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冰激凌味道:大脑是个反应的工具 - 赵日磊博客 - 世界经理人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6:49:42

大脑是个反应的工具

 2011-03-10 09:03:45 星期四

大脑是个反应的工具

/赵日磊

人的大脑挺奇特的,当一个信息输入大脑后,人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有的人见到了花,想到了幸福,有的人见到了阳光,想到了要大吃一顿,有的人见到了同学,想到了自己还欠他的钱没有还,还有的人见到了猫,想到了可恶的上司,一上班就被他莫名其妙地骂了一通,于是就对着猫踢了一脚,后来,这一脚成为一种心理现象,叫做“踢猫”现象。

关于大脑是个反应的工具,我们进一步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假如我想吓唬你,我坐在你的对面,微笑着对你说,“你注意了,我要吓唬你。”于是,我开始老和尚念经似地对着你,“我吓你一跳,我吓你一跳,我吓你一跳。”其实,尽管我念了很多遍,但你仍然没有被吓到,因为你的大脑反应为“你是在搞笑,这样怎么可以吓到我。”

所以,当我们直接把沟通的信息传递给对方的时候,对方并不会引起重视。

那么我们来换一个方法,我的想法是要吓唬对方,这次我聪明了,我忍住了,没有告诉对方我的目的,但是我在心里已经策划好了方案,我要用一个招数,吓到对方,让对方的大脑引起反应。

我可能采取的策略有两个,一个在对方非常放松的时候悄悄走到他的背后,突然大喊一声,这时候你猜,对方会有什么反应?肯定会一激灵,被吓到。另外,我也可以端着一杯刚从暖水瓶倒出来的热水,一边和对方聊着天,一边悄悄走到他的身后,然后做一个假装要在他身边摔倒把水撒到他身上的动作,你猜,这会他会有什么反应?肯定会被我的动作吓到,并迅速躲到一边。

我采取了这样两个小策略,达成了我的目的,吓到对方,让对方的大脑引起反应。

明白了这个基本道理,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就不要只顾传递信息,只顾自说自话,而不顾对方的感受,不顾双方的互动。

做咨询顾问的小赵接了一个任务,去合肥某装饰公司操作管理咨询项目,角色是项目经理。其实小赵进入咨询行业已经好几年了,按照资历讲,也算是前辈了。小赵在进入咨询行业之前主要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一个初级的人力资源专员做到了人事经理和绩效薪酬经理,对人力资源业务非常熟悉。

由于工作的关系,小赵还频繁接触培训公司和咨询公司,很早的时候就有想法想要做咨询,但是由于小赵的心理没有突破自己,始终没有走出原来的企业。终于在一个机会来临的时候,小赵抓住机会走了出来,那次是他的同学把他从原来的国企捞了出来,同学的企业是一家新创办的企业,同学请他去做办公室主任兼做人力资源,专业对口,工资又高,小赵没有理由不接招,可惜好景不长,同学的公司运营半年后以解散结束。

终于小赵没有了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一下子就冲进来了咨询行业。咨询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工作压力大,小赵一开始并不适应,但是凭借几年的功底,小赵还是存活了下来,度过了艰难的试用期。

但是,公司对小赵还是有不满的,最不满的还是沟通技巧,认为小赵沟通比较被动,没有技巧,经常因沟通不到位导致问题出现。

这一次公司派小赵带领团队,主要还是看重他的专业积累。

刚进驻项目,一切都还算顺利,与客户对接,讨论项目规划和计划,讨论操作思路,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

逐渐地,问题出现了。

有一次,小赵的同事提醒小赵,“赵经理,我怎么感觉老板有些不懂装懂。我们说的话,做的方案他都看了,但是他似乎没有什么反应,也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下去,我担心会出问题。”

“出什么问题?”小赵敏感地问道。

同事说,“你看啊,我们昨天和王总沟通绩效考核思路的时候,基本都是你在讲,他在听,他很少打断,说话也很少。我怕他是没有听懂,但是他也不问。所以,我在怀疑我们给客户提供的价值。如果王总没有理解我们的东西,或者根本就没有听进去,而是告诉我们他听懂了,我担心后面的执行会出问题。”

“哦,你是担心这个啊,我不这么看,我认为王总已经明确地表态,他理解了,也没有对我们的方案提出很多修改意见,说明我们工作做得很到位。我觉得你的担心多余了,这一点我比你有经验,放心吧,不会出现你所担心的执行问题的。”小赵辩解道。

看到小赵这么坚持,同事也不好说什么,就独自回屋了。

项目继续往前推进,明显地,项目推进的力度越来越小了,王总经常因各种“重要”事情拒绝参加他们的会,原本对项目参与度比较的经理们的业务也开始忙碌了起来。这种现象不是个好苗头,明显地,王总和经理们的参与热情在下降,甚至有时候几天都是见面打个招呼,就各自忙各自的了,完全没有了刚开始的激情。

“到底怎么了?是不是我们真的哪里出了问题?”小赵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果然,又过了一周,当项目总监过来推动项目的时候,和王总聊起了感受。王总直白地告诉项目总监,“你们赵经理的专业能力很强,懂的知识也很多,经常给我讲课,但是我却听不懂,更不知道他讲的那些内容和我有什么关系,和我企业有什么关系。一开始,我还认为只有我自己这样,于是我经常在下班回家后,还在看他们的资料,后来我和下面的经理聊了聊,才发现,原来听不懂得的不只我一个人,很多经理都搞不明白项目组在做什么。”

项目总监了解了情况后,召开项目组内部会议,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反思。

首先,项目经理小赵发言:“我认为,这个项目我们已经尽力很大的努力,已经把高深的理论知识做了浅显的解读,用最通俗的话和他们讲。怕他们听不懂,我还专门组织了几场答疑会,让他们提问题,我们给予解答。实际上,他们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所以,我觉得,客户的底子太薄,管理基础太弱。根本不适合做咨询。”

显然,小赵的话里带着情绪。

项目组另外一位成员小王发言:“我说几句,我来公司完,做咨询时间也不长,所以对咨询没太有感觉。我是这么看待咨询的,麦肯锡说过,咨询的价值不是给了客户多少东西,而是给客户带来了多少改变,这个话说的非常好。那么,接着前辈的话,我们再来看看项目组的工作,从成果文件上看,项目组工作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战略梳理报告、组织结构优化报告、部门职责梳理、岗位说明书编写、业绩合同编制、绩效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还有流程,等等。这些东西我们是做出来了,在做的过程中叶强调了客户参与原则,与客户做了深入沟通。那么,为什么客户到现在,却不认账,是客户故意找茬吗?恐怕不是!”

小王越说越激动,也许是这一段时间太过压抑,也许小王早就想说这一番话,却始终没有机会说,现在,项目总监就坐在面前,主持公道的人来了。

“那么,小王,你分析一下原因吧。”

讲话权再次交给小王,小王继续分析道:“我总体感觉是我们的沟通模式出了问题,这一点,我之前也和赵经理探讨过,我认为主要我们的沟通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策略。很多沟通理论讲到,所谓沟通其实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而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要想使沟通有效,就必须关注沟通对象的感受,看自己的沟通主题有无引起对方的兴趣和反应?如果没有反应,说明沟通对象对我们的主题不感兴趣,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适时地调整沟通策略,多问沟通对象几个问题,以引起他的反应?其实,有时候,问话比说话要难的多。你要想问出高质量的问题,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在对方回答问题的时候,你又在对方的启发下,产生了更深入的想法,使沟通走向深入。我觉得,整个项目看来,我们都是传递信息,而很少考虑引起对方的反应,大脑是个反应的工具,我们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就说明我们的沟通是失败的。”

项目总监看看小赵,又看看小王,说道:“这个项目做到现在这种状态,我也有责任,前期我参与的太少,导致项目逐渐走偏,我没有进到监管的责任,我首先道歉。回到刚才的讨论,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同意小王的分析,我也认为是沟通模式出了问题。因为前面和王总沟通的时候,他明确地告诉我,他到现在不知道项目组在干什么,更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干。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客户对我们提供的信息没有引起反应,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说到底,还是我们的沟通没有到位,我们要做什么和客户想要什么没有找到最佳结合点,我们太关注我们自己会什么,而不是客户需要什么。当我们关注我们会什么的时候,我们会只关注我们要表达的内容,而忽略客户的需求,因此,我们在与客户沟通的时候,会特别注意我们说什么,而对客户的反应则给予很少的关注。反过来,当我们关注客户需要什么的时候,我们与客户沟通的时候就不仅仅要关注我们自己说什么,更要关注客户说什么,当客户没有说出来的时候,我们要设计几个问题,去问客户,让客户在我们的引导下把真实需求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经常倡导的给客户提供价值而不是方案的根本所在。”

听完总监的话,小赵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总监知道尽管小赵在点头,但并不表示他就完全明白自己的话,于是说道:“小赵、小王,没有关系,认识到了问题所在,我们就知道自己该怎么调整自己了。我知道,这个调整过程将会很艰难,不是三天两天就可以完成。这次我多安排了几天的时间,我们可以一起与王总沟通,我们一起来修正这个错误,争取使我们的工作尽快上轨道。”

大脑是个反应的工具,在与员工进行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他们的反应,当他们没有反应的时候,要么员工对你的内容部感兴趣,要么是你没有发掘出他们的兴奋点,无论如何,都要让你的话在员工的头脑产生反应,并反馈给你,这样的沟通才是高效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