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a化妆品怎么样:截拳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8:08:18
截拳道,英文Jeet kune do,简写JKD,是李小龙创立的武道哲学。
   截拳道是李小龙哲学思想最重要和系统的部分,是李小龙毕生研习教授武道思想总结,在其生前和逝后在全世界都产出巨大和持续的影响,当他还在美国读书和生活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武术名家和社会名人都投其门下学习截拳道。李小龙于1967年正式确立其武道哲学“截拳道”之名称,截拳道的宗旨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指引人走向自我解放的自由之路。李小龙认为,“截拳道就是武道哲学”(李小龙语),而绝非一种武术门派,截拳道首先是武术观及方法论,其哲学化语境尤其明显。而李小龙遗孀莲达夫人在其文章《什么是“振藩截拳道”》中则认为,李小龙终身所学习及教授之一切哲学思想、强身训练方法及技击术,均包含于“振藩截拳道”体系,因此于1996年,由李小龙女儿李香凝及莲达夫人的建议下,于美国成立振藩截拳道核心,由莲达夫人、李香凝、木村武之大师、黄锦铭等十九位李小龙嫡系弟子组成,以“振藩截拳道”为法律保护的注册名称维护李小龙思想之真涵,以及与世界上一切自称为“截拳道”之“门派”完全区别开来。
   截拳道的发展现在分成了两派,”原始派“和”概念派“,这也是截拳道嫡系人员黃錦銘與伊魯山度的争论和分歧,黃錦銘是注重李小龙在美国办武官时教授的”振藩技法“的"原始派",而伊魯山度则坚持“截拳道”不能标准化,不能把“截拳道”强调为李小龙特征的”振藩技法“,这违背了李小龙的本意。争论最终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因而伊魯山度选择辞离”截拳道核心“,独自教授和发展”概念截拳道“。
   不论如何,我们认为李小龙独特的武道技法是其毕生武术历程的系统总结,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而在学习这些技法时更应该去领悟截拳道的哲学思想!

截拳道释名
    截拳道,“截”是截击、阻截,“拳”是拳法,“道”是道路、风格,而英文的解释则是“The Way of Intercepting Fist”。简单解释就是“截击拳头之道”,亦即是对付敌人攻击之方法。因为面对的是一个敌人,故截拳道摒弃任何花哨不实用的技巧,是一种真正“打”的武术。

截拳道之道(李小龙原文)
   什么是截拳道?我(李小龙)第一个承认:要把截拳道具体化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与其费力去解释截拳道“是”什么,还不如从反面来证明截拳道“不是”什么那就比较清楚了。假如有几名不同派系的武术家在看到一场街头混战之时,一定会得出各种不同的意见,这就是因为他们的观察能力已经被限制在自己所选择的范围内,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他们都受到自己仅知的某种形式的拘束!真实的观察,只有在放弃形式之后才可以获得,而真正的自由意见也只可在跳出制度以外才能发生。
   在没有研究截拳道之前,让我们先切实讨论一下“传统武术形式”是什么。我们中国对于武术派别之由来,有着许多多采多姿的传说,例如高僧传授、梦中领悟、神佛指点等。所谓“形式”,都是由一位首创者的“人”组织成功的。所以“形式”绝对不可以视作万古不移的定律或经典,因为人类乃是一种具有创造的生物, “人”永远比“形式”重要得多。
   譬如这么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武术家发现了一种原理,而在他一生之中,自然就会根据这条原理来钻研他本门的功夫。但等这个“人”死去之后,他的门徒承受了他的设想、他的规矩、他的意向以及他的方法,而把这些都化为了“定律”。于是,严格的教条订立了,庄重的仪式形成了,硬性的姿势规定了,终于组成了一个门派,把原来是具有流动性的个人直觉,给演变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固定方式。如此做来,他们非但神化了这一项知识,而同时也埋葬创始者的智慧,这绝不是那个“人”在最初时的意图,我敢相信另外更有许多的“人”也发现了自己的原理。于是他们就有对立派的出现,例如硬功对软功,外功对内功等。他们也建立了自己的门户,规定了本门的律条与方式,而且每一派都自认为是具有最高“真理”的,因此,人类对于武术的知识与智慧,就此永远不能集中而成为今日四分五裂的局面。
   拳术的形式,只是整体里的一部分而已,任何一种形式,都需要纠正、分析、否定、废弃,并且还要下过许多自省的功夫。免掉了个人偏爱的招数,除去了作茧自缚的约束,战斗方式是永远新鲜、生动的,而且不断地在改进的。你自己的形式和你自己的倾向,以及你自己的体格,正是战斗方式的全部主体。我并没有发明一种新的形式,新的混合物或变化体。我更没有创造什么截拳道的规律,用来表示与其它拳术有异的企图。相反的,我希望我的同志能够从形式、姿势、教条中解放出来,那才是截拳道的最终目标。
   截拳道与一般传统武术不同的就是没有那种独特的规律、分类技术,而且也没有严格的哲理。截拳道对于武术的看法是站在各种有利的角度上。因为截拳道能够充分利用了多种路子与方法(功能至上主义),所以是不受任何约束而完全自由的。换一句话说:截拳道包罗万象,但不被万象所包罗!
   截拳道没有准备好的课程,而且也无此需要。每个人都有一种直觉,可以发现自己天赋以内最有效与最有利的条件,去获得实际的平衡、动作的重心与力量的使用。规律与姿势只不过是能摸到纯正了解的门路而已,而纯正了解却是隐藏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明了自己的能力,因为:武术的知识,根本就是每个人的知识!学习绝对不是模仿,也不是原有固定知识的累积。学习是一种过程,永远不终止的发掘!在截拳道里,我们只是去发掘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并不是把人家现成的东西给拿过来。
   我们都听到过教师的教训:“武术其实就是生活。”生活者,是永恒的动作,有节奏而没有固定目标。假如学习而不能跟上生活的潮流,到结果一定陷入了呆板方式的迷津,那是相当可惜的事。一名优秀的教师,绝对不是一名“真理”的向导,至于“真理”本身,则需要学生们自己去发掘,教师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出色的教师是会懂得对学生们作个别的观察的,同时鼓励学生们自己探寻“真理”。在整体战斗形式里,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标准”,而发挥的方法,应该是绝对自由的。我现在要提醒各位一句:截拳道只是一个代表名称,并不是什么派别。打个比喻说,截拳道等于是“一只指向月球的手指”,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手指就是月球,更不要过于注视那手指而忽略了太空上的美景。那只手指的作用,只是引指“光明”。至于你将来能够获得多少“太空知识”?那就全靠你自己努力去领悟了。

什么是截拳道(莲达.李)节选
   在小龙的墓碑上刻着:“截拳道创始人”,我真诚地希望有一天小龙的徒孙辈们读到这碑文时,会知道他们的师祖是一位有着多么非凡创造力的天才。我为目前所读到和听到的关于什么是“截拳道”这个名称涵义的众多片面解释与论点感到痛苦。小龙曾说过:“一旦有人妄称截拳道是什么,或是与这个与那个又有所不同,那么,不妨就让截拳道这三个字永远消失罢!消除掉这虚有的名称,只让它的实质存在罢!截拳道只是个名称罢了!”我一直对小龙这解释抱有崇高的敬意。有时我想:是的,让它消失罢,小龙会更愿意这样,而不愿让人把这名称用到一套有限的单纯模仿他打斗动作的技巧上,或是一些以任何武技和实用主义哲学教条折衷而成的大杂烩上,或是以上三者的混合体上。那么显然,截拳道可以意味一切或什么也意味不到。或许,“截拳道”这个名称很久以前便应该消失了,但是现在,在小龙逝世二十三年后的今天,这一名称却被越来越广泛地与李小龙失传的武术联系在一起。现在是该再一次将手指指向月亮,看看它能否让截拳道之光华通过的时候了。记住,像小龙说过的那样:“手指的作用在于由它指向那照亮手指与周围一切的光茫源头。”为了研究这天空的美景,就有必要让那些小龙的挚友与嫡传门徒团结在一起来探究截拳道的含义与指导方针。
   1996年1月10日至11日,13位小龙最杰出的原始嫡传门徒,包括小龙当年开馆授武的两大助教木村武元与伊鲁山度、三名第二代弟子、我的女儿香凝和我,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举行了会议。这次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对于永保李小龙的武术遗产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
原始派与概念派之争
   我们的讨论变成传媒中热门的话题,当时争论最多的是两种表面上似乎背驰的观点,那就是把截拳道分为“原始的”和“概念的”两派。概念派指责另一派盲目自大,只是单纯模仿小龙的动作而无视他关于不断提高与改进现有武技以适应时代与环境发展的遗训。而原始派则断言,概念派是建立在一套为适应发展而不断改变的理论基础之上,而这种做法将导致截拳道原始之根最终消失。
   我们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就会认识到,就像阴阳标志特征:阴中带阳,阳中带阴,互为对方中包含要素,小龙当年传授的原始内容,是包含了上述两派中所共有的独立探究事物本源的概念:“学武之道,绝非是单纯的模仿,亦非知识的简单积累与混合。学武之道,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一个永无终止的过程。在截拳道中,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那些为我们所忽略而遗忘在背后的事物本源过程。显而易见,世上存在着一个由李小龙亲自创立并传授的“未经混合”的武技与哲学体系;截拳道之要素并非一件单一事物,而是一个最大限度发展自我的独特进程。因此结论是:“原始派”和“概念派”两种截拳道学说所教授的知识并无真正不同,“原始派”和“概念派”的称谓是无意义的,应早日消除,两派应团结一致。但问题仍然存在,不管怎样,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截拳道之名意味着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要尽力澄清。
   与会者讨论认为:目前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少以传授一些被称作“截拳道”的东西为学校招牌,其传授者只有一点点有限截拳道知识或根本不懂截拳道为何物。这些学校盗用“截拳道”之名,或仅仅依靠一些目前已非常流行的截拳道书借来教授学生。这种做法已在公众中导致对“截拳道”认识上有着极大的混乱,特别是对那些真心希望获得正宗截拳道传授的爱好者造成了很大损害。因此,我们开始便一致决定采用“振藩截拳道”之名来称谓李小龙的真正武道艺术,期待将李小龙用毕生心血创立和传授的武技与哲学同其他一切冒牌的“截拳道” ”区别开来。
振藩的复兴
   我们选择“振藩截拳道”这个名称是颇具深义的。首先,“振藩”是小龙的中文本名。 “振藩”二字在中文里的意思是“唤醒和震撼外邦”,小龙用的伟大中国文化照亮世界各族人民们的心灵。再者,小龙当年在西雅图开办为他生平的第一间正式武馆时,便是命名为“振藩国术馆”,由此可见“振藩”这个名称的重大历史意义。小龙的首位助教、嫡传高足木村武元,至今仍以“振藩国术”之名向学生传授小龙早年所传的武艺,因为这个名称是小龙当年在西雅图生活期间亲自制定的;伊鲁山度也在教授小龙当年学校全部课程包括“振藩国术”在内。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振藩”之名方得以保留至今。
   我女儿李香凝在会上建议将真正由她父亲创立的武术命“振藩截拳道”,这一提案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许并即时通过。应请注意的是,在“振藩国术”与“截拳道”之间并没有一道十分明显的分界线,因为小龙的武术进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前后关联、密不可分的过程。经过一段长时间讨论,前来西雅图与会者一致决定: “振藩截拳道”将被用作我们成立的非牟利团体的正式名称,从而使这个名称得到法律的保护与承认,并使后代获益。
   在这里,我们又想起了小龙在1971年所写的文章中的一段话:“我们可以假设,很久以前,有位武术家发现了部分真理。在他活着的时候,他拒绝将这些尚不完善的发现加以归纳总结……但当他过世以后,他的学生们把他的设想、他的基本原理、他的喜好和他的理论当做一种教条来遵从……当属于一个人天性中的流动直觉被后人固定为一种模式,成为一种混合的知识……如果这样做,忠心的追随者所建成的不是一座知识的圣殿,而是一座被他们所埋葬的创立者智慧坟墓。”当然,我们成立这个组织,不会用规章制度和强硬命令去阻碍热爱截拳道的人们追求个人解放的热潮。
   但组织有不同类型,其中有一类组织赋予自己一种职权,培养人盲从,目的是想使组织长久存在。这倒像小龙在批评“模式”的时候所说的那样:“所谓”模式永远不会被视作真理,因为它那僵化的规则与原理是不准被人违背。对于活生生的人来说,发挥个人的特长与创造力,永远比盲从那些僵化的模式更具重要性”。
突破束缚获得自由
   小龙非常清楚,他所创造的打斗方式并非任何一种“模式”,他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突破“模式”、“外型”和种种“教条”的束缚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出于这种美好的愿望,我们的组织不会抑制会员的成长,并且鼓励会员进步。我们决定使“振藩截拳道”成为另一种类型的组织,它成立的目的是通过追寻李小龙的武术资料,从而得到真理,我们可以从学术上的教材得到,例如:书、文章、录音带、录像带、专家研讨会与个人辅导。决定成立这个组织,是因为我们一直为信念而奋斗。而这一信念,早在1975年经我允许而把小龙的笔记整理出版的《The Tao of Jeet Kune Do》(《截拳道之道》)时便已提出。当年小龙在整理笔记时,曾尝试把这部书定名为《Commentaries on The Martial Way》(《武道释义》),但他当时犹豫而没有出版。他不太愿意出版这部笔记,是担心他的方法被拿来当作真理或效法的典范及永远不准违背的教条。小龙逝世以后,我抚心自问,觉得小龙的笔记中所总结的知识是如此弥足珍贵,若永远封存起来,对世人来说将是无可估量的损失。
   有一个关于佛的传说:“佛祖传道,宣扬通过克服自我消除人的自私与彼此仇恨。这时魔鬼出现在他面前对他说:“您已经参透人生之真谛,但如果您把这些真理宣讲给世人,是不会有人理解你的。 ”佛祖答:“终有一天有人能理解的。 ”这也是我出版《The Tao of Jeet Kune Do》(《截拳道之道》)的愿望和对“振藩截拳道”组织的期望。
让争论开始
   在那些片面执着于截拳道某些理论存在这样一种趋向、把《截拳道之道》当作“圣经”,首先找出结论,然后便翻开这部书,找到当中相关的一页作为判断这种结论。截拳道被描绘成一种仅仅用来学习武术的“理论”。他们背诵著书中小龙所写的内容:“无形,超越一切形式而又存在于一切形式之中,使用一切方法,又不为任何方法所束缚,其作用无所不在”的那些章节,作为他们论点的依据。另有一些人则称,截拳道只是一套包含若干有限技术的课程,由于小龙没有来得及完成他的武学研究体系便猝然去世,因此截拳道的发展与进化自小龙去世之日起便停止了。以常理而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点道理。假如说,这两种论点中的任何一种可以代表“截拳道”的全部含义的话,那么小龙当年也无须用心血著成那厚厚的数千页笔记,来阐述搏击原则与技巧的本质、在训练中培养勇气的哲理、科学的基础和超越于格斗艺术本身之上的人生真义了。
   当小龙的武术被人当作成各种元素的简单组合或折衷混合物时,我感到痛苦。直到现在,我仍遗憾地看到上述错误观念的存在与其负面影响。小龙曾经研究了所有类型的格斗艺术(东方的、西方的、古典的和现代的),他融合了拳击、剑击、柔道、咏春以及其他诸多流派武术的原理与技巧。如果仅仅是将其他流派武技拿来,缺乏创造力地简单混合,这种做法是我所不赞成的。因为,没有什么事物能远离真理而存在。截拳道是李小龙为拥有两只手臂两条腿的人类而创立在原理基础之上。任何一种技术只有适合这一基本原则,才是属于小龙的个人表达方式的一部分。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以艺术家的技巧和创造性的天赋来最终完成的。这套基本技法,科学和哲学原理,就是“振藩截拳道核心”所要维护的李小龙武术原则。假使每一位理解截拳道基本原理的人都能找到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那么,他就应研究他所获得的各种经验,吸收有用的而摒弃无用的,并提出自己特有的理论阐释。当他们找到返朴归真的阶段时候,他们就真正发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截拳道表达方式。但如果没有上述基石做铺垫,一个人是绝不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如果蒙上天恩赐,小龙今天依然健在的话,截拳道将会有很大改变。但如果我们尝试去揣测活着的小龙将会给截拳道什么新的指导方针,将是徒劳无益的。 “振藩截拳道”不会去妄断它的创始人会采取何种研究方针。 “振藩截拳道核心”的一位成员Pete Jacobs对此发表意见说:“妄说这个或那个是截拳道是无意义的,除非今天小龙在这里才有资格说它是或不是什么,其他说法都是解释而已。如果你写一本书来展示技法,你将背离小龙的全部立场和观点。如果你写一本书来展现小龙的哲学,则每个人的解释又有所不同。去解释小龙曾经怎样做、怎样寻求改变和自我提高,才是我们所能做的、唯一有用的事。”
   一人有一票,在西雅图开会的全体成员选择了“振藩截拳道核心”这个名称,来作为我们这个组织领导核心的称谓。采用“核心”这个名字,是因为小龙常使用这个术语来描绘所有的格斗形式或是“没有圆周的圆形”。小龙在其书中写下这些的时候总是谈到“紧随核心,由核心中获得解放、回归自由的本源”。 “振藩截拳道核心”不像那些级别繁多的武术学校,没有等级深严的管理,每个成员都有相同的权力参加“核心”所组织的活动。 “核心”认为本组织每一位成员都有自己对李小龙的热爱与怀念、描绘与理解以及“一点儿困惑”,都拥有均等的渴望去保存李小龙的武术。不论他们与李小龙共同渡过的时光是长或短,都值得重视及承认。这一点,也是卓有远见的。
“振藩截拳道核心”成员名单:
木村武元(顾问) —李小龙在西雅图时期“振藩国术馆”的首位助教。
Allen Joe(顾问) —李小龙在屋仑时期的弟子。
George Lee —李小龙在屋仑时期的弟子,李小龙的训练器械制造师之一。
严万法—严镜海(已故)之子,现从事私人教学,严镜海是李小龙在屋仑时期的助教。
黄锦铭—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的入室弟子,现举办有关截拳道的研讨会与私人教学。
李凯—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的弟子,现从事振藩截拳道的教学。
Richard Bustillo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的弟子,现指导加州IMB学院并在研讨会教学。
Larry Hartsell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弟子,现在加州LAMA学院任教并在研讨会教学。
Herb Jackson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的入室弟子,李小龙的训练器械制造师之一。
Bob Bremer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弟子,现从事小规模教学与研讨会教学。
Pete Jacobs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弟子,现从事小规模教学。
Steve Golden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弟子,现在太平洋西北地区从事小规模教学与研讨会教学。
Jerry Poteet —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时期弟子,现担任电影武打设计和从事私人教学。
Tim Tackett —伊鲁山度的资深弟子,现从事小规模教学与研讨会教学。
Chris Kent —伊鲁山度的资深弟子,现在加州威尼斯市拥有一所自己的学校。
Tommy Gong —黄锦铭的弟子,现在加州三藩市从事教学。
John Little —黄锦铭与李凯的弟子,李小龙的笔记与书籍的研究家兼作家。
李香凝—李小龙的女儿,曾向Richard Bustillo学武,现跟随黄锦铭与Herb Jackson学习。
李莲达—李小龙在西雅图时期女弟子,迄今没有教授截拳道。

李小龙时常将其热爱的截拳道哲学比喻为水,水有五大特征:
1、水的形状是可以随着它的容器而改变的,例如:碗、杯及山谷。换言之,它的特质是有弹性的,适应力 强的,合作性强,及不会坚持己见的。
2、水是有耐性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亦充满力量;可以慢慢地侵蚀最坚硬的石头。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比起 先声夺人及过份自信的人更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挑战。
3、水在静止时是清澈的;但当水翻腾汹涌时是污浊及充满破坏力。所以我们在心平气和时才能静心地自我 思考。
4、水能冲破障碍,任意地飘流及穿梭世界各地,所以它是不分界限,没有偏袒任何方面,公平提供服务。
5、当你与水合作时,它是你的朋友;反之,当与水对抗时,它是你的敌人。胆小的人若然胡乱地在水中挣 扎摆动,是很容易遇溺;另一方面,冷静的人在水中轻轻地浮动时,会自然地飘荡。当面对众多敌人时 人们会进入无止境矛盾、疑惑及怨恨,因此温柔及可信赖的人是较受欢迎及本身能得到内心平静。

修炼截拳道的目的
截拳道透过锻炼人类天生的身体武器,达到两个目的:
    1、摧毁面对于你的敌人--消除自由、正义与人性的障碍;
    2、摧毁任何纷扰你心灵之物,无须伤害人,但能克服自己的贪婪、愤怒与愚昧。
   截拳道可以开启个人之智慧,她就像火炬一样照亮你的心灵,是一种生命之道,一朝向意志力与控制力的动作。截拳道并非伤残之法,而是一大道,朝向生命真谛追寻的坦荡大道。我们只有在了解自己时方足以看透旁人,而截拳道则是朝向了解自己之道而迈进。学习截拳道绝非单纯对知识的寻求,或是形式化的技巧累积,而是发掘自我不足之根源。

截拳道的晋升制度
   据李小龙说,我国武术的起源虽然十分久远,可惜鉴于国人保守的传统性格,而不能象他国柔道、空手道、跆拳道、西洋拳、泰国拳等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其最大原因是在于截拳道教授方式及晋升制度未能完善化。而且时至今日,我国人仍抱着“弟子未满师之前不能教人”之观念。其实“满师”标准极度空泛。有人教授一辈子拳术,独言无一弟子学齐他的全部技艺;也有人只教他的弟子两三年,便说他已技成,可以任教了;有时不但在同一门派内,甚至在同一师门中也会发生这种全无标准的承诺,因此“满师”与否,往往只凭师父一句话。因此,李小龙自1970年开始,已制定了一套晋升制度,经数年反复修正,这套制度已成为国际性的统一晋升系统,在多个国家中甚至已获“法定”地位。根据李小龙的计划要求,截拳道的晋级可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级:由初学开始,学习各种基本功和基本实战技术,打好坚实的基础。也就是力图让习者在该阶段的练习中,达到虽未必能真正透彻地了解本身所学,但至少能明确地去掌握去运用,以及去传授本身所学的技术于别人。这种情形就如极大部分的工匠一般,他们虽学得一门制造或修理的技能,但对本身所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级:全部将基本技术学齐,并开始学习技击要诀与战术运用等理论素质。达到此级的要旨不在乎习者练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惟必须能练到手法标准,懂得如何去使用截拳道跟人搏击即是。同时,由于日子尚浅,对于传技之应有窍门尚未通晓,故只属“助理教练”级。
   第三级:在这个阶段,拳手可以开始进行专项素质训练,如心理训练、特质训练等,并可以开始练习器械捕击法,或者借着器械中的某些训练课程以辅助拳功之不足。
   第四级:至此阶段截拳道的所有技击手法已经臻于圆满并能运用于实战对抗及搏击之中。脚法及一切下盘技巧亦应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大致而言,截拳道中的整体课程已经完结。此阶段可以说是截拳道拳术中最主要的训练。一个学习截拳道的人其功夫造诣的精深与否,与此阶段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前三个阶段中,截拳道的技术纵然全部熟习,而如不诣对搏之法,却等如得物无所用,如入宝山空手回。而且基本技术即如“工具”,实战即如“使用工具之法”,如不识使用之法,有工具纵何用?故惟能熟练,及至真正搏击之时运用随心。且占快、准、劲、狠四大要素。
   第五级:在此阶段中习者不仅要将截拳法中的徒手技击法及器械搏击法全部学齐,更要一再对技术、功力等苦加研磨,以增加搏击致胜的可能性。之外,对于别派武术亦要开始研究,并找出各门派的独特风格及打斗特点,以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地步,更可由此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境界。
   第六级:在此阶段,大概而言,已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与训练,如今已学完全部课程,而且以后能否成为一大宗师,视其个人在此阶段中的自我修炼而已,这包括对本身技术进一步改进和参加高水平的比赛等。
   第七级:这是“理想中”境界之一。如练习到此种程度,对于截拳道拳理中的各种问题已无须疑问。因为他已经在武学上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而且据李小龙所说,本门将这一级定为高级资格,除最高负责人以外,他已是各级教练在截拳拳术训练上的“模范”。晋升到这一级的拳手,除要经由本门高级教练公开推选外,更要在武学上有一定的成就,加上对本门拳法的辉煌的传播功绩。
   第八级:这亦是理想中的阶段,应该是一位不但对于截拳拳理的修养达到臻至化境的阶段,甚至对一般武术的优劣亦能了如指掌。至此境界,截拳道已非一门技术,而是一种哲理。达到这个级别的拳手可领导本门发展各地事务,即有资格创立自己的功夫馆。
   第九级:理论上,练习者臻此境界,已然大智大慧,而且任何武术对他来说已无神秘可言。到此,可以说是达到了“以武入哲”、“卓然成家”的地步。实际上,只有李小龙一人达到了此境界。
   第十级:这只是理想中的一个虚无飘渺的境界,因为李小龙认为人总有缺点,没有人能达到真正完美的境界。这一阶段注重“法”的修炼,由于这是憧憬中的一个最高境界,故此已非时日可以造就,且“法”之为物虚玄之至,有人可以一朝顿悟,有人可能一世懵懂,故至此境界颇难定一标准,今以此等名衔作为对本门中位高的一种尊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