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营手机游戏:邵宝明:西游记心法要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2:40:16

邵宝明:西游记心法要义

(2011-12-14 15:08:19) 转载标签:

邵宝明

灵山

《西游记》

孙悟空

周六会客厅

文化

分类: 中国文学艺术

邵宝明:西游记心法要义

伊兰 爱.回家 (2011-12-14 14:01:53)=====================================================

《周六会客厅》



邵宝明做客西安新闻广播《周六会客厅》(2011/9/10)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但它幻中有理,这个理就是宋明两代已经佛学化了的心学。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是通过唐僧一行的形象尤其是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佛化的心学,宣扬佛教的“明心见性”、“自度成佛”,即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人性完美的追求。因此《西游记》是一部昭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真谛的文化小说。

    2011年9月10日,《周六会客厅》特别邀请邵宝明和听众一同分享这个话题,以下是邵宝明提供的节目文稿——

  

    《西游记心法要义》

 

一、《西游记》是心法修炼的活教材,“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西游记》是心法修炼的活教材,在第一回猴王寻找到菩提祖师的住处“灵台方寸山”处, “灵台方寸,心也”, “斜月三星洞”,说“‘斜月’象一勾,‘三星’象三点,也是心。言学仙不在远,只在此心。”

第十三回在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处,一部《西游记》的“宗旨”在“心”字。魔以心生,亦以心摄。 “心无可摄”便是“明心见性,自度成佛”的境界。

    《西游记》纵横变化,以猿为心神,以马为意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力求放心之谓,非浪作也。”

    《西游记》的作者是把孙悟空当作人心的幻相来刻画的,是想通过取经的故事来宣扬佛化的心学,三教归一,一归何处?这个“一”就是心性论。佛学讲的是“明心见性”,心学讲的实际上也是“明心见性”;佛学是“明心见性”而成佛,心学是“明心见性”而成圣,都是强调人的圆满与价值。因此,对“明心见性”的宣扬就是《西游记》心学的主题,也是它的佛学的主题。   
     孙悟空说:“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二、“五人归一人”,消除贪(猪八戒)嗔(孙悟空)痴(沙悟净)慢(白龙马)四毒,才能达到中庸和谐的最高心灵境界。

 

    唐僧具有的是众生平等的慈悲,坚定不移的信仰和看透生死的智慧。不管人妖鬼神,一视同仁;面对财色名利,四大皆空;西天路上,视死如归,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这也是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孙悟空争名夺利闹地位,为了一己之私而闹得天翻地覆,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惜生灵涂炭,完全是由于嗔心使然。这样的心态作为,绝不能修成正道。所以他被象征正心的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猪八戒贪心不改调戏嫦娥,爱财爱色、被打下人间变成猪像。沙悟净痴心使然,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只因打坏琉璃盏被打下天界百剑穿心在流沙河为妖。白龙马凝慢不问世事只朝西行师傅被妖精略带走也不过问,散漫自由,与九头虫争夺龙女烧坏给玉帝敬献的夜明珠,被发配鹰愁涧受难。

    但是要得到真理,唐僧师徒一定得经历种种磨难,战胜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特别是克服了自己心中的种种魔障,才终于“猿熟马驯”,“磨灭尽”,“功成行满见真如”。因为佛教认为自性即佛,心本体的自性或本性就是佛性,

 

三、除六贼,绝七情

   

    从寓意和象征的角度来理解小说《西游记》,取经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为人类不惜冒险、牺牲七情六欲、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拯救众生的理想的事业。

    心学家也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言,心外无义”。由此看来,决心修行者的内在动力是把六贼(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接而产生的欲望,因之而产生的烦恼称为六贼。悟空把它们统统消灭,象征他皈依佛的决心。

    佛教认为:“心生法生,心灭法灭,诸法生灭皆随于心。”,“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成佛成魔,均在一心之念,所谓“即心即佛”。孙悟空牢拴心猿,紧锁意马,以至心无挂碍,在紧箍咒的制约下,一步步走向成熟,战胜了所有的妖魔鬼怪。终于紧箍脱去,圆满功成,云开月朗,得大自在,“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成为人类心灵最生动、完美的象征和表现。

    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是象征修心过程中的障碍。比如七个蜘蛛精就是代表人的七情。

    在内省外求中,经过长期的磨练,人不断培养自身素质,意志坚强,具有战胜一切邪恶力量的勇气和信心,具有是非善恶真假的识别力。此时,人生便达到一种完善的境界。八十一难的类型和顺序告诉我们,八十一难是指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于是,作者以孙悟空的斗争过程当作他的代表思想,也就是说以人的意志来抑制、克服并战胜内心的欲望,抗拒和抵制客观世界的引诱和侵袭。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游记》中作者把如来佛当作最崇高、最圣洁的偶像渲染:佛法无边,佛是真理和道德的化身,也是最高的价值根据。或者说佛是师徒四人出生入死、历尽劫难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

    正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此,一个得到正果的人一定要破除我执法执,脱离迷心才能真正成佛,那时才能真正地看到真经,懂得经义。

 

四、无为是大道,无字是真经

   

    “经”者,“径”也。经就是道,道就是路。对唐僧师徒来说,这一路的磨难,一路的经历本身才是他们所要求取的真经。
  人们常说:“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行万里路的过程也就是求取无字真经的过程。有字的经是写在纸上的,无字的经是写在心里的。没有文字的经,才是真经,这才是《西游记》要对我们说的。

《西游记》的第一主角不是唐僧,而是“悟空”。故事一开始就讲悟空如何从石头里蹦出来,到故事结束还是讲悟空除去紧箍咒。那什么是悟空?在这点破了,只有空手而来,空手而去,驱除一切束缚,才能取到这无字真经,了悟人生的真谛。
  要“空”到什么地步呢?“空”到连自己吃饭的家伙——紫金钵盂都舍弃了。没了金饭碗,也就了无牵挂,该看透的就全看透了,想明白的就全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条件优越时没什么建树,一无所有以后却干出了了不起的事业?不就是连饭碗都没了也就放开了吗?欲与取之,必先予之。只有舍弃,才能取得,彻底地舍弃,才能取得真经。

 

五、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翻开《西游记》,几乎每一回里都涉及了一个相同的命题: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在《西游记》里几乎凡有真的则毕竟有假的: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假的;无所不能的如来佛祖有假的;神勇英武的二郎真君有假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连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有假的!神仙菩萨有假的,妖魔鬼怪有假的,花鸟鱼虫、法宝兵器……样样都有假的! “真”与“假”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了“真”也就无所谓“假”,反之,没有了“假”也就无所谓“真”了。当唐僧在小雷音寺对着那尊泥胎顶礼膜拜的时候,在他的心目中并不认为这个如来佛是黄眉老怪变的假佛祖,而是虔诚的把那个假的如来当做真的佛祖了。

    还有,当铁扇公主趴在牛魔王怀里撒娇耍赖的时候,也并不知道这是孙猴儿变的假丈夫。在《西游记》里最著名也最离奇的真假公案还是要数真假孙悟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孙悟空遇到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一个假的自己——一颗虚假的心。不管是与孙悟空朝夕相处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还是托塔李天王的照妖镜,甚至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都不能分清哪个是真悟空?哪个是假行者?最后还得如来佛祖亲自出马,才把六耳猕猴给分辨出来。

    有意思的是这六耳猕猴打劫唐僧既不为吃唐僧肉,也不为与唐僧成亲,仅仅是抢了唐僧的护照,为了“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自己独自成功,教那些南赡部洲的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假悟空的这种动机比起那些想吃唐僧肉长生不老的妖精们显得“高尚”多了,这也正是他富于欺骗性的地方。其实,这只几乎可以乱真的六耳猕猴代表的正是孙悟空的另一面:一颗虚伪的心。要么怎么与孙悟空一模一样,唐僧一念紧箍儿咒,无论真悟空还是假悟空都疼呢。想辨别哪个是真实的心,哪个是虚伪的心,的确是件很难很难的事,恐怕有时就连自己也搞不太清楚。

    假悟空与真悟空同音、同相,行为举止也几乎一样:也可以给师父化斋端水,也有与真悟空一样的神通。假心和真心混为一体,就比较麻烦了,他会使你的心变得混沌,最终迷失了真实的自己。可见,孙悟空想要战胜那个虚伪的自己是何等的困难!人如果生出第二个心来,恐怕什么事也办不成了,这不就是心魔吗?要分辨并且消灭这颗虚伪的心,无论熟悉你的朋友还是善良的观音菩萨都帮不了你。只有如来佛祖能够识别。

    请注意,这个如来佛祖可不是庙上供奉的那尊泥胎噢!这个如来佛代表着你的本意,你的真实的灵魂,要不怎么说“佛在心里”呢。最终,还得是你自己的真心——孙悟空用代表勇气的金箍棒一棒子把他打死。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就再没有谁能欺骗得了你啦!所以呀,相信谁也不如相信自己。因为你肉眼凡胎,闹不清你正顶礼膜拜的各路神仙是真的还是假的,兴许正对你微笑的并不是什么神仙而恰恰正是要吃你的妖魔呢?同样,欺骗谁也别欺骗自己《西游记》里所说的事儿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儿,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用另一种语境在说,只不过是假借神仙菩萨和妖魔鬼怪的名义在说罢了。我们正生活在《西游记》所描绘的真真假假的世界里,只不过我们不知道,就像水里的鱼不知道水的存在,一般情况下人也感受不到空气的存在一样。每一个人都无法亲眼看见自己真实的面孔。当人们想搞清自己长什么样儿的时候,就要去照照镜子,去看看镜子里那个与自己对应的虚幻的影像是个什么样子。同样,当你闹不清身边的人和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的时候,不妨去照照《西游记》,或许会发现你身边的人乃至你自己正身处其中,只不过一个个儿的都变了模样儿——有的变得顶天立地高大无比,有的瘦小枯干得只剩下皮包着骨头;有的变成了三个脑袋八只手的神仙,有的变成了吃人不吐骨头的妖魔;有的在翻火焰山,有的在过通天河……其实,《西游记》的主人公并不在书里,而正是它的每一位读者。

 

六、悟空的心就是你我的心

   

    孙猴儿代表的是一颗心,一颗人人都有的心,心若一动,千变万化。你看,孙猴儿长着一个桃子脸,永远不停地蹦来蹦去,不正是一颗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的心吗?孙猴子学艺的地方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灵台”和“方寸”其实都是指“心”的意思。至于“斜月三星”,你拿张纸来画画看,一钩斜斜弯弯的月亮上有三颗星星,多形象的一个“心”字呀!顺便提一下,这里所说的“心”,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心”,主宰着人的思想意识,就是那个人们常说的“心想事成”、“挖空心思”、“全心全意”、“奉献爱心”的“心”。孙悟空有五大专利: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当然,还有那个令他深恶痛绝的紧箍咒,每一项专利都与“心”密不可分,每一项专利都有其深刻的寓义:首先,这“七十二般变化”代表的正是人们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既然孙猴儿代表的是“心”,那么,孙猴儿身体的变化也就意味着人的心思、念头的变化。孙猴儿学会了七十二变,就是掌握了心思、念头的变化方法。无论天上地下什么东西都是通过“心”的变化来体现他的形象的。所以人们看到了不同的孙悟空,时而是神仙,时而是妖精,时而是飞鸟,时而是鱼虫……从而对孙悟空有了不同的感觉:勇敢、急躁、自大、单纯、幼稚……再说这“筋斗云”,它代表了人的意念、念头。世界上什么最快?不是光速,而是人的念头!无论多么遥远,念头一动,心就到了。在《西游记》里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而到达“灵山”的距离也恰恰是十万八千里。“灵山”再遥远,念头到了也就到了。所以去“灵山”取经,正是修心的历程。孙猴儿手里的宝贝“如意金箍棒”,随心所欲,想大就大,想小就小,它代表的是人的心气儿,要不怎么叫做“天河定底的神珍铁”呢?还有那双“火眼金睛”,火代表了明亮,金睛象征着闪烁。“火眼金睛”是在八卦炉里炼出来的,而这八卦本身就是无穷的变化,这意味着只有历炼过的“心”才能明亮,才能看透这世间无穷变化成的无限幻象。至于那个套在孙悟空头上给他带来无穷烦恼的紧箍儿嘛,不要忘了观音菩萨说过“紧箍咒”的大名是叫做“定心真言”,“紧箍咒”就是为了平息那颗不时躁动的“心”,让它别蹦得太出圈儿了。带上这个圈,他叫孙行者,不带这个圈,他就是个妖怪。悟空修炼成佛的时候,这烦恼的箍儿自然就不见了。看看,孙悟空这五大专利全部是“心”的形象体现吧!可见,这被称做“心猿”的孙猴子果不其然就是大自然造化孕育的你我众生的心灵。《西游记》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诗:“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识深”。那么,孙悟空所代表的“心”到底有什么深刻的意味呢?我觉得这深意就是同时体现在孙悟空身上的三种本性:魔性、人性和佛性,也可以叫做兽性、人性和神性。这三种本性是深藏于每个人内心的东西,是人一切心思的根本,正是他们的此消彼长,构成了我们万般无奈而又无限眷恋的人间万象。”佛魔一念间吗!是佛还是魔就看是善念还是恶念了。其实取经路上的各种妖魔都是我们心中的邪念和恶念,已经让孙悟空在比丘国都兜揽出来给大家看了:“什么悭贪心、嫉妒心、杀害心、狠毒心、邪妄心等等不善之心”。人们有时感觉一股邪火上来马上就要干出圈的事儿,有时连自己都控制不住,这就是悟空的魔性在作怪。战胜了这些邪念,我们也就消灭了妖魔,修成了正果。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可见所谓人性就在于人的感情。魔性、人性、神性几乎是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同时具备的。只不过由于阅历、修养、环境等等外界因素使得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得赤裸一些,在另一方面表现得隐晦一些,有时表现为这一种较强烈、有时表现为那一种较明显罢了。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圣洁的一面,也都有阴暗的一面,彻底的大恶人和彻底的大善人都是极少的。取经的过程其实正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让心里的魔性少一些,或彻底消灭,或永世不得翻身,或改邪归正;让心里的佛性多一些,多一些善良、关爱、怜悯之心,这就是修行罢!至于人性嘛,能够像孙猴子那样,对于像唐僧那样的师父也能知恩图报,就相当不容易了。你想了解这个世界吗?何苦向外界苦苦追寻呢?何不先认真地了解一下孙悟空——自己的心,你的心可以包容大千世界!你的心在哪里?

 

七、人生就是一部西游记

 

    人生是一部西游记,因为他曲折离奇,充满变数。

    人生是一部西游记,因为他圆满幸福,充满快乐。

    人生是一部西游记,因为他困苦忧患,充满悲伤。

    人生是一部西游记,因为他浪漫超脱,充满憧憬。

  

八、百练归真  人人皆可成佛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每个人不一定能修炼成为至高的佛,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佛。佛的法身是见不到的。普通人心中有佛,其实无佛;佛心中无佛,其实有佛。这就是“色”与“空”的道理。可以说,佛在你的心中,佛在你的身旁,每个人善于接受善的,教化你的对象就是佛,也可能是你的父亲,也可能是你的同事,甚至也可能是你的小孩,只是佛为了教化方便,为了渡你而实现的灵魂附体。因此,从佛法来说,你有千言万语,佛有万千灵耳,不要怕你做了善事没人知道,也不要以为做了恶事能逃避得了惩罚。佛就在你的心中,佛就在你的跟前。

    最后,我们要明确“怎样才能成佛”。成“佛”,不是要你当和尚,或不同信仰的改行当佛教徒。成佛,是一个修炼成真的过程,使人的心灵得到超脱、完善的过程。每个人不一定成佛,但必须有心中之佛。

 

    ......

 


 

邵宝明简介

   

    1977年生,研究生学历,2003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

    宋代易学大师邵康节第30代子孙,民俗专家,著名策划人。家族传承随父研习周易19年。现任陕西省传统文化交流中心常务理事兼副主任,中易堂文化会所总经理,陕西联腾建工集团副总经理。陕西省传统文化交流中心国学大讲堂主讲人。

    2001年河南新飞集团企业文化策划一等奖获得者。

    2003年曲江道路命名策划获二等奖,曲江新区荣誉市民。

    2005年开始潜心研究《西游记》,2006年《西游记与佛学修养》一文被《如是》杂志第5期刊登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007年《西游记与佛教思想》《西游记与道家思想》在网上陆续发表并被广泛转载。2008年《西游记心法要义》一书初稿完成,为《西游记》的研究打开了一条全新思路。

    2009年为多家企业引入《修心改变命运》深层次的心灵培训课程,引起企业强烈反响。2011年创办陕西省传统文化交流中心国学大讲堂为陕西传统文化的广泛交流创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邵宝明和主持人伊兰在西安电台直播室(2011/9/10)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