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曼路亚艇官网:把误导公众的专家列入黑名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0:17:29
把误导公众的专家列入黑名单  

2011-12-14 16:26:43|  分类: 社会杂谈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黎明《把误导公众的专家列入黑名单》

 

 

 

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说了“卫生部将建立媒体记者黑名单制度”,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广泛质疑。615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毛群安出面接受记者采访,他表示“此举是为了遏制极个别媒体污染传播环境”。

 

我对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这段话比较感兴趣:目前有些媒体记者的不良行为主要包括: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对卫生部发布的信息反面解读,误导公众;对一些喜欢挑战权威、挑战常识的所谓专家过分关注,推波助澜……

 

记者关注专家,关注什么样的专家,关注到何种程度,似乎在卫生部官员那里也有“鉴定标准”,也有善恶之分。有的专家不被卫生部官员所喜欢,记者关注他们也就可能获得进入黑名单的资格。这种专家把记者都连累了,推想他们应该是被卫生部提前一步列入黑名单的人,否则就难以确定哪位是“采访不良专家”的记者。

 

既然是“挑战权威、挑战常识的所谓专家”,自然不被认定为“权威”,也不被卫生部承认是真专家。而记者在采访前没法给被采访人临时加封个专家头衔,只能依据原有的专业身份与社会声望去选择采访对象。故而客观的说法该是这样:记者选择专家,依据其原有的社会角色及其知名度;而卫生部官员认可、承认专家是在记者采访那人之后——卫生部本来没预设“被采访专家标准”,全看那被采访人说了什么话,看他发表的是“负面”还是“正面”的言论。

 

“挑战权威”和“挑战常识”的专业人员,不一定不对,更不是“必恶”。这里,官员对“挑战者”表示厌恶权的话语,和学术评价沾不上边。此话主要显现两个信息:“权威”在卫生部一边;什么是“常识”,也由我们说了算。

 

一看卫生部官员说专家、讲“误导公众”,我顿时就想到一位大名鼎鼎的专家。这位专家,很早就在我的“黑名单”上,我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罔顾常识、故意误导公众”——他就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控制技术》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

 

三鹿毒奶事发后,陈君石论证液态奶是安全的,他这样劝诫公众不要担心:“液态奶里面假如是同样的原料含有了三聚氰胺,做成奶粉以后水分就没有了,它变成一种干粉,所以三聚氰胺就浓缩了。那么在奶粉里面三聚氰胺的含量就高了,假如你喝的是液态奶,它90%以上都是水,所以它的三聚氰胺并没有被浓缩,所以你喝一杯奶实际上变成奶粉只有很少一点点”。

 

大家没干吃奶粉,都是冲水喝的,而这一来奶粉中原来含的三氯氰胺就“很少一点点”了——这是什么话?这不是“侮辱国人智力”是什么!有些网友不相信陈君石原话如此,但他这话是被媒体广泛传播过的,各大网站也都在显著位置重点推荐了,经查证后也不得不信,于是就纷纷表示震惊和愤怒。

 

陈君石所发布的“专业咨询”话语,似乎显示其智力水平远低于常人,但其人身为院士、食品安全领域中的首席专家,断不会“弱智”——只有一种解释:他是故造谬误、故意误导。而卫生部黑名单的列入标准,就特别强调“是否故意”这一条。

 

食品安全问题经常曝出,陈院士也频频露面,他的调子永远不变,就是“情况不错,平安无事”。他是三鹿毒奶的“保护神”,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扬言“这次的三鹿奶粉事件只死了三四个小孩,不能称为公共卫生事件”。即便出了再大的事,他还是要说“这毕竟不是灭顶之灾”。

 

不是灭顶之灾,食品安全就很不错;不到灭顶之灾,公众就不必担心——难道公众供养卫生部和食品安全专家,只是为了处理“灭顶之灾”?若依循“灭顶之灾”的宽松底线,公职人员和专家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也不必做任何事情,不是吗?

 

陈君石“忠于职守”,作为“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他支持食品添加剂的广泛使用,强力反对取消面粉增白剂,并且,为此不惜和卫生部对着干。今年6月份卫生部资料称“公布了664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品种“黑名单”,而陈君石热衷于宣传“没有食品安全事件是由食品添加剂造成的”。在陈君石眼里,根本不存在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这就等于说卫生部的查处措施完全没有“科学依据”,认为那些措施都是胡乱作为、有害行政。

 

陈君石一类的专家,即宣传“形势大好”的专家,而为这种宣传付出代价的,则是被问题食品所害的消费者。这种专家,按理应该被纳入黑名单。不过,按许多官员的逻辑来评判,如今宣传“大好”的专家,都在他们的贵宾名单上。

 

好在公众也有自己的“黑名单”。或许会有一天,民间的黑名单也能发挥作用,甚至能赢得“终审”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