决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胡杨林中,有梭梭草、甘草、骆驼草,它们和谐共生。容与和,正是儒学的真髓。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竟能深达二十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它们让战友落泪,它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个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而死的气节。

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林前面生着一丛丛、一团团,茸茸的、淡淡的、柔柔的红柳。她们是胡杨的红颜知己。她们面对着肆虐的狂沙,背倚着心爱的胡杨,一样地坚韧不退,一样地忍饥挨渴。这又使我想起远在天涯海角,与胡杨同一属种的兄弟,它们是红树林。与胡杨一样,它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注定长得俊美,生得高贵,活得清白,死得忠诚。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为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的西域文明。拓荒与战争,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今天,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恶梦。

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也许这泪水能化成细雨救活胡杨。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选《人民日报》2004年10月7日)

1.文章第一段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悲壮、苍凉的气氛。

A. 为写胡杨坚韧、悲壮的特点作铺垫。

B. 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答题揭密:环境描写一般有两个作用:渲染气氛和作铺垫。第一自然段本身就有“苍凉”“荒凉”等词语。全文有“悲壮”等词语。“烈马”“狼烟”“烽台”有战争味,富有历史沧桑感]

2.作者写胡杨的同时,也写了红柳、红树林,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A。说明胡杨并不孤独。

B.衬托胡杨有着跟红柳、红树林一样的高贵、清白、忠诚的品质。

    [答题揭密:这个问题来源于倒数第三段,请注意倒数第三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3.如何理解“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这句话的意思?

答:A胡杨孕育了中华文明。

B. 胡杨精神是顽强、坚韧、忠诚、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C. 深深根植于大地的胡杨的根,如同我们民族的心,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中国文化连绵不息。

[答题揭密:一定要站在全文的高度来答题!]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E

A.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写胡杨是“秋天最美的树”,但在文中,并未对胡杨的外形进行具体的描绘,目的在于着重表现胡杨的内在之美,精神之美。

B. 作者用“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新疆,新疆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塔里木”三个句子,层层递进,说明塔里木是胡杨的故乡,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错。是并列,不是递进。相同的例子有“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C. 作者呼吁塔里木河与额济纳旗河上游的人们拦水造坝围垦开发,目的是呼吁他们多栽种胡杨,保护胡杨,以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错。作者是担心,不是呼吁!]

D. 这篇文章语言风格平淡朴实,不仅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错。本文语言风格优美愤激,酣畅淋漓]

E. 作者运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赋予胡杨以人的灵性,既表现了作者对胡杨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也使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附录]

胡杨礼赞

——王家传

在窒息的大漠里

在干涸的戈壁中

你——

活千年不死

死千年不倒

倒千年不朽

这是你啊

对寂寞与孤独的抗争

对精神的诠释与昭示

对信念的执着与高扬

纵然狂雪与灼阳

疯狂地亲吻着

你年轻

而又沧桑的脸庞

纵然身躯伤痕累累

你啊

却依然宣泄着热情与奔放

依然播撒人间春色

头颅高昂

胡杨礼赞

——石星光

         一

穿越了宇宙洪荒

凝练了天地玄黄

胡杨林作为最早的植物群

落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

神奇地创造了

生命的绿色和希望

饱经了岁月沧桑

习惯了世态炎凉

胡杨林成为最后的留守物

种在这个严酷的环境里

精辟地诠释了

生存的价值和力量

        二

有谁能如此顽强

耐旱     耐寒     耐盐碱

抗风     抗沙     抗祸殃

根深十米汲取营养

雨后三年枝发叶长

即使旱死二十余载

遇水又有新芽绽放

有谁能如此豪放

活着一千年不死

死后一千年不倒

倒下一千年不朽

高擎生命的旗帜

终年与漫漫黄沙对抗

甘愿在茫茫戈壁驻防

        三

物竞天择     天道有常

适者生存     弱者自强

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深处

胡杨林展示出生命的瑰丽画卷

在寸草不生的戈壁尽头

胡杨林高挺着永不弯曲的脊梁

春风习习     甘露普降

悄然荡漾出一抹绿浪

秋风飒飒     胡雁高翔

顿时灿烂成一片金黄

无论春秋与冬夏

枝枝叶叶总昂扬

        四

似柳非柳     似杨非杨

风刀霜剑改变了叶儿的形状

秋高气爽     寒霜初降

萧瑟中闪烁出耀眼的金光

一棵棵胡杨举起一把把火炬

把苍凉的边塞烘热照亮

潇洒地走过太久的寂寞

乐观地承受太多的凄凉

苦难的命运锤炼出铁打的性格

无悔的奉献焕发出铜铸的辉煌

生命的美丽应当这样欣赏

活着的乐趣应当这样歌唱

        五

是谁让清溪潺潺流淌

唤起昔日枝繁叶茂的梦想 

是谁让甘露点点滋养

带来今朝枯木逢春的气象

面对水天一色的明镜

倒影中也显示出无畏的模样

天生万物在相生相克中消长

水生木长在相辅相成中共享

生态的和谐原本是这样美好感人

自然的恩赐有时也如此慷慨大方

愿生生息息不再为干旱忧伤

愿世世代代不再为生存惆怅

        六

孤寂往往注满着悲壮

悲壮往往孕育着辉煌

苍苍胡天穹庐下

茫茫大漠荒原上

胡杨林的生死奋战

展示出震撼心魄的英勇形象

任狂风肆虐沙砾飞扬

任烈日炎炎旱魔逞强

摧不垮的群体不屈不挠

灭不绝的部落愈挫愈刚

拼搏雕塑成生命的姿势

意志浇铸成坚固的屏障

        七

直面沙尘暴挺起金盾般的胸膛

扎根戈壁滩高耸钢铁般的肩膀

耗尽精力     坚守不放

如锚似虬的劲根紧抠地床

宁折不弯     战死沙场

如矛似箭的遒枝刺破穹苍

历史踉踉跄跄疲惫地走过

岁月蹒蹒跚跚无奈地流逝

天地间留下无所畏惧的胡杨

气韵磅礴     浩浩皇皇

大自然留下了自强不息的胡杨

风骨凛凛     铿铿锵锵

        八

狂风接着狂风

反反复复     把繁华演变成荒凉

沙浪推着沙浪

重重叠叠     把胡杨埋没成沙岗 

苦也难忘     痛也难忘

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竞悲殇

多么想胡笳伴着牧歌

吟唱胡杨林的悲壮豪爽

多么想诗情伴着画意

赞叹胡杨林的英勇异常

情也难唱     景也难唱

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欲断肠

        九

来吧      何不观赏这幅凄美的景象

胡杨林给予人们多少启迪多少遐想

来吧     何不吟唱这部生命的史诗

大自然给予人们多少教益多少期望

这是勇敢无畏的特写

这是充满哲理的华章

恰似荷锄牵犁的耕夫挥汗劳作

犹如艰难跋涉的旅人弓腰拄杖

胡杨义无返顾地在戈壁坚守

饱尝艰辛历尽痛楚毫不退让

生命之树顶天立地苦苦成长

生命之歌振聋发聩久久回响

        十

莫问重重苦难后悲泪几行

且看屡屡奋争中豪情万丈

志气如磐石般坚毅

胸怀如大海般宽广

回望祖祖辈辈走过的路途

无数坎坎坷坷镌刻在心上

有道是自然规律不可违抗

逆之者亡     顺之者昌

有道是乾旋坤转变数无量

曾经兴旺     终究消亡

最难得     盛也豪放     衰也豪放

最难得     生也坚强     死也坚强

        十一

沙漠之舟徜徉古道     沐浴斜阳

戈壁之魂梳理思绪     倾诉衷肠

一样的命运联结成知心朋友

一样的品格折射出璀璨光芒

就这样     静静地挺立在风沙线上

就这样     默默地守望到地老天荒

在这个生命难以存活的地方

多么需要相依相伴增添力量

在这个生态极其恶劣的地方

多么需要共勉共济挽紧臂膀

弱势群体竟是如此坚强

自强境界竟是如此高尚

        十二

耐住寂寞     耐住清贫

只需要     几滴雨露一片阳光

守住家园     守住村庄

只期盼     山川碧绿     花卉芬芳

执着的追求     美好的向往

苦也荣光     乐也荣光

从来没有自我标榜

从来没有邀功请赏

当沙尘暴再次铺天盖地袭来

可曾想起殊死搏斗在前线的胡杨

禁不住仰天长歌一曲胡杨礼赞

昔也辉煌     今也辉煌

——为杨德禄《胡杨摄影集》配诗          2004年深秋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4×312分)

   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已发现延缓细胞老化的方法,即通过修补基因物质,为老化的细胞注入新的活力,甚至可使细胞长生不老。这是分子基因学领域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它将为治疗癌症及与老化有关的疾病带来希望。

   主持这项研究的德克萨斯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莱特说,他的研究小组已经证明,至少在细胞分子层次上,人类可以中止老化过程,但这并不等于人能长生不老。就像给一部旧车换上新引擎,虽不能让车子永远不坏,但却会跑得更长久。他说:“我们可以把患者的细胞取出,予以活化,做必要修补,再将其注回患者身体,以治疗基因性和其他各种疾病。”

   这个研究小组发现,生殖细胞产生的酵素可使端粒(细胞染色体端的着丝点)重新生长,而一般细胞无法分泌这种酵素。细胞的每次分裂都使端粒受到耗损,变得愈来愈短,老化与这种耗损有关。该小组用人体皮肤、视网膜、动脉内层的细胞做实验,这种酵素能使端粒再生出来,而不像一般细胞那样逐渐停止分裂,以致死亡。

   发现人类细胞老化原因的旧金山加州大学解剖学教授汉夫林力克说:“在医药及细胞工程学方面,染色体端粒基因酵素可能有许多重要用途。”

1.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是[C。从第2段可以看出]

A. 以充满活力的细胞取代老化的细胞,可以中止人类老化过程,甚至可以使细胞长生不老。

B. 以充满活力的细胞取代老化的细胞,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能使人延年益寿。

C. 对患病细胞的“活化”和“修补”,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能使人延年益寿。

D. 对患病细胞的“活化”和“修补”,可以中止人类老化过程,甚至可使细胞长生不老。

2.对第二段中有关延缓人类细胞老化说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少在”]

A. 这项研究证明,人类中止老化的过程,只可以在细胞分子的层次上进行。

B.  操作时注回患者身体的,就是从患者身体内取出的,予以活化并做过必要修补的细胞。

C. 这项研究最直接的功效,是可以治疗基因性的和其他性质的疾病。

D. 将患病细胞“取出——激活——修补——回注”是治疗基因性疾病的程序。

3.从第三段看,下列有关端粒、酵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种刺激端粒生长的酵素,是由生殖细胞分泌出来的,而一般细胞无法分泌这种酵素。

B. 能促使端粒再生的酵素,不会像一般细胞那样逐渐停止分裂,以致死亡。

C. 细胞的每次分裂都耗损了端粒,这是导致人体老化的原因之一。

D. 通过人体细胞实验证明,生殖细胞产生的酵素具有促使端粒再生的特殊作用。

[详解:答案是B。停止分裂的是端粒而不是酵素!见第3段末句]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修补基因物质,为老化的细胞注入新的活力,延长细胞的寿命,这属于分子基因学领域研究的课题。

B. 这项研究工作如果成功,将为治疗癌症及与老化有关的疾病带来希望,在分子基因学领域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C. 细胞老化与端粒受损有关。端粒变得愈来愈短,是细胞每次分裂对其造成耗损的结果。

D. 汉夫林力克教授发现了人类细胞老化的原因,并指出染色体端粒基因酵素将在医药及细胞工程学方面有许多重要用途。[答案是D。原文只是说“可能”]

 

古诗文阅读

1.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翻译三个句子。(8分)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A. 不超过求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

[陵节:超过限度。1分;施之:对他进行教育。1分;孙:同“逊”,顺。1]

B. 事情发生之后再予以禁止,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坏习惯就不容易克服。

[发:事情发生。1分;扞格:抵触。1分;胜,克服。1]

C. 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废:失败。1分;判断句,加“是”。1]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姑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①.这首诗歌第2句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用晚春时节的残花来反衬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

① 诗歌中“幽竹”的形象寄托了什么感情?(4分)

答:A。春残花尽而幽竹不改清阴,体现出一种坚守自我的气节;

    B.作者以一个“怜”字,表达了深深的赞美之情。

3.古诗阅读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A.这首词的词牌是:采桑子;描写的是暮春季节的西湖情景。

B.说说“始觉春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若有所失的空虚感;繁花过后的清醒感。

C.作者写燕子的活动,作用是什么?

   答:反衬室内的一片清静。表达作者喜欢自然、享受宁静的恬适之感。

4.古诗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A.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作者的幽独凄清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指作者自己。

A. 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和虚实结合(或类比)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语言运用题

1.例句:雨伞: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却湿透你自己

仿句:黑板擦:你有缘始终和粉笔碰面/常常替学生更新知识/但磨损了自己

2.例句: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

仿句:笼中的虎/你享受安逸时/生命就萎缩了。

3.例句:大海啊/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维/没有你波涛的清响?仿句:高山啊/哪一棵树不茁壮?/哪一块岩石不坚强?/哪一次我的决心里/没有你峰峦的力量?

4.例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仿句: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沟通视觉听觉]

   仿句: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沟通视觉味觉]

   仿句: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仿句:听白妞唱到高处的时候,那声音,仿佛一根钢丝插入天际,又像一只纤纤玉手轻轻地抚摩着你,使你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处不舒服。[沟通听觉视觉触觉]

5.下面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之完整连贯。

   我们学校已成为一所现代化学校,除计算机室、语言室外,校园宽带网、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崭新的实验大楼也已落成。

   答:在“校园宽带网”前加“新增了”或“还有”;或在“多媒体教室等先进教学设备”后加“也应有尽有”或“也一应俱全”。

6.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作一解说。(可增删词语)

① 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

② 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

③ 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

④ 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答:二十四史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而编撰的,对中国四千多年历史作了较系统记录,被封建统治者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

7.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消息(不超过16字)

据《中国信息报》211日报道,近日结束的全国企业治乱减负大检查表明,去年全国共取消向企业不合理收费项目899项,涉及金额355亿元;查处“三乱”案件19041件,2541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答:去年全国企业治乱减负成效显著。

8.根据下面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3分)

   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显示,12月,祖国大陆新批准台商投资项目572个,同比增长894%;合同台资金额87578亿美元,同比增长4655%;实际使用台资金额为4155亿美元。

答:一句话新闻为:台商在大陆投资一季度持续增长。

9.根据下面的文字,给“数学语言学”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超过60字)

把数学和语言学这两门差别悬殊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纽带,是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前者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后者则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要求,使数学的领域空前地扩展了,语言学的领域也空前地扩展了。它们都扩展到以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就发现了共同的边界,并且彼此渗透。于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了。[下定义的方式:种概念=概念差﹢属概念]

答:“数学语言学”是运用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实现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并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10.爱滋病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下面是一则关于血液传播的报道,请根据文意写出两条防范爱滋病的结论性意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输血或血液制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输血和血液制品,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是如果输了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HIV就直接进入了血液循环。血液制品如VⅢ因子浓缩剂是从许多供血者的血浆中提取的,因此污染HIV的机会更大。美国供血者中约6﹪ 带有HIV,故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生产的VⅢ因子浓缩剂曾在世界各地的血友病患者中造成感染。法国一个血液中心被HIV污染,导致几千名受血者感染爱滋病。现在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对供血者的检筛工作。如果供血者感染HIV后,供血时处于窗口期,则查不出HIV抗体。目前尚不能对所有供血者检测HIV抗原,因为检测HIV抗原设备复杂,费用昂贵。

鉴于此,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要慎重;对供血者的检筛工作要加强和完善。

11.用“你”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路边的风景很能迷惑人,你稍不小心,就可能丢失终极目标。

答:你稍不小心,就可能被路边的风景所迷惑,(从而)丢失终极目标。

12.正反言说,例句:气球——正方:你的信念是不断追求新的高度。

反方:被吹得越大,越接近毁灭的边缘。

              仿句:铁钉——正方:把别人的打击,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

反方:从不知主动进取,因而只能被动挨打。

              仿句:漏斗——正方:流过的油水成千上万,从不为自己截留一点一滴。

反方:张着贪婪的大口总也没有满足的时候。

              仿句:天平——正方:公正无私的楷模。反方:谁多给点儿,就倾向谁。

              仿句:竹笋——正方:只有敢于冒尖,才能脱颖而出。

反方:削尖了脑袋往上钻。

仿句:飞蛾——正方:为了追求光明,不惜赴汤蹈火。

反方:明知火是陷阱,只是摆脱不了它的热情。

13.咏物诗,例句:海洋——把洁净之水奉献给蓝天,把苦涩彻底留给自己。

仿句:蚂蝗——每次吸你的血,它都用热烈的亲吻。

仿句:打水——将腹内空虚的放下去,把有水平的提上来。

仿句:马——拍我马屁的人,无非是想骑我。

仿句:直尺——一生都不走弯路,所以你就只能在纸上谈人生。

仿句:月亮——靠借光献佛,一样可以平步青云。

仿句:风筝——青云直上,生命线都在人的手上。

仿句:瀑布——我也是普普通通的水呀,只是胆子稍稍大了点儿。

 

文言句子大会餐

1.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它邑唯命。

——制,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死在那里。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

2.都城过百雉(zhì),国之害也。

——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的高度,就会对国家产生危害。

3.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都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都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最小的都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4.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现在您把京地给共叔段,这是不符合制度的,您这样做就违背了先王制定的制度,您将受不了。

5.姜氏欲之,焉辟害?

——是姜氏要这么做,怎能躲开这种祸害?

6.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不如早一点给共叔段安排一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发展壮大。

7.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做多了不道义的事情,一定会自取灭亡,您就暂且等着瞧吧。

8.敢问何谓也?

——请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9.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您担心什么呢!如果挖一个地洞到黄泉,再挖一条地道在那里跟姜氏见面,有谁会说不是这样(不是跟先前所发的誓言相合)呢?

10.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一个采蚕的小妾刚好隐藏在桑树上,听到了这个秘密,回去之后就把它告诉了姜氏。

11.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你还是走吧,贪图享乐,安于现状,是足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名声的。

12.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

——秦穆公送给重耳五名女子,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

13.民不堪命矣!

——老百姓忍受不了您暴虐的政令了。

1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堵塞老百姓的嘴巴,比堵塞河道还要严重。甚:严重。

15.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如果堵塞他们的嘴巴,能有什么帮助呢?其:那;与:帮助。

16.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百姓口头发表言论,国家治乱就从这里显现出来。善败:治乱;是:此;兴:显现。

17.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如果要治理好国家的话,那就不是我的能力了;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治理好国家的人,那么应该就是管夷吾吧。其:表示期许,应该。

18.治国家不失其柄。

——治理国家不失去治国的准则。柄:根本,指治国的准则。

19.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管子,是治理天下的人才,他在哪个国家那个国家就一定会称霸天下。得志:称霸。

20.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果实的味道并不相同。

2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百姓擅长偷窃吗?恐怕是楚国的水土使得百姓擅长偷窃吧?

2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准备对颛臾采取行动。

23.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要责备你吧?与:同“欤”,吧。

2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它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为:呢。

2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施展相应的才能担任相应的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去担任职务。就:居,充任。

2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品德的人讨厌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

27.既来之,则安之。

——把他们招徕之后,就要想方设法使他们安居下来。来:使……来;安:使……安。

2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这样看来,有时候明明可以活下去却不选择活;这样看来,有时候明明可以回避死亡却不选择回避。

2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难道是为了漂亮的房子,为了供养老婆,为了认识的那些走投无路又没钱的朋友感激自己吗?得:同“德”,以……为德,感激。欤:吗。

30.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我因此知道天底下的君子们,在区别“义”与“不义”上是多么的混乱啊。

31.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我看到那个地方很难处理,就小心戒备,眼睛盯住那个地方,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

32.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刀子从来未曾经过筋肉结节的地方。注:这是个宾语前置句。

3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显得好宽松,刀子在里面运行起来一定有很大的余地。

古文译句

1. 奈并累若属何——一并连累了你们,怎么办呢?

2. 君无乃为不好士乎——国君恐怕是不喜欢士吧?

3.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求学问道毫不倦怠,是用来修养自己的。

4. 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之所以崇尚虚无,是为了能够顺应变化而又合乎时宜。

5. 俱灭,无为也——一块去死,没有意义啊。

6. 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举事的时机还没成熟,正碰上太子因为个人私事打算杀掉一个跟随他的仆人,这个仆人知道太子的计划,就把它告诉了郑国。

7. 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借债的人听说了此事都很惭愧,争相前往偿还债务。

8. 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樊君一向行善,而且现在像这样对待我们,我们怎么忍心去攻打他呢?

9. 坐免官,白衣随军——他因获罪被免去官职,以平民的身份随军效力。

10. 吾独白首见拘此郡——惟独我老了还被束缚在这小小的郡中。

11. 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魏征经常在朝会上直言谏诤,弄得我常不自在。

12. 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现在因为罪名除去,突然间给他一个好职位,拿什么来讽劝那些在职的官员?

13. 左右义逵,多为请,遂得免——郭援身边的人认为贾逵很有义气,大多替他求情,于是得以免于处罚。

14. 恐见执——恐怕被抓起来。

15. 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那些贪婪放纵不遵守法令的太守以下的官员,贾逵都把他们弹奏上去请求皇上罢免了他们的官职。

16. 盍去诸——为什么不把它赶跑呢?

17. 愿得先死备录——希望能够在活着的时候为您录用。

18. 尽护诸将——诸将都受他管辖。

19. 明日,任之于王——第二天,安平君向齐王推荐任用貂勃。

20. 王以万乘下之——大王以万乘之尊的身份屈尊礼待他。

21. 则齐不益于营丘——那样的话,齐国就不会在营丘增兵。

22. 此车一人殿之——这辆车派一个人守卫它。

23. 以其类为招——把黄雀的脖颈当作弹射的目标。

24. 时人方之于定国——当时人把他比作于定国。

25. 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难道是(不就是)那个不要一文钱的杨继宗吗?

26. 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你要讲得平易浅近些,不要发表什么高深的言论,我只要听在目前可以推行的意见。

27. 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措不可不察也——况且下面受上面的同化,比影子和回响还要快,任免官吏不可不详细考察啊。

28. 求人可使报秦者——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到秦国回报秦王的人。(定语后置)

29. 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为什么吝惜那些空照四壁的余光呢?(定语后置)

30. 盖亦反其本也——为什么不回到根本(指王道)上来呢?

31. 定计于鲜也——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32.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好像埋怨我不效法你的行为,却听信俗人的言论。

33. 积威约之渐——长时间的威力约束所逐渐形成的结果。

34. 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来审问,也决不去对质。

35. 以稍陵迟——因而渐渐志气衰微。

36.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所知。

37.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查它们成功、失败、振兴、衰落的规律。

38.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想要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39.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再说处在屈辱的地位,日子很不好过;地位低下,多受指责。

40. 姑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暂且随着一般人,跟着时代形势行事,来抒发自己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