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证书哪个最好考:沈阳计划5年拯救评剧三大流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38:04
评剧的起源
2009-09-24 15:08
评剧起源于河北东部的莲花落子,后发展成“唐山落子”。宣统元年(1909年),评剧奠基人成兆才带着自己办的庆春班来到奉天,在全盛茶园一连演了三个多月,随后又去铁岭等地演出。成兆才对辽宁的“蹦蹦”一旦一丑的歌舞形式进行改革,吸收了京、梆表演的精华,变成多人演出的人物戏,发展了“唐山落子”。之后又有孙洪奎率“洪顺戏社”在奉天演出“唐山落子”,主演有张凤楼、碧月珠等,演出剧目有《王少安赶船》、《花为媒》等。
民国8年(1919年),沈阳遭水灾,军阀张作霖把在哈尔滨演出的警世戏社请到沈阳,为救灾义演一个月。主演有月明珠(任善峰)、金开芳、金开和、金开亮,演出《马寡妇开店》、《桃花庵》等。进入20年代后,直隶当局限制落子演出,而张作霖支持落子演出,因此一些有影响的落子班社都来到沈阳,使“唐山落子”在沈阳地区迅速发展。民国17年(1928年)后,辽宁地区的落子艺人把东北小调等民间说唱艺术的精华吸收到自己的唱腔和表演里,形成了具有地方风味的、新的艺术风格的“奉天落子”。
它不同于京、津落子那样细腻、舒缓,而是泼辣粗犷、热情奔放、节奏明快,凭一气贯通的大段唱取胜,所以又称“大口落子”。“奉天落子”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被称为“评剧皇后”的李金顺,她与郭子元组成元顺社,在哈尔滨、沈阳等地演出,唱腔清新悦耳,声情并茂,别具风格。高景山在沈阳开办“复盛戏社”,由主演芙蓉花带队进京演出,公开打出“奉天落子”的旗号,演出《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李香莲卖画》等剧目,连演三年而不衰;之后,又到上海、南京、汉口等地演出。民国18年初沈阳的《新民晚报》曾称奉天落子为评万里。从此,评剧之名得到社会承认。当时的主要女演员李金顺、筱桂花、刘翠霞、芙蓉花被观众誉为评剧的“四大名旦”。
“九一八”事变后,评剧受到摧残,艺人为生活勉强维持演出。民国22年7月,筱桂花、白玉霜、筱麻红等评剧名角在大连各戏院演出。民国33年(1944年),钱玉舫(筱摩登)等在沈阳演评剧“文明戏”,剧目有《贱骨头》、《黑手盗》等。同年5月,葡萄红(张凤楼)带其女儿小葡萄红(夏青)在普兰店、瓦房店一带演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占据的几年中,评剧班社聚散无常。在辽宁解放前夕,沈阳、大连等各大城市只剩下几个主要班社在演出。沈阳的北市大观茶园和北关中华剧场的部分班底,主演有鑫艳玲、菊桂芳、任振鸣等。
奉天落子是否“命悬一线”?(组图)
2007年07月21日00:58 [我来说两句(1)] [字号:大中小]

来源:沈阳日报


“奉天落子”是沈阳一个相当知名的文化品牌,它曾在历史上火爆到让其他艺术门类黯然失色的地步。今天,奉天落子已被列入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奉天落子如今在沈阳的正宗传人仅剩下86岁张赛虹一人了。对这位奉天落子传人的保护显得十分紧迫。因此,有人担心:奉天落子是否已“命悬一线”?
老人唱腔依然洪亮
抱此疑问,7月18日,记者来到张赛虹已住了20多年的老楼房里进行采访。从两间不大的房间布置中,可以看出老人的生活很清贫。 但老人的情绪却十分乐观。在采访中,头发花白,有些驼背的张赛虹脸上总是挂着一片笑容,而且在为她拍照时,她还特别要求抹点口红……她时不时地还会唱上几句韵味十足的奉天落子,如果不是看到本人,仅听声音绝不会相信这是一位86岁老人所唱。
对于往事,张赛虹记忆犹新。她很小时就到了沈阳的“孙家班”学徒,被孙凤鸣收为徒弟。师傅教她唱《桃花庵》、《盗金砖》等传统老剧目。张赛虹说,当时“孙家班”有十多个女学员,其中就有后来十分著名的奉天落子艺人“筱麻红”。上世纪30年代后期,张赛虹开始在北市场大观茶园唱戏。由于自身条件优越,嗓音高亢洪亮,再加上师姐筱麻红的亲传,她成为观众眼中的“小筱麻红”。虽然,张赛虹没有大红大紫过,但她唱功扎实,演唱颇具奉天大口落子的风格,被公认为唱功好的演员。沈阳解放后,她进入辽宁评剧院担任主要演员,1957年调到辽宁戏曲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一直到1985年退休。
正是因为老人显得很“稀贵”,今年6月10日,张赛虹被授予辽宁省民间艺术家称号,获这种称号的沈阳仅有七个人。
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对于如何传承奉天落子,86岁的张赛虹一再表示要尽责任:“只要需要,我还能唱,我也能教学生。”看到老人的一脸认真,记者感受一种振奋,但也有一丝担心:当年在沈阳老北市场唱奉天落子的老艺人中,目前惟一能唱的就是张赛虹一人。假如有一天老人不在了,正宗的奉天落子会不会在沈阳绝迹呢?
为此,记者来到了“奉天落子”申报单位——和平区文体局,负责该项目的文化科科长穆国夫详细地介绍了他们正在做的保护工作。他表示:对奉天落子的保护确实是刻不容缓,区里也十分重视。目前除了发
给老人一些生活补贴外,还对奉天落子的记忆保护做了大量工作,短时间内刻制了一个光碟,其中收录了张赛虹9个唱段,下一步计划再刻录两张光碟;为张赛虹挑选了两个学生,专门向她学习传统唱腔;同时还编写了一本书《奉天落子群星》。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金艳玲的女儿赵萍对记者说,虽然年轻人对奉天落子感到陌生,但沈阳仍有一些老年人喜欢唱。她退休后所在的业余文化团体——盛京评剧团中就有几十位退离休老人经常在一起演唱奉天落子。受母亲的影响,赵萍也能唱十几段老段子。另外,全面整理、搜集奉天落子宝贵资料的工作在沈阳评剧院也全面展开,该院已下大力气建立起了一个相关档案库。
在市文化局下属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记者看到针对全市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正在有效地实施。通过以上的情况可见,奉天落子绝不会在沈阳人的视野中彻底消失。
本报记者陈凤军文/摄
编辑:艺术司
沈阳计划5年拯救评剧三大流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04:40 时代商报
2005年12月31日,国家文化部正式对外公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501个项目成功入选。其中,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沈阳评剧院的“韩、花、筱”三大流派也非常荣幸地跻身首批名录。
那么,现在的沈阳评剧院近况如何呢?尤其是在三大流派当中的两派创始人——韩少云、花淑兰故去后,又将怎样保护和发扬三大流派呢?据了解,有关方面已经借“申遗”
之机,启动沈阳评剧三大流派拯救工程。
沈阳评剧艰难生存
评剧历史悠久,本地又称“奉天落子”,清同治、光绪年间在沈阳极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沈阳评剧院于1959年正式成立,此后沈阳评剧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而该院也因拥有十大主演,蜚声国内戏剧界。与此同时,一直在沈阳评剧院供职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又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评剧界称为三大艺术流派。沈阳的一位老票友回忆说:“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沈阳的评剧票友比现在起码要多出几十甚至上百倍,那时候的演出几乎都场场爆满。”
据了解,去年沈阳评剧院曾搞过一次票友大赛,但最后报名参加比赛的仅有40多人。尽管目前沈阳评剧院老中青三代演员齐备,但记者从专门培养评剧后备人才的花淑兰艺术学校了解到,该校成立至今已有6年,在校生仅有几十人。专业演员改行、剧目数量减少,再加上生源减少等,使得沈阳评剧正处在濒危境地。
培养新的观众群体
为什么曾经红极一时的评剧,会沦落到这般尴尬地步呢?沈阳市人大代表马成泰认为:“评剧不受市场欢迎的主要原因是脱离生活、脱离群众。二人转之所以现在这么受欢迎,其原因就是扎根于生活。”
而沈阳评剧院副院长冯玉萍却认为:“评剧不景气的主要原因,还是大环境不好。现在各个戏种在沈阳没有一家能靠出售门票赚钱。”至于怎样才能走出低谷,冯玉萍认为:“评剧需要政府的支持,拍一场戏的投入,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如果不依靠政府,戏是拍不出来的。”为了能吸引观众,沈阳评剧院从去年开始,一方面大搞每周一场评剧戏活动,另一方面坚持送戏到工厂、农村、学校,让评剧深入群众,培养新的观众群体。
已确立5年保护计划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沈阳评剧院已启动有关拯救措施,如成立韩少云艺术流派研究会,搜集和出版、发行三大流派书籍、唱片、照片、电影等资料。而且,在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之际,沈阳评剧院还初步设计了从2006年至2011年的5年保护计划。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正处于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公示期间,如果在一个月的公示期内没有异议,沈阳评剧就将正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将得到国家有关方面在人、财、物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记者 卢立业
相关链接>>>
评剧六大流派代表人物分别为:花淑兰、筱俊亭、韩少云、新凤霞、鲜灵霞、筱白玉霜。