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堆叠冰淇淋:谈读书三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3:08:01

谈读书三境界

(2010-05-05 20:14:28)转载 

谈读书三境界

1.谈读书三境界

作者:庶民

自古以来,人们把求学成才的经历划分为三个过程,来激励自己或他人。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清代王国维引用三句古词来形容成大学问人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

后来,有人效仿“三境界”划分法,又归纳整理出许多“三境界”来,列举如下:

有人研究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发现了学习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为知、为己、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今人读毛主席诗词,集之为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第二境界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第三境界是“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2.读书三境界

作者:李好东

读书有三境界:“吞”、“爵”、“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机械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消化不及以至胃胀腹痛——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多年以后凭反刍囫囵吞枣式的泛读而写出感人作品的。“吞”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是读书的初级阶段。

“爵”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读书人生必经的头疼脑胀、寝食难安的砥砺智慧的煎熬之路。嚼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汲取营养,这是吮吸精华、峥嵘读书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爵”是在“吞”之基础之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琼浆——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忱惜的告别了索求光阴——庄严的踏上了奉献岁月、颐养灵性的乐事。“暮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

“品”是在“爵”之基础之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至高、至纯、至净的读书人生的最高境界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人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或浏览,或消遣,或功利,或应付。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或抒情,或寄思,或怀旧,或嫉俗。进入第三境界,非志疆智达者不能,或爱国,或空灵,或诡勇,或滔晦。“吞”至其博,“爵”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往往将“吞”、“爵”、“品”相继并用,“吞”文字,“爵”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爵”之,细悟的“品”之。如果将读三境界——“吞”、“爵”、“品”泛延指导人生,那么,无用的书“吞”之,有用的书“爵”之,启心益智的书“品”之,则人生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