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怎么做冰淇淋:方志远历史新评戚继光:“抗倭英雄”错定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7:10:03

方志远历史新评戚继光:“抗倭英雄”错定位

 

  文章摘自:《万历兴亡录》
  作者:方志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版次:2011年10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从万历皇帝的身上,也许学习不到帝王之术,但可以了解兴亡之道;通俗易懂的语言,却让我们深刻地了解了一个自由奔放又充满悲情的时代,庙堂与江湖,由盛而衰,乐极生悲;林林总总,描绘出万历年间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张居正、申时行等重臣,胡应麟、乐新炉等山人,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李卓吾、何心隐等异端,王世贞、汤显祖等文人,王朝佐、葛成等义士。跟随方教授的讲述……[连载内容]

明代社会不但需要张居正这样认真办实事的大臣,更需要海瑞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榜样。但是,到了隆庆、万历时期,人们又只是在景仰海瑞、钦佩海瑞,在号召向海瑞学习,却很少有人真正愿意像海瑞那样生活和工作。两袖清风,家徒四壁,死后的丧事都需要同事凑钱办理,这样的角色实在难以充当。

在社会潮流的推动下,人们选择了与时俱进,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型。在这方面,戚继光还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典型。

说到戚继光,只要是中国人,应该没有不知道的。他善于用兵,是“抗倭英雄”。但是我这里要说,“抗倭英雄”这个荣誉称号的本身是有问题的,是定位上的错误。当然,这个错误的发生并不是普通老百姓的错,而是我们历史学家的错,主要是明史学家的错。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我们可以认真想一想,明朝的倭寇是什么?是一批又一批从日本流亡到海上,又聚集在中国沿海,始而以经商为名,继而杀人越货,后来发展到攻城劫库、屠杀民众的日本海盗,是日本的海盗而不是日本政府的军队。还有,就是那些和日本海盗勾结在一起,杀戮本国同胞生命、掠夺本国同胞财产的中国海盗。

第二,我们再想一想,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当时的中国是在明朝统治下的统一国家,是一个管辖着两个直隶、十三个省和广大以行都司、卫所为区划的边疆地区,统治着近亿人口,还有多个附属政权的统一的、全盛的国家。

第三,以这样一个统一的、全盛的国家,对付流窜在中国沿海的外国和本国海盗,应该是防御、是打击,特别应该是剿灭,怎么能够说是抵抗、是抗击呢?这不是太抬举倭寇、太贬低明朝了吗?不是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吗?其实,在明朝统治者的理念中,在明朝民众的眼中,戚继光和他的战友们所做的事情,是对这一股又一股、一批又一批的海盗进行打击和剿灭。大家可以查阅一下明朝留下来的种种记载,明朝人是不说“抗倭”的,他们只说“备倭”、“御倭”或“剿倭”。

但是,为什么历史学家、明史学家又要说是“抗倭”呢?他们当然有他们的道理。当时的明朝,由于长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军事防御体系松懈,不要说对付来自国外的海盗,即使对付内地的民变,也常常缺乏应变能力,常常损兵折将。这就反衬出海盗的猖獗和明朝边防的脆弱,“抗”字即由此而起。特别是由于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抗英、抗法、抗日、抗美、抗击八国联军,一连串的抗击。抗击这个概念用习惯了、用方便了,学者们也就把它用在了明朝对倭寇的战争上。这个概念引导着民众,但显然是不恰当的。

所以我建议,以后我们说到明朝的倭患,说到明朝对倭寇的打击,不要再用“抗倭”这个概念,而是恢复明朝人的说法,用“御倭”或“剿倭”,这样才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戚继光的荣誉称号,也应该是“剿倭”英雄,而不应该是“抗倭”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